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新株型(NPT)水稻为供试材料,特青和汕优63为对照,从分蘖动态与形态解剖特征对NPT水稻分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PT水稻具有分蘖力弱、分蘖期和有效分蘖期相对较长、低节位分蘖极少、平均有效穗少、成穗率高等特点。分蘖原基解剖观察表明,NPT水稻各分蘖节均有腑芽原基发生,但高节位与低节位的芽原基发育存在判别。低节位的芽原基绝大多数成为败育腋芽,有些低节位分蘖腋芽发育正常,但因其根原基发育不良或幼叶生长锥萎缩变形造成腋芽难以成蘖。高节位的腋芽则发育良好,都能成蘖。在试验中还观察到NPT水稻顶芽发育良好,具有明显的顶端优势。  相似文献   

2.
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是构成水稻产量的三要素,分蘖是穗数的重要构成因素,高节位分蘖是水稻的一种特殊分蘖方式。以野生型水稻R818及其高节位分蘖突变体W33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和大田试验,研究水稻高节位分蘖的形态特征及其遗传行为。结果表明:①幼苗期,W33的株高、叶片大小、根条数、根长与R818无显著差异。②分蘖前期,W33已出现明显二次分蘖;分蘖中后期,R818的分蘖芽逐渐进入休眠状态,而W33除穗颈节外的其他节位,分蘖芽仍处于活跃状态,二者的株高、主茎叶长及一、二、三、四次分蘖数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至抽穗期,W33的单株平均分蘖数达到79.7个,是R818分蘖数的7.5倍。③R818和W33的平均单穗谷粒数和单穗产量差异显著,但单株产量无显著差异。④W33与R818的正反交F1均无高节位分蘖;正反交F1与W33的回交后代表现为无高节位分蘖和有高节位分蘖两种表型,经2检验,其分离比均符合1∶1;正反交F2均表现为无高节位分蘖和有高节位分蘖两种表型,经2检验,其分离比均符合3∶1。表明W33的高节位分蘖能力旺盛,分蘖中后期的一、二、三、四次分蘖数显著或极显著高于R818;高节位分蘖特性表现为单基因隐性遗传。研究结果可为水稻高节位分蘖研究与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水稻(Oryza sativa L.)低节位早发分蘖与叶片形态、碳氮代谢之间的关系,并筛选低节位分蘖多、早期分蘖发生速率快且符合理想株型叶片形态的水稻品种(系),对31个籼亚种水稻品种(系)早期低节位的分蘖特性、叶片形态及碳氮代谢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正常栽培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系)第一叶位成蘖率存在广泛变异,而第二、第三叶位成蘖率达到100%;水稻低节位分蘖发生速率与秧苗前3片叶叶长呈正相关,分蘖数量与叶宽呈负相关,因此,在育种上,可以将水稻秧苗前3片叶较长且较窄作为筛选早发分蘖水稻品种的参考形态指标;水稻植株体内蔗糖含量只影响分蘖发生速率,但不影响分蘖数量;硝态氮含量既影响分蘖发生速率,也影响成蘖率,氮代谢酶谷氨酸合酶(NADH-GOGAT)和谷氨酸脱氢酶(NADH-GDH)的活性能促进水稻低节位分蘖的发生;将31份水稻品种(系)进行聚类,可分为A、B、C 3类,其中C类材料是分蘖发生较早且分蘖发生速率快、叶片形态更接近于理想株型叶片形态的优质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4.
水稻强化栽培分蘖成穗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通过对水稻强化栽培的分蘖成穗观察.结果表明,水稻强化栽培的Ⅱ、Ⅲ蘖次分蘖多,主茎5叶位以下的分蘖和穗对产量贡献较大,栽后25 d内的分蘖成穗构成大部分的产量,但总的成穗率不及常规栽培高.因此在生产管理上要充分发挥低节位分蘖和前期分蘖成穗,控制后期分蘖抽生.  相似文献   

5.
试验在盆栽条件下采用人工剔除特定节位分蘖的方法研究水稻不同节位的生产能力、生长冗余现象以及产量的补偿能力.结果如下:不同处理水稻单株的有效穗数与单株产量、抽穗期单株叶面积及单株生物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平均穗重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早发的低节位分蘖(1,2,3)是增加有效穗数、抽穗期叶面积及生物量的主要节位,但低节位分蘖同时也是导致水稻生长冗余,加剧资源消耗的主要节位;当低节位分蘖空位时,中节位(4,5,6)或高节位的分蘖(7,8,9)将会发挥其补偿潜力,虽有效穗减少,但平均穗重变大.  相似文献   

