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异色瓢虫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可捕食多种蚜虫,在生物防治中具有很大应用前景。研究了异色瓢虫对3种蚜虫(即菜缢管蚜、禾谷缢管蚜和白杨毛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3种蚜虫的日捕食量中,其中四龄幼虫最大,成虫和三龄幼虫次之,1、2龄幼虫最小。捕食者对猎物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方程。  相似文献   

2.
异色瓢虫对菜缢管蚜、禾谷缢管蚜和白杨毛蚜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异色瓢虫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可捕食多种蚜虫,在生物防治中具有很大应用前景。研究了异色瓢虫对3种蚜虫(即菜缢管蚜、禾谷缢管蚜和白杨毛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3种蚜虫的日捕食量中,其中四龄幼虫最大,成虫和三龄幼虫次之,1、2龄幼虫最小。捕食者对猎物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方程。  相似文献   

3.
采用简易静态熏气系统在浓度为17mg/m^3的SO2胁迫下,研究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3龄幼虫和成虫对桃粉大尾蚜Hyaloptera amygdales(Blanchard)捕食的功能反应及自身密度干扰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SO2可以提高异色瓢虫3龄幼虫、成虫捕食能力,异色瓢虫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对桃粉大尾蚜的寻找效应也有增加的趋势,同时SO2减缓了随着异色瓢虫自身密度增加存在的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粤北烟区烟草上主要害虫对烟草的危害问题,以烟草上烟蚜、烟青虫和斜纹夜蛾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系统调查方法对上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种群进行了研究。通过3年连续田间调查,确定广东南雄烟区主要害虫为烟蚜、烟青虫和斜纹夜蛾;烟蚜种群发生规律呈现双峰型,烟田烟青虫成虫和幼虫1年有多个发生峰值,斜纹夜蛾幼虫在烟叶生产季节有2个发生高峰期。烟田优势寄生性天敌有寄生于烟蚜的烟蚜茧蜂和寄生于烟青虫幼虫的棉铃虫齿唇姬蜂及寄生于斜纹夜蛾的侧沟茧蜂;优势捕食性天敌主要有龟纹瓢虫、七星瓢虫、中华草蛉、红彩真猎蝽、烟盲蝽、狭带食蚜蝇和青翅隐翅虫等,其中红彩真猎蝽不仅捕食烟蚜,还捕食烟青虫和斜纹夜蛾幼虫,具有较好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文章列出了我省茶园中与茶蚜相伴而生的捕食性昆虫天敌(包括蜘蛛)18种,主要有4类:蜘蛛类、瓢虫类、食蚜蝇类和草蛉类;对4类天敌中的一些优势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和控害作用做了简明的分析,如草间小黑蛛、八点球腹蛛,异色瓢虫、七星瓢虫,黑带食蚜蝇、中华草蛉、大草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和利用措施,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种植诱集和蜜源植物,维护茶园生物多样性,等等。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有机生产方式下桃园害虫和天敌数量变化,2004年在北京平谷区前芮营村有机桃园用性诱剂法和捕虫网法分别调查了3种主要害虫(梨小食心虫、 苹小卷叶蛾和桃潜叶蛾)和4种主要天敌(龟纹瓢虫、异色瓢虫、七星瓢虫、小花蝽和草蛉)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3种害虫世代较明显,发生高峰集中;天敌数量逐渐积累,数量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北京平谷地区有机桃园主要害虫和天敌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明确有机生产方式下桃园害虫和天敌数量变化,2004年在北京平谷区前芮营村有机桃园用性诱剂法和捕虫网法分别调查了3种主要害虫(梨小食心虫、苹小卷叶蛾和桃潜叶蛾)和4种主要天敌(龟纹瓢虫、异色瓢虫、七星瓢虫、小花蝽和草蛉)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3种害虫世代较明显,发生高峰集中;天敌数量逐渐积累,数量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转Bt基因棉田害虫和天敌组成及优势类群时序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系统调查棉田节肢动物的基础上,就长江流域下游棉区种植转Bt基因棉对棉田害虫和天敌组成、数量以及时序动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田和常规棉田基本接近,均以棉蚜为害虫优势种,天敌优势种为草蛉、龟纹瓢虫、三突花蛛。按照营养关系分析表明,转Bt基因棉田和常规棉田均以植食性类群在营养层中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捕食性天敌类群,而寄生性天敌较少;刺吸类害虫是植食性害虫的优势功能集团,瓢虫类、蜘蛛类和草蛉类为优势捕食性类群。转Bt基因棉能够显著减少棉田鳞翅目等靶标害虫类群的发生,而对其它非靶标害虫如刺吸类害虫以及棉田天敌发生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摘要:通过对淮北地区夏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系统调查显示该地区:夏玉米田的主要害虫为玉米蚜、玉米叶甲、朱砂叶螨,主要天敌为草间小黑蛛、异色瓢虫、八斑球腹蛛、中华草蛉、龟纹瓢虫、微小花蝽、青翅隐翅虫、华姬猎蝽等。