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9月份气温高、水温适宜,是鱼类生长的旺季,此期应加强饲养管理。 1、看水施肥 要随时巡塘,观察水色,根据水色变化情况合理施肥。如水色发黑,透明度较低,水有异味或池鱼严重浮头,要停止投肥,并及时加、换新水;如池水呈黄褐色,透明度在20厘米左右,说明池水肥度适宜,可暂不投肥;如水色清淡,透明度较高,要适当加大投肥量。以饲养链、鳙鱼为主的池塘,可用工畜混合粪肥发酵肥水的方法,使池水繁殖大量浮游生物。  相似文献   

2.
<正> 鱼池施肥要少量、多次、肥汁泼洒,使池水达到肥活嫩爽,促进饵料生物繁殖,加快鱼类生长。1 施肥要点应掌握以下四看一看水色和透明度施肥。水色清淡,透明度30 cm以上应多施;水色浓,透明度小应少施。水中溶氧高可  相似文献   

3.
辨别池塘水质的优劣,主要是通过看水的颜色来判断的,如果水色呈黄褐色或油绿色,池水混浊度小、透明度适中,一般为25~35厘米,这样的水质,习惯上称为肥水,就这两种水质而言,前者比后者更有利于鱼类生长。  相似文献   

4.
夏秋季节,天气炎热,鱼塘施肥应注意避免以下“三忌”,防止施肥不当而造成池鱼死亡。一忌一次施肥量过多。夏秋季水温高,鱼吃食旺盛,排泄物增多,有机质分解加快,加上气候多变,水质易变化。施肥应采用少量多次的原则。具体的施肥次数和施肥量应根据鱼塘的水色和水体透明度来掌握,一般来说当池水透明度在40cm以上说明池水较瘦,应及时施肥;当透明度在20cm以下时,说明池水过肥,不要施肥。每次施肥量不宜过多,并应以化肥为主,少施有机肥,一般每次亩施尿素1.5—2.5kg,结合施过磷酸钙3—4kg  相似文献   

5.
水体颜色与鱼类饲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学 《齐鲁渔业》2006,23(10):20-20
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鱼类养殖的经济效益。鱼类养殖水体的水质好坏一般从两方面来判定:一方面是通过常规的水质化验来衡量水体的各项指标是否适合鱼类的生长;另一方面是通过水色“看”水质。1黄褐色水质(包括褐色水、褐绿色水)此种颜色的水体中所含的藻类以硅藻门、绿藻门的藻类为主。硅藻是许多水生动物及其幼体的优质饵料。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鱼类养殖的经济效益。鱼类养殖水质的好坏主要是通过常规的水质化验来衡量水体的各项指标是否适合鱼类的生长;再是通过水色“看”水质。  相似文献   

7.
鱼池水色不同,说明其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和数量不一样,有养鱼经验的渔农可根据水色判别池水的肥瘦。肥水水色黄褐或油绿色,混浊度较小,透明度25~30cm,水中为鱼类易消化的硅藻、隐藻或金藻等较多,浮游动物以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较多。瘦水水色清淡,透明度达6...  相似文献   

8.
供休闲垂钓的鱼塘,在日常的饲养管理上应与普通鱼池有所区别,应做到“八”要: 一、要管好水质。肥而不浊是对水质的基本要求,从直观看水色应偏深,透明度在25—30cm左右,调节水质要靠注水和施肥。  相似文献   

9.
池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池塘水质的好坏,是决定鱼类能否健康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对于高密度集约化的养鱼池,如果长期不加水、不换水,也未采取其它水质调节措施,池水就很容易老化,致使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有害物质含量升高,轻则抑制鱼类生长,使其食欲减退,身体消瘦,重则导致鱼类得病,甚至死亡。要调节好鱼池的水质,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物理方法(1)适当注水、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水源充足的池塘可参照透明度指标采取必要的注水和换水措施。当池水的透明度低于20厘米时,可以考虑抽出老水1/3~1/2,然后注…  相似文献   

10.
张建  余建 《科学养鱼》2003,(7):20-20
一、水温水温的高低直接影响水生生物的新陈代谢强度,会影响到它们对肥料的吸收和利用。一般而言,水温较高时,细菌对有机肥料的分解作用旺盛,肥效发挥较快,水温低时则相反。施肥后,达到肥水标准的时间随水温和天气情况变化而不同。一般晴天水温在22℃左右时适量施肥,4~5天后水色呈黄绿色时,可达到肥水标准。若施肥后遇阴雨天,水质还未转浓,此时不能盲目追肥,以防止肥料在池中大量累积,造成鱼池缺氧。二、水体pH鱼池施肥效果与水的酸碱度密切相关,池水呈中性或微碱性时施肥效果最好,此时浮游生物生长最旺盛。如池底淤泥过厚,底质和池水呈酸…  相似文献   

11.
王文彬 《内陆水产》2004,29(9):24-24
提高水位,调节水质秋季天气炎热,且变化无常,极易导致水质恶化、鱼类缺氧泛塘,通过加水、换水泼洒生石灰、使用EM菌、光合细菌、机械增氧等措施.可防止鱼类缺氧浮头和泛塘事故的发生。以养鲢、鳙鱼为主的池塘.池水水色应保持草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为20~30cm;以养草、鲤鱼为主的池塘.水色较鲢、鳙鱼池塘水色淡些.每7~10d灌新水1次,提高水位15~20cm。整个夏秋季鱼塘应尽量保持最高水位。  相似文献   