6.
水稻的分蘖规律与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冀粳14号的主茎和不同蘖位1 ̄4次分蘖为材料,研究了水稻的分蘖规律与分蘖生产力。结果证实,中晚熟水稻品种主茎有2个蘖位转折期,主茎3蘖位为第1蘖位转折点,主茎N蘖位为第2蘖位转换点;在主茎1-N-1蘖位中,在水稻具有n-3的叶、蘖同伸规律的同时,主茎n蘖位上一次分蘖与主茎n-2蘖位下一次分蘖 具有n-2的蘖、蘖同伸规律,即纵向上主茎每长2片叶,横向上分蘖次数增加1次的规律;最优蘖位形成的规律是:在所有同次分蘖中,N-1和N-2蘖位1次分蘖生产潜力最大,N-3和N-4蘖位2次分蘖生产潜力最大,N-5和N-6蘖位3次分蘖生产潜力最大;合理利用强优势中位蘖具有18%左右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7.
水稻不同节位和数量分蘖对经济产量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在盆栽条件下采用人工剔除特定节位分蘖的方法研究水稻不同节位的生产能力、生长冗余现象以及产量的补偿能力。结果如下:不同处理水稻单株的有效穗数与单株产量、抽穗期单株叶面积及单株生物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平均穗重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早发的低节位分蘖(1,2,3)是增加有效穗数、抽穗期叶面积及生物量的主要节位,但低节位分蘖同时也是导致水稻生长冗余,加剧资源消耗的主要节位;当低节位分蘖空位时,中节位(4,5,6)或高节位的分蘖(7,8,9)将会发挥其补偿潜力,虽有效穗减少,但平均穗重变大。  相似文献   

8.
再生稻高产栽培的理论与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再生稻的生育特性。1.1 再生分蘖的发育 头季稻生长期随播种时间推迟而缩短,主要是营养生长日数显著减少(C.V=10.3%),而齐穗至成熟间隔日数基本保持不变(30天)。再生稻只要不遇延迟型冷害,各播期的生长日数大致相同为60~62天,播种至再生稻齐穗间隔171天。再生腋芽于头季稻抽穗前10~15天即完成全部叶原基的分化。成熟前后进入一次枝梗原基分化。器官发育顺序依节位及发育期而异:叶原期按由下而上的节位顺序进行分化;苞及枝梗原基按由上而下的节位顺序进行分化,并顺次抽穗、成熟。头季稻收割后经22~25天齐穗,经60-62天成熟。每降低一个蘖位约延长2天左右,但同一蘖位,不管留桩高度多少,却相对比较稳定。高桩时,上位分蘖多,群体抽穗,成熟期相对提早;低桩时,上位分蘖少,群体抽穗,成熟期相对推迟。  相似文献   

9.
一、水稻分蘖及发生规律 分蘖是水稻固有的生理特性。稻茎上除穗颈节外,各节上均有一个腋芽。在适宜的条件下,茎节部密集而不伸长的腋芽都能萌发成新茎,这就是分蘖。水稻分蘖实质就是稻茎秆的分枝。在通常条件下,水稻的分蘖主要在靠近地表面的茎节上发生,这些发生分蘖的茎节叫分蘖节。着生分蘖的稻茎叫做分蘖的母茎,同一母茎上,分蘖最早发生的节位,称为最低分蘖节,最上一个发生分蘖的节位称为最高分蘖节,分蘖是自下而上地依次发生的。茎节数多的,可能发生的分蘖就多,反之就少。以单茎而言,最低分蘖节位和最高分蘖节位相差大的,则单株分蘖数就多。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水稻各蘖位各级分蘖生产力的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优势蘖位的出现与分蘖级数和主茎叶片数有关,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依此提出了水稻优势蘖位利用原理。  相似文献   

11.
玉米每个节位的叶腋处都有一个腋芽,除去植株顶部5~8节的叶芽不发育以外,其余腋芽均可发育;最上部的腋芽可发育为果穗,而靠近地表基部的腋芽则形成分蘖。  相似文献   

12.
直播稻主茎分蘖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微区试验,研究了直播水稻在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主茎不同叶位分蘖籽粒的生产力.结果表明:3种密度下直播水稻的中部蘖位优势>下部蘖位>上部蘖位,中部分蘖的籽粒生产力较高.要获得高产必须在充分利用下部蘖位成穗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优势蘖位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3.
分析机直播栽培模式下水稻分蘖动态发生规律,结果表明:第Ⅲ、Ⅳ蘖位分蘖发生率高,成穗率高,在总产中所占比重高,这2个分蘖在水稻分蘖中起主导作用。各蘖位分蘖发生情况和有效率不同,各蘖位在有效分蘖期间产生的分蘖都有无效分蘖。各蘖位穗粒数随分蘖蘖位递增而减少。  相似文献   

