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用~(60)Coγ射线诱导水稻抗瘟突变体的筛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水稻为材料,通过60Coγ射线辐射诱变,结合组织培养技术,采用以黑龙江省优势稻瘟病菌谱系产生的混合粗毒素提取液作为选择压力,进行继代培养和分化培养筛选抗瘟水稻突变体。研究表明,水稻成熟胚经过60Coγ射线辐照后,获得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很低而且褐化率很高,但是通过苗瘟抗性鉴定发现,再生植株中对稻瘟病表现抗性的植株比例较大,说明辐射诱发突变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抗病育种途径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Y58S是广泛应用的优良两系光温敏核不育系水稻品种。本研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花药培养与传统的回交技术相结合,将一全生育期广谱高抗稻瘟病基因R6导入Y58S,改良其稻瘟病抗性。根据改变激素的含量配制了4种诱导培养基,经比较发现激素配比为2,4-D3mg/L、KT1mg/L、NAA2mg/L的Y3培养基为Y58S背景材料花药培养的最佳培养基,其诱导率为15.08%,绿苗率为2.89%。本研究还获得1个含有R6基因的DH系,暂命名为YLH1,在远安自然诱发条件下稻瘟病抗性鉴定表明其分蘖期叶瘟抗性、抽穗期叶瘟抗性和穗颈瘟抗性均比对照Y58S显著提高。本研究表明花药培养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是改良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稻瘟病抗性的快速、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研究了突变体和原品种杂交的F_1代主要性状的表现,以及F_2代主要性状的分离变异的表现。试验表明,利用突变体和原品种进行正反交,在考察的F_1代性状中,绝大多数性状具有超高值亲本的趋势。在正反交的F_2代中,多数性状的变异系数超过了它们的杂交亲本的变异系数,说明这些性状发生了突变,其中,矮秆突变,在正反交的F_2代呈3:1的分离,表明矮秆突变为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而短粒突变在正反交的F_2代中表现不一致,说明突变体82—350不仅带有单隐性核基因突变,而且细胞质基因也发生了突变。辐射诱发的这种突变,在水稻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中均有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4.
水稻突变体R_917是经辐射诱变育成的抗病性强、抗谱广的水稻突变新种质。经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B_15、ZC_13和ZE_3测定,其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经与秀水11、秀水861等品种杂交后代抗性分析,表明R_917的抗性基因容易转育,是一个能广泛应用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5.
早籼稻空间诱变新品种“浙101”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早籼“浙9248”经卫星搭载诱变处理,SP2在株高、生育期、穗长、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抗病性等性状上出现了较大的分离,经病区多代筛选培育获得早籼突变体“浙101”,在熟期、抗病性和产量等性状上比原亲本有明显改良。2003-2004年浙江省两年区试平均每公顷产量7189.5 kg,比对照“嘉育293”增产3.7%,表现株型适中,穗、粒、重兼顾,茎秆粗壮,抗倒性强,抗稻瘟病等特点。2002-2004年经浙江省多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联合鉴定,平均叶瘟0.8级,穗瘟1.5级,穗瘟损失率2.6%;白叶枯病4级,抗病性比原亲本和对照有显著提高。2005年10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浙江省第1个通过空间诱变技术选育成功的早籼稻新品种,适宜在浙江省及长江中下游稻区作早籼稻种植。该品种的选育成功表明空间诱变同步改良早籼稻多个性状的可能性与有效性,为改良水稻品种的抗性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用由稻瘟病菌gp d基因启动子和终止子序列控制的、以粗糙脉孢菌的微管蛋白β-tubu lin(Bm 1)突变基因为选择标记的表达载体,转化稻瘟病菌0742野生型菌株,获得了两株具有苯菌灵抗性的菌株M 1和M 2。但Sou thern杂交表明,这两个菌株并不是由于质粒转化而获得苯菌灵抗性。对稻瘟病菌0742野生型及突变体M 1、M 2的β-tubu lin基因的序列比对分析表明,突变体M 1在内源β-tubu lin基因的第56、178、1704位置上发生了点突变,M 2在第56、899、1040、1389、1704位置上发生了点突变,导致M 1的352位氨基酸由苏氨酸变成了丙氨酸,M 2的107、154、270、352位氨基酸分别由苏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变为丙氨酸、谷氨酸、丝氨酸、丙氨酸。