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鼎如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1):508-508
主流城市化理论的预设前提是,城市化的结果就是农民的“终结”,因而把城市化起点的农村给忽略或遮蔽了。学界在除蔽中取得“农村就地城市化”的研究成果。农村就地城市化是指农村一般村落,有着高度的发达经济,有着兼具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和谐文明。这里居民的收入接近城市居民的收入,享受城市相似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享受相当于城市的现代化而又具有乡村特色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赵卫红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4):214-217
以城市外来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为研究对象,构建二元Pr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城市外来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就业的制约因素。研究表明:技能是制约城市外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关键因素,且相对于城市外来农村男性劳动力,城市外来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就业受技能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要改善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状态,必须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尽快建立城市外来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推进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彬如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9):252-257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社会与经济发展中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其中,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造成的城乡教育不平衡发展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国城乡教育失衡由城乡教育资金投入差距、城乡师资力量差距和城乡教育机会差距这3方面原因造成。教育的城乡差距反过来又在经济方面造成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形成了“经济滞后——教育落后——经济滞后”的恶性循环。在就业方面,造成农村人才不足的同时城市就业压力过大。在社会发展方面,造成农村的人口、法制、文化等方面落后于城镇的水平。最后提出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从教育机会分配的优惠政策、提高教育资金投入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这3个方面入手,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相似文献   

4.
在农村社会发展生态的全面改变过程中,持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使农村经济振兴、乡村释放发展潜力成为重要改革任务。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经济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针对农村经济振兴中存在的困境进行初步探讨,对于城市化与农村振兴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回顾工业革命的历史,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把农村人变为城市人、把农民变为工人、把农村变为城镇的过程,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农业;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根本动力在于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市场新需求;分析了2000年以来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结果表明,2011年年底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14.7×10~4亿元,占GDP总量的32%,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7:1,已经取代传统种养殖业成为农业的主体,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接替产业和支柱产业;指出现代农业的发展将主要依赖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未来30年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和高速发展期。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的地位和作用、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农业科技发展思路,以及农产品加工科技公益类性质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保山市栽培模式及实用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尹开庆 《中国种业》2009,(Z1):33-34
粮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整个安全体系的基础。近几年全世界一些国家出现粮食危机,粮食短缺,价格上涨,而云南省的粮食自给率接近90%。由于市场机制的驱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种粮面积缩减,经济作物面积增加,另外在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中,城市  相似文献   

7.
农地城市流转驱动力与农地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农地城市流转现象是其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必须付出的一种代价,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我国农地保护的重要性,但是对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的中国,农地流转必将会持续一段时间,可见,我国农地保护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本文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农地是在地方政府、村经济集体、农民、企业以及居民几大动力主体的相互作用下,在制度缺陷、经济增长、区位状况、城市化以及价值观念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地向城市转移的。最后,提出了保护农地,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的主体是农民,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加收入。想让农民增加收入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减少农民,中国“三农”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大量减少农民的数量,而要实现这一点,惟有靠实现城市化战略才能最终完成。为了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减少中国农民的数量,加快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转移速度,积极地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需要做好3个方面的准备:一是城市需要充分的软、硬件准备;二是中国农村教育和农民素质技能的准备;三是政策保障体系的准备。  相似文献   

9.
中国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彭敏  付华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172-172
为了更好的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解决,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问题亟待研究。笔者通过对中国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对国内外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成功模式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在加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方面的几点建议。建议主要包括加强认识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必要性,并深刻挖掘其内涵,大力提倡社区参与,扩大专题交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加强社区居民的培训,在把握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高效化。  相似文献   

