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对辣椒的致病力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是具有重大危害性的病原卵菌,其寄主范围较广,可引致辣椒、番茄、茄子、黄瓜、南瓜等多种重要蔬菜作物的疫病。由辣椒疫霉引起的辣椒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在世界各地的辣椒种植区普遍发生,我国尤以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严重。迄今国内关于辣椒疫霉致病力分化的研究较少,且存在分歧。有报道指出辣椒疫霉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差异与菌株地区来源直接相关[1];也有研究认为辣椒疫霉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与地理来源不直接相关[2]。此外,辣椒疫霉菌株致病力分化和菌丝生长速率是否相关尚属未知。本文对采自安徽合肥、淮南、和县、潜山、岳西、江苏南京和四川邛崃7个县市的23个辣椒疫霉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和菌丝生长速率进行了测定,旨在明确辣椒疫霉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是否存在分化现象及致病力与菌株地区来源及菌丝生长速率之间的关系,为辣椒疫霉所致辣椒疫病的抗病育种和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云南辣椒疫病的分子诊断及其病原菌群体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2005~2007年分离自云南省辣椒疫病的病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病原菌的群体特征进行研究。PCR特异性扩增表明,引起云南辣椒疫病的病原菌是辣椒疫霉。交配型测定显示,234个云南辣椒疫霉菌株由A1、A2和A1A2(自育型)3种交配型组成,以A2和A1A2交配型为主。其中,A2占45.3%,A1A2占43.2%,A1仅占11.5%。大部分产区3种交配型共存,在田间进行有性生殖的可能性很大。甲霜灵敏感性测定的200个菌株中,甲霜灵敏感菌株是主要菌系,占测定菌株的95.5%,中抗和抗性菌株比例较低,分别为2.0%和2.5%。抗药性菌株的出现与甲霜灵的选择压力有关。云南辣椒疫霉群体组成较为复杂,A1A2交配型可能在云南辣椒疫霉的有性生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影响群体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海南湛江柑桔疫霉种的鉴定及交配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1988~1990年,从海南和湛江地区发生柑桔脚腐病的11个柑桔园采集了大量的病组织和病株基部的土壤样品,经分离共获得48个疫霉分离菌,根据孢子囊形态、脱落性、卵孢子产生、最高生长温度和淀粉利用能力等将其鉴定为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柑桔褐腐疫霉(P.citrophthora R.E.&E.H.Smith)和辣椒疫霉(P.capsici Leonian)。这三种疫霉均是柑桔树的致病菌,其中寄生疫霉和柑桔褐腐疫霉的出菌率高,认为是这两个地区柑桔脚腐病的主要致病菌,而辣椒疫霉在中国柑桔园是首次发现。交配型测定结果以寄生疫霉的A~1,交配型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4.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紫英  康艳萍  袁斌 《植物保护》2008,34(5):163-165
近年来在江西省宜春地区发现一种严重危害草莓的土传病害,经显微镜直接观察、病原菌分离培养观察、致病性测定及田间病害调查,鉴定该病害为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病原菌为疫霉菌(Phytophthora fragariae C.J.Hickman),属于卵菌纲霜霉目腐霉科疫霉属,该病发生是由于疫霉菌侵染所致。通过对宜春地区草莓种植园调查发现,该病发病率为20%~40%,严重时达50%,平均每667m2减产30%~50%。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辣椒疫霉交配型的分布及在无性后代的遗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测定了采自安徽省岳西、潜山、和县、合肥、寿县、淮南、阜南、亳州等不同地区的64 株辣椒疫霉菌株的交配型,并用10 μg / mL 的甲霜灵处理A1 交配型的菌株HN8 和A2 交配型的菌株HN3,分别获得抗性突变菌株HN8-Mrt和HN3-Mrt,进一步测定交配型在HN8、HN3 及其抗性突变株游动孢子后代中的遗传稳定性。结果发现,供试菌株中A2 交配型58 株(占90. 6% );A1 交配型6 株(占9. 4% ),未发现A0 、A1 A2 和A1 ,A2 交配型;A2 交配型全省各地均有分布,A1 交配型只出现在和县、淮南和阜南3 地;HN8-Mrt与HN8、HN3-Mrt与HN3 的交配型分别相同,各菌株单游动孢子后代的交配型均与其亲本分别相同。结果说明,辣椒疫霉交配型在安徽的分布呈不均等的态势,其中以A2 型占绝对优势;用甲霜灵处理不会诱导辣椒疫霉交配型的变异,交配型在辣椒疫霉的游动孢子后代中能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6.
