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程文仕  乔蕻强  刘志  黄鑫 《水土保持通报》2016,36(4):257-261,268
[目的]对甘肃省庆阳市2012—2013年实施完成的15个土地整治项目进行综合效益评价,以期为庆阳市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投影寻踪方法(PP)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实数编码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分类模型(RAGA-PPC模型),从社会、经济、生态3个方面选取12个评价指标对项目实施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15个土地整治项目中宁县和正宁县的两个项目的综合效益为优,西峰区项目为良,合水县等的11个项目为中,华池县城壕乡项目最差。[结论]研究区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效益整体较好,但是还需要在制定和优化土地整治工程建设内容和管理时更加合理、平衡。  相似文献   

2.
基于DPSIR模型的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甘肃省庆阳市20个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为黄土高原山区的土地整治项目环评提供借鉴。[方法]基于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庆阳市20个土地整治规划项目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结果](1)人均GDP与新增耕地量对土地整治变化具有较强的驱动作用;土壤污染情况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最为突出;城市的森林覆盖率对项目区土地资源状态有重要影响;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对各类土地整治变化及其人口、资源和环境所产生影响相对突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对环境影响的响应最突出。(2)研究区域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镇原县山岔镇周家庄土地整治项目(0.256 9)和庆城县太白梁乡庙山土地整理项目(0.130 4)。[结论]各个项目区的综合指标基本在0.150 0~0.250 0浮动,说明庆阳市20个项目区生态环境提升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3.
基于土地整治绩效空间差异和潜力分级的投入优先序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分析评价土地整治绩效和潜力分级现状,确定土地整治投入优先序的依据和标准。[方法]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对甘肃省华池县已实施的36个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对各乡(镇)土地整治的生态潜力、数量潜力和质量潜力的比较,确定各乡镇土地整治优先序。[结果](1)华池县土地整治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较高,分别为0.984,0.984,0.969,各乡(镇)的空间差异不大;(2)土地整治的数量潜力、质量潜力和生态潜力则差异较大;(3)将全县划分为2个优先投入区、5个次优先投入区、3个一般投入区、5个投入紧缩区。[结论]结合土地整治绩效空间差异和潜力分级确定的投入优先序科学合理,是一种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基于CW-GRAP模型的随州市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更科学地评价土地整治综合效益对土地整治战略部署具有重大意义,以湖北省随州市土地整治为例,力图为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研究做有益探索。采用组合赋权法,提高权重的准确性和可信度,综合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随州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随州市土地整治效益显著,但地区差异较明显,随县土地整治经济、社会和生态单项效益的关联度分别为0.300 9,0.276 3,0.256 1;广水市土地整治经济、社会和生态单项效益的关联度分别为0.289 4,0.253 1,0.249 2;曾都区土地整治经济、社会和生态单项效益的关联度分别为0.270 0,0.248 4,0.269 4;随县、广水市和曾都区综合效益的关联度分别为0.281 4,0.266 6,0.261 8;整体来看,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较差,除了曾都区的生态效益略高于社会效益外,其他两地生态效益均滞后与经济和社会效益。CW-GRAP模型考虑了土地整治效益评价的模糊性特征,是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能为鄂西北地区的土地整治效益评价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项目的覆土区域,指导项目区域的规划设计。[方法]选取涉及土壤构型、交通状况、立地条件、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的7个指标,利用GIS技术,对陕西省铜川市一典型土地整治项目进行覆土优先度评价。[结果](1)项目区内I级覆土需求优先度区域占到田块总面积的46.2%,其覆土的综合效益较大,可优先安排覆土;(2)Ⅱ级覆土需求优先度区域占田块总面积的23.7%,可根据土源情况适当进行覆土;(3)Ⅲ,Ⅳ级覆土优先度区域共占到田块总面积的30.1%,此2个区域覆土效益较小或基本无覆土需求,可不进行覆土。[结论]评价结果明确了各个区域的覆土需求度,较好地反映了土地整治项目区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6.
