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家蚕不同世代耐氟性比较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蚕耐氟性遗传规律的研究是选育耐氟品种的理论基础,国内学者林健荣教授、林昌麒研究员等已对家蚕耐氟性遗传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家蚕耐氟性遗传规律,本试验在对家蚕不同品种耐氟性测定的基础上,对家蚕不同世代耐氟性遗传进行探讨和遗传分析,今将试验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2.
家蚕的耐氟性不仅随其龄期、世代的不同有差异,也与其品种的不同和健康性有关,其耐氟性主要由微效多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或耐氟显性主效基因控制,选用耐氟性强的品种作亲本,结合耐氟性与其他经济性状的相关性,运用科学的遗传育种方法选育出高耐氟性家蚕新品种,是解决氟化物对蚕业生产危害的方法之一.本文综述了家蚕耐氟性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以氟敏指数作度量指标的家蚕耐氟性测定法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杨明观  朱根生 《蚕业科学》1992,18(4):227-231
度量蚕的耐氟性一般用LC50作指标,测定LC50值试验规模大,数据分析复杂;在育种实践中由于品种多,一般难以实施。本文提出了以氟敏指数作度量指标的家蚕耐氟性测定方法,试验规模小,方法简单,适用于育种过程中对选育材料或杂交组合作耐氟性测定。  相似文献   

4.
沈建华  丁农  邱萍 《中国蚕业》2002,23(1):27-29
菁松×皓月是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育成的一对春用蚕品种,因为其茧丝质成绩优良,多年来一直是浙江省春蚕当家品种.但近几年来随着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农村氟化物污染严重,菁松×皓月由于其耐氟能力较弱,时常出现氟化物中毒现象,造成蚕茧欠收.能否对菁松×皓月进行改良,在保持其茧丝质优良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其耐氟能力,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据报道,林昌麒等通过对200多个资源品种进行耐氟性鉴定,发现了带耐氟显性主效基因的载体品种T6,用T6与菁松、皓月原种杂交,再连续回交固定,已经选育出耐氟改良品种菁松F×皓月F,该品种在保持原菁松×皓月主要优良经济性状的同时,耐氟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全龄耐氟在90mg/kg以上.2000年春从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引进菁松F×皓月F进行耐氟性测定及常规饲养比较,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家蚕耐氟遗传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耐氟性品种新龙和敏感性品种734新杂交,比较其F1、F2及回交子代的IC50和浓度对数——病死率机率值回归直线,表明F1代、F2代及回交子代的耐氟性均介于两亲本之间,略偏向于感性亲本一侧,且差异较小,势能比值0.1~0.4,家蚕耐氟性遗传是略带显性的多基因遗传,有偏父效应,在较低级的氟化物浓度下,有7%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6.
夏秋蚕品种丰一×富日的育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耐氟性品种作素材,采用杂交,系统选择和活蛹缫丝等育种方法,历经10年育成了产量高、茧丝质较优、耐氟好养、发育整齐的夏秋蚕品种丰一×富日。与现行对照种相比,张产茧、张产值分别提高10.9%和13.6%,茧丝长和解舒丝长分别增加179.2m和66.8m,净度提高2.1%,氟敏指数值I(25.23)较低,在氟污染严重地区饲养适应能力强。  相似文献   

7.
笔者通过对华秋×松白、菁松×皓月、秋丰×白玉3对蚕品种的耐氟性测定 ,计算其氟敏指数 ,结果表明桑蚕新品种华秋×松白的耐氟性与秋用品种秋丰×白玉处在相同的耐氟性水平上 ,耐氟性能较高 ,极明显强于春用品种菁松×皓月  相似文献   

8.
夏秋用蚕品种秋丰×白玉的育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杂交和系统分离育种的方法,育成了丝质优、产量高、制种性能好、耐氟性强的夏秋用蚕品种秋丰×白玉。与对照种相比,张产茧、张产值能提高4%以上,出丝率可提高7%,茧丝长增长80一100米,解舒、净度优良。该品种耐氟性强,氟敏指数值I(17.80)最低,春期桑叶含氟量全龄平均在42.5ppm,中秋期全龄平均在88.8ppm的情况下,产量较现行夏秋蚕品种提高7一8%,较现行春用蚕品种提高一倍,在氟污染严重的蚕区可替代春用蚕品种进行春期饲养。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桑蚕品种资源的耐氟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品种资源的耐氟性调查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作者对浙江省保存的76个蚕品种进行了耐氟性测定。通过研究,初步提出2龄蚕的耐氟阀值,并提供各地理类型品种耐氟性的差异和耐氟特强和特弱品种的成绩资料,对指导耐氟蚕品种选育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氟敏指数与半致死浓度(LC50)的相关性研究浙农大蚕学系周金妹,杨明观衡量桑蚕耐氟性强弱,需要有一个具体的度量指标。度量桑蚕品种耐氟性能的指标一般采用半致死浓度(LC50),但测定LC50值需配制一组按几何级数排列的系列浓度药液添食[1],试验规模大...  相似文献   

