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松嫩平原盐碱土理化性质与生态恢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巍  冯玉杰 《土壤学报》2009,46(1):169-172
土壤盐碱化是世界性的土壤退化问题,给农业生产造了极大的损失。由于不合理的灌溉、过度使用化肥和植被破坏,土地盐碱化越来越严重。松嫩平原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区内现有盐碱化土地373万hm2,是世界上三大片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域之一,而且重度盐碱化土地面积仍以每年1.4%的速度扩展[1]。过度放牧是导致松嫩平原草地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随着土地资源的紧张,人们尝试着各种方法改良盐碱地,包括工程改良、化学改良[2~6]和生物改良[7~10],但是成本太高。国内外关于固氮蓝藻的耐盐性考察已经有许多报道,包括耐盐藻对Na+的吸附[11~15]、渗透压调整[16~18]以及盐胁迫对蓝藻的生长、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南汀河流域坡面土壤侵蚀的时空分异特征,为流域水土保持和边疆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运用RS和GIS技术计算南汀河流域1990,2000及2010年3个时段的土壤侵蚀模数。[结果]3个时段内研究区侵蚀模数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年均侵蚀模数从24.75t/(hm2·a)升到30.05t/(hm2·a),然后降为25.87t/(hm2·a)。3个时段内,流域内强烈侵蚀及其以上的侵蚀面积仅占总侵蚀面积的19.94%,但对流域总侵蚀量的贡献高达73.56%。1990—2000年,强烈及强烈以下侵蚀面积减少了1 059.85km2,强烈侵蚀以上的侵蚀面积则增加了112.29km2;2000—2010年,微度侵蚀面积有小幅增加,其余侵蚀等级的侵蚀面积都有所下降。当坡度小于20°时,侵蚀模数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坡度超过20°后,侵蚀模数有降低的趋势;从海拔上看,高侵蚀模数区域主要位于海拔500~2 000m范围。[结论]流域内的土壤侵蚀治理已初见成效,但在局部地区,土壤侵蚀仍有加剧现象。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西部不同环境因子对苏打盐碱地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揭示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的分布规律,为盐碱地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通过ArcGIS软件对遥感影像进行提取,对不同环境因子与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面积分布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1)水系30 000m缓冲区外,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面积随着离水系距离的增加而减少;(2)与苏打盐碱地面积呈显著相关的气象因子分别为累年年平均风速(R=0.716,sig.<0.05)、累年平均年降水量(R=-0.597,sig.<0.05)、累年年最多降水量(R=-0.652,sig.<0.05);(3)海拔高度和坡度是影响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分布的重要因子,且苏打盐碱地面积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减少,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少。[结论]影响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离水系距离、气象因子和地形因子。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盐碱化监测和防治的针对性和精准性,该文选取与盐碱化形成有关的土壤质地、蒸降比、地下水矿化度、土地利用程度、盐碱化历史敏感性,以及与盐碱化扩散有关的地貌、数字高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坡度、土壤质地等因子,借助BP神经网格、最小阻力模型、灰色关联度、叠加法和空间分析法,开展黑龙江省土地盐碱化监测区域识别,研究结果表明,1)黑龙江盐碱地监测区面积为2 981.72万hm~2,占研究区的67.10%,其中高、中、低级别监测区占区域面积的20.18%、14.68%、32.23%;2)盐碱地监测级别总体呈现西部东部中部、北部、南部,高级别和中级别监测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西南部和北部以及三江平原东北部地区,低级别监测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东部、三江平原南部、东南部山地区。研究结果及过程为土地盐碱化监测与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5.
