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抽雄期用禾谷镰刀菌孢子悬浮液接种抗病品种陕单931和感病品种西农11号,于接种后测定茎秆髓部组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木质素和绿原酸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植株受镰刀菌侵染后,抗病品种的苯丙氨酸解氨酶酶活上升快,活性强,且形成两个活性高峰,高活性时间持续长;感病品种苯丙氨酸解氨酶酶活上升慢,活性相对较弱,且只形成一个峰,高活性持续时间短。抗病品种过氧化物酶酶活峰值高,感病品种过氧化物酶酶活峰值低,且抗病品种高酶活持续的时间长,感病品种高酶活持续的短。研究还表明,植株原生的木质素对玉米的抗性贡献不大,而诱导的木质素在玉米的抗病性中起着主导作用。同时,无论抗、感品种,其组织诱导提取液对镰刀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不同抗病品种(BT-1)、感病品种(N6)的玉米幼苗为材料,研究了在串珠镰刀菌诱导下玉米幼苗POD、SOD活性、O2·-产生速率以及MDA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O2·-产生速率和MDA的含量增大,抗病品种均高于感病品种,抗病品种的O2·-产生的速率峰值出现早且高,接种36 h达到高峰,且是对照的5.8倍;抗病品种SOD酶活性变化明显,且高于感病品种;接种后POD活性增加,感病品种活性增幅高,高于抗病品种。说明抗感玉米品种接种串珠镰刀菌后,相关酶活性的变化与活性氧的产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抗感玉米植株在病原菌胁迫下其不同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3.
氯化钾对玉米木质素代谢的影响及其与茎腐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阐明氯化钾(KCl)对玉米木质素代谢的影响,探讨和揭示KCl对提高玉米茎腐病抗性的机制。【方法】通过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研究了KCl对玉米不同抗性品种在接种禾谷镰刀菌(Fursarium graminearum)前后茎基部髓组织木质素含量的影响以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抗病品种吉单180茎基部髓组织原生木质素含量低于感病品种吉单327,但诱导木质素高于感病品种;而施用KCl则可降低原生木质素含量,增加诱导木质素含量。抗病品种茎基部髓组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酪氨酸解氨酶(TAL)活性高峰出现时间均早于感病品种。虽然KCl降低了接种前玉米茎基部PAL、TAL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本底值,却提高了接种后PAL、TAL和POD的活性,尤其是高峰值。而且在接种前后,KCl处理的玉米茎基部髓组织肉桂醇脱氢酶(CAD)活性均保持较高水平。【结论】诱导玉米在接种后PAL、TAL、POD和CAD酶系的快速反应,提高诱导木质素含量,进而增强植株对病原菌的抗性,是KCl增强玉米茎腐病抗性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糖分含量作为抗镰刀菌茎腐病玉米品种的育种指标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玉米茎秆地上第2节髓部组织可溶性糖含量与其对镰刀菌茎腐病的抗性密切相关。在灌泺期抗病品种还原糖含量明显高于感病品种,还原糖含量与植株发病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蜡熟前期,抗病品种的总糖(还原糖和蔗糖)含量明显高于感病品种,总糖含量与植株发病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糖分含量的高低可作为抗镰刀菌茎腐病玉米品种的育种指标。  相似文献   

5.
串珠镰刀菌毒素对玉米幼苗根系保护性酶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毒素诱导玉米保护性酶活性变化与品种抗性的关系,为利用串珠镰刀菌毒素快速筛选抗病品种奠定基础。以串珠镰刀菌毒素处理玉米幼苗,测定玉米根系POD、PAL和PPO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抗病、感病品种玉米根系的保护性酶对串珠镰刀菌毒素的诱导反应不同。抗病、感病品种玉米幼苗用串珠镰刀菌毒素处理后,POD、PAL、PPO活性均有所提高,且随处理时间延长,其活性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处理期间,抗病品种的酶活性高峰高于感病品种,表明抗病品种保护性酶对毒素敏感性高于感病品种;抗病品种的POD和PPO相关性强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6.
