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麦赤霉病是我国乃至世界小麦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可引起小麦产量的损失和品质的下降。化学防治是目前小麦赤霉病防治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化学防治的种种弊端,生物防治将是发展的方向。本文主要对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菌株的种类、分离鉴定、防治现状及可能的防病机制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小麦抗赤霉病品种金麦12的选育刘思衡(福建农学院农学系)赤霉病是七十年代以来福建省小麦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对小麦抗赤霉病品种的丰产性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本省小麦生产形势的变化和小麦抗赤霉病性的特点,调整了...  相似文献   

3.
西农系列小麦骨干新品种赤霉病抗源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赤霉病(FHB)是由镰刀菌引起的对小麦生产具有毁灭性的严重病害[1]。近些年,我国黄淮南片小麦赤霉病爆发,造成产量下降,品质劣化。气候趋暖和秸秆还田可能是赤霉病重发的诱因[2]。生产上急需抗赤霉病品种。通过2014-2016三年的生产反馈和抽样调查发现,在河南南阳、驻马店等赤霉病重发区,西农979、郑麦9023、  相似文献   

4.
小麦赤霉病已发展成为危害黄淮南部麦区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快速提高黄淮南部麦区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是解决赤霉病问题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1Fhb7导入黄淮南部麦区3个优异小麦品种中。结果发现,在基本保持原有丰产性和品质特性的基础上,3个小麦品种回交后代群体的赤霉病抗性提高了38.38%~52.87%。通过对主要农艺性状和抗病性选择,从以郑麦1860为受体亲本的回交后代群体中,选育出6个与受体亲本产量水平相当、主要品质特性相似、赤霉病抗性显著提高的小麦新品系。在回交过程中采用人工气候室加代技术加快育种进程,每世代平均需要112 d。本研究的育种方法可用于今后黄淮南部麦区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快速改良。  相似文献   

5.
湖北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湖北省小麦主栽品种的赤霉病抗性现状,对湖北省不同时期审定的14个主栽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进行了多年田间接种鉴定。结果发现,湖北省主要小麦品种赤霉病病情指数介于18.67%~47.24%之间,变异幅度较大。其中,6个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达到中抗水平,8个品种的赤霉病抗性为中感。8个2008年后审定的小麦新品种平均赤霉病病情指数为28.15%,其中有6个品种达到中抗水平;6个2008年前审定的品种均为中感,平均赤霉病病情指数为42.35%。湖北省新育成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明显提高;在生产中,湖北省小麦品种布局仍存在种植品种赤霉病抗性水平不高、品种多样性差、新品种推广应用速度过慢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小麦赤霉病近年已发展成为我国小麦主要病害之一,每年发生危害面积达1亿多亩,不但造成产量的严重损失,而且恶化籽粒品质。小麦抗赤霉病品种的鉴定,筛选技术是选育抗病品种的关键。传统的鉴定技术采用田间土表接种法、单花注射接种法,以及再结合室内离体麦穗单花注射接种混合法等。这些方法用地多、花工大、程序繁锁;且易受气候环境等因素干扰。为寻找一种既简单又准确的对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的鉴定方法,郑元悔(1980年)研究发现小麦赤霉病菌对小麦根、芽、子房愈伤组织等均有不同  相似文献   

7.
小麦抗赤霉病鉴定及其抗病基因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赤霉病是由镰刀菌和禾谷镰孢菌引起的小麦真菌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品质。为了筛选适合黄淮麦区利用的抗病品种资源,于2017-2018年度利用单花滴注对107份黄淮麦区小麦资源进行田间赤霉病抗性鉴定;同时利用与 Fhb1、 Fhb2、 Fhb4和 Fhb5共4个与抗赤霉病相关QTL紧密连锁的8个分子标记对供试小麦材料进行了检测。经鉴定,扬富麦101表现为抗赤霉病(R),宁麦13、宁麦资119、扬麦16等12个品种表现为中抗赤霉病(MR);分子标记检测发现,这些抗赤霉病品种携带1个或多个抗赤霉病QTL位点,其中 Fhb1基因及其基因组合效应最为明显, Fhb1可以作为主要抗性基因应用于小麦赤霉病抗性育种。  相似文献   