2000-2015年四川省南充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四川省南充市15 a间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为南充市的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南充市2000,2010,2015年3期Landsat影像和QuickBird高精度遥感数据,计算2000—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覆被状况指数。[结果]①近15 a来,南充市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约占研究区面积的80%,但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互转换。②研究期内,林地面积增加1006.2 km~2,主要由耕地和草地转化而来;建设用地面积增加965.4 km~2,多由水体和耕地转化而来,而耕地、草地和水体面积分别减少了1 549.8,307.9,90.4 km~2。③近15 a来,南充市土地利用/覆被状况指数变化表明,林地和建设用地呈转好趋势(土地利用/覆被状况变化率为正值),耕地呈转差趋势(土地利用/覆被状况变化率为负值)。[结论] 2000—2015年南充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明显,其中,地形、人口、城市化水平和退耕还林工程等是造成南充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6.
松嫩平原西部湖泊与水库/坑塘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松嫩平原西部湖泊与水库/坑塘是保障区域农牧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的重要条件。为掌握松嫩平原西部湖泊与水库/坑塘在1990-2013年间的变化信息,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及防洪减灾提供数据库支撑,该文基于Landsat TM(Thematic Mapper)、ETM+(Enhanced Thematic Mapper Plus)、OLI(Operational Land Imager)和中国环境资源卫星(HJ,Huanjing)多时相遥感影像,利用e Cognition软件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1990年、2000年和2013年湖泊和水库/坑塘分布信息,探讨1990-2013年间松嫩平原西部湖泊和水库/坑塘蓄水面积和数量的变化及驱动因素。结果显示:研究区范围内实际蓄水面积大于20 km2的湖泊有20个,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分别有17和3个;面积大于20 km2的水库有9个,其中7个位于黑龙江。松嫩平原西部湖泊与水库/坑塘主要分布于沿嫩江和松花江两侧,最大湖泊为查干湖、最大水库为月亮泡水库。研究区内1990年、2000年和2013年的湖泊面积分别为3 633.2、3 016.3和2 534.0 km2,水库/坑塘的面积分别为885.9、797.1、1 433.2 km2。气候变化叠加人类活动影响的背景下,1990-2013年间湖泊数量呈现明显减少而水库/坑塘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湖泊蓄水总面积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共减少1 099.2 km2,2013年总面积为2 534.0 km2;而水库/坑塘蓄水总面积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1990-2000年减少88.8 km2,2013年又增至1 433.2 km2,23 a共增加547.3 km2。气候因素是变化的重要原因,尤其对于水库/坑塘,气温和降水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趋势与之变化非常吻合。而对于湖泊的变化,明显增加的耕地和运河/沟渠、避免洪灾采取的相关措施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更明显。由此可见,气候因子变化和农业活动及相关的水利工程与调控措施是影响松嫩平原西部湖泊和水库/坑塘蓄水面积与数量的重要因素。该文对湖泊与水库/坑塘水资源的长时间序列统计和分析结果,可为松嫩平原西部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数据支撑,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藉河流域径流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揭示黄土高原区中尺度流域径流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规律,为合理解决流域水资源利用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黄土高原藉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Mann-Kendall检验、距平累积曲线、双累积曲线以及分离评判法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1)1962—2010年藉河流域年降雨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不显著(p0.05);流域年径流深呈显著下降趋势(p0.001),且在1985年发生减少突变;(2)坡耕地面积减少,梯田面积增加是研究时段内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最明显特征。