疫霉菌对霜脲氰抗性遗传及对霜脲氰和甲霜灵的交互抗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就疫霉菌对霜脲氰抗性的产生和遗传,以及疫霉菌对霜脲氰和甲霜灵的交互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苎麻疫霉容易对霜脲氰产生抗药性突变,但抗性在连续3代单游动孢子分离过程中逐渐丧失。大雄疫霉对霜脲氰不易产生抗性突变,恶疫霉、大雄疫霉和苎麻疫霉对甲霜灵和霜脲氰不存在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7.
辣椒疫病是辣椒的主要病害之一,其危害日趋严重,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病害分布面积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为害程度逐步加重,对辣椒生产造成巨大威胁。l病原体种类及特征辣椒疫病菌系辣椒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团真菌,是典型的土壤习居菌。病菌的抱于囊圆形或椭圆形,卵抱子球状,病菌腐生性较强。一般以印抱子在土壤中或病株残体内越冬。印抱子在土中一般可存活3年,而且卵抱子随土壤深度的变化,分布数量也不一样,0~30cm上层越冬病菌卵抱子数较多,30cm以下土层卵抱子逐渐减少。辣椒疫霉病菌具有土壤、水流、空气传播并存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新型杀菌剂氟醚菌酰胺对辣椒疫霉的作用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氟醚菌酰胺(N-(3-氯-5-(三氟甲基)吡啶-2-甲基)-2,3,5,6-四氟-4-甲氧基苯甲酰胺)对辣椒疫霉的作用机制,采用生物测定法系统测定了氟醚菌酰胺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游动孢子释放和菌丝生长量的影响,并进一步对药剂处理后的辣椒疫霉菌丝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同时测定了氟醚菌酰胺对病原菌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磷酸戊糖3种呼吸代谢途径的影响,以及其对辣椒疫霉菌丝体细胞膜通透性、可溶性蛋白和DN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氟醚菌酰胺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游动孢子释放和菌丝生长量的EC50值分别为7.14、16.34和5.12μg/mL;其可使辣椒疫霉菌丝分支增多变短,且出现细胞壁增厚和细胞变形现象;ATP的存在能降低氟醚菌酰胺对辣椒疫霉菌丝的抑制作用,说明氟醚菌酰胺对辣椒疫霉能量产生过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对三羧酸循环途径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电导率法测定结果表明,氟醚菌酰胺处理均能提高辣椒疫霉的细胞膜通透性,用100μg/mL的氟醚菌酰胺处理400 min后,菌株的相对渗率达78.23%。但氟醚菌酰胺对辣椒疫霉生物大分子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初步表明,氟醚菌酰胺有多个作用位点,但主要是通过抑制辣椒疫霉能量产生和细胞膜通透性而起到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福建省辣椒疫霉菌群体遗传结构的表型特征,对分离自福建省15个市(县)的300株辣椒疫霉菌的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及生理小种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288株为A2交配型,12株为A1交配型,出现频率分别为96%和4%,以A2占优势,在各采集点均有分布。263株对甲霜灵表现敏感,28株为中间型,9株为抗性,分别占总体的87.67%、9.33%和3.00%,甲霜灵敏感菌株为主要菌系。根据菌株对辣椒疫霉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的致病性测定结果,可将辣椒疫霉菌划分为3个生理小种,其中168株为小种3,126株为小种2,6株为小种1,分别占56%、42%和2%,小种3为福建辣椒疫霉菌优势小种。  相似文献   

10.
