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国养鹿历史悠久,是世界上鹿业生产大国之一,也是将鹿产品用于医药保健事业最早的国家。我国的养鹿业发展很快,在某些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我国养鹿存栏50万~60万头,其中梅花鹿占85%~90%,其余为马鹿。梅花鹿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品种有双阳、西丰梅花鹿和长白山品系。马鹿主要分布在新疆,品种有天山、塔里木品种和清原品系。养殖场规模100头以上的约3500个,其中工商登记的养鹿企业1600多家。鹿茸产量每年100吨,其中花茸80吨、马茸20吨。1.鹿场经营体制改革开放以来,国营鹿场数量比重由过去的绝对优势下降到现在的…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末我国养鹿业出现了新变化,即以国有养鹿向私营养鹿为主的形式转变.中小养鹿企业迅速掘起,那些刚刚起步的养几只、十几只、几十只、几百只鹿的中小鹿场,经验不足,经济脆弱,经不起风浪,急需了解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动力,所以,讨论中小养鹿企业如何发展,是诸多需要讨论的实际问题之一,是关系我国养鹿发展方向问题,意义十分重大.那么中小养鹿企业如何发展呢?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近年来国内养鹿业由过去单一国营逐渐向集体和个体发展,特别是1997~1998年一些国有鹿场为摆脱危机,将鹿分到职工各户饲养,加之许多下岗职工将生存希望瞄向特种养殖业,养鹿成为一个热门,目前个体鹿场已遍布全国.更有一些贫困地区,不惜投巨资纷纷养鹿.许多人由于初次接触,有关方面知识一片空白,因而走了不少弯路,甚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
养鹿业的再度大发展,不仅是养鹿只数的增加、产生规模效益,更重要的是要有质的飞跃,增加高科技含量,实现稳定高效养鹿.欲实现稳定高效养鹿,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去做. 1 选择优良品种目前茸鹿主要饲养的是马鹿和梅花鹿.饲养优良品种的马鹿、梅花鹿,其生产力高,经济效益好. 国内公认的马鹿优良品种有天山马鹿、阿尔泰马鹿及其改良品种;梅花鹿有双阳梅花鹿、长白山梅花鹿及其改良品种.养鹿的场家和个体户一定要购养这些优良品种鹿.好的品种鹿价高,宁肯少买,也不可图便宜,贪多买差的品种鹿,后患无穷.由于市场分散,存在着“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好坏品种难辨的现象,而买鹿者又缺乏辨别能力,建议多走些鹿场,多看些鹿,做到心里有数.在选定某个鹿场时,首先要了解该场历年生产、年利润、品种优劣情况;其次是在生茸期到场看鹿看茸,估测其品种品质和生产概况,确定要买的具体鹿只,这种办法直观,对新养鹿者比较保险.  相似文献   

5.
养鹿几不宜     
不论国有鹿场还是民营鹿场,都想把鹿养好,多产茸多产仔少死亡.但往往事与愿违,为什么?主要是没掌握养度的规律,有时好心办了坏事.现将养鹿生产中容易出现的常识性的问题归纳以下几点,供养鹿朋友们参考.  相似文献   

6.
养鹿业在世界范围是一门新生事业。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建立了以鹿茸为主产品的养鹿业,是世界最早的。我国鹿茸独步市场成为先驱,引起西方国家养鹿业开始转向于取茸加盟,以至形成现今争相以鹿茸出口的激烈态势。  相似文献   

7.
透过世界鹿业发展看中国养鹿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养鹿业在世界范围是一门新生事业.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建立了以鹿茸为主产品的养鹿业,是世界最早的;西方国家在70~80年代才建立养鹿业,最初完全为肉用开发.1987年国际鹿茸市场形成后,我国鹿茸独步市场成为先驱,引起西方国家养鹿业开始转向于取茸加盟,以至形成现今争相以鹿茸出口的激烈态势.  相似文献   

8.
我国养鹿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养鹿大国之一,也是将鹿茸应用于医药保健事业最早的国家.解放后,我国养鹿业发展很快,无论在生产还是在科研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某些研究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中国养鹿业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有高潮,也有低谷.而低谷的出现有外界因素,即国际经济危机及市场竟争;也有内在原因,即经营机制及管理水平等问题.目前我国养鹿业正处于低谷困难时期,那么我们如何走出困境?中国养鹿业今后的出路在哪里?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述了当前我国养鹿业发展中存在的基本问题。综合参考其他养殖业和国外养鹿业的发展方式和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养鹿业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新西兰的养鹿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发展概况 鹿在新西兰的生活史只有140年,养鹿史20年。1851年欧洲移民将鹿引入了新西兰,1970年新西兰政府才把鹿从害兽名单中删除,发出了第一份鹿场经营许可证。近年来新西兰的养鹿业“异军突起”:1980年为10万头,1985年发展到30万头,1990年达到90万头,每五年翻三番。据预测,1991年以后将要以20%的速度递增,1995年突破200万头大关,等于全国奶牛的总数量。新西兰养鹿业以出口为主,1980年总收入8.82百万新元(1新元约合人民币2.8元),1990年为  相似文献   