[结论]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是藉河流域径流量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影响贡献率为90.2%,而气候变化影响较小,贡献率仅为9.8%。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辽宁省庄河市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为该市滨海湿地的合理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决策支持和科学依据。[方法]以庄河市2000,2010年2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模型来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和该区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10a间,庄河市滨海湿地的面积减少了7.44%;景观斑块数(NP)由2000年的3 425块增加到2010年的3 563块,增加了4.03%;景观多样性指数(H)由2000年的0.631 5增加到2010年的0.855 4;景观优势度指数(D)从2000年的0.835 9降低到2010年的0.736 4;景观均匀度指数(E)从2000年的0.578降低到2010年的0.514。[结论]庄河市滨海湿地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在加剧。在自然驱动力和人文驱动力作用下,湿地面积大幅减少,生态功能不断下降,使得研究区生态环境恶化,从而严重影响庄河市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岳西县土壤侵蚀时空演变特征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rcView 3.3软件,对岳西县1958年、1983年、1992年的土壤侵蚀动态监测图进行屏幕数字化,得到三期土壤侵蚀强度矢量图;利用2004年TM影像,通过目视解译的方法,得到2004年土壤侵蚀强度矢量图。利用Arc-GIS软件,对不同时段土壤侵蚀图进行叠加分析,研究了不同时段不同土壤侵蚀强度面积数量的相互转化及土壤侵蚀程度的变化;运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岳西县土壤侵蚀动态演变趋势。主要结论如下:(1)岳西县土壤侵蚀状况1958-2004年经历了急剧恶化到逐渐恢复的过程。1958-1983年土壤侵蚀不断加剧;1983-1992年土壤侵蚀逐渐恢复;1992-2004年土壤侵蚀进入全面恢复期。(2)相邻时段的土壤侵蚀图叠加结果分析表明,不同时期土壤侵蚀各等级是相互转化的。(3)1958-2004年岳西县土壤侵蚀程度无变化的面积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土壤侵蚀程度等级增加的面积先显著扩大再逐步下降,而土壤侵蚀程度等级下降的面积先减少后增加。(4)马尔柯夫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到2016年微度侵蚀土壤面积增加到64 221hm2,中度侵蚀类型面积明显下降;强烈侵蚀与极强烈侵蚀土壤在局部地区有所增加,但这种变化不明显。堆积类型面积呈显著下降趋势,水域面积有所减少。从总体趋势看土壤侵蚀状况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研究粮食主产区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研究利用2000年、2013年Landsat TM/ETM+/OLI遥感数据和2351个样点土壤实测数据,对吉林省中西部耕地分布的空间变化和由此引起的不同质量等级耕地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3年期间,吉林省中西部耕地总量稍有增加,面积由5.61×104 km2增加到5.64×104 km~2,其中旱田面积增加645 km2,水田面积减少350 km~2。研究区耕地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西部增加、东部减少的趋势;新增耕地最主要来源于湿地(66.04%)和草地(21.12%),传统耕作区(主要为城市周边)耕地大面积减少,其中45.08%转化为人工表面,28.85%和22.61%转化为林地和湿地;水田与旱田之间的相互转化比较剧烈。2000—2013年期间,研究区耕地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净减少的耕地为一、二等地,其中一等地净减少305 km~2,长春市占96%,净增加的耕地是三、四和五等地,分别为235、148和218 km~2,主要分布在白城市和松原市。城市化占用和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是该区域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时段内吉林省中西部优质耕地流失严重,存在突出的占优补劣问题。  相似文献   

