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雷竹无性系的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雷竹在不同水分梯度中的无性系生长的形态可塑性和生物量投资分配格局进行了细致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雷竹无性系分株增多,无性系生物量增增大,在不同水分梯度下,无性系根茎总长,分株根茎长度和隔离者长度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提高,无性系根茎总长和隔离者长度显著降低,这说明雷竹无性系的根茎和隔离者具有很强的形态可塑性,根茎节间长度和分枝角度在不同土壤水分含量条件下没有明显变化,在较低的水分供应条件下,雷竹无性系把更多的生物量投资于地下部分,使根茎伸长,以便从土壤中获取更多水分。  相似文献   

2.
光照强度对雷竹无性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野外实验,对雷竹无性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生长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雷竹无性系分株数、分株高度、分株基径、无性系根茎总长度、分株根茎长度显著降低,而间隔子长度不断增加;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根茎节间长度和分枝角度没有显著变化;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无性系单位长度根茎生物量下降。并对雷竹无性系根茎生长对光照强度的适应对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对不同水分条件下巴山木竹无性系生长的形态可塑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水分资源有效性的提高,巴山木竹的总生物量、隔离者长度、节间长度、隔离者直径、分枝角度、分枝长度、分株高度、分株直径和分株叶面积相应增加,分株密度和隔离者总长度相应减小.在水分资源有效性较低的生境中,巴山木竹无性系生长则选择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微生境放置分株,体现了其无性系生长趋利避害的生态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雷竹不同年龄分株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对氮素克隆整合的响应机制,探讨雷竹林施肥的适宜立竹年龄,为雷竹林精准化、减量化施肥提供参考。[方法]以1年生和2年生雷竹分株组成的克隆整合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给不同年龄分株竹腔注射15NH415NO3的方法,设置3个氮素添加水平(低浓度N,4.07 mol·L^-1;中浓度N,8.13 mol·L^-1;高浓度N,12.20 mol·L^-1),测定各处理1年生、2年生立竹叶片在时间梯度上的C、N、P含量,分析雷竹不同年龄分株间氮素整合方向及传输效率等差异。[结果]雷竹克隆分株间存在强烈的氮素传导功能,1年生立竹会部分传输氮素至2年生立竹,而2年生立竹会将氮素大量传输至1年生立竹,即2年生立竹的氮素传导能力显著强于1年生立竹,同时具有一定的时间效应和氮素浓度效应,氮素浓度过低或过高均会减弱分株间氮素传输能力,试验的中浓度N是整合功能显著变化的"拐点"。1年生、2年生立竹氮素处理均能提高相连分株叶片N、P养分利用效率,且随氮素处理浓度增大及处理时间延长而减弱,但都能维持相对稳定的N/P,并使立竹叶片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关系产生适应性调节作用。[结论]雷竹氮素克隆整合存在明显的分株年龄效应,宜选择2年生立竹进行株穴法施肥,可以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显著减少肥料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5.
不同坡位对天然筇竹无性系种群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不同坡位(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的筇竹无性系种群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坡位不同对筇竹无性系种群生长的影响程度不同,随着坡位的增加,筇竹无性系分株的高度、枝下高、节长、胸径、分枝长、分枝角、叶长、叶宽、叶面积、鞭节长、鞭径、鞭芽数、活芽数、隔离者长度、隔离者节长、隔离者直径相应减少,隔离者总长度则相应增加。在水分和养分资源有效性不同的生境中,筇竹无性系表现出趋利避害的生态适应性对策。  相似文献   

6.
克隆植物在基株和种群水平上的形态可塑性变化分别表现为克隆构型和分株种群特征的变化,这种可塑性变化对于克隆植物适应环境异质性具有重要意义。在对仅分布于重庆市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呈现濒危特征的根茎克隆植物缙云黄芩(Scutellaria tsinyunensis)的9个样地的8种环境因子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把9个样地归并成群落透光度和土壤水分含量差异显著的密林、疏林和林缘旷地3类生境。通过对这3类生境9个样地缙云黄芩的根茎节间长度、间隔子长度、分枝强度、分枝角度4个克隆构型特征指标和分株密度、分株高度、总生物量3个分株种群特征指标的测定与分析以及联系环境因子进行的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了缙云黄芩克隆构型和分株种群特征在不同生境中的可塑性变化及其主导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缙云黄芩的克隆构型和分株种群特征在3种不同的生境中差异显著。Kruskal Wallis检验表明,根茎节间长度、间隔子长度和分枝角度克隆构型特征参数的分布型在3种不同生境间差异显著。Two-Sample Kolmogorov-Smirnov Test对9个样地间的根茎节间长度、间隔子长度和分枝角度等克隆构型特征参数的分布型的相似性比较表明同类生境间相似程度高。不同的生境间相似程度较低。根茎节间长度、间隔子长度和分枝角度分布型的偏斜度在密林生境中向小于平均值方向偏斜,而在林缘旷地生境中向大于平均值的方向偏斜,在疏林生境中,两种方向的偏斜都存在。分株密度。分株高度和种群生物量3个分株种群特征参数的变化趋势均是:密林〉疏林〉林缘旷地。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群落光照强度和土壤水分分别是克隆构型和分株种群特征可塑性变化的主导环境影响因子。随着生境群落透光度的增加和土壤水分的减少,缙云黄芩的克隆构型向间隔子变长、新分株形成能力减弱和分株角度增大的“游击型”构型演变,而分株种群向着分株密度减少,分株高度变矮,总生物量减少的不利方向演变。结合缙云黄芩的生物学特性和克隆植物对资源的利用对策,推论群落里强烈的光照和低的土壤含水量是缙云黄芩呈现濒危特征的主要外部因子。  相似文献   

