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营林措施控制城市公园松突圆蚧危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发生区内松林进行间伐、修枝等营林措施将松林的郁闭度调整至0.5左右。试区试验结果松突圆蚧的虫口密度从采用营林措施前的2.61头/束下降至0.63头/束,虫口密度下降75.86%,在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上还应考虑位于不同的坡向营造不同的树种,以防止松突圆蚧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2.
连续3年对广东省西江林业局直属9个林场的马尾松林分设立标准地进行松突圆蚧的虫情调查,同时调查胸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被调查标准地所在的高要、德庆、云城、新兴、云安、郁南等区县均为松突圆蚧发生区;各标准地因受害时间及危害程度不同,造成虫口密度有极显著差异;不同龄组的马尾松均受到松突圆蚧的危害,同一时期,林龄越大,虫口密度越大;除通门林场外,其他各标准地由于受到松突圆蚧的危害,森林资源增长缓慢。建议将西江林业局受松突圆蚧危害的马尾松林纳入广东省林分改造工程建设范畴,间伐或皆伐后套种或全面更新阔叶树种,从根本上遏制松突圆蚧的虫情升级和蔓延。  相似文献   

3.
松突圆蚧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pitysophilaTakagi)是松类的重要检疫性害虫。文中以福建某试验地松林为研究点,对松突圆蚧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观察研究。4~7月份是虫口密度最大、危害最严重的时期。松突圆蚧有完整的生活周期即有有性世代,每雌平均产卵量为93粒,林间自然雌雄性比为2 05∶1。1a发生4代,世代重叠。  相似文献   

4.
广东松突圆蚧发生类型区分析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突圆蚧是一种危害松林的外来有害生物.为寻求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分析了广东松突圆蚧发生类型区,分别介绍了松突圆蚧低虫口分布区、不稳定区、严重危害区3种发生类型区的分析情况,同时提出发挥本地寄生天敌对松突圆蚧的防控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利用花角蚜小蜂的有效途径等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松突圆蚧危害程度划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是近几年发现危害马尾松林成灾性害虫,其危害情况已有了一些报道。松突圆蚧危害程度的划分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有的用松针上的虫口密度,有的采用危害症状划分,但无具体的划分指标。为此,笔者自1988年起,用表征划分法对松林的被害程度进行了分类,并用解析木的生长材料进行了校验,现将结果  相似文献   

6.
松突圆蚧危害与森林植被特征关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马尾松林植被特征这一生态因子分析了它与受松突圆蚧危害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森林植被类型(以群丛为单位)的不同可以反映出林分的被危害类型;而林分郁闭度在0.5~0.65时,马尾松林受危害程度最轻,说明合理调整林分郁闭度是控制松突圆蚧危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7.
日本松干蚧在初始发生的5a内危害严重,7—8a以后逐渐消退。影响虫口密度变化的因子较多,其中坡度影响较大,阴坡虫口密度是阳坡的3倍,10~25年生马尾松上的虫口密度高于老龄松树,纯林高于针阔混交林,此外,还与温湿度有密切关系。采取化学防治和先进的营林措施能明显降低虫口密度,日本松干蚧的防治需根据危害情况,分类施策,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8.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是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严重影响松树生长.纵带间伐套种相思类阔叶树改变了沿海黑松林的生境条件,增强林木抗性,阻隔了松突圆蚧的传播途径.使林间的松突圆蚧虫口密度由间伐前(2002年)的4.58头/针束,降低到次年的0.82头/结束,虫口减退率为82%,平均防治效果达85.68%,到2005年平均防治效果达94.23%.  相似文献   

9.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是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严重影响松树生长。纵带间伐套种相思类阔叶树改变了沿海黑松林的生境条件,增强林木抗性,阻隔了松突圆蚧的传播途径,使林间的松突圆蚧虫口密度由间伐前(2002年)的4.58头/针束,降低到次年的0.82头/针束,虫口减退率为82%,平均防治效果达85.68%,到2005年平均防治效果达94.23%。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从日本冲绳输引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 Tachikawa到我国广东省防治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的研究。通过对该蜂的繁育、释放及其对松突圆蚧的控制效能等研究,采用松突圆蚧密度较大的小片林地繁育种蜂,再用蜂源地的种蜂枝条扎成2—3kg一把,以600m的间隔进行人工挂放或飞机撒放的方法,放蜂面积约26万公顷,结果表明:95%以上的放蜂点定居成功,放蜂后一年内平均寄生率40%以上,二年后松突圆蚧雌蚧密度控制在每针束1头以下,虫口下降80%—90%,起到了较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The change of pine scale (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 population density on pine forest in urban park between treatment (tending operations) and CK (no tending operations) was research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were shown as follows: population density declined to 0.63 head per bundle from 2.61 heads per bundle when crown density of pine in urban park had become 0.5 or so by means of cultivation activities such as felling, pruning and thinning and so on, and drop got to 75.86 percent. The pinewoods would soon get revived once using these cultivation activities, so tending operations was main measures controlling over harm of pine scale in urban park; At the same time, population density of pine scale on pinewoods in the sunny slope was more than that in the somber slope and it had become less and less from sunny slope to somber slope. Therefore, tree species must be chosen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park for preventing harm and happening of pine scale.  相似文献   

12.
修枝间伐对松突圆蚧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严重危害广东省沿海地区马尾松的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自1982年在深圳、珠海等地发现后,至今危害面积约43万ha,其中枯萎或涉死的约8万ha。  相似文献   