10.
《种子世界》2006,(1):54-54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胡锦涛用这短短20个字概括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国内外观察家对此评论说,这不仅勾勒出一幅令人向往的现代化的美丽图景,也契合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乡村社会的想象。这一提法的形成和最终提出,实际上表明了中共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路。“社会主义新农村”提法出台之前,为破解“三农”难题,一些地方已进行了乡村建设的实践。如上海的郊区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郊区农村的收入甚至超过城市收入;浙江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等。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统筹低碳城乡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扬  陈劭锋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2):180-187
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为了促进江西省低碳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就江西省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和本质,以及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政策建议。通过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从能源供应、绿色低碳、耕地保护、城乡差距、城市规模等方面,对江西省城乡一体化的现状、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产业发展重工化和高碳化、能源供应短缺、粮食安全难以保障、城乡差距扩大以及城市规模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江西省应从加强能源储备、发展低碳产业、保护农用耕地、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积极实施有效的政策措施,以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和粮食安全,并推动城镇化朝着绿色、低碳、城乡协调的方向发展,为江西省的低碳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2.
陈昱  朱梦珂 《中国农学通报》2020,36(20):159-164
研究旨在分析河南省现阶段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了解其优势及问题所在,在此基础上得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策略,以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以河南省城镇化进入历史转型期为切入点,运用SWOT分析方法,明确了当前的城镇化建设在历史文化、区位交通及国家政策等方面拥有显著优势,并揭示了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城乡发展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滞后、“城市病”频发及人口素质和资源环境的制约等。以此为依据,提出未来河南省的城镇化建设应集中力量做好四件事:以“新三化”协调发展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全力缩小城乡差距;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注重农村人口素质提升,助力城镇化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3.
广西国家级贫困县贫困类型划分与扶贫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玲  黄晓玲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26):157-164
贫困长期以来备受世界各国政府关注,广西是我国西南地区贫困人口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贫困问题呈现多样化特点,为进一步探讨广西贫困乡村类型,推进广西精准扶贫工作。本文以广西区国家级贫困县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经济、资源、社会四个方面选取影响贫困的28个指标,利用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制约广西贫困的主成分,并在此基础上将影响贫困的主成分作为变量,对广西的贫困县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制约广西贫困的主要的因子为:“人口”因子、“经济收入”因子、“交通基础设施”因子,“工业化程度”因子、“农业机械化水平”因子、“通讯”因子、“教育”因子;2)广西贫困县的地域类型可划分为三类:农业生产力-工业化水平较低型贫困县,交通通讯基建落后型贫困县,文化教育落后型贫困县三大类,并针对各类型贫困县提出相应的减贫脱贫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flect critically on the role which telephone call centers might play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ural place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drawing mainly on a case study of the Highlands and Islands of Scotland. It argues that although call center employment tends mainly to be urban‐based, the growth of this form of work does present opportunities for some rural areas. The paper considers the locational factors rural areas would have to possess or develop in order to attract such work. It suggests call centers can make a valuable, though limited, contribution towards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incipally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additional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the stimulation of new skills and competencies. It also suggests that call centers do not represent a panacea for rural areas and that, indeed, it would be dangerous for rural areas to become over‐reliant on employment in this sector.  相似文献   

15.
北京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一方面进一步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另一方面则是要在非农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通过对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城乡一体化研究,结合北京都市农业发展实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北京都市农业六大优势产业: 设施农业、籽种农业、加工农业、创汇农业、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技产品及服务产业。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培训现状及培训需求调查报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柳娥  蒋爱群  李菁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0):428-428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是农民工培训的主体,对农民工的培训应该就是为农民工着想,充分了解农民工的需求,从农民工的普遍利益出发,抓住农民工最主要的需求及他们所渴望的培训方式,是进行农民工培训的关键。调查抽样选取较大数量的农民工,对农民工的文化技能培训需求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比较研究与实证分析,对城市农民工的培训现状和培训进行深入了解,进一步探寻对农民工有效的培训方法。  相似文献   

17.
After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urbanization regained its importance.As villages become heterogeneously urbanized,rural industrialization is reiterated for town urbanization.Yet all the historically famous models for Zhujiang,Sunan and Wenzhou in the progress of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encountered dilemmas.Is the modernization theory sound in dictating that latecomers cannot achieve urbanization through rural industrialization?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origination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of Hebei villages which is considered to represent the vision of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There are two implications:(1)Town urbanization requires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s its base,which must not rely completely on external industries and being urbanized top-down,but rather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economic and social forces;(2)Urbanization cannot evolve spontaneously on the basis of rural industrialization.Instead,it is the result of conscious commo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ushed by multiple forces.Therefore,the government should,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of development,provide guidance that mitigates various issu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