海洋细菌对辣椒疫霉和辣椒疫病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的辣椒疫病是辣椒生产中一种毁灭性的土传病害,目前在世界各辣椒种植区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辣椒疫霉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彦全  王振中 《植物保护》2008,34(1):99-103
从广东省各地采集了54个辣椒疫霉菌株,分别测定了菌丝生长和游动孢子囊形成对嘧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嘧菌酯对辣椒疫霉的菌丝生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EC50范围为0.1428~1.9509μg/mL,平均为0.9649μg/mL;对游动孢子囊形成的抑制作用更强,EC50范围为0.0010~0.0844μg/mL平均为0.0239μg/mL。正态分析表明,辣椒疫病菌54个菌株菌丝生长对嘧菌酯的敏感性符合正态分布,而孢子萌发则在高浓度区具有拖尾现象,表明自然界中已存在个别具有一定耐药性的辣椒疫霉种群。  相似文献   

12.
辣椒疫霉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基线及室内抗药突变体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5株采自河北、内蒙古、陕西、安徽和北京等地区的辣椒疫霉病菌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其EC50值分布于0.126~0.318μg/mL之间,最不敏感菌株是最敏感菌株的2.5倍,平均EC50=(0.218±0.0368)μg/mL。125个菌株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分布呈单峰曲线,未出现抗性的病原菌亚群体,可将该单峰曲线作为辣椒疫霉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基线,将烯酰吗啉对该病原群体的平均EC50值作为田间抗药性监测的参考标准。通过紫外诱变敏感菌株N-7的菌丝获得了12株抗烯酰吗啉的突变体,抗性指数在16.38~132.15之间;通过紫外诱变敏感菌株DZ-16的游动孢子获得1株抗性指数为680倍的高抗药水平的突变体。突变体的部分生物学性状研究表明,其致病力与敏感菌株相当;大部分突变体产生孢子囊的能力与亲本菌株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离体条件下,突变体和亲本菌株释放游动孢子的能力相当;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速率与亲本菌株相比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测定了敏感亲本菌株和突变体的交配型,均为A1型菌株,经紫外诱变后交配型没有发生改变。综合分析表明,抗性突变体的产生有利于抗药性群体的发展。为避免和延缓抗药性的产生,生产上应将烯酰吗啉与其它无交互抗药性的杀菌剂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性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自辽宁省主产稻区2009-2010年分离的87株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稻瘟灵的抑制中浓度EC50值为0.35~7.01 μg/mL,敏感性差异达20倍;且2009年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性高于2010年。根据野生敏感型病原群体对药剂敏感性呈正态分布的原理,辽宁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性基线定为(1.77±0.80)μg/mL,辽宁省主要稻区均有抗稻瘟灵菌株出现,除2010年在铁岭稻产区监测到1株中抗菌株外,大部分稻瘟病菌株都表现为低抗水平。稻瘟病菌不同生理小种群对稻瘟灵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和霜脲氰的敏感性检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3 ~2004年从内蒙古和黑龙江省共采集分离了127株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并在离体条件下测定了这些菌株对甲霜灵和霜脲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2003年分离的内蒙菌株、2003年及2004年分离的黑龙江菌株中对甲霜灵敏感(MS)的菌株频率分别为86.2%、13.8%、17.8%;虽然霜脲氰在这些地区使用近10年,但病菌群体对该药剂的敏感性没有下降,EC50值分布于0.10 ~0.35 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20(±0.06)μg/mL,不同敏感性的菌株频率呈连续的单峰曲线分布,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亚群体,可作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霜脲氰抗药性监测的敏感性基线;此外,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和霜脲氰之间没有交互抗药性,霜脲氰对抗甲霜灵和野生敏感菌株具有相同的活性。  相似文献   

15.
