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胚病在我国主要麦区普遍发生,已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对东北春小麦品种克旱18号黑胚籽粒与健粒进行发芽实验,结果表明,黑胚对发芽率影响不明显,对发芽势有一定的影响。结合实验结果对黑胚病的发生,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孟兆华 《小麦研究》1999,20(1):33-34
小麦籽粒黑胚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有互格链格孢(Altemaria altemata)麦根腐德氏霉(Drechslera sorokiniana)和镰孢霉(Rasarium spp)三种病原菌,其中互格链格孢是最常见的黑胚病厚菌。黑胚病原菌多于籽粒发育期间侵染种子,面团期是侵染的最佳时期。小麦籽粒发育期间的降雨、灌溉和露水强烈地影响着黑胚的发生,黑胚影响小麦品质,使出粉率白度降低,使籽粒的α-淀粉酶活性提高。  相似文献   

3.
小麦种子黑胚对发芽的影响及病原菌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郑是琳 《作物学报》1989,15(4):362-368
对6个小麦品种种子的黑胚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品种种子黑胚率不同,同一品种成熟期间因大气湿度提高黑胚率显著增加;2.黑胚严重的品种一般易穗发芽,同品种黑胚种子穗发芽率高于白胚种子,已经穗发芽的种子仍具有再发芽能力,但其发芽率明显低于正常的未穗发芽种子;3.同品种黑胚种子的千粒重明显高于白胚种子,这与两类种  相似文献   

4.
小麦籽粒黑胚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有互格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麦根腐德氏霉(Drechslerasorokiniana)和镰孢霉(FusariumSPP.)三种病原菌,其中,互格链格孢是最常见的黑胚病原菌,黑胚病原菌多于籽粒发育期间侵染种子,通常,面团期是侵染的最佳时期。黑胚抗性由一对或几对主基因控制,在分离群体中对黑胚抗性进行选择是有效的。通过选育抗病品种是控制黑胚最有效的途径。黑胚的发生既受遗传控制,同时又受环境影响,小麦籽粒发育期间的降雨、灌溉和露水强烈地影响着黑胚的发生,氮肥和花粉对黑胚的发生也有影响。由不同的病原菌引起的黑胚对种子发芽率、粒重和产量的影响不同,互格链格孢对上述三因素基本上无影响,由麦根腐德氏霉引起的黑胚其大多数种子不能发芽,由镰孢霉引起的黑胚其种子基本上无发芽力,黑胚使出苗率和幼苗活力降低,由麦根腐德氏霉和镰孢霉引起的黑胚其籽粒重量显著低于正常籽粒的粒重,从而导致产量的显著降低,黑胚影响小麦品质,使出粉率和面团稳定性降低,使面粉色泽度增加(白度降低)、籽粒的α-淀粉酶活性提高,黑胚的控制除了通过选育抗病的品种外还可以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小麦根腐病又称根腐叶斑病或黑胚病,危害小麦的各个部位,尤以根部受害较为严重。在我省各地均有发生,且旱茬麦田发生偏重,造成缺苗率增加,成穗率、穗粒数和种子质量明显降低,发病田块一般减产5%~40%不等,对小麦安全生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郝治安  季保平 《种子》2003,(4):99-100
本文针对7个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黑胚病发生率及产量,进行了试验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适宜在豫北地区种植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为豫麦34和济南17。这两个品种不仅高产,而且优质,在豫北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刘建军  赵振东 《种子》1997,(6):31-36
小麦籽粒黑胚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有互格链格孢,麦根腐德氏和镰孢霉三种病原菌,其中,互格链格孢是最常见的黑胚病原菌,黑胚病原菌多于籽粒发育期间侵染种子,通常,面团期是侵染的最佳时期黑胚抗性由一对或几对主基因控制,在分离群体中对黑胚抗性进行选择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小麦黑胚病菌及其分离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省小麦黑胚菌主要是交链孢菌[包括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tenuis)与极细交链孢菌(A.tenuissima)]和麦类根腐德氏霉菌(Drechslera sorokimiana)。检验小麦黑胚病菌以组织分离法最为准确,以清水培养法较为简捷。  相似文献   

9.
谈谈黑小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小麦与其它黑色作物一样,是指子粒颜色较深的小麦.紫粒与蓝粒小麦等都通称为黑小麦.黑小麦的种子在植物学上称为颖果,由胚、胚乳和皮层三部分组成.皮层包括果皮和种皮,约占种子重量的5%~7.5%,皮层的厚度因栽培条件和品种而异,皮层厚的比皮层薄的出粉率稍低.皮层是一种保护组织,保护胚和胚乳免受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皮层中有一层交叉排列薄壁细胞,内含色素,形成种子的颜色.白皮的小麦这层细胞比较薄,呈淡黄色:紫(黑)皮的小麦则较厚,呈紫黑色.  相似文献   

10.
小麦黑胚病的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黑胚病是近几年新发生的种传真菌病害,它严重降低小麦的品质。不同品种的抗性差异显著,栽培技术对该病的发生有较大的影响,年度间菌量有累积效应。种子包衣和灌浆期喷药相结合是有效的化学防治措施,而只做种子包衣防效较差。  相似文献   