11.
<正>鹿不是新西兰的土著种。1861年,出于娱乐狩猎目的,新西兰从欧洲引入了鹿,但鹿的迅速繁衍导致了环境植被的严重破坏。新西兰通过加强鹿对环境影响的管理而诞生了商业性经营的养鹿业。从1970年签发的第一个鹿场许可证来看,新西兰养鹿业相对于其它产业而言仍然是最年轻的产业。目前,新西兰大约有2800家鹿场,年存栏量百万头左右,为世界提供鹿肉等产品,已经形成了规模化商业经营的养鹿业,是养鹿数量最多且技术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养鹿业现状及梅花鹿的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养鹿业现状 我国养鹿业以生产鹿茸为主要目的,主要驯养的茸鹿种类有梅花鹿、马鹿、水鹿、驯鹿、白唇鹿等,全国现存栏70余万头,年产茸百余吨,其中梅花鹿20余万头,年产茸50余吨。我国是世界上驯养梅花鹿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13.
良种选择法 我国养鹿不乏良种,单就梅花鹿、马鹿而言,就有许多优秀的地方鹿种和人工培育品种.尽管鹿的人工培育品种还存在若干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但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生产能力较强、遗传能力较好、种用价值较高,对我国鹿的品种改良、鹿产品品质提高做出贡献.作为基层鹿场如何才能获得优秀种鹿呢?办法有二:一是购买,二是自己培育.  相似文献   

14.
养鹿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养鹿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世纪之初养鹿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养鹿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养鹿存栏50-60万头,其中梅花鹿占85%-90%,其余为马鹿。梅花鹿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品种有双阳、西丰梅花鹿和长白山品系。马鹿主要分布在新疆,品种有天山、塔里木品种和清原品系。养殖场规模100头以上的约3500个;其中工商登记的养鹿企业1600多家。鹿茸产量每年100吨,其中花茸80吨、马茸20吨。据了解,我国养鹿历史悠久,是世界上鹿业生产大国之一,也是将鹿产品用于医药保健事业最早的国家。我国的养鹿业发展很快,在某些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我国鹿业现状主要是:  相似文献   

16.
闫新华 《特产研究》2001,23(3):31-32
在鹿的疫病防治上,我国已研制出多种有效的制品用于诊断和预防免疫,使得某些重大疫病得到有效控制,但在养鹿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受传统的、落后的生产方式所束缚,以及鹿抗病力强、发病后难治愈、疫苗注射困难等特点,我国的很多鹿场及个体养鹿者,对疫病防疫观念仍然淡薄,这是某些鹿病不断流行造成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如结核病、魏氏梭菌病、巴氏杆菌病、口蹄疫、坏死杆菌病等,当前仍在我国各鹿场流行和蔓延,给各生产场及个体养鹿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基于此,对当前我国鹿主要传染病流行特点及其有效防制措施进行简要叙述.旨在能引起各鹿场及个体养鹿户对鹿病防疫的重视,减少损失,提高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7.
<正>养鹿业是我国相对弱势的产业,不仅面临国内一些政策的制约,同时又受到国外新兴养鹿国家及其鹿产品市场的严峻挑战,导致国内鹿产业发展中一些主要实际问题和矛盾的日益突出。因此养鹿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更加规范而全面的标准来助推。本文通过在国家标准网,各部委、省、市的质量技术监督总局网站,以及调研查阅相关标准,对鹿(养鹿生产、产品)有关的标准加以收集整理,并对这些国家、地方、行业标准内容加以分析,探讨了其在推进产业  相似文献   

18.
浅谈我国养鹿增效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国内外养鹿业及市场的新形势和国内个体养鹿户猛增的新特点、不同品种品系梅花鹿和马鹿的种质特性和近年鹿业有关科学试验的成果 ,浅谈我国北方养鹿增效新技术。1 饲养品牌茸鹿近年 ,在养鹿业的有关研讨会和培训班上 ,我们讲“要想富 ,快养鹿 ,要想大富 ,养好鹿。”这是说  相似文献   

19.
鹿结核病是由牛型结核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引发的一种恶性传染病。目前,世界上大多数鹿场都可以检测到其病原体,该病对养鹿业的危害是巨大的。现就鹿结核病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情况、流行特点以及某些国家对鹿结核病的控制政策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我们习惯将每年的11月至翌年的2月称为冬季.在冬季,不论南方还是北方都是气温最低的时期.北方的气温有时达到零下30多度,哈气成霜,滴水成冰,给养殖业带来诸多不便.若饲养管理欠佳,鹿容易发病死亡.总结我国养鹿实践经验,将冬季养鹿要点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