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了4种不同来源的嗜水气单胞菌对三角帆蚌的致病力。4种来源的嗜水气单胞菌菌种经复壮、分离、鉴定、人工感染健康三角帆蚌均能引起其发病死亡,临床发病症状相似,但对三角帆蚌的毒力有差异,以甲鱼嗜水气单胞菌对三角帆蚌的毒力最强,牛蛙嗜水气单胞菌的毒力最弱。  相似文献   

2.
水产养殖动物嗜水气单胞菌病的免疫技术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我国水产养殖动物中普遍发生的嗜水气单胞菌病如对虾细菌性红体病、肠炎病及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出血病业已查明,其主要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这类细菌属于弧菌科、气单胞菌属,是养殖水体普遍存在的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在水温14.0-40.5℃范围内均可繁殖,以28  相似文献   

3.
周萍  陆新华 《科学养鱼》2003,(11):47-47
在养鳖生产过程中,有些养殖者对白点病、白斑病、水霉病辨别不清,在鳖病治疗过程中存在盲目、滥用药物的现象,从而影响了鳖病的防治效果。因此笔者根据近几年在养鳖场的实践,对上述鳖病的区别与综合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一、甲鱼白点病、白斑病、水霉病的区别 1.病原不同:白点病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白斑病病原是毛霉菌,  相似文献   

4.
鳖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鳖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TrionyxsinensisAeromonashydrophilasepticemias)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引发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不分性别和个体大小皆可感染,分布面亦广,国内外养鳖场均有发生。病原嗜水气单胞菌,属弧菌科,气单胞...  相似文献   

5.
三角帆蚌流行性传染病的病因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道三角帆蚌流行性传染病的一种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药物敏感性的研究结果以及病蚌的组织病理学观察和三角帆蚌生产中该病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4.红脖子病(也叫粗脖子病、阿多福病等) (1)病原: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也有认为是甲鱼虹彩病病毒。此病是由于鳖刚度过冬眠期,体内营养物质消耗过多,体质下降,抵抗力变弱,再加上水质恶化从而使嗜水气单胞菌侵入体内,引起感染而发病。  相似文献   

7.
正(4)PCR检测。目前有关实验室开展了PCR法进行嗜水气单胞菌检测的研究,但未制定气单胞菌相关的PCR诊断标准。目前气单胞菌已制定3个标准,分别为《GB/T18652-2002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检验方法》《SC/T7201.3-2006鱼类细菌病检疫技术规程第3部分:嗜水气单胞菌及豚鼠气单胞菌肠道病诊断方法》《SN/T0751-1999出口食品中嗜水气单胞菌检验方法》,其  相似文献   

8.
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是近年中国各地大规模流行的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疾病的主要病原,本研究针对GenBank中登录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气溶素基因(hlyA)、溶血素基因(aerA)以及为气单胞菌属所特有的内参照基因16S rRNA保守区设计了3对特异性引物,通过进行多重PCR反应体系优化,多重PCR产物的测序鉴定与特异性和敏感性实验,试图建立一种检测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对8株嗜水气单胞菌、16株相关菌株进行多重PCR检测,结果显示,非致病性分离株均未扩增出毒力基因hlyA和aerA,而致病性分离株则至少含有hlyA基因;对40份送检的水产动物样品进行多重PCR检测,结果与常规微生物学检测符合率为97.5%。多重PCR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最低可检测模板量为10 ng的样品。该方法的建立对水产动物嗜水气单胞菌病的快速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进入4月份以后,气温渐暖,水温回升,这时水产养殖户必须谨防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这类暴发性疾病的发生。此病是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危害鱼的年龄范围最大、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类急性传染病。根据研究表明,这类疾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等细菌引起的,症状为鱼类败血症。一、病原1.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在水温14~40.5℃都可繁殖,以  相似文献   

10.
正嗜水气单胞菌普遍存在于养殖水体中,是危害水产养殖业最重要的病原微生物之一,市售多种抗生素都能够抑杀该菌。目前,苏州地区水产养殖使用最多、最广泛的抗生素为恩诺沙星与氟苯尼考。长期不合理施用这些抗生素,导致嗜水气单胞菌的耐药性增强。本研究以2017年4-6月收集的苏州地区24株不同养殖水体的嗜水气单胞菌为研究对象,采取最低抑菌浓度测定法、耐药基因PCR特异扩增法,对苏州地区嗜水气单胞菌耐  相似文献   

11.
<正>进入4月份以后,气温渐暖,水温回升,这时水产养殖户必须谨防暴发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淡水养殖鱼类暴发病是危害鱼的种类最多、鱼龄范围最大、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类急性传染病。研究结果表明,这类疾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等细菌引起的鱼类败血症,因此也把这类疾病称为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一、病原1.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在水温14.0~40.5℃都可繁殖,  相似文献   