11.
由Drechlera sorokiniana引起的小麦根腐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和我国的东北、西北、华北等主要产麦区。它是小麦生产上重要病害之一,苗期可引起苗腐、茎基腐;成株期导致叶枯、穗腐和种子黑胚,叶枯和穗腐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常年减产10~15%,严重年可达25%以上,而且黑胚率还影响籽粒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1984~1986年对695份小麦品种,采用人工接种方法进行了抗根腐病鉴定,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但品种间发病有明显差异。抗病材料一般比感病材料发病和枯死都晚5~10天。叶部根腐发生早于穗部根腐,穗腐形成的黑胚粒影响小麦的品质。经过三年鉴定,Atlas66DIV、方正小麦、V-18-297、V-18-275、V-14-32、桦南九区小麦、62白抗病性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3.
<正>小麦全蚀病又称黑脚病,是一种毁灭性较强的病害,被列为国内植物检疫对象。近年来,由于农机跨区作业、良种调运以及农民自留互换带病种子等原因,小麦全蚀病的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日趋加重。小麦感病后,分蘖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全蚀病除为害小麦外,还能为害大麦、黑麦、玉米、谷子、燕麦等禾本科作物及杂草。为更好地指导小麦生产,笔者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其发病情况及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关于小麦黑胚的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黑胚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春麦区相对较轻,目前还没有真正免疫的品种。不同品种抗性不同,还受地理条件、气候因子、栽培条件的影响,但对其品质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在玉米花粉诱导普通小麦产生单倍体技术中,2,4-D浓度是影响幼胚得胚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确定2,4-D的适宜浓度,利用9个玉米材料和16个小麦材料进行了研究.在小麦散粉前和散粉后,授玉米花粉后12h和36 h分别用150、200、250、300、350 mg/L的2,4-D蘸穗2次,调查数据显示,散粉前处理得胚率平均值分别为6.74%、7.19%、8.44%、7.53%和6.61%;散粉后分别为2.53%、3.11%、4.70%、2.81%和2.67%.结果表明,小麦散粉前授玉米花粉后用250 mg/L的2,4-D处理得胚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新绛阳王镇小麦腥黑穗病似乎符合印度腥黑穗病症状:同株小麦有的穗有病,有的穗无病;同一病穗上有的粒有病、有的粒无病;病粒大多全黑、有的病粒仅小部分感病变黑而其余部分正常,菌种孢子等有待进一步鉴别确认。  相似文献   

17.
小麦幼胚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小麦组织培养是利用基因工程改良小麦品种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小麦幼胚转化体系的建立对促进小麦基因工程研究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幼胚为外植体进行小麦组织培养的方法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最有效的培养方式。笔者就目前中国小麦幼胚组织培养研究现状,对品种、胚龄、培养基、外源激素、预处理、接种方式等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小麦幼胚再生体系和转化体系提高参考。  相似文献   

18.
赵成松  李强生 《作物学报》1994,20(1):114-119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对6个白菜型油菜品种(系)黄、黑籽间种皮、胚、籽粒中蛋白质、17种氨基酸、含油量和7种脂肪酸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黄籽蛋白质、氨基酸和含油量高于黑籽是由于黄籽种皮较薄,胚占的比重较大,种皮中各种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黑籽种皮所造成;而黄籽胚中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低于黑籽胚;黄、黑籽间胚含油  相似文献   

19.
小麦成熟胚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为了筛选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成熟胚(MEs)培养和遗传转化受体材料的优良基因型,【方法】以27份优良普通小麦冬性主栽品种或高代育种品系为试材,采用整粒切胚诱愈方法(endosperm-supported method),对小麦成熟胚进行组织培养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在成熟胚培养过程中光照、温度、培养基2,4-D浓度、基因型等因素对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影响较大;同时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存在着较强的基因型依赖性,不同基因型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化率、成苗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研究从27个小麦基因型中筛选出了3个适合于成熟胚整粒切胚诱愈的基因型,即山农2618、泰山021、河北341,他们的成苗率分别达到了15.38%、25.27%、21.33%。【结论】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优良基因型的筛选,为以后小麦的遗传转化和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二倍体、四倍体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栽培二粒小麦(Triticum dicoccum Schuble)、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 Desf.)以及普通六倍体小麦祖先种野生二粒小麦(Triticum dicoccoides Kom.)、野生一粒小麦(Triticum aegilopides Bal.)4个基因型麦属植物成熟胚(MEs)为外植体,对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及植株再生的组织培养效果做了初步研究,筛选出适合于非六倍体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的基因型.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及植株再生差异显著,具有很强的基因型效应和基因型依赖性.其中栽培二粒小麦的成熟胚表现出较好的组织培养特性,它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化率、成苗率以及组培效率分别为95.00%、90.00%、32.40%、27.70%,显著高于其它基因型.二倍体、四倍体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特性的研究以及组织培养基因型的筛选,为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小麦功能基因的分离和克隆,以及小麦分子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