14.
对水稻主茎不同蘖位上产生的分蘖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水稻主茎上具有蘖位优势现象,一是具有营养优势,二是具有生殖优势,因两种优势的存在,使主茎中部出现几个优势蘖位,其上着生的分蘖具有很高的生产力。合理利用蘖位优势进行水稻栽培,具有很大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5.
<正> 大小麦基部茎节上长出的分枝叫分蘖。由主茎叶腋里长出的分蘖为一级分蘖,由一级分蘖上长出的分蘖为二级分蘖,依此类推。分蘖在主茎或母蘖上所处的位置称为蘖位,分蘖发生位置低的称为低位分蘖或早生分蘖,反之则称为高位分蘖或晚生分蘖。大小麦主茎叶片的出伸和各级分蘖叶片的出伸之间有着一定的同伸关系,当主茎第4叶出现时,主茎第1叶腋芽长出主茎第一分蘖,随着主茎叶片不断增加,新的分蘖呈n-3的关系不断发生。但受品种特性、密度、播种深浅、肥水条件、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实际单株茎  相似文献   

16.
芍药根茎芽发育及更新规律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芍药根茎性质及根茎芽发生、发育及成枝规律进行动态观察研究,为揭示芍药营养繁殖特性,提高营养繁殖效率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芍药根茎是芍药的地下短缩茎,节间产生不定根,节上有芽,属于腋芽类型。根茎以根茎芽来实现每年更新生长,最终呈现合轴分枝形态。根茎芽的叶元呈现:鳞片-茎节-侧芽-叶-茎节-腋芽的依次发生模式,从第5枚鳞片原基开始叶元由交互对生向螺旋状着生状态转变,并一直持续到花瓣原基形成。叶片同株异型,叶原基呈向顶式发育,而花原基呈向基式发育。通过越冬状态下的侧芽的发育状态观察,初步确定了根茎的茎节范围,根茎顶部1~2枚根茎芽在第2年春天萌发成茎,其余根茎芽则随根茎的生长发育长期处于休眠状态。越冬状态下,顶芽顶端分生组织进入雌蕊原基分化期,顶部4~5枚腋芽进入花瓣原基分化期,而其余腋芽处于原基初始发生状态而生长停滞,从而形成"一茎多枝"。  相似文献   

17.
水稻分蘖发生及与特定部位叶片叶鞘含氮率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水培的方法,设计不同的供氮水平,研究了水稻分蘖的发生、生长,出叶和干物质生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分蘖发生及新叶的出生与供氮水平及叶片、叶鞘的含氮率关系密切,过高过低的供氮水平均不利,即分蘖发生及新叶的出生要求一个最适的供氮水平,在本试验中是70~50mg/L;过低的氮素供应水平,会使叶蘖同伸的n—3关系打破,出现叶蘖n—4同伸的滞后现象;分蘖的发生与发生分蘖的节位和上一节位的叶片、叶鞘的含氮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此两叶的含氮率高则分蘖发生多,因此,这两叶含氮率的高低可作为分蘖发生与否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8.
水稻不育系V20A蘖芽分化发育可分为分化、定型、伸长和出生4个阶段,依不同节分蘖芽生长发育特性可分为3组,第一组是胚芽鞘,不完全叶节的分薛芽,第二组是第一、第二完全叶的分蘖芽,第三组是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完全叶的分蘖芽。  相似文献   

19.
1996 ̄1998年以Ⅱ优多恢57为材料,研究了移栽、深水、施氮与水稻环境敏感期分蘖芽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1)秧苗移栽期叶龄分别与秧苗带蘖死亡率和处于环境敏感期叶位分蘖芽的出鞘期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冬水田秧苗最适宜 栽叶龄为5.8叶左右。(2)深水处理3天以上秧苗处于环境敏感期叶位的分蘖发生率为0,移栽返青期以灌浅水为宜。(3)深水控制环境敏感期叶位分蘖芽的效果与本田底肥施氮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  相似文献   

20.
机插水稻分蘖发生特点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改进的研究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3  
凌励 《江苏农业科学》2005,(3):14-19,126
通过多点专题试验和高产示范,分析归纳了机插水稻分蘖发生具有大田分蘖节位多、栽后缓苗期长、始蘖后发蘖势猛等特点,指出机插水稻中部3~4个蘖位是适宜高效分蘖利用区段,具有发蘖率高、成穗率高、穗层整齐的特点,提出了机插水稻分蘖合理利用的依据和方法。研究探讨了密度、肥水、播量、秧龄对机插稻分蘖发生利用的影响,明确了适宜播量和秧龄是合理利用分蘖的前提,确定适宜基本苗是关键,改进肥水运筹技术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利用。根据研究结果,结合大面积高产实践,明确了量化确定播量和基本苗,改进机插稻肥水运筹等关键技术,初步形成了机插稻高产叶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