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盆景创作中,往往需要根据既得材料的自身条件来决定创作什么样的盆景,称做“因材立意”。山水盆景《巴山夜雨》便是“因材立意”,即兴创作的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2.
艺术创作,强调立意,主张“意在笔先”,盆景创作亦然。通常把立意分为两种:一白:“因意取材”,即:立意—选材—造型;一曰“因材赋意”,即:取材—立意—造型。我认为以上两种均属“意在笔先”,都是命意先于造型。前一种立意,是作者先确定创作意图,构思命  相似文献   

3.
小桥流水人家水旱盆景的立意常见有三种情形:一是根据诗词意境去选材、造型;二是借鉴绘画表现形式,寻找适合的材料,创作“立体的画”;三是根据既有材料的特点去构思命名。前两者均为先立意后选材、造型,可称“意在笔先”;后者则是“量体裁衣,因材立意”,或叫“意在笔后”。《小桥流水人家》是借用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一句为题,进行水旱盆景创作的例子,属于“意在笔先”,因意选材。作者以数株大小不一的瓜子黄杨,配上形色古朴的龟纹石,以及茅舍、小桥、樵夫的摆件,精心组合,塑造了“小桥、流水、人家”这一立体画面。这种利用古诗句进行水旱盆景的创作形式,有似中国宋代的命题画,如以唐人诗句“踏花归来马蹄香”、“野渡无人舟自横”、“万绿丛中一点红”、“深山藏庙寺”等等为题作画即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创作,对水旱盆景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新的尝试,拓展和延伸了水旱盆景的创作空间。宋代大文人苏轼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  相似文献   

4.
艺术创作主张“立意在先”。盆景艺术作品由于受到自身材料的限制,比起其它艺术作品来说,其运用这一创作手法的自由度相对要小得多。特别是用下山树桩创作成单体树桩盆景,常常运用“因材施艺”的创作手法。如《丛林深处有人家》原素材枝丫四出,杂乱无序。同行人认为无可取之处,不值得留下。理由是乱七八糟一大蓬。但本人觉得  相似文献   

5.
盆景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因材施艺、因形赋意的造型艺术。盆景就其词意而论,可理解为:盆中有树(或石料等),树(或石料等)能成景,景中有情,情中寓境,而且这些环节一脉相承,一气呵成。只有这样才合艺术法度,得自然真趣,才能算为名副其实的盆景。简言之,即是由景——情——境。一、盆景艺术中的“工”这是相对于“意”而言的。就象国画中的工笔画对于写意画一样。盆景中“工”的艺术特点是整齐划一,法度严明,姿态端庄,具有鲜明的具像美、装饰美和通俗之美(见右上图)。人们在盆景创作过程中常常有意识  相似文献   

6.
并不是每件树桩都适合制作盆景,所以要选桩。选桩就是在众多树桩中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基本符合盆景造型形式的或具有异态美的特别怪异的桩材。然后再因材立意,进行造型创作。因材立意就是依据桩材的个性、态势、特征、气质,确定今后作品的主题,赋予其人格化、艺术化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弘扬华夏盆景艺术的深刻内涵和深厚文化底蕴,务必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法则为前提,把"弃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因材施艺"作为盆景素材、尤其是野生树桩素材制作技法的行为准则。据此,福建石狮企业家蔡锦全先生创作出了令人赏心悦目的朴树盆景——《九龙腾飞》,并于2009年9月荣获中周(厦门)盆景精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盆景与中国画素来可谓“近亲”,故世人皆称盆景为立体的画。历史上很多盆景精品均出自画家之手。盆景与画的差异,仅为前者具有生命现象,属于四维空间造型;后者则属无生命的三维空间造型。从创作上看盆景与画,其构图,立意,造景及意境的表现,有着许多共同遵循的规律,只不过绘画更加自由和任意,创作空间更为广阔。  相似文献   

9.
盆景造型要遵循“从有法到无法”、“从无我到有我”的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提倡“有法无式”。不作繁琐规定。因材因势制宜,交叉综合运用。 1.树木盆景 (1)枝干取势布局法: “树分四歧,有短有长,势取  相似文献   

10.
当人们看到独具个性的盆景(包括获奖作品)时,往往赞叹不已,敬佩作者慧眼识珠,因材创作,尤其是同行人,更有伯乐知音的感概。但大多数热心的观赏者,往往在赞叹之后,可能想象不出作者是如何将一个桩头,或是一棵杂乱无章的原树,培育改造成高品位的佳作。笔者班门弄斧,藉此简要介绍刘友坚先生(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杰出盆景艺术家)创作罗  相似文献   