12.
如何判断水质的优劣如何判断水质优劣,生产上一般采用“四看一测定”。一、看水色通常将水分为两大类,一类以黄褐色水为主,包括姜黄、茶褐、红褐色等;另一类以绿色水为主,包括黄绿、油绿、蓝绿、墨绿等。二、看是否有水华水华是池塘物理、化学、生物因子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13.
生活在“老水”与“转水”中的鱼,不但不生长,反而容易引起鱼病的暴发流行和池塘内鱼类的大批死亡。何谓“老水”、“转水”呢?“老水”,即水色大多呈铜绿色或暗绿色,且一天内不会发生变化,给人的感觉较混浊、较浓;测量池水透明度,一般小于20cm;池水中浮游植物占绝对优势,但大多数是不易消化的种类;池水光合作用层浅溶解氧含量  相似文献   

14.
水色与水质     
《水利渔业》2007,27(3):60-60
养鱼池塘的水色主要是由池塘中的浮游植物所决定的,因为各类浮游植物细胞含有不同的色素。当浮游植物的种类及数量不同时,池水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浓度,依据这些颜色和浓度,如再结合鱼类的生活规律,就可迅速判断出水质的好坏。1茶褐色池塘中硅藻、金藻、隐藻和黄藻较多时,池水呈茶褐色。这些藻类鱼食后最易消化,是优质的鲢鱼饵料。这种茶褐色的池水溶氧充足,是养鱼池塘最好的水质。2淡黄色淡黄色的池水中以硅藻、隐藻为主,水中溶氧较多,鱼的饵料充足,为较好水质。3油绿色水中以绿藻和隐藻为主,这些藻类是鱼可以消化的浮游植物。油绿或黄…  相似文献   

15.
一、"老水"的特征"老水"水色大多呈铜绿色或暗绿色,较严重时发黄、发褐或呈灰蓝色,水质浓、感觉较混浊,透明度低(20厘米以下)、溶氧低,鱼在其中生活容易浮头。水色不会有日变化,水中浮游植物数量很多,但大多数为不易消化的种类,蓝藻占优势,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往往造成池水的pH值很高(9.1左右),此水不利于鲢、鳙鱼生长。  相似文献   

16.
陈万光 《内陆水产》2003,28(2):26-26
根据鱼塘水质的一些宏观物理指标,不借助任何仪器和工具,用肉眼即可大体判断鱼塘水质的好坏。其中水体的颜色就是我们经常用以判断水质好坏的宏观指标之一。有经验的人可以根据水色推断池水的浓淡和浮游生物的多少及大致种群组成,并判断水质的优劣,从而采取相应的水质调控措施。也可以说,看水色是养鱼的基本功。下面粗略地介绍几种常见水色及其成因,以供参考。浑浊暗灰及蓝绿色这种颜色的水,透明度较低,混浊度较大。水中含有颤藻等蓝藻较多。水面有时有一层黄绿色浮膜,这时,通过对浮游植物的定性和定量测定发现,水中含有大量的微囊藻及囊球…  相似文献   

17.
鱼塘施肥,要看池水颜色,以辨水质的肥瘦。一般池水呈黄绿色、茶褐色是较肥水质,呈淡绿色、淡黄色是瘦水。施肥时应按池水肥瘦酌情考虑。鱼塘常用的有机肥有人粪、猪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好水养好鱼",水质对养鱼来说很重要,因此要想养好鱼就得学会辨别水质的好坏。养殖过程中判断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水色及其变化情况。根据水色可判断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从而采取相应用药和施肥措施来改善水质。养殖过程中只有控制好水质,才能提高养殖鱼类、蟹类的生长速度,减少疾病,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养殖水体中氨氮主要来源于肥料、饲料、鱼类排泄物、底层有机物和细菌的分解作用。氨氮中毒的原因是水体  相似文献   

19.
丁天宝 《齐鲁渔业》2002,19(12):8-8
一.观察透明度 对虾养殖期间,池水透明度一般应掌握在30~40cm左右。当透明度低于30cm时,应停止施肥,并适量换水;当透明度高于40cm时,说明浮游生物太少,应适当施肥。 二、观察水色 养虾池的水色是池内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的表现,水中含有丰富的硅藻、绿藻等浮游植物时,水呈浅褐色或黄褐色。如果水色不正常或有异味,表示池水不正常,如:池水变成乳白色,是池内藻类大量死亡而细菌大量繁殖所引起;水色呈红褐色或鲜绿色,并伴有严重的鱼腥味,这可能是一些会产生毒素的甲藻类或蓝藻类的过度繁殖引起的。如果刮风时池塘水面出现很多泡沫,是  相似文献   

20.
<正> 7月份气温上升,池水温度随之逐渐升高,昼夜温差较小,此时为中国对虾生长的最适温期,对虾保持快速生长的势头。 1 养殖中期 1.1 水色 7月份池水多为黄绿色,透明度逐渐达到30~40 cm,此时应停止施肥,注意水色不宜太浓,最好是“肥水清”、“肥而不腻”。水色太浓表示池水营养丰富,藻类繁殖快,易变化.不易保持稳定。在光线良好的情况下,池水透明度以40~60cm为最佳。如果透明度低于30cm,在一周内虾就会出现黑鳃。当水色太浓时应加大换水量.同时应适当控制投饵量。 1.2 溶解氧对虾耗氧量增加,池水中的其它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