13.
秦岭南坡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陕西秦岭南坡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异特征,为秦岭林区土壤有机碳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陕西秦岭南坡不同林区(洋县长青、佛坪县龙草坪、太白县太白山、宁陕县宁东和宁陕县宁西)及立地条件(海拔、坡向、坡位和坡度)设置样地,通过调查、取样和测定,采用差异性检验分析不同立地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密度(tC·hm^-2)的影响,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量化各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结果】秦岭南坡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为125.41tC·hm^-2(52.60~307.36tC·hm^-2),在0~10,10~30和30~60cm土层分别为59.04,41.65和24.73tC·hm^-2,分别占土壤有机碳总密度的47.07%,33.21%和19.72%;秦岭南坡不同林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较大,表现为龙草坪(143.55tC·hm^-2)>宁东(138.37tC·hm^-2)>宁西(134.09tC·hm-2)>太白山(109.29tC·hm^-2)>长青(90.22tC·hm^-2);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海拔升高先增后降,在海拔800~1200m最低(平均90.24tC·hm^-2),在海拔2000~2400m最大(平均166.43tC·hm^-2),当海拔高于2400m后下降(平均132.51tC·hm^-2);阴坡土壤有机碳密度(127.23tC·hm^-2)稍高于阳坡(123.25tC·hm^-2);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坡度增大而降低,由147.52tC·hm^-2减至87.06tC·hm^-2;土壤有机碳密度在下坡位(166.36tC·hm^-2)大于中坡位(129.43tC·hm^-2)和上坡位(77.14tC·hm^-2)。【结论】秦岭南坡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并随海拔升高先升后降,在各海拔间和不同坡位间均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但在阴坡与阳坡间无显著差异。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坡位和海拔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的主导立地因子。与我国其他主要林区相比,陕西秦岭南坡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处于较高水平,在我国森林土壤碳库中具有重要地位,应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4.
松突圆蚧对马尾松危害程度与生态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突圆蚧危害程度的划分是以2年生枝条上松针的保存率,枝梢形状和生势作为依据,用60株平均木树干解析连年生长量验证,准确率达87.735,对患东,深圳等6个县(市)9个调查区60块标准地的综合调查结果:危害轻度和中等的林下植物多为草本植物群丛组、桃金娘群丛,其土层松厚肥沃;危害较严重和严重的林下植物多为芒萁群丛、马唐+芒萁群丛及山的上部,其土壤酸度大、瘠薄、林分因子中,郁闭度与危害程度呈多项式二次幂关系,郁闭度0.5-0.65的危害最轻;水汽压与郁闭度也呈多项式二次幂关系,郁闭度0.5-0.6的水汽压最低。合理的修枝间伐,控制林分郁闭度在0.5-0.65之间。可提高林木的抗虫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揭示陕北黄土区衰退沙棘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地形适生范围。[方法]通过调查陕西省吴起县沙棘人工林大面积衰退及死亡后的天然更新状况,以68个样方的更新率、成林率及每木数据(株高、地径等)作为更新恢复能力的衡量指标,运用方差分析、回归拟合及系统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沙棘更新恢复能力与各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1)各坡向沙棘更新率差异显著(P=0.018),沙棘更新率均值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阴坡更新生长状况最好,半阴坡更新幼株数量大,存活率较高;(2)坡度对更新率无显著影响,但更新率在阴坡缓坡、极陡坡范围内出现峰值,在阳坡条件下随坡度上升而减小;(3)总体上衰退沙棘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地形条件是阴坡、半阴坡;(4)坡面微地形对衰退沙棘人工林更新具有显著影响(P=0.038),缓台较好,陡坎较差。[结论]半干旱黄土区部分衰退沙棘人工林可自行完成天然更新,部分恢复困难,需人工辅助或重新栽植适合的树种。阴坡、半阴坡的衰退沙棘幼株种群生长状况较好且基本能更新成林,阳坡、半阳坡的生长状况较差且难以更新成林;阴坡坡向条件下,坡度对沙棘更新率的影响程度随着坡度上升而变小,阳坡坡向条件下坡度对更新率的影响较小。衰退沙棘人工林更新率因所处微地形不同而存在差异。处于缓台的衰退沙棘幼株种群基本能更新成林,浅沟的沙棘幼株种群与所处的原状坡面上的更新状况相似,部分能更新成林,处于陡坎的沙棘幼株种群基本不能更新成林。  相似文献   

16.
根据松华坝水库天然林群落的不同海拔梯度以及不同坡向设置36个典型样方进行调查。对松华坝水库物种组成、种子植物区系、群落各层次物种的重要值以及植物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到维管植物300种;乔木层云南松种群占绝对优势;水库天然林从乔木到灌木再到草本,植物多样性水平递增;随着海拔的上升,植物多样性水平先升高再降低;从阳坡到半阴坡再到阴坡,植被多样性水平先升高再降低。  相似文献   

17.
松突圆蚧危害与马尾松胸围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马尾松胸围和松突圆蚧种群数量、枯梢率等的调查,结果表明:不同胸围马尾松之间的松突圆蚧种群数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胸围马尾松之间受松突圆蚧为害后的枯梢率存在显著差异,马尾松个体对营养和空间的竞争能力并不体现为对松突圆蚧的耐害或抵抗能力,该林分存在胸围越大的个体受松突圆蚧为害(枯梢)越重的趋势;对不同胸围马尾松之间松突圆蚧种群数量和枯梢率进行相关分析表明,马尾松胸围与松突圆蚧种群数量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与枯梢率呈极显著线性相关,其线性回归式为y=3 7821x-30 0479(y为枯梢率,x为胸围);松突圆蚧种群在树冠上、中、下层之间的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