灰色度系统分析表明:与玉米蚜关联度较高的是中华草蛉(0.9432),与朱砂叶螨的关联度高的是华姬猎蝽(0.9019),与玉米叶甲的关联度高的是草间小黑蛛(0.9448)。对害虫和天敌的优势种群进行生态位分析,结果显示:玉米叶甲的时间生态位宽度最高,为3.4066,时间分布较宽;朱砂叶螨的时间生态位宽度最低,为2.1081,在时间上分布较为集中;中华草蛉和玉米蚜生态位重叠度较高,表明它们发生时间比较吻合,同步性较高;中华草蛉和玉米蚜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最高,为0.9929,表明中华草蛉和玉米蚜对时间资源的利用基本一致。通过分析表明,淮北地区夏玉米田的捕食性节肢动物对这三种优势害虫有着较为稳定、持续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在棉田中有多种害虫为害棉株,同时又有多种益虫以害虫为食料,它们对害虫有一定的杀灭能力,但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认真探索棉田益虫的生育规律,以识别益虫,保护、繁殖和利用益虫,实行"以虫治虫",充分发挥生物防治的作用,是棉花植保工作存在的一项新课题。棉田益虫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瓢虫、草蛉、各种寄生蜂、寄生螨等,它们都是害虫的天敌。1.草蛉:成虫和幼虫都能捕食多种害虫,主要捕食对象是蚜虫、红蜘蛛、蛾类低龄幼虫和多种昆虫的卵。大草蛉的幼虫平均每天可捕食棉  相似文献   

11.
使用生物测定方法评价了Cry1Ah蛋白和食料对龟纹瓢虫幼虫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用1.0和10.0μg·g1的Cry1Ah蛋白处理下的棉铃虫饲喂龟纹瓢虫后,其存活率、幼虫虫体质量、幼虫发育时间和化蛹率均没有影响,但龟纹瓢虫体内某些酶活力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并未显著影响幼虫的生长发育.用蚜虫饲喂的龟纹瓢虫存活率、虫体质量和化蛹率显著高于棉铃虫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幼虫发育时间前者显著短于后者.研究结果表明食料的不同对龟纹瓢虫的影响远远大于Cry1Ah蛋白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2 0 0 1年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转 Bt基因棉和转双价基因 ( Bt+ Cp TI)棉对棉苗蚜及其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室内研究了转基因抗虫棉对两种棉蚜天敌的生物学影响。结果表明 ,转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种群数量的影响不明显 ,未达显著水平。单作转基因棉田棉蚜发生期比麦套棉田提前 5天左右 ,发生数量是麦套棉田的 1 .6倍 ,表明麦棉套作可有效的控制苗蚜的为害。室内研究表明 ,异色瓢虫对用 Bt棉处理的的棉蚜的捕食量比对照增加 2 2 .0 % ,棉蚜茧蜂对用 Bt棉处理的棉蚜的寄生率降低 2 3.5 %。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不同容积-密度组合饲养七星瓢虫对其各历期存活率及成虫重量的影响,本研究在温度25℃、相对湿度60-80%,光照周期10L:14D条件下,设置3种容积 (1000ml、750ml、500ml)与3种密度 (25头、35头、45头)组合下观察统计不同历期七星瓢虫存活数,并对成虫称重。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容积组合对低龄期幼虫存活的影响显著高于其它历期(P<0.05)。其中,1-2龄在500ml下的存活率25头、35头、45头均显著的低于750ml下的3种密度及1000ml-25头,依次为57.33%,48.57%,40.74%,其存活率的最佳容积与密度组合为750ml-35头,存活率达到88.57%;在3龄、4龄、蛹期及成虫时,其最佳饲养组合分别为500ml-25头、1000ml-25头、750ml-35头及750ml-35头,其存活率分别为93.33%、94.49%、92.38%和97.78%,但该最优组合在统计学上与其它组合无显著差异(P>0.05);对初羽化成虫称重表明,除1000ml 25与45头/盒间有显著差异外(P<0.05),其余体积与密度组合下成虫体重均无显著差异 (P>0.05)。综上所述,在七星瓢虫规模化饲养中,幼虫阶段的低龄期存活率受密度及容器大小影响严重,当密度为25-45头时,应避免1-2龄阶段在小于500ml条件下饲养,对七星瓢虫规模化饲养条件的设置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是一种常见的农田天敌昆虫,了解不同光波、光源距离及环境温度对异色瓢虫成虫趋光行为的影响,为合理设计免伤天敌昆虫的安全杀虫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设定16 种单色光和2 种固定的对照光波,将试虫置于3 个不同光源距离的感光箱中,并设定稳定的温、湿度,通过多批重复试验,测定不同日龄和不同性别异色瓢虫成虫在不同光波和光源距离条件下的趋光率,同时还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异色瓢虫对光波趋向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异色瓢虫成虫最为喜好的光波为500、605、550 nm,而异色瓢虫成虫最为忌避的光波则为473、407 nm;距离光源0.65 m的趋光反应率显著高于距离光源1.15 m与2.15 m处的趋光反应率;高温或低温对异色瓢虫的趋向性有一定的抑制影响。异色瓢虫成虫的趋光行为对光波、光源距离及环境温度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5.