11.
家蚕品种选育的成就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间,家蚕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经历了以自主育成的优良杂交品种替换地方土种、国外引进品种,以优质高产的多丝量白茧品种替换有色茧品种,以二化性品种以及导入多化性血缘的强健性品种替换一化性品种,以及亚热带蚕区以多丝量二化性品种替换多化性品种的发展历程。华东蚕区、华南蚕区、西南蚕区饲养的家蚕品种已进行了4次更新换代,家蚕新品种选育呈现多样化格局。今后家蚕新品种选育工作要充分应用家蚕基因组及功能基因研究的成果,在常规技术育种的基础上,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研究,选育出适应不同蚕区生态条件、特殊性状多样化能满足不同功能与用途需要、产量与品质性状优异的蚕品种,为推动传统蚕丝产业升级改造以及产业效益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陈克平  姚琴 《蚕业科学》1995,21(4):234-237
1986年在该所保存的家蚕品种资源中发现一个产卵量多的HE,其遗传性状稳定。其后,在耐氟蚕品种选育中又发现一个抗氟性能好、产卵量多的KF,于1988年着手将KF和HE组配,定名HEK。至1994年经11代的选择,HEK单蛾平均产卵数达821粒,茧层率达22.08%,最高个体产卵数达983粒。  相似文献   

13.
家蚕雌蚕单性生殖无性繁殖系的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运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 ,以经 7~ 8代孤雌生殖选育初步育成的雌蚕单性生殖无性繁殖系及其原两性繁殖系 ,分别与平衡致死雄蚕、常规品种雄蚕配制一代杂种 ,在相同条件下比较各组合的生产性能 ,结果表明许多雌蚕单性生殖无性繁殖系的配合力超过其原系统 ,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因此 ,若利用雌蚕单性生殖无性繁殖系与平衡致死雄蚕组配杂交种 ,将为降低雄蚕品种的制种成本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桑蚕新品种的选育方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阐述了桑蚕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对提升蚕业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根据浙江省蚕品种推广应用的现状,提出了适合于不同饲养环境条件与不同蚕期的桑蚕新品种的选育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雄蚕品种的选育与繁育推广,研制成功了雌雄蚕卵激光自动分选仪。该仪器可依据雄蚕品种雌雄蚕卵具有不同卵色的特点,通过图像采集和计算机图像处理及识别,指令激光器精确地射杀雌卵,从而只保留雄卵,为雄蚕品种的选育和繁育推广提供了快速精确的分卵设备与方法,解决了人工分选雌雄蚕卵效率低的难题。重点阐述了该仪器的工作原理和蚕卵图像的计算机处理软件等部分的设计思路,介绍了仪器的基本结构与基本配置及主要工作流程,以及分选平附种和散制种蚕卵的方法与主要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6.
蚕品种选育多用途化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满足蚕桑生产发展多元化和提升改造传统蚕桑业发展需要开展的特殊用途蚕品种选育进展迅速,本文就以蚕丝生产为目的如雄蚕品种、细纤度蚕品种、粗纤度蚕品种、人工饲料育品种及广食性蚕品种、天然彩色茧蚕品种等的选育,以及非蚕丝生产为目的如吐平面丝蚕品种、吐丝胶茧蚕品种、生物反应器专用蚕品种、药食专用蚕品种等育种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浙江省桑蚕新品种审定制度、品种鉴定方法和主要指标,分析了建立审定制度以来通过的家蚕新品种情况,并对家蚕品种审定,明确育种目标,提高育种水平,加快建立育、繁、推一体化的机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柞蚕3个重要经济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配合力测定是柞蚕育种中选择优良亲本和组配优良杂交组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选用8821、8822、9906、抗大、黑翅和582共6个柞蚕品种为亲本,采用双列杂交(Griffing)方法分析了柞蚕产茧量、千粒茧质量及收蚁结茧率3个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除千粒茧质量外,产茧量和收蚁结茧率的特殊配合力(SCA)方差显著地大于一般配合力(GCA)方差,说明在杂交后代这2个性状的非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而千粒茧质量则以加性效应为主。供试亲本间及各组合间的GCA和SCA差异较大,其中亲本材料582的产茧量、千粒茧质量及收蚁结茧率3个性状均表现出最高的GCA效应值;杂交组合582×抗大的产茧量和收蚁结茧率的育种值与SCA之和明显地优于其他组合,千粒茧质量的育种值与SCA之和最优的组合为582×9906。  相似文献   

19.
家蚕抗氟性遗传的研究 Ⅰ.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对氟化物中毒的抵抗性,依品种不同而有差异。本试验结果,15个中系×日系杂交组合的相对抗氟优势平均为7.9023,10个中系×中系杂交组合为-0.2180。抗氟性呈部分显性遗传。杂种优势率与F_1代抗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与两亲平均值为负相关关系,尤其是与父本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抗氟性的一般配合力,以新九、638、东34、7532四个品种较高,在育种上有较大的利用价值。从特殊配合力效应中看到,抗氟性与茧层量这两个性状的基因可能有互补作用,说明选育抗氟性强兼茧层重的品种或杂交组合是可能的。特殊配合力大的组合,杂种抗性一般较高,但亲本抗氟水平的高低与亲本一般配合力的高低并无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关于构建蚕桑药食用途育种技术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分析现行蚕、桑育种技术的基础上,以蚕、桑资源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开发为着眼点,提出了以蚕、桑资源的食用营养成分、药理活性及其物质基础为依据,以药用活性成分及食用营养成分为首要选育目标,选育一批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高且成分优、抗性强、产量高、口感好的蚕、桑新品种,以拓展现有的蚕、桑育种模式,构建蚕、桑药食用途育种技术体系的新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