王秋贤  王富喜 《水土保持通报》2016,36(2):151-155,160
[目的]探讨沿海城市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为政府部门制定和完善沿海城市土地开发利用政策提供科学指导。[方法]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3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均方差权值法对其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分析。[结果]2001—2010年烟台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不断提高,集约性不断增强,正逐步实现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的转变;但与其他13个沿海开放城市相比,目前烟台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还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城市用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其他城市的差距尤其明显。[结论]均方差权值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烟台市土地利用今后应进一步提高其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的耦合关系和耦合联动内容,为优化面向美丽乡村建设的土地综合整治模式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南京市11个项目区为例,首先建立起土地整治项目评价和美丽乡村建设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用相对系数评价法对基础数据计算出各自分值,然后引入SPSS软件中的11种曲线估计回归模型,探究土地整治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关系,最后通过相关系数R~2和耦合曲线走势分析土地整治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南京市土地整治各项目与与美丽乡村建设中村社环境的耦合关系相对不明显,与管理民主的耦合度有待提高。[结论]在今后的土地整治工作中要更加重视保护环境,提高项目的民众参与度,进而提高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最终实现两系统之间的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渭洛河夹槽地带沙荒地整治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为该区沙荒地整治及其综合效益提升提供决策支撑。[方法]以渭洛河夹槽地带为研究区,基于当地沙荒地整治的必要性,沙地整治现状及预期目标,从研究区沙地治理的优势出发,对以生态安全为核心的沙荒地整治模式的开发和应用进行研究,建立基于熵权物元法的沙荒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据此获得了符合研究区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并对其进行综合效益评价。[结果]研究区沙地整治的综合效益为优良等级,整治效果达到预期目标。[结论]提出了新形势下沙地整治及开发利用的相关对策和保障措施,从而促进研究区沙地资源的良性利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物元评判模型的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利用物元分析理论,将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等级、评价指标及其特征值作为物元,确定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经典域、节域及待判物元,应用物元和可拓集合中的关联函数建立了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物元评判模型。并以山西省阳高县王官屯等二乡(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对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物元评判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综合效益的等级属于程度Km(P)=(-0.101,0.037,-0.431),属于"一般"等级,与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相似,符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物元模型应用于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作为一种初步的尝试与探索,为定量评价土地整理综合效益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基于能值分析方法的农村土地整治效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科学地评价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产生的效益,借助能值分析方法,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方面入手,构建由3个社会效益评价指标、3个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和4个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指标组成的土地整治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项目为例,对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能值分析方法的引入为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项目实施后,所选取的5个项目区的综合效益均比整治前有所提高;5个项目区之间的横向比较也充分说明了能值分析方法在这一领域中的适用性和灵活性.通过对整治项目实施后的效益进行评价,能够为政府在制定决策时提供科学依据,达到各方面协调、统一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综合量化评估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障碍因子,提升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效益,为促进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综合绩效提升和系统性优化调整水保方案提供技术思路。[方法]综合考虑水土流失防治成效、水土流失影响因子控制、水保经济投资控制、水保生态建设成效4个子系统及其下属的15个指标因子,建立了水土保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而后基于层次分析法(AHP),采用专家打分法和熵权法并结合博弈论理论构建了组合权重TOPSIS模型的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综合绩效评价技术体系和障碍因子诊断方法,实证研究评价并诊断了陕西省3个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及障碍因子。[结果]P1,P2和P3的水土保持工程综合绩效贴近度分别为0.764 4,0.692 8,0.274 5,P1水土保持绩效为优秀,P3为较差;P1的主要指标层障碍因子为林草措施投资比和临时措施投资比,P2的为扰动土地整治率、单位面积弃渣量、临时措施投资比和林草植被恢复率,P3的为扰动土地整治率...  相似文献   

12.