2001年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转Bt基因棉和转双价基因(Bt+CpTI)棉对棉苗蚜及其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室内研究了转基因抗虫棉对两种棉蚜天敌的生物学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种群数量的影响不明显,未达显著水平.单作转基因棉田棉蚜发生期比麦套棉田提前5天左右,发生数量是麦套棉田的1.6倍,表明麦棉套作可有效的控制苗蚜的为害.室内研究表明,异色瓢虫对用Bt棉处理的的棉蚜的捕食量比对照增加22.0%,棉蚜茧蜂对用Bt棉处理的棉蚜的寄主率降低23.5%.  相似文献   

16.
转双价基因棉对棉田主要寄生性天敌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转双价基因棉对棉田主要寄生性天敌棉蚜茧蜂、棉铃虫寄生蜂侧沟茧蜂和齿唇姬蜂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从转双价基因棉田、Bt棉田和常规棉田采集的棉蚜僵蚜的羽化率三者间均无明显差异 ,转双价基因棉田和Bt棉田棉蚜茧蜂的蜂重差异达显著水平 ,与常规棉田相比均无明显差异 ;常规棉田的棉蚜茧蜂寄生取食转双价基因棉、Bt棉和常规棉的棉蚜后的蜂羽化率、出蜂时间及蜂重均没有明显差异 ,在寄生数量上除Bt棉与常规棉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外 ,其它处理间差异不明显 ;转双价基因棉田的棉蚜茧蜂对取食转双价基因棉的棉蚜的寄生率有所下降 ,但棉蚜茧蜂的羽化率却明显提高 ,说明转双价基因棉对棉蚜茧蜂的寄生力影响不大。转双价基因棉和Bt棉均严重影响侧沟茧蜂和齿唇姬蜂的寄生率、羽化率、茧重和蜂重 ,但转双价基因棉的影响比Bt棉小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枣树害虫盗毒蛾的生长、发育、取食等生物学特点,为枣树害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在延安6—8 月自然条件下,分别用丝绵木叶、枣树叶及白菜叶3 种叶片饲喂枣树害虫盗毒蛾幼虫,观测比较其体重、体长、蜕皮、结茧和羽化等生长特点,对记录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枣树盗毒蛾幼虫体重和体长随蜕皮次数的增加而增长,共蜕皮6 次,7 个龄期,但白菜叶组较丝绵木叶组和枣树叶组在蜕皮时间、体重和体长增长上均有显著不同,白菜叶饲喂组幼虫平均体重和体长最终分别可达6862.6 μg 和1.71 cm,而枣树叶组仅为2004 μg 和0.9 cm。盗毒蛾结茧、羽化及存活趋势分析结果表明,丝绵木叶组显著高于其它2 组,其幼虫结茧率及羽化率分别为30%和10%,枣树叶组的存活率最低。研究结果对枣树盗毒蛾的测报和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熏蒸处理和培养基直接接触条件下肉豆蔻精油对番茄采后4种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肉豆蔻精油对番茄采后4种病原真菌菌丝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和粉红单端孢霉(Trichothecium roseum)的抑制作用较强,在熏蒸条件下的EC50分别为37.79μL·L^-1和32.95μL·L^-1,对串珠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和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抑制作用相对较弱,熏蒸条件下的EC50分别为43.57μL·L^-1和54.47μL·L^-1。培养基接触条件下的EC50值大大高于精油熏蒸处理,对灰葡萄孢霉和粉红单端孢霉的EC50分别为315.12μL·L^-1和299.56μL·L^-1,约为熏蒸条件下的10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