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牦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以高热、肺炎和内脏器官广泛出血为特征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又称牛出败。近年来甘南牦牛巴氏杆菌病在甘南牧区发病率有所上升,若不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会给牧民带来一定经济损失。现对该病的诊治及如何在甘南牧区防控好甘南牦牛巴氏杆菌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正>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引起多种动物巴氏杆菌病(又称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原菌,主要使动物发生出血性败血症或传染性肺炎。2015年对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牦牛巴氏杆菌病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牦牛巴氏杆菌病死亡率高,影响着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阐述了该病的流行特点及症状、防治,为该地区防制巴氏杆菌病提供参考。1地理概况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本省东南部,东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碌曲县相连,西北与青海省果洛  相似文献   

3.
正高原牦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的一类传染病,多种动物和人也可感染,又称出血性败血症,简称牛出败。该病曾造成过巨大经济损失。笔者根据临床经验和参考文献对高原牦牛巴氏杆菌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措施进行简述,以期为牦牛生产技术人员提供参考。一、病原多杀性巴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呈短杆状或球杆状,一般单个存在,也有成对或短链样排列。该  相似文献   

4.
牦牛巴氏杆菌病从1949年前至今,一直在我区个别地方流行不断,由于我区没有生产本地菌株的牛出败疫苗,所以该病一直没能彻底的从我区消灭.1999年10月在拉萨市中心的某牛场暴发了症状、病史与该病类似的病例,经病理剖检、细菌学检验、动物实验,诊断为Fg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牦牛巴氏杆菌病.  相似文献   

5.
牦牛巴氏菌病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牦牛巴氏杆菌病从 1 949年前至今 ,一直在我区个别地方流行不断 ,由于我区没有生产本地菌株的牛出败疫苗 ,所以该病一直没能彻底的从我区消灭。1 999年 1 0月在拉萨市中心的某牛场暴发了症状、病史与该病类似的病例 ,经病理剖检、细菌学检验、动物实验 ,诊断为 Fg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牦牛巴氏杆菌病。1 发病情况 本市某牦牛育肥中心共存栏牦牛 48头 ,1 0月 6日该场管理人员发现有 2头牦牛开始发病 ,次日死亡 ,经青霉素肌肉注射 ,略有疗效 ,但病因不明 ,未敢大剂量治疗 ,导致先后有 1 2头牦牛发病 ,死亡 6头。2 临床症状 发病牦牛为 …  相似文献   

6.
牦牛巴氏杆菌病又称为出血性败血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高热、肺炎、急性肠胃炎以及内脏器官广泛出血为主要特征的传染性疾病,是牦牛养殖过程中多发病和常见病。牦牛巴氏杆菌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致死率,对牦牛养殖产业的危害十分严重。最近几年,随着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牦牛养殖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牦牛巴氏杆菌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经严重威胁当地牦牛养殖产业的健康。笔者主要结合实际,就高原地区牦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2012年对同仁县牦牛巴氏杆菌病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牦牛巴氏杆菌病死亡率和发病率分别在8.3%,15%,影响着畜牧业的发展,本次调查为同仁县今后防治牦牛巴氏杆菌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牦牛巴氏杆菌病,指发生在海拔较高区域牦牛感染巴氏杆菌的一种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一般情况下会在几天之内传染到整个牦牛群中,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牦牛养殖行业的发展,相关部门需有效指导养殖户对牦牛巴氏杆菌病进行预防和治疗。随着近年来中医行业的不断发展,相关养殖人员开始将中医防治理念应用到牦牛巴氏杆菌病中。基于此,主要探讨牦牛巴氏杆菌病的中医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1991--2010年,对玛沁县牦牛巴氏杆菌病流行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牦牛巴氏杆菌病死亡率均达50.3%,严重影响着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为该地区防制巴氏杆菌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由于牦牛巴氏杆菌病的出现,在很大从程度上影响了牦牛的存活率和致死率,同时影响我国牦牛养殖者的经济收益,阻碍了我国畜牧产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牦牛巴氏杆菌病流行病学的成因、症状以及诊断等项目进行研究,从而分析其致病原因的同时探究防治方法,以期为我国畜牧行业牦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治作出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1.
牦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以内脏器官广泛出血、高热和肺炎为特征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实验旨在探讨22味中药对牦牛多杀性巴氏杆菌体外抑菌效果,利用水煮法制备22味中药的药液,浓度为1 g/mL;利用平板打孔法和二倍试管稀释法分别测定22味中药抑菌圈直径大小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牦牛多杀性巴氏杆菌对金银花、黄连、五味子、板蓝根、透骨草、连翘5种药物极度敏感,抑菌圈直径在16.6 mm~18.7 mm之间,MBC在7.8 mg/mL~15.63 mg/mL之间。本研究为牦牛致病性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1病因牦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败血和内脏广泛出血的疾病。2致病因素气候突变、营养不良、长途运输等不良因素是诱发该病的主要诱因。3发病时间该病在黑水地区的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3月下旬至5月上旬。在黑水县该病是严重危害牦牛健康的主要病种,可引起牦牛大批死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4流行病学该病的发生,主要是带菌隐形牦牛在受到外界或自身不良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青海某牧民家中饲养的牦牛突然发病死亡的原因,采用病料涂片、染色镜检、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动物试验、药敏试验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该病病原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结合本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分离鉴定出1株致病性较强的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且具有一定的抗药性,表明引起此次牦牛死亡的病原为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  相似文献   