12.
对豫北地区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细菌性败血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离鉴定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菌株,并对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菌株进行毒力验证和药敏试验。采集4个养殖场病鱼标本及水样,每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利用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嗜水气单胞菌的分布状况。结果显示,筛选出52株为嗜水气单胞菌,其中32株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20株为非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且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主要分布在7—9月份,毒力验证试验表明,32株致病性菌株的毒力大小差异明显,筛选出强毒株XDMG(4),为后期试验的疫苗株做准备;药敏试验表明,不同菌株对同一种药物的药敏结果不同,但大部分药物的药敏结果基本一致,70%以上的致病性菌株对头孢哌酮、氟本尼考、菌必治、阿米卡星等抗菌药物表现为高度敏感,对青霉素类药物表现为高度耐药性,耐药率达100%,对氨基糖苷类(不包括阿米卡星)、磺胺类、四环素等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具有多重耐药性。本试验旨在丰富本地区的鱼类细菌性败血病的病原资料,并为该菌引起的人类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网箱养殖草鱼腐皮白身病病原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广西南宁江河网箱养殖草鱼新出现的腐皮白身病进行了分析 ,确定为细菌性病原 ,并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及人工感染试验。得出两株病原菌 ,经过生理、生化鉴定试验初步确定草鱼腐皮白身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 (Aeromonashydrophila)和温和气单胞菌 (Aeromonassoria)合并感染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虹鳟烂鳃病病原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斌 《水产科技情报》2005,32(6):273-274,277
从发病的三倍体虹鳟体内分离到2株细菌,经形态学、染色特性、溶血性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确认为嗜水气单胞菌。将其接种到鲤鱼体内,鲤鱼于48h内全部死亡,从试验鲤鱼中分离到同样的细菌。药敏试验的结果表明,这种细菌对常用抗生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敏感性。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剖检和实验室病原分离鉴定,最终确诊,嗜水气单胞菌是引起三倍体虹鳟烂鳃病的病原体。药敏试验的结果表明,甲醛的抑菌效果最好。养殖基地的病鱼经过治疗,死亡现象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5.
斑节对虾“红体病”细菌性病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患“红体病”的斑节对虾中分离到8个菌株,通过致病力试验证实其中两个菌株是引起斑节对虾“红体病”的主要病原,使对虾死亡率分别达到70%和90%。根据生化试验,确定这两个菌株分别是嗜水气单胞菌和副溶血弧菌。抗药性实验的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菌株对强力霉素较为敏感,副溶血弧菌菌株对氟哌酸、红霉素、青霉素和强力霉素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6.
甲鱼红脖子病的诊疗甲鱼红脖子病又称大脖子病,是一种常见的甲鱼恶性传染病,其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此病的发病季节一般在3~6月份,但温室养鳖全年均可发生。各种规格的鳖都可感染发病,成鳖对此病很敏感,在温室养鳖的条件下,幼鳖也易发生该病。此病传染性很强,一...  相似文献   

17.
三倍体虹鳟烂鳃病的病原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斌 《内陆水产》2005,30(9):22-23
从贵阳市乌当区渔洞峡冷水鱼养殖基地发病的三倍体虹鳟分离到2株细菌。经形态学、染色特性、溶血性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实验接种到鲤鱼于48h内全部死亡,并从实验鲤鱼中分离到同样细菌。药敏试验表明,它们对常用抗生素呈不同程度的敏感性。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剖检、实验室病原分离鉴定.最终确诊嗜水气单胞菌是引起三倍体虹鳟烂鳃病的病原体,经过药敏试验进行抑菌,甲醛效果最好.养殖基地鱼经过治疗,死亡被控制。  相似文献   

18.
朱振东 《内陆水产》1995,21(6):26-27
春夏之季蚌瘟病的防治朱振东(湖北省鄂州市水产局436000)通常所说的蚌瘟病包括嗜水气单胞菌病和嵌砂样病毒病二种,主要发病对象为1周年以上的三角帆蚌。发病特点表现为:发病迅速,传染力强,死亡率高。据调查,鄂州市近年来育珠蚌病害年发病面积在530公顷左...  相似文献   

19.
通过珍珠蚌病原体分离、染色、培养、氧化酶试验、克氏双糖铁琼脂培养和葡萄糖微粒管试验及药敏实验卡鉴定,结果显示病蚌的鳃和斧足存在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内脏巾寄生肠杆菌科敛病菌和G+球菌,鳃部寄生大量致病菌.  相似文献   

20.
正嗜水气单胞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尤其是在水生环境中,一般可以和其他生物共存,但其致病性却一直未引起重视。随着近些年来,很多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疾病频繁发生,包括食物中毒、介水传染病、感染性腹泻、败血症等,其致病性已经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该文就以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为例,通过药敏试验的研究,初步探究其防治方案。1材料与方法1.1病料的采集取病死鲟鱼8尾、鲟鱼养殖池水样15份,20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