计算机分析显示M 1和M 2突变体β-tubu lin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疏水性发生了微弱改变,结构域没有受到影响。该发现为开发新的稻瘟病菌遗传选择标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抗稻瘟病(Piricula oryzae)突变体的诱发和筛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用60_Coγ射线15,25和35krad分别处理感稻瘟病水稻品种(系)浙粳66和R_8617,经M_2代稻瘟病区自然诱发筛选,并经后代人工接种鉴定,在M_2代中分别选到抗病变异单株30、34和36株。不同剂量处理后的变异率分别为0.016%、0.019%和0.316%。经M_4代进一步人工接种鉴定,除个别株系抗性较差外,多数变异产生的抗性是可遗传的。用不同稻瘟病生理小种接种鉴定发现,不同抗病突变系的抗谱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玉米低植酸突变体的营养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比研究了8个玉米低植酸(Low phytic acid,lpa)突变体及其相应野生型(Wild Type,WT)的主要营养品质及其营养组分,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各突变体总磷含量基本不变,无机磷含量均成倍增加,总淀粉含量显著下降,直链淀粉和粗脂肪含量变化不显著,粗蛋白含量在部分突变体中显著上升;多数氨基酸含量在突变体中有所提高,赖氨酸含量除Q319-lpa和X178-lpa下降外均不同程度上升;铁、锰、铜、锌、硒等微量元素含量变化不显著。研究表明lpa突变对玉米营养品质的改良和生物学效价的提高具有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水稻抗瘟基因Pi-b与Pi-5的分子检测及外引抗源的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2个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b、Pi-5在东北三省水稻品种中的分布以及部分外引材料在黑龙江省的应用价值,以68份水稻品种(52份东北三省材料、16份外引材料)和31份带有不同抗性基因的水稻单基因系为试验材料,利用基于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b、Pi-5设计的功能标记对其进行检测,同时采用黑龙江省稻瘟病优势生理小种进行混合接种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阳性对照BL1和沈农265、辽粳371、辽粳9号、辽星1号、中辽9052、吉粳53、吉粳94、垦稻19、垦糯2号含有抗性基因Pi-b;阳性对照Tetep和盐粳68、吉粳53、关东107、吉玉粳、九稻44、空育163、龙粳37、中156含有Pi-5基因,其中吉粳53同时含有这2个基因。接菌鉴定表明Pi-b、Pi-5 2个基因的抗性在黑龙江省无效。16份外引材料及31份水稻单基因系的接菌鉴定表明,目前对黑龙江省利用价值较高的抗瘟基因有Pi-3、Pi-7(t)、Pi-9(t)、Pi-12(t)、Pi-20、Pi-ta~2、Pi-z~t、Pi-24、Pi-25、Pi-gm。本研究对东北水稻生产中抗稻瘟病品种的选择以及抗稻瘟病育种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空间诱变泰航68突变体稻瘟病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致病谱较广的稻瘟病代表菌株GD0193于水稻品种泰航68空间诱变当代(SP1代)群体中筛选抗病突变体,并对其作初步的抗性遗传分析、抗病基因定位及苗期抗谱、田间穗颈瘟抗性分析。结果表明:空间诱变可对泰航68的稻瘟病抗性进行有效诱变,研究获得的抗病突变体TH1及TH2于SP2代对菌株GD0193分别表现抗性不分离及抗性分离,且TH2的抗性分离比例符合显性单基因抗性遗传规律,并已将该抗病基因初步定位于第11染色体长臂上;TH1及TH2的抗性可稳定遗传至后代,其苗期抗谱及田间穗颈瘟抗性均较原种对照表现显著提高,且其抗性较华南稻区的部分主栽品种具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在浙粳22辐照的突变体库中,筛选出一个对环境不敏感的全生育期表达的类病斑突变体。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spl(t)控制。利用SSR标记对类病斑突变体spl(t)与珍汕97B杂交构建的F2群体进行基因定位,把spl(t)基因定位在第12号染色体短臂端的着丝粒附近,位于SSR标记RM7195与RM27929之间的0.8cM区间内。锥虫蓝染色检测结果表明spl(t)类病斑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过程。进一步研究表明,这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由H2O2氧迸发而致。突变体经白叶枯病和稻瘟病鉴定,表明该突变体的抗病性与野生型品种浙粳22相仿。  相似文献   