14.
[目的]牛巴氏杆菌病又名牛出血性败血症[1],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染传病,发病常呈零星散发,但致死率很高,发病不但造成我州牦牛的大量死亡,还对草场和水源造成二次污染。[方法]:甘南牦牛巴氏杆菌病(牦牛出血性败血症)平均发病率为6.87%,但致死率高达28.70%,在甘南牧区全年12个月中都有发生,但发病率与季节有明显的相关性,以1~3月份,10~12月份发病率最高,分别为4.38%,3.33%;4~6月份和7~9月分发病率最低,分别为1.30%,0.85%;但病死率与季节无明显相关性。通过对牦牛巴氏杆菌病(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全面疫情普查,同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诊断等方法和措施,[结果]:从而为该病的防治和控制提高技术保障,切实降低发病率及病死率,确保畜牧业丰产丰收,农牧民群众增收。  相似文献   

15.
我国牦牛主产区巴氏杆菌流行病学调查与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国牦牛主产区巴氏杆菌病的感染情况,本试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方法对2017年采集的896头份牦牛血清进行了Pm抗体检测。结果表明:Pm抗体平均阳性率为15.74%(141/896),西藏、甘肃、青海、四川地区Pm阳性率分别为12.50%、17.13%、12.91%和23.95%;小牦牛、适配期牦牛和大于6岁牦牛P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5.67%、16.50%和14.23%;雄性牦牛和雌性牦牛的抗体阳性率为16.51%和15.02%。通过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发现该地区巴氏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是否接种疫苗和地区有关。说明巴氏杆菌对该地区的牦牛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巴氏杆菌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症,其病原菌为巴氏杆菌,多发生于春秋两季,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较高的病死率,是造成牦牛养殖减产的主要疾病。随着高原牧区牦牛养殖规模的扩大,巴氏杆菌病的发生率也呈现出增长趋势。对于养殖人员来说,一方面要了解牦牛巴氏杆菌病的症状表现,以便于在发病初期能够准确识别,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避免巴氏杆菌病在牛群中的扩散;另一方面又要加强日常管理,通过定期消毒、及时清理粪污、做好免疫接种等工作,预防巴氏杆菌病的发生。在防治结合的基础上,让高原牧区养殖人员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牛巴氏杆菌病又叫牛出血性败血症,简称牛出败,藏语称为"格合",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地方流行性或散发的急性热性传染病.该病是青海省天峻县常发和危害最大的一种牛传染性疫病.现将2004-2008年5年间青海省天峻县牦牛巴氏杆菌病流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西藏牦牛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进行了分析,介绍了牦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要点,并从科学养殖、对病牛隔离饲养、消毒杀菌、加强养殖场管理、疫苗接种、病情监测、降制定诊治计划、提高养殖效益等方面深入探讨了西藏地区牦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思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急性败血性死亡,怀疑为牦牛炭疽病的病死牛,两端结扎取其耳朵,进行巴氏杆菌和炭疽杆菌的分离与培养鉴定,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牦牛出血性败血症。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西藏当雄县牦牛巴氏杆菌病流行现状,2019—2020年在牦牛养殖较为集中的5个乡镇,采集存栏2 000头以上的2个养殖场以及存栏30头以上的56个牧户未免疫牦牛血清1 124份,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牛巴氏杆菌血清抗体检测,并使用R软件对不同年龄、性别、饲养方式牦牛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当雄县牦牛巴氏杆菌个体阳性率为11.57%(130/1124),群体阳性率为89.66%(52/58);养殖场牦牛个体阳性率(12.96%)与牧户(10.92%)无统计学差异(P 0.05);公牦牛个体阳性率(10.07%)与母牦牛(12.45%)无统计学差异(P 0.05);3岁以下牦牛个体阳性率(5.08%)与6岁以上牦牛(22.81%)有统计学差异(P 0.01,OR=5.52)。结果表明,巴氏杆菌病在该县牦牛群中流行普遍,无养殖模式和性别差异,但老龄牦牛感染率较高。结果提示,当雄县需要加强牦牛饲养管理和巴氏杆菌疫苗免疫,及时淘汰老龄牦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