11.
构建盐碱地资源系统分析框架,清晰界定盐碱地概念与分类,对于盐碱地资源调查、治理与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地球关键带理论与逻辑,构建涵盖利用层、土壤层和DEM三层融合的盐碱地资源系统分析框架,界定盐碱地与盐碱土概念及类型,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和DEM图,采用GIS叠加分析方法,分析松嫩平原盐碱地资源特征。结果表明:1)基于地球关键带理论和逻辑,以立体空间作为组织和联系各层级的纽带,以数字高程为基底,按照垂直和水平纬度,构建起的土地利用层、土壤层、DEM层"三层融合"的盐碱地资源系统分析框架清晰地界定和表达了盐碱地概念和特征;2)盐碱地是一种土壤类型为盐碱土的土地利用类型,下属盐碱耕地、盐碱林地、盐碱草地、盐碱湿地、盐碱未利用地和其他盐碱地6个类别,盐碱土分为盐土、碱土和盐碱化土3种类型;3)松嫩平原盐碱地总面积254.77万hm2,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西南部地区,类型以盐碱耕地和盐碱未利用地居多,土壤类型以盐-碱化土为主;4)盐碱耕地和盐碱未利用地海拔集中在100~150 m,坡度平缓。该研究可为盐碱地资源调查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为松嫩平原盐碱地治理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玛纳斯灌区进行盐碱地空间分布格局,清楚认识当地盐碱地类型和时空变化规律,找出因地制宜的盐碱地改良措施。[方法]以1985年玛纳斯灌区土壤普查数据,1998年 Landsat TM ,2006和2014年 CBERS(China‐Brazil earth resource satellite)影像为数据源,运用 RS 和 GIS 技术提取研究区4个时期土壤盐渍化信息,利用土地转移矩阵和盐渍化动态度模型分析30 a 来玛纳斯灌区土壤盐渍化时空动态变化,并探讨灌区盐渍化的驱动因素。[结果](1)1985—2014年,盐渍化土地总面积增加,从1985年的4.27×104 hm2增加到2014年的7.90×104 hm2。(2)灌区土壤盐渍化主要分布在灌区内部,呈块状分布。[结论]自然因素是土壤盐渍化形成与变化的内因,人为影响则是促进土壤盐渍化尤其是绿洲次生盐渍化发展的驱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松嫩平原中、西部地区土壤盐渍化非常严重,盐渍土改良对于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大意义。在大安古河道苏打草甸盐化土、碱化盐土和草甸碱土复区选择试验田,通过种植水稻,借助周期性的灌水、排水过程,溶洗土壤中的盐分,达到改良盐渍土的目的。经过连续4年的试验,土壤平均含盐量由试验前的0.45%降至第4个试验年的0.15%。从第1试验年到第4试验年,水稻产量由绝收逐渐增至4250 kg hm-2。试验结果表明,充分利用地表水资源,通过种稻改良强度盐渍土是可行的,同时也可为松嫩平原中、西部更大范围利用强度盐渍土壤资源、恢复生态环境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4.
暗管与竖井排水工程改良新疆盐渍土的设计与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干旱区盐渍化农田水利改良措施的可行性,在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安集海灌区进行了田间暗管与竖井排水工程试验,分别在距离暗管0.5 m(P1)、7.5 m(P2),距离竖井0.5 m(S1)、30 m(S2)和60 m(S3),以及未铺管区(CK)域设置7处观测区,评估农田排水措施在盐渍土改良期间的排水功能、土壤脱盐效果,同时监测棉花生长与地下水位动态。结果表明:5 a排水改良期间,0~80 cm深度土壤含盐量的总体降幅达到29.2 g/kg,棉花干物质量和籽棉产量年际增幅分别为22%和28%,浅层地下水位年际降幅1.16 m;改进的暗管与竖井协同排水相比单独应用暗管排水量与地下水位年际降幅分别增加了118%,进一步减少了盐分淋溶时期的深层渗漏量。研究结果可为干旱盐渍区的水土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农田水利工程治理天津市土壤盐渍化的效果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为研究农田水利工程治理盐渍化的效果,以天津市为例,结合ArcGIS9.3与试验分析方法,分析说明农田水利建设对土壤盐渍化改良的作用。结果表明,1982-2008年,盐渍土面积由49.40×104hm2,降低到32.42×104hm2,18.76%的盐渍土完全脱盐化,其他土壤盐化程度也大大降低;2006-2010年,来自于盐渍土的新增耕地面积减少了2.54×104hm2,但有1.11×104hm2的沟渠转换成耕地;0~60 cm内的滨海盐渍土剖面中,排水体系完善的耕地,69.81%以上在轻度盐化以下,而排水体系较差的荒地,40%以上为盐土,仅14.85%在轻度盐化以下。1982-2005年,易形成盐渍化的土壤面积由65.55×104hm2,减少到49.60×104hm2,减少区域与盐渍化降低区的分布区域一致。因此,农田水利建设是通过改良盐渍土的形成环境,从而达到治理盐渍化的效果。对于沟渠分布过密的脱盐化地区,可将部分废弃沟渠纳入宜耕后备资源中,通过土地整治促进农田集中连片,进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相似文献   

16.