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的药剂筛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离体条件下测定了 8种内吸性杀菌剂对大豆疫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甲霜灵、甲霜灵锰锌、安克锰锌、杀毒矾、霜脲锰锌、克露和加瑞农为有效杀菌剂 ,霜霉威不具有抑菌效果。甲霜灵的 EC50 值为0 .4 870 μg/ m L,抑菌效果最好 ,安克锰锌、甲霜灵锰锌的 EC50 值分别为 1.4 2 6 1μg/ m L和 1.76 97μg/ m L,效果次之。在活体条件下 ,甲霜灵和甲霜灵锰锌能完全抑制大豆疫霉菌对感病大豆品种的侵入 ,并具有较长的药效期 ,安克锰锌、杀毒矾和霜霉威虽然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但药效期很短。大豆疫霉菌菌株间对甲霜灵锰锌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但这种差异与菌株来源没有相关性 ,EC50 平均值为 1.830 2μg/ m L ,没有发现耐药性菌株。在我国黑龙江省目前缺乏有效抗病品种的情况下 ,建议应用甲霜灵锰锌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重庆地区辣椒疫霉对氟吡菌胺的抗性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重庆未使用过氟吡菌胺地区的110株辣椒疫霉菌株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并对辣椒疫霉抗氟吡菌胺突变体的诱导方法及抗性突变体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0株辣椒疫霉对氟吡菌胺的EC50平均值为(0.32 ± 0.11) μg/mL,不同菌株的敏感性频率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未出现敏感性明显下降的亚群体,因此可将该EC50平均值作为重庆地区辣椒疫霉对氟吡菌胺田间抗性监测的敏感基线。通过紫外诱导菌丝体的方法,共获得3株可稳定遗传的抗氟吡菌胺突变体,抗性倍数介于69.5~98.5之间,突变频率为0.86%;抗性突变体BS11-5-1与亲本菌株BS11-5在菌丝生长速率、温度适应性、产孢子囊能力及致病力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而抗性突变体JLP11-4-2和JLP11-4-3在菌丝生长速率、温度适应性、产孢子囊能力及致病力方面均显著低于亲本菌株JLP11-4;不同抗性突变体对渗透压的敏感性与亲本菌株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3个抗性突变体对Biolog PM1中95种碳源的利用情况与亲本菌株基本相似。交互抗性测定表明,辣椒疫霉抗氟吡菌胺突变体对甲霜灵、霜脲氰、烯酰吗啉、丁吡吗啉及嘧菌酯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建议可将氟吡菌胺与上述几种杀菌剂交替或混合使用。  相似文献   

17.
杀菌剂对辣椒疫霉不同形态菌体的毒力差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室内离体条件下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辣椒疫霉各生长阶段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烯酰吗啉和氟吗啉对所测定的菌株P1319 4个发育阶段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为0.14~0.61 μg/mL 和0.18~0.68 μg/mL,EC95值均小于3 μg/mL;甲霜灵对菌丝生长和孢子囊形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对休止孢和孢子囊萌发基本无影响;嘧菌酯和百菌清强烈抑制孢子囊形成、休止孢和孢子囊萌发,EC50值分别为0.03~6.15 μg/mL和0.07~1.97 μg/mL;较高浓度的代森锰锌可以抑制辣椒疫霉的孢子囊形成、休止孢萌发和孢子囊直接萌发,但对菌丝生长无抑制作用;三乙膦酸铝、p(ο)-丁酰基苯酚和邻-烯丙基苯酚对P1319的4个发育阶段的抑制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辣椒疫霉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及其抗药性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分别采自河北定兴、藁城和山东寿光、青州等地的173株辣椒疫霉菌株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其EC50值介于0.002 7~0.049 9 μ 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021 9±0.010 2 μ g/mL,敏感性呈单峰曲线分布;采用紫外诱导+菌落角变和药剂驯化的方法分别处理10个供试菌株,各获得7株和1株突变体,其抗性倍数在41.50~394 437.77之间,突变频率分别为1.46%和1.43%。对突变体部分生物学性状的研究表明,抗性突变体与其亲本菌株在菌丝生长速率、致病性、产孢能力、适合度指数和竞争力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抗性突变体DX 2-3 20m和DX 2-3 F7的产孢量、适合度和竞争力均高于亲本菌株,有利于抗性群体的形成。研究表明,辣椒疫霉对双炔酰菌胺存在中等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