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缢蛏俗称蛏子、蜻子,为了有效解决缢蛏与三疣梭子蟹同塘养殖的互残问题,我们采取在缢蛏养殖滩面上覆网的保护措施,保证了缢蛏和三疣梭子蟹在同一养殖塘中和谐共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将我们2010年缢蛏和三疣梭子蟹混养试验的成功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科学养鱼》2006,(1):81-81
随着海水养殖不断创新和发展,浙江沿海一带兴起对虾、锯缘青蟹、缢蛏的混养,并且养殖面积逐年增加,已形成较大规模高产、高效的养殖新格局。结合当地养殖户多年的实践经验,归纳了对虾、青蟹、缢蛏混养具体应抓好的几个环节,以供大家参考。一、池塘选择进行对虾、青蟹、缢蛏混养  相似文献   

3.
崔彦卿 《河北渔业》2002,(2):24-24,14
<正> 自90年代初期,全国沿海地区暴发病毒性虾病以来,对虾养殖业一直在低谷徘徊。人们以改换养殖品种或实行虾鱼混养、虾蟹混养、虾贝混养来提高养殖效益。近年来,我们进行了对虾与缢蛏混养的试验,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将混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以海水池塘陆基围隔试验法比较研究拟穴青蟹、斑节对虾、缢蛏三元混养模式,以拟穴青蟹、斑节对虾为基础,作为对照组(CS),混以5个不同搭配比例的缢蛏,即5个处理组(CSR1、CSR2、CSR3、CSR4和CSR5),对各混养模式的养殖效果、氮磷收支及利用率等方面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各混养模式下饲料是氮、磷主要输入方式,分别占氮、磷总输入的84.02%~86.31%与98.08%~98.83%,底泥沉积是氮、磷主要输出方式,分别占氮、磷总支出的44.21%~56.40%与50.38%~60.96%;不同混养模式下,养殖生物在规格、成活率、特定生长率、产量以及产值方面均存在差异,采用CSR3和CSR4混养模式可取得较高养殖效益;氮、磷利用率方面,各处理组氮利用率为12.35%~32.66%,且CSR5CSR3、CSR4CSR1、CSR2CS,差异显著(P0.05);磷利用率为9.38%~23.10%,CSR3、CSR4、CSR5CS、CSR1、CSR2,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在虾、蟹混养系统中加入适量密度缢蛏,可显著提高养殖系统养殖效益与氮、磷利用率。综上所述,结合养殖投入、养殖效益与氮、磷利用率等方面数据,CSR3处理组密度搭配最为合理,即在本试验条件下,青蟹、斑节对虾、缢蛏最优搭配为拟穴青蟹35只/25 m~2、斑节对虾300尾/25 m~2、缢蛏1000个/25 m~2。  相似文献   

5.
张海灵 《海洋渔业》2001,23(4):192-192,199
由于缢蛏生长快、销路广、作为池塘混养品种已被养殖户广泛采用。但其特定的生活习性,造成养殖时全军覆没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养殖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养殖位置的选择 在对夏季养殖户混养的缢蛏出现大批死亡的调查发现,其养殖位置通常选择在池塘内的深水区,这是很危险的。因为太阳辐射  相似文献   

6.
雨华  海波 《齐鲁渔业》2005,22(2):30-30
近年来,江苏省滨海县东坎镇水产养殖户对青蟹、缢蛏、脊尾白虾围塘混养,使养殖水体空间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养殖效益提高了1倍以上。  相似文献   

7.
对虾池不同综合养殖系统效率和效益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吉桥 《水产学报》1999,23(1):45-52
利用50个5.0×5.0×1.8m陆基围隔研究了中国对虾与台湾红罗非鱼、海湾扇贝和缢蛏投饵或施肥混养及鲈鱼与中国对虾和台湾红罗非鱼混养最佳结构的生态效率、生产效果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几种综合养殖系统最佳结构下各种养殖对象对N的绝对利用率由高至低依次为:鲈鱼-对虾-罗非鱼(30.91%)>对虾-海湾扇贝(21.09%)>对虾-罗非鱼施肥混养(20.12%)>对虾-罗非鱼投饵混养(17.81%)>对虾-缢蛏(16.93%)>单养对虾(11.52%);对P的绝对利用率由高至低依次为:对虾-缢蛏(16.08%)>鲈鱼-对虾-罗非鱼(12.83%)>对虾-罗非鱼投饵混养(12.63%)>单养对虾(10.88%)>对虾-海湾扇贝(6.01%)>对虾-罗非鱼施肥混养(4.04%);其产出投入比由高至低依次为:对虾-罗非鱼投饵混养(1.99)>对虾-罗非鱼施肥混养(1.98)>对虾-海湾扇贝(1.53)>单养对虾(1.38)>鲈鱼-对虾-罗非鱼(1.30)>对虾-缢蛏(1.23)。  相似文献   

8.
1989,1990年利用荒废虾塘进行以中国对虾为主混养尼罗罗非鱼,鲻,缢蛏,毛蚶,菲律宾蛤仔等多品种立体养殖试验,结果:1989,1990年,鱼虾贝平均每亩总产分别为500kg和560.9kg。  相似文献   

9.
4基于缢蛏养殖的健康立体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采用基于缢蛏养殖的健康立体混养模式,可以通过缢蛏对养殖水体中残饵等有机碎屑的利用,达到投入少,病害少,增加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对加快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  相似文献   

10.
缢蛏(Sinonouacula consticta)系为中潮带滩涂养殖贝类。采用对虾池立体混养缢蛏技术后,缢蛏不仅生长快、养殖周期短,而且肥温度高,产品质量好,深受消费者欢迎。这种新的养殖方法,实践证明是科学的、成功的,为对虾池综合利用水体开创了新途。  相似文献   