王扬  翟腾腾  尹登玉 《水土保持通报》2019,39(2):288-292,300
[目的]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空心村土地整治潜力进行评价研究,为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选取影响空心村土地整治实施的9个因子,构建空心村土地整治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建立潜力评价模型。依据山东省五莲县空心村土地整治潜力评价模型与各乡镇评价指标的标准化数值结果,得出五莲县空心村土地整治潜力评价分值和分区情况。[结果]①五莲县优先整治区包括汪湖镇、于里镇、中至镇和洪凝街道,平均得分为0.56,涉及区域面积为4.40×10~4 hm~2。②次级整治区包括高泽镇、许孟镇和街头镇,平均得分为0.32,涉及区域面积为4.31×10~4 hm~2。③一般整治区包括松柏镇、户部乡、石场乡、叩官镇和潮河镇,平均得分为0.11,涉及区域面积为4.15×10~4 hm~2。[结论]应首先对优先整治区进行土地整治,制定合理的整治方案和路径;加大对次级整治区的土地整治宣传力度,并在政策方针上适当引导,鼓励当地政府积极主导和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加大对一般整治区的经济投入,引入适宜当地经济发展的乡村产业。  相似文献   

13.
政府主导型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减挂钩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政府主导模式下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项目效益的特征,为完善增减挂钩制度提供依据。[方法]以湖北省内的3个政府主导型增减挂钩项目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3方面选取15个指标构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测度增减挂钩项目在实施前后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以及综合效益的隶属度。[结果]在政府主导模式下,3个增减挂钩项目的综合效益隶属度的增长率分别为21.56%,19.13%,21.94%,增长幅度一般,但较为稳定,其中社会效益增长最大,其次是经济效益,而生态效益小幅度下降。[结论]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加强政府对关键环节的监控,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可以弥补政府主导模式中的资金缺乏和效率低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科学测算土地整治工程过程碳排放,为实施低碳土地整治,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参照国际建筑领域的PAS2050规范,梳理土地整治工程施工过程碳排放机理。以碳排放系数法为基础,将土地整治工程预算定额转换为碳排放定额,并按照建筑工程概预算的计算思路,测算土地整治工程施工的总碳排放量。[结果] ①土地整治工程碳排放定额是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中给定的相关预算定额为基础,运用碳排放系数法计算各个预算定额中所含一定量人力、材料、机械的碳排放量,继而将预算定额转变成碳排放定额,从而实现碳排放总量的计算; ②依据PAS2050规范,土地整治工程碳排放的时空边界清晰,其对象边界、要素边界和碳源类型明确,并据此测算出案例项目碳排放总量为194 225.95 kg。[结论] 碳排放定额法在系统、全面、准确测算建筑施工过程碳排放方面具有较强应用前景,通过编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碳排放定额》标准、开发“土地整治项目碳排放”软件和优化调整定额等方式,把碳排放定额法应用在土地整治实践之中,将有利于促进国土综合整治的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空间分异格局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科学分析评价土地整治空间分异格局特征,对促进土地整治科学决策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该文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利用湖北省1999-2010年土地整治项目数据,采用标准差指数、变异系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在时间、空间、自相关3个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增长迅猛,投资规模和建设规模呈现波浪式上升的特点,新增耕地规模从2008年开始所有回落,土地整治项目个数逐年递增;土地整治投资规模和建设规模都呈现中部高,东、西两端低的特点,新增耕地规模在中部地区较高,土地整治项目个数的空间分布较为零散;各区县土地整治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绝对规模呈增加趋势,相对差异呈现减小、均衡化趋势;土地整治项目格局呈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特征,且正扩散效益逐步显现。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土地整治项目空间异质性特征,建议湖北省未来5~10 a应继续坚持以农用地整治为重点。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土地整理绩效评价是提升土地整理成效的关键环节,构建一种适用于四川省不同整治方向土地整理项目的评价体系,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对于土地整理项目验收、指导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四川省五大土地整治工程类型区中的4个重点项目区中,选取典型土地整理项目,运用IPOE评价框架,从投入、过程、产出、结果 4个维度入手,建立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物元分析法建立物元评价模型对土地整理项目进行绩效评价。结果表明:1)分属4个不同类型区的苍溪县、洪雅县、古蔺县和盐源县的土地整理项目的绩效水平分别为:优秀、优秀、优秀、较差,对应等级的综合关联度为:0.214 0、0.316 4、0.401 8、?1.914 9。2)运用逻辑模型评价框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符合综合绩效理念,有利于全面科学地进行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物元分析法适用于不同整治方向的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简单全面而且能够体现不同整治重点的分异信息。