玉米镰刀菌性穗腐及其抗病性测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1999年连续对四川6个不同玉米生态区玉米穗腐病进行调查,发病率分别为75%和26 8%。年度波动明显。在发病果穗中镰刀菌性穗病最重要,占57 6%,而其中串珠镰刀菌(Fusariummoniliforme)穗腐和禾谷镰刀菌穗腐(F.graminearum)分别为41 7%和15 9%。除此之外,木霉(Trichodermaspp.)和离蠕孢菌(Bipolarissp.)引起的穗病占据相当比例,分别占病果穗的21 1%和8 8%。用不同方法接种串珠镰刀菌用于抗性测定的结果表明,注射法能较好地诱发病害,接种量容易控制,适宜用作玉米镰刀菌性穗腐抗性测定。用注射法对10个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玉米进行抗性测定,结果没有发现免疫材料,但对两种镰刀菌性穗腐的抗病性均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玉米茎腐病抗性鉴定接种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玉米播种时埋菌接种和成株期伤茎根埋法接种相结合的方法,对20个夏玉米品种进行茎腐病的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探索玉米茎腐病人工接种的新方法。结果表明,此接种方法能很好地诱发玉米植株发病,20个夏玉米品种对玉米茎腐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水平,发病率为4.8%~38.9%,抗病类型有S、R、MR、HR4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串珠镰刀菌粗毒素对玉米根系细胞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串珠镰刀菌毒素对玉米根系的致病机制,采用串珠镰刀菌粗毒素处理抗、感品种玉米幼苗根系,测定根系的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抗病品种玉米对毒素的耐受能力强,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含量低于感病品种,而可溶性糖含量高于感病品种。抗病品种3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较高,而感病品种的3个指标相关性较低。表明抗、感品种玉米对串珠镰刀菌毒素的耐受能力不同。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玉米穗腐病日趋严重,全省平均发病率在10%~40%之间,重病年份1998年高达75%.分离鉴定出7个属的病原真菌,它们是: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ruiliforme)、木霉菌(Trichoderma sp.)、离蠕孢菌(Bipolaris sp.)、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丝核菌(Rhizoctonia sp.)、青霉菌(Penicillum sp.)、黄曲霉(Aspergillus flaus)、黑曲霉(A.niger)和毛霉菌(Mucor sp.);其中串珠镰刀菌是优势病原菌,分离频率高达39.1%.分别采用牙签法、注射法和花丝喷雾法时玉米果穗人工接种串珠镰刀菌,结果以注射法的发病率适中且操作简便易于控制.人工接种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和杂交品种对镰刀菌穗腐的抗病性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禾谷镰刀菌侵染后玉米幼根内转录组的变化情况,利用RNAseq对禾谷镰刀菌接种后6和18h的感病玉米自交系Y331分别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接种后玉米幼根内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表明:接种禾谷镰刀菌后,玉米幼根内共有5 153个基因差异表达;在接种后上调表达的聚类中,多种抗病过程相关的基因显著富集,包括苯丙烷类次生代谢物质合成过程的基因以及植物激素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茉莉酸(Jasmonic acid,JA)和乙烯(Ethylene,ET)合成、响应及信号介导途径的基因;在下调表达的聚类中,植物生长发育、基础物质和能量代谢相关过程的基因显著富集。进一步分析发现:ET相关过程的基因在聚类1和聚类6中显著富集,均在接种后6h前上调表达;苯丙烷类次生代谢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和镰刀烯醇毒素(Deoxynivalenol,DON)解毒相关基因在接种后上调表达。研究表明,SA、JA/ET、苯丙烷类次生代谢物和DON解毒基因在玉米和禾谷镰刀菌互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蔗糖含量与玉米对镰刀菌茎腐病的抗病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玉米茎秆蔗糖含量与玉米对由禾谷镰刀菌 ( 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茎腐病 ( cornstalk rot)的抗性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玉米生理成熟期地上第二茎间髓部组织内蔗糖的含量与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密切相关 ,抗病的玉米杂交种的蔗糖含量明显高于感病的玉米杂交种。蔗糖含量与茎腐病的发病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在生理成熟期地上第二茎间髓部组织内蔗糖含量可作为选育抗镰刀菌茎腐病玉米杂交种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2.