11.
岭南盆景的最大特点是因材造型,法一形万。我们的先辈从创作中总结出20多种造型形式。初玩盆景的人必须遵从先辈的法规,从学习常规的造型开始,逐步走向成熟。也就是常说的掌握传统。但当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知识时,就要进行破格、创新,突破前人的法规,从而创作出具有新意和个人风格的作品来。纵观社会上比较有建树的盆景大家无不如此。选购异形桩,从  相似文献   

12.
《中国花卉园艺》2018,(23):22-22
云南盆景的雏形始于叫求清初,形成于清末民初,20世纪三四十年代较为兴盛。从创作形式上来说,除“书法式”外,尚有“枯木逢春式”、“悬根露爪式”和工艺盆景中的“立体图案式”、“平面图案式”等盆景创作形式。  相似文献   

13.
正树木盆景造型有直干式、曲干式和悬崖式等不同形式,在造型过程中要因时、因材施艺,多种技法并用,既要表现出树木的自然神韵,又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大自然中的悬崖树种多见险峻、壮观,主干高空直下,根盘刚劲有力,层次活泼,动势飞扬。鉴于悬崖树木的特点,在创作过程中要合理应用、因材施艺。  相似文献   

14.
盆景享有“高等艺术”之誉,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对制作盆景的浅见,供园艺爱好者探讨。一、制作的手法制作一件盆景,可粗分为两种手法: 1.“因材立意”制作法自然衍生的老椿头,是不会按人们意志去生长的,但它的苍老之态,颇具古朴之趣,故可依它的姿态而名为“枯木逢春”、“劲松”等。可在这样的立意上去做进一步加工布置。自然中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盆景与中国画素来可谓"近亲",故世人皆称盆景为立体的画。历史上很多盆景精品均出自画家之手。盆景与画的差异,仅为前者具有生命现象,属于四维空间造型;后者则属无生命的三维空间造型。从创作上看盆景与画,其构图、立意、造景及意境的表现,有着许多共同遵循的规律,只不过绘画更加自由和任意,创作空间更为广阔。古今盆景名家都十分注重国画的研究和借鉴。明代  相似文献   

16.
从山野采掘老树桩作为盆景素材,不仅可以节省很多培育的时间,而且能使作品具有一种人工培育难以达到的天然古拙形态。这是由于大自然环境对树木所作的长期“加工”所致。然而,大自然的“加工”毕竟不是艺术,它给树木带来自然美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艺术造型,如出枝的位置,根、干、枝的比例等,常常都不尽如人意。因此,在创作的时候,只有顺其自然,因材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盆景与中国山水画都是具体和形象地反映某种自然景观,创作的题材都来自于大自然。画家作画要饱览自然、风景,“胸有丘壑”,盆景创作亦然。盆景这一古老的艺术,长期以来受着中国山水画及其画论的影响。譬如山水画中有“高远”、“深远”、“平远”的画法。盆景中也有“三远”的做法。中国山水画中的若干构图法则,诸如“主次分明”、“细节  相似文献   

18.
吕坚     
吕坚,1952年生于江苏南通。1979年开始业余从事微型盆景创作。1984年转入专业盆景艺术的创作与研究,是近年来颇有成就的年轻盆景艺术家之一。他曾遍游黄山、峨嵋山,到过世界屋脊西藏,饱览祖国名山大川,为盆景艺术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参展,并获大奖,被人们誉为“指尖上的园艺”、“掌中诗画”。 1985年7月,吕坚赴西藏参加拉萨饭店的建设。他创作的大型山  相似文献   

19.
在盆景素材日渐贫乏和地域性经典桩材不足的情况下,因材施技、变"废"为艺的课题不得不提到我们盆景人的议事日程上来。笔者将自己在这方面的粗浅体会书之,与同仁交流。  相似文献   

20.
成都山水盆景是四川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的艺术再现。“蜀国多仙山”,千岩万壑、秀丽多姿、雄奇险峻、清雅秀美的自然风貌,成为成都山水盆景的主要题材;历代文人吟诵四川山水的诗词歌赋,为成都山水盆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诗意画境。为了内容表现的需要,成都山水盆景在创作手法上逐渐形成“高、悬、陡、深、浑”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