在此基础上对四川省土地整理项目的绩效评价较符合项目实际,具有一定适宜性。3)四川省土地整理项目开展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从宏、微观两方面入手,继续提高土地整理项目的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评价区域土地利用效益及其耦合关系有利于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及优化用地结构。[方法]以四川省21个地市州为研究对象,利用熵权TOPSIS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了2010—2020年四川省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基于GIS技术,分析了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及其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四川省各地市州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具有“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格局;土地利用的经济、生态环境效益整体上具有上升趋势,分别表现为“西高东低”和“中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格局;土地利用社会效益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具有“中部高两翼低”的空间格局;三大效益在空间均具有较显著的聚集特征。(2)四川省各地市州的土地利用耦合协调等级为4个,总体协调水平不高,以勉强协调为主,其次是濒临失调,具有“中间高两翼低”的空间格局,且耦合等级相同的城市聚集度较高,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等级在空间分布上需进一步改善。(3)影响四川省地利用效益大小的因子依次为社会>经济>社会经济>社会生态>生态环境效益系统;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提高县(市)尺度农用地整治新增耕地潜力评价效率、精度,降低评价成本的方法,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专项规划提供参考。[方法]以GIS全域空间分析方法为主的农用地整治新增耕地潜力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即基于区域"二调"更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用地整治经验等国土数据成果,在现阶段县/市尺度农用地整治新增耕地潜力评价技术思想及技术原则下,先确定待整治农用地规模,再测算新增耕地面积,最后计算新增耕地系数,进而进行新增耕地潜力类型区划分。[结果]温州市农用地整治新增耕地潜力测算结果合理,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结论]该技术方法体系实现了从基础图件数据输入整理、到潜力测算评价、再到成果图表输出的程序化操作,不仅有效提高县/市尺度农用地整治新增耕地潜力评价效率,降低评价成本,而且紧密衔接于当前土地管理工作实际,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内容——土地整治分区,为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和土地整治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西北部生态脆弱区典型区域甘肃省兰州市为研究区域,基于生态保护视角,在充分考虑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土地利用特点及区域主要生态问题的基础上,从地形地貌、降雨、土壤类型、植被类型、水土流失、土地利用等5方面选取指标因子初步构建分区指标体系,并从水资源供给、水系分布及行政区划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同时运用ArcGIS空间叠加分析功能,使用综合分析法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分区。[结果]形成了"方位+地貌+土地利用类型"命名的土地整治两级分区体系,二级分区较为详细。兰州市划分为7个一级区和15个二级区。[结论]中国西北部生态脆弱区域在土地综合整理过程中应该通过选择合理的指标体系分区进行整治。各分区应该针对其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状况等具体特征,基于生态保护视角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土地综合整治。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土地整治新增耕地面积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9  
科学评价中国土地整治的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对丰富土地整治的相关评价技术体系,提高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促进土地整治科学决策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该文从土地整治对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重要性的研究视角出发,将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率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对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区)不同尺度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面积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土地整治在国家层面上以土地整理项目为主,而省级以下层面则以土地开发项目为主;中国土地开发新增耕地率在全国范围均呈现较高水平,且开发补充耕地数量在国家、省、市不同尺度差异不大;中国土地整理、土地复垦新增耕地率在国家、省、市不同尺度上体现出较大差异,市域尺度更能体现土地整理与复垦新增耕地面积的区域差异。该研究可为不同尺度土地整治实施效果评价标准序列建立及宏观政策决策制定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