12.
粳稻秀水11经γ射线辐照诱变后获得19个类病斑突变体(xsl1~19),均属全生育期类病斑型,突变体长至分蘖期后类病斑不再变大,不导致叶片枯死,不影响植株抽穗、结实。苗期昼最高气温高于32℃后,除xsl19外其他突变体类病斑均消褪,昼最高气温降到32℃以下类病斑又逐渐显现,植株到5叶期后类病斑不再受高温抑制。分蘖期所有突变体株高在47.56~63.54cm之间,对照株高为83.75cm,但突变体的矮化现象只出现在分蘖期前,最终不影响株高;突变体与对照抽穗时间相近,突变体穗长在9.43~15.19cm之间,对照穗长为16.41cm;突变体每穗总粒数约为88.17~165.33粒,xsl19是49.50粒,对照是76.17粒。上述结果表明,除xsl19外的突变体均表现为穗短和每穗总粒数增多。类病斑突变体对稻瘟病菌表现为感病,与抗性无关。  相似文献   

13.
检测到水稻白叶枯病菌能产生一种“跨菌调控因子”,在固体平板上,这种因子由白叶枯病菌分泌到细胞外后可以扩散并进入甘蓝黑腐病菌,调控甘蓝黑腐病菌致病因子的表达.本研究从水稻白叶枯病菌中克隆鉴定了一个与这种“跨菌”调控因子合成有关的基因rpfF,通过转座子诱变和标记置换(markerexchange)技术,构建了rPfF突变体,突变体丧失了产生这种“跨菌”调控因子的能力,在水稻植株上的致病能力明显减弱,DNA序列分析得知rpfF基因编码的产物和大肠杆菌的3-酮脂酰-COA硫解酶(3-ketoacyl-COAthiolase)同源。  相似文献   

14.
EMS诱变水稻创制抗咪唑啉酮除草剂种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创制水稻非转基因抗除草剂种质,丰富我国水稻轻简化栽培杂草防治所需的配套种质资源,本研究以0.5%(w/v)甲磺酸乙酯(EMS)水溶液诱变水稻种子14 h,然后以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筛选3 ~4叶期的M2水稻幼苗.结果发现,M2幼苗茎叶喷雾160 mg·L-1甲咪唑烟酸15 d后,非抗性苗黄化、生长被抑制甚至枯死,抗性苗...  相似文献   

15.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Xoc)是水稻的主要病原细菌之一,该菌引起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可导致水稻减产、品质下降。Xoc GX01菌株基因组中含有一个与十字花科黑腐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Xcc)的致病相关基因vemR一致性高达95.27%的同源基因XOC2152,其编码蛋白中含有磷酸信号识别受体REC结构域。为了研究XOC2152基因在Xoc中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通过基于自杀质粒pK18mob同源整合方法,构建了XOC2152的非极性突变体NK2152。该突变体的胞外多糖产量仅为野生菌株的27.33%,平板游动半径为野生菌株的40.96%,对铜离子耐受能力极显著降低。针刺接种水稻(日本晴品种)10d后,Xoc GX01处理的病斑平均长度为(3.86±1.19)cm,而突变体NK2152处理的病斑长度为(0.98±0.45)cm。带有该基因片段的pLAFR3可以互补突变体的表型和致病力变化。上述结果表明XOC2152基因具有与Xcc的vemR类似的功能,被命名为vemRXoc基因。本研究表明XOC2152基因(vemRXoc基因)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致病力、胞外多糖产量、运动能力以及对铜离子的耐性等相关。  相似文献   

16.
高能重离子辐射诱导水稻半矮生突变株系的RFLP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选用97个已定位的水稻基因组同克隆为探针,分析了广东地方品种边皮占,香占及其种子经高能氩离子辐照后诱导产生的稳定半矮生害变株系Ar-10和氩香1号在DNA水平上的变异。结果表明,边皮占和Ar-10之间位点变异率为5.15%,香占和氩香1号之间位点变异率为6.39%。研究显示,高能重离子辐射诱导的变异主要是DNA分子较大的改变,而非点突变,用Ar-10与边坡  相似文献   

17.
一个水稻高叶绿素突变体的鉴定与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保甫  陈析丰  金杨  顾志敏  朱旭东  马伯军 《核农学报》2011,25(6):1072-1076,1163
在水稻中花11的辐射诱变库中,筛选到1个深绿色突变体(ZM1120)。该突变体的茎、叶颜色较野生型对照深(绿);在播种后第60、90天,突变体的叶绿素a含量比野生型分别高16.0%和7.2%,类胡萝卜素含量比野生型分别高23.1%和24.2%,播种后第90天突变体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比野生型分别高16.3%和1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