11.
独立供饵式缢蛏池塘蓄水养殖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在养蛏池内直接施肥培养饵料的传统缢蛏池塘蓄水养殖模式进行优化,建立了以专用池塘培养缢蛏生物饵料的池塘养蛏系统,即独立供式缢蛏池塘蓄水养殖系统。经过5个月左右养殖试验,独立供饵式缢蛏池塘蓄水养殖系统缢蛏平均单产为3226.8 kg/ha,分别比传统缢蛏池塘蓄水养殖(2个对照组)提高37.37%和34.20%;生长速度分别快32.3%和38.7%,商品平均规格为16.13 g/粒,规格较整齐;养殖存活率为66.7%,与对照组差异不大;单位经济效益为5.48万元/ha,分别是对照组的270.26%和226.73%。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该独立养殖系统具有饵料供应充足、养殖生长速度快、经济效益高等优点,至少缩短了1个多月的养殖周期,避免了高温期对缢蛏养殖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基于缢蛏养殖的立体混养模式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分析(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缢蛏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沿海群众喜爱的海味佳品.它与蛤仔、牡蛎和泥蚶被称为我国传统的"四大养殖贝类". 针对缢蛏传统养殖常常发生病害的问题,各地积极总结有关经验,自1990年代起,不断探索缢蛏无公害生态养殖技术,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链.本文着重分析基于缢蛏养殖的立体混养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建议推广这些模式,实现缢蛏的规模化、无公害、健康高效养殖.  相似文献   

13.
王语同 《科学养鱼》2005,(12):34-35
笔者2004年在龙海市紫泥甘文农场开展对虾池混养缢蛏试验,试验面积74.67公顷,收获缢蛏475吨,对虾28吨,每公顷增加收入31511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现把对虾池混养缢蛏技术总结如下:一、虾塘选择与清整1.水源以自然纳潮为主,水质无污染,海水比重在1.008~1.022之间,水温8~32  相似文献   

14.
《科学养鱼》2005,(2):41-41
近年来,三门县围塘养殖实行多品种仿生态立体混养,水底套养缢蛏、蚶等贝类,水面混养青蟹、小白虾、鱼类,实行贝类、鱼类、蟹类、虾类四大类三层次仿生态立体混养,养殖品种从过去的缢蛏、中国对虾、毛蚶、青蟹4个,发展到青蟹、文蛤、缢蛏、泥蚶、大黄鱼、黑鲷、美国红鱼、鲈鱼、小白虾等30多个。目前,该县围塘立体混养面积达8万余亩,  相似文献   

15.
袁甜 《科学养鱼》2021,(3):46-47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在辽宁省丹东地区俗称"小人仙",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的沿海地区。缢蛏作为中国四大海水养殖贝类之一,养殖历史悠久。缢蛏营埋栖生活,具有生长快、产量高、味道鲜美且营养丰富的特点,深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因缢蛏的滤食性特点,在北方海水池塘养殖中常将缢蛏作为底层贝类与鱼、虾、海蜇等经济生物进行混养。  相似文献   

16.
黑鲷、对虾、缢蛏生态混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虾贝生态养殖是优化养虾池塘生态结构的一种有效途径。近年来 ,我们在乐清湾沿岸虾塘实施千余亩黑鲷、对虾、缢蛏(或泥蚶)生态混养技术示范 ,取得了平均亩产9~12厘米体长对虾50公斤、黑鲷20公斤、缢蛏500公斤或泥蚶250公斤的产量 ,每亩毛利润6000元。现将其生态混养技术介绍如下 :一、虾塘选择与改造沿岸进排水比较方便的常规虾塘均可以作为生态混养场所 ,面积以5~30亩大小为宜。待上年虾塘养殖产品收获完毕 ,就可对池底进行翻耕、曝晒、耙平 ,并按黑鲷、对虾、缢蛏(或泥蚶)生态混养对养殖生态地形的要求改造常…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对虾和缢蛏都是优良的海水养殖品种,虾蛏混养是一种高产、高效的养殖技术,它通过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优化池塘条件,提高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实行池塘虾蛏混养是当前海水养殖的一种重要养殖模式。我镇发展虾蛏混养已有多年的历史,但由于资金缺乏,技术水平较低,加上多年的养殖虾池老化,养殖成活率低,病害时有发生,致使部分养殖户减产亏损,制约了虾蛏混养的健康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在浙江台州沿海调查时发现,三门湾一带兴起泥蚶、对虾、锯缘青蟹、缢蛏混养模式,养殖面积逐年增加,已形成较大规模高产养殖新格局。笔者就其池塘混养缢蛏技术存在的两个问题总结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为创新水产养殖模式,提高水产养殖综合效益,我们在山东潍坊滨海区北部老河口1100亩海水池塘养殖区,开展了南美白对虾、缢蛏等多品种混养试验示范,南美白对虾养殖亩产400千克以上,缢蛏养殖亩产85千克,养殖产量效益均提高50%以上,现将技术要点归纳如下:一、池塘改造1.虾池条件虾池长方形,池深3.0米,水深1.5米,池底平坦,盐度20~30,pH 7.8~8.7,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进排水方便,虾池底质为泥  相似文献   

20.
苏北沿海传统的海水池塘养殖是以对虾为主的单茬单养方式,为充分利用现有的虾池资源,探索新的养殖模式,提高海水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我们在江苏省南通市利用614亩水面进行以缢蛏为主的鱼、虾、贝多茬混养生产试验,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