7.
通过人工模拟自然水位变化,设置水位变化控制试验,研究不同水位梯度处理对2种水生植物菖蒲和黄花鸢尾株高、分株数、生物量积累及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位梯度对2种水生植物的株高、克隆分株数、生物量积累与分配格局等指标均有显著影响(P<0.05);菖蒲和黄花鸢尾株高在变动水位处理下均显著高于其他水位(P<0.05)处理,高水位有效促使菖蒲的克隆分株,各水位对黄花鸢尾克隆分株数无显著影响。变动水位和高水位处理对菖蒲的叶质量有显著影响,且明显高于中水位和低水位。黄花鸢尾根生物量在各水位处理中无显著差异(P>0.05),根茎生物量在变动水位下显著高于高水位和低水位下生物量。综合来看,变动水位更有利于2种水生植物的生长及发育。  相似文献   

8.
采用室内可控环境盆栽方法研究毛竹幼苗对不同氮供应强度和形态的响应。结果表明,在低氮条件下不同氮素形态造成的生长差异很小;随着氮浓度的提高,毛竹幼苗苗高,叶绿素含量,叶片数,叶面积,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根系构型等各生长指标在铵氮供应条件下的生长显著优于以硝氮为唯一氮源。在pH3.8条件下,毛竹幼苗能正常生长,而且生长各指标对不同氮素形态具有pH5.8条件下相似的响应特征,表明毛竹幼苗对土壤pH的适应性较广,对酸性环境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了评价10个不同无性系楸树的耐锑能力,为锑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植物材料。[方法 ]在不同锑胁迫浓度下,通过对生长量、生物量、叶片叶绿素含量、根茎叶中锑元素含量、叶片解剖结构、叶片中过氧化氢含量(H2O2)、超氧阴离子(O2-﹒)含量、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测定,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10个不同无性系楸树耐锑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不同浓度锑胁迫下,除8402无性系根生物量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无性系地上和根生物量在不同锑浓度间存在差异;随锑胁迫浓度的升高,大部分无性系株高和地径增长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除8402和72无性系在2 000 mg·kg-1锑胁迫下根生物量比对照高外,其它无性系在较低浓度锑胁迫下促进了生物量增加,到了一定浓度随着锑浓度的增加,生物量逐渐减少。楸树对锑的富集主要在根部,600mg·kg-1锑胁迫下,63无性系根、叶中锑含量最高,8402无...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四川省北川县片口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梯度下(2700 m、2800 m与2900 m)团竹分株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其生物量分配格局和克隆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分株及构件生物量随海拔增加而增加;在不同海拔条件下,地下茎生物量分配有显著差异,其他构件生物量分配无明显差异;秆在构件生物量分配比值中最大,为38%;(2)地上构件形态特征随海拔升高而变化显著;地下构件中根的数量、地下茎基茎、地下茎长度和分蘖强度都随海拔升高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在海拔2800 m时达到最大值,因此宜选择海拔2800 m地带的团竹苗用于人工种植。团竹在不同海拔环境中具有生物量分配和克隆形态的可塑性,有利于其种群对水分、光资源等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细根与土壤养分含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根钻法研究黔中12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下不同层次土壤(0~20 cm和20~40 cm)细根的分布情况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分布,并做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细根单位面积生物量、根长密度及比根长在0~20 cm土层明显高于20~40 cm土层,在0~20 cm土层中单位面积根量是20~40 cm土层的3~6倍;土壤中养分含量也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马尾松根系生物量、根长密度及比根长与土壤中有效性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与马尾松胸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养分含量对生物量、根长密度的综合影响存在显著线性相关性(R~2=0.903、0.917),土壤养分(0~20 cm、20~40 cm)对马尾松胸径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R~2=0.878、0.934),与树高线形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四川省石棉县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峨热竹分株地上部分基径、枝下高、全高及分株各构件生物量进行调查和测量,研究了其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结构和形态可塑性,构建了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研究表明:峨热竹各分株含水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同一龄级分株构件含水率高低表现为叶〉枝〉秆;峨热竹分株总生物量表现出多年生〉2年生〉1年生的分配特征,而同一分株各构件间则表现出秆〉枝〉叶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基径分别与各龄级秆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具有显著相关性,而全高与2年生及多年生枝叶生物量具有显著相关性;以基径和全高为自变量分别建立的线性模型可为相似区域峨热竹不同龄级分株秆和枝叶构件生物量的估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川滇高山栎林是川西亚高山地区地带性的灌丛群落,具有重要的生态水文功能。本文在川西巴郎山东南坡沿海拔梯度(2 551、3 091、3 549 m),研究了川滇高山栎林表土层(0 15 cm)和亚表土层(15 30 cm)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有机碳(TOC)和氮素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海拔3 549 m和3 091 m处两土层土壤TOC及其储量、总氮(TN)、水解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其含量均显著高于海拔2 551 m处;海拔3 091 m处表土层与亚表土层的铵态氮(NH4+-N)含量显著比3 549 m的高,但与2 551 m处的NH4+-N含量差异不显著;在3个海拔梯度,土壤层硝态氮(NO3--N)含量差异不显著;3个海拔梯度的总无机氮含量在表土层差异不显著,而亚表土层无机氮含量在海拔3 091 m和3 549 m处差异显著;表土层微生物量碳含量变化与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一致,亚表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在3个海拔梯度差异显著;表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在海拔3 091 m处最高,但3个海拔梯度的差异不显著,亚表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随海拔梯度降低而减少,但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水解氮、TOC、TN和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之间极显著相关(P<0.01);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水解氮、TOC和TN显著正相关(P<0.05);pH值与水解氮、TO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显著正相关;NH4+-N与pH值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以乌拉特荒漠草原区白刺属、锦鸡儿属为建群种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测定其生物量,研究其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机理.结果表明:(1)白刺属植物群落的灌木层生物量比锦鸡儿属植物群落的灌木层生物量高,而锦鸡儿属植物群落草本层生物量比白刺属植物群落的草本层生物量高,白刺属植物群落的灌木层生物量与草本层生物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引入"构件"一词来表述植物体的不同组分,并在此基础上将其进一步发展为种群构件理论,极大地推动了植物种群生态学的发展(Bazzaz et al.,1978;Halle et al.,1978;Harper,1977;1980;钟章成,1992)。对木本植物而言,其地上部分枝或茎的顶端分生组织和侧生分生组织通过不断重复的、持续的活动产生新的分枝,构成了复杂的枝系构件和多样的外部形态特征。克隆种群对环境因子的反应首先表现在种群个体的构件结构上,对克隆植物构件的统计研究可涉及个体(基株)、分株和枝系3个水平(董鸣,1997),从构件间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  相似文献   