玉米穗,茎腐病病原学相互关系及发病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玉米穗、茎腐病病原学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其优势致病菌禾谷镰孢菌和串珠镰抱菌均可交互侵染引起这两种病害,并且能从植株的外侧和内部由基部向穗部传染,初步证实引起穗腐病的镰孢菌是来自茎腐病的镰孢菌。穗、茎腐病的发病条件试验结果显示,玉米茎腐病与玉米品种的抗性、生育期、种植密度、地势、降水和施肥等的关系极为密切,而玉米穗腐病与玉米品种的抗性、土壤类型、种植形式和螟害的关系密切。通过施用钾肥和防治玉米螟可有效地减轻玉米茎腐病和穗腐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玉米茎基腐病是由病原菌复合侵染所引起的病害,在山西省分布广、危害重,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此病可以危害幼苗,但主要发生在生长后期。其症状分急性型和慢性型,前者整株很快青枯死亡:后者一般在吐丝后发病,较常见,一般表现为:叶片由下向上逐渐枯死,发病后期茎基纵剖面髓部变色收缩,果穗下垂,易倒伏。经试验证明:其主病原(uajor pathogen)为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串珠胶孢变种(F. moniliforme var.subglutinans)、禾谷镰刀菌(F. graminearum)、长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sp.),其中串珠镰刀菌致病力最强。通过玉米不同发育阶段的连续分离证明:四种主病原都有潜伏侵染现象,串珠可以扩展到茎基第三节间,但并不扩展到穗部。次病原(Minor pathogen为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交链孢菌(Alternaria spp)、半裸镰刀菌(F. semitectum)、多隔镰刀菌(F. decemcellulare)、弯角镰刀菌(F. camptoceras)等,它们是在主病原侵入后才侵入寄主的,本身致病力弱,但与某些主病原有协生作用,可加重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有效防治河南省玉米青枯病的药剂。[方法]采用药剂拌种方法,研究了10种药剂对河南省原阳、漯河两地玉米青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河南省玉米青枯病的主要侵染病原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主要药剂苯醚甲环唑、氟菌唑等三唑类杀菌剂对青枯病的防效较好,其他药剂的防效一般。[结论]为河南省玉米青枯病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采用双牙签法将玉米穗腐病病原串珠镰刀菌和禾谷镰孢菌混合物接种到50份玉米杂交种上,对其进行抗穗腐病鉴定,筛选出高抗(HR)玉米杂交种2份,抗病(R)玉米杂交种31份。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玉米茎腐病危害损失及优势病原菌种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了1982年以来吉林省玉米茎腐病发生、损失情况以及优势病原菌种类的研究结果。玉米茎腐病在吉林省玉米自交系、杂交种以及农家品种上均有发生,发生时期、发生程度不同,产量损失也不同,据此可估计某品种在当地的产量损失。在分离到的真菌中,以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crmatum、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和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 的分离频率最高,致病作用最强,因此认为上述三种菌为吉林省玉米茎腐病的优势病原菌。  相似文献   

17.
对沈阳、河北、吉林、北京等地区玉米穗、茎腐病禾谷镰孢菌和串珠镰孢菌进行了可溶性蛋白和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以研究玉米穗、茎腐病同种镰孢菌是否存在寄生专化性或生理分化现象。结果表明:各地区的玉米穗、茎腐病串珠镰孢菌同源性高,亲缘关系近,相似性系数在0.86~0.98之间,菌株间差异仅表现为个体间多样性。而两种病害禾谷镰孢菌亲缘关系困地区不同而有差异,河北、吉林两地区穗、茎腐禾谷镰孢菌间均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相似性系数在0.93以上;但沈阳地区禾谷镰孢菌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相似性系数仅为0.65~0.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