基于ANN技术和高光谱遥感的盐渍土盐分预测   总被引:15,自引:10,他引:5  
土壤盐渍化是干旱、半干旱农业区主要的土地退化问题,及时、精准、动态地监测盐渍土盐分,对于治理、防治盐渍土和进行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松嫩平原西部长岭县为例,利用盐渍土高光谱数据构建盐渍土盐分遥感预测模型。电导法测得土壤盐量,用ASD高光谱仪野外采集高光谱数据,利用光谱导数变换选择能够表征盐渍土盐分信息的最佳波段,即550、720、760、820和940 nm。通过比较3层和4层72种不同神经网络结构,最终选择5-6-1 结构的3层神经网络预测盐渍土盐分(R2 = 0.895,RMSE = 0.089)。与传统回归相比(R2 = 0.81,RMSE = 0.25),运用高光谱数据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相结合,能够提高盐渍土的预测精度,说明人工神经网络在构建光谱反射率与土壤参数关系研究中具有突出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明干旱区绿洲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盐渍化特征,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有效利用提供支撑。[方法]运用GPS定位技术对塔河下游灌溉用水、地下水以及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分不同季节进行调查与采样,并结合室内测定结果,对灌区内的盐分、盐分离子变化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区土壤呈碱性,盐分类型主要为硫酸盐—氯化物型,盐分含量在2.44~118.05g/kg之间,pH值范围在8.05~8.34之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盐分含量和pH值在各季节的整体变化均表现为:盐荒地>盐碱草地>耕地和林地。从不同土层深度来看,耕地的盐分在6月和10月呈表聚型,在3月和12月无明显规律,盐荒地和盐碱草地在不同季节下不同土层深度的盐分变化均呈明显的表聚型,林地在各季节下无明显规律。研究区受水库地理位置影响地下水水位较浅(1.4~3.51 m),地下水矿化度较高(1.56~21.30 g/L),灌溉用水、地下水中的盐分离子均以Na+和Cl-为主。[结论]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盐渍化特征主要是受地表覆盖度、作物种植类型、灌溉事件等...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造林绿化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解决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改良造林绿化的难点。[方法]分析黄河三角洲目前的盐碱地资源和特点,阐述盐碱地改良与造林绿化现状。在此基础上,依据前人的技术和研究成果,结合作者多年来盐碱地生态改良的研究与实践。[结果]提出了适宜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造林绿化的关键技术:(1)利用传统方法造林绿化改良盐碱地;(2)重视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应用。[结论]利用盐碱地造林绿化关键技术,实现黄河三角形洲滨海盐碱地改良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鄂宇迪  徐雅婧  冯君 《土壤通报》2021,52(3):535-543
利用野外调查和理化分析方法,选取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原一个典型洼地不同微地貌单元5个土壤剖面,研究了该区域苏打盐渍土土壤剖面发生学形态特征,分析了可溶盐组成及其分布特点.结果 表明:不同微地貌上土壤剖面发生层次的碱化度与可溶盐总量的分布趋势相近,显示出苏打盐碱土积盐和碱化呈同步的特征;可溶盐离子组成以K+和Na+及HCO3...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大安市盐渍化土壤特征及现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晓平  李梁 《土壤通报》2001,32(Z1):26-30
吉林省大安市,现有盐渍土面积约247680.28hm2,占全 市土地总面积的50.39%,其中碱土面积占盐渍土面积的77%.盐渍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 大的是苏打型盐渍土.碱土主要分布在大安古河道的北段和查干湖西、霍林河下游的散流区. 由于人类活动的胁迫,把松嫩平原水系变成内外流两种水系,破坏了原来水的自然流势,打 乱了水盐的自然动态平衡,这可能是大安市土壤盐渍化日趋恶化的最主要原因.重建湿地, 是改良利用盐渍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