8.
小麦赤霉病是我国小麦主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能造成小麦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其抗性属于数量性状遗传,能直接应用于生产的抗源较少,亟需寻找新的抗源。目前小麦近缘属野生植物抗赤霉病研究及远缘杂交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对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具有深远的意义。为此,对小麦近缘属野生植物抗赤霉病研究情况及远缘杂交技术进行综述,并对小麦抗赤霉病育种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湖北省小麦品种(系)的赤霉病抗性水平,对湖北省2008年以来选育的183份小麦新品系和2000年以来审定的30个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进行了田间接种鉴定,并通过系谱分析对审定的30个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来源进行了推测。结果显示,在183个参试品系中,对赤霉病抗性达到中感及以上水平的品系占27.32%,其中2010-2011年度和2011-2012年度中感赤霉病品系所占比例分别为42.31%和30.00%,比前两年有明显的提高。2000年以来湖北省审定的30个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以中感为主,占56.7%,只有2个品种的赤霉病抗性达到中抗。对审定品种的系谱分析表明,湖北省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主要来源于南大2419及其衍生系、阿夫及其衍生系、太谷核不育抗病材料,部分品种的赤霉病抗性可能有多个来源,如鄂麦24、鄂麦25、鄂麦26和荆麦103等。推测湖北省当前主导品种鄂麦596、鄂麦352、襄麦25和襄麦55抗性来源都为南大2419,赤霉病抗性来源单一的问题仍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小麦赤霉病抗病性品种选育过程中如何控制每季小麦赤霉病充分、稳定发病,保证在发病的条件下进行压力选择,是筛选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的关键。研究通过漫灌畦沟,保持地表湿度,并用薄膜覆盖的方法维持发病圃高温高湿,从而人工诱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药效试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赤霉病是影响小麦产量、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几年,由于小麦品种的调整,易感病品种白皮小麦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在最易感病的小麦开花期都遭遇连续阴雨和雨后高温天气,导致近年来小麦赤霉病连续中等偏重发生,在生产上急需用杀菌剂进行适期防治。为筛选出有效的防病新药剂,并确定药剂的最佳田间使用剂量,为新农药登记和使用提供依据,2004年对目标药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试验药剂28%烯·多可湿粉,沈阳化工研究院提供;5%烯肟菌胺乳油,沈阳化工研究院提供;25%烯肟菌酯乳油,沈阳化工研究院提供;50%…  相似文献   

12.
赤霉病主要分布于世界温暖湿润和半湿润的温带和亚热带小麦种植区。在我国南方冬麦区经常流行为害:东北三江平原春麦区在多雨年份也易受到赤霉病大量侵染和蔓延.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重大损失。近年来随着耕作栽培制度的变革、品种的更换、氮肥的大量施用、灌区水浇地面积的扩大及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小麦赤霉病的抗侵染性和抗扩展性的强弱和组配,及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影响。中抗侵染和强抗扩展的品种为较好的抗性,其对赤霉病可以保持较稳定的抗性。小麦赤霉病一般属于多基因效应,两个不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都含有抗赤霉病的微效抗性基因,则可以通过杂交累加或重组,选出抗病的品种,带有抗赤霉病微效抗性基因的品种,采用系统选择或辐射的方法,亦可选出抗赤霉病能力较强的品种,本文最后还提出抗赤霉病育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为丰富抗赤霉病育种亲本材料,连续2年采用土表接种法对762个黄淮南部麦区小麦品种(系)的赤霉病抗性进行鉴定,发现15个小麦品种(系)表现为中抗赤霉病,133个小麦品种(系)表现为中感赤霉病。采用单小花滴注接种法对15个经土表接种鉴定为中抗小麦品种(系)以及2个多抗性基因聚合的种质材料和4个小麦-长穗偃麦草易位系的赤霉病抗性进行鉴定,发现10个小麦品种(系)表现为中抗赤霉病,10个小麦品种(系)表现为中感赤霉病。采用与抗赤霉病基因 Fhb1、 Fhb2、 Fhb4、 Fhb5和 Fhb7相关的分子标记对15个经土表接种法鉴定为中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系)、部分(120个)中感赤霉病小麦品种(系)、2个多抗性基因聚合种质材料和4个小麦-长穗偃麦草易位系进行检测,发现135个经土表接种鉴定为中抗或中感赤霉病的小麦品种(系)中,有11个小麦品种(系)含有 Fhb1基因,但未检测到含有 Fhb2、 Fhb4、 Fhb5和 Fhb7基因的品种(系);2个多抗性基因聚合的种质材料分别含有 Fhb1、 Fhb2、 Fhb4基因和 Fhb1、 Fhb2、 Fhb5基因;4个小麦-长穗偃麦草易位系均含有 Fhb7基因,且其中2个易位系还含有 Fhb1基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广泛的田间调查与综合分析,明确了盐都区2015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认为当地小麦主栽品种不抗病,田间菌源充足,小麦抽穗扬花期与降雨天气吻合是导致该病大流行的三大主因。针对性地提出了选用抗病品种、适期播种、提高药剂防治质量等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小麦赤霉病 (GibberelnaZeae (schw )Petch)是世界范围的一种病害。我国的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和东北的部分麦区为流行区 ,并有蔓延和发展趋势。对小麦生产威胁很大 ,全国每年要损失数亿公斤的小麦。近几年来 ,经过有关科学工作者研究与探索 ,对赤霉病的病菌生理、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小麦抗赤霉病性由于是多基因控制的 ,且发病轻重受气候条件影响甚大 ,因此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困难重重。大多数人员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领域已拼搏了十多年 ,积累了一…  相似文献   