16.
The bamboo Fargesia nitida, one of the giant panda’s main food sources and the dominant shrub species of the forest understory,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dark coniferous belt in western Sichuan and southern Gansu in China. To study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forest canopy conditions on subalpine dwarf bamboo populations, ramet population structures of clonal Fargesia nitida were surveyed in: forest understory (FU), moderate gap (MG), large gap (LG) and marginal open space (MOS). In order to determine how the ramet structures could be affected and its effects on these four canopy conditions, a field survey of the age structure of Fargesia nitida population, its morphological traits and biomass was conducted in the Abies faxoniana forest situated in the Wolong Nature Reserve, western Sichuan, China. The main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First, at the ramet level, the structures of the ramet populations in four canopy condi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nd as the canopy density decreased, the mean height, basal diameter and biomass of the populations increased following the order: LG<MG<FU. Second, the biomass proportions of ramets modularly varied with different canopy conditions and leaf biomass proportion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canopy density except for the MOS where the biomass proportions of rhizome and roots were both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three other canopy conditions. Third, ramet specific leaf weight increased in parallel with the decrease in canopy density. In the MG, the values of the individual leaf biomass and leaf area were the largest, followed by those in the MOS. Both the individual leaf biomass and leaf area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FU and LG. Leaf number per ramet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the four different canopy conditions and the biggest in the LG. Fourth, the ramet population mortality was the lowest in the FU (Chi-square test, p < 0.01), 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verage population age (Mann-Whitney test, p > 0.05). All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t was not ramet age, but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and biomass distribution that exhibited the response of the ramet population of Fargesia nitida to the changed canopy conditions. Translated from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6, 40(1): 730–736 [译自: 生态学报]  相似文献   

17.
在广东省东源县康禾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设置4 hm2样地,按<0.01 mm土粒的含量从小到大将土壤质地分为3个类型,依次为: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通过实地采样统计分析了不同土壤质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碳氮比(C/N)的大小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及全氮含量大小依次为:重壤土>中壤土>轻壤土。样地内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的最大值分别为31.343 g?kg-1、1.882 g?kg-1,最小值分别为8.411 g?kg-1、0.621 g?kg-1。本研究表明保护区土壤中碳氮含量在空间上存在异质性且中壤土最能代表整个样地土壤表层碳氮含量的整体情况。此外,不同土壤质地有机碳含量及碳氮比(C/N)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相关系数为r=0.833 9,说明不同土壤质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有极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