17.
2012年江苏部分地区赤霉病大流行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江苏省里下河和沿海地区,小麦在抽穗扬花之前的苗情,具备再夺丰收的良好基础。由于遭遇到有气象资料记载以来,罕见的小麦抽穗扬花期与持续高温连阴雨高度吻合的自然灾害,导致了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对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对该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情况和原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试图寻找小麦赤霉病防治的综合措施,以及病害发生后如何解决保险理赔、商品小麦收购等稳定农民情绪,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组织农业生产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2013—2014年度对不同来源的260份小麦品种(系)进行赤霉病抗病性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鉴定品种中免疫或高抗(R)品种不存在;中抗(MR)品种占全部供鉴小麦的3.46%;中感(MS)品种占全部供鉴小麦的16.33%;大多数为感病品种。其中非小麦赤霉病重发区的淮麦系列品种抗赤霉病性相对较差,而赤霉病重发区的长江中下游麦区的宁麦系列品种较抗病。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突变体与野生型小麦的农艺性状、产量和抗性差异,以高抗赤霉病小麦品种宁7840及其23个甲磺酸乙酯(EMS)诱导的纯合突变体(Mu4)作为材料,研究其分蘖数、株高、叶绿素含量、千粒重、小穗数、穗粒数及赤霉病抗性等12个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除叶长、分蘖数和小穗数在突变体与野生型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余9个性状在野生型与部分突变体之间有显著差异。N8和N16两个突变体表现高感赤霉病;N16突变体的叶宽、SPAD值、千粒重和粒宽显著优于野生型,其株高显著低于野生型。赤霉病病小穗率与叶长显著负相关,叶长可作为筛选小麦赤霉病抗性品系的间接指标;叶宽和粒宽可作为筛选小麦产量性状的重要指标。基于12个性状的聚类分析,将24个小麦材料聚为3类,其中第I类在产量性状方面优于其他两类。  相似文献   

20.
小麦赤霉病的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给小麦抗赤霉病遗传改良提供参考,利用苏麦3号及5个当地推广小麦品种为亲本,按Griffing双列杂交法Ⅱ配制15个杂交组合,以赤霉病病小穗率为抗性指标,研究了小麦赤霉病抗性的遗传。结果表明,在6个小麦品种中,苏麦3号和扬麦9号赤霉病抗性的一般配合力最好,能极显著地提高杂种后代的赤霉病抗性。小麦赤霉病抗性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同时受加性和显性效应的作用,且加性效应更重要,显性程度为部分显性。控制赤霉病遗传的增效等位基因为显性,增减效等位基因频率在亲本中的分配存在显著差异。苏麦3号具有最多的控制赤霉病抗性遗传的显性基因,而宁麦8号则具有控制赤霉病抗性遗传最多的隐性基因。小麦赤霉病抗性可能受2~3对主效基因的控制,狭义遗传力较高,早代选择有效。论文最后还就小麦抗赤霉病育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