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电泳技术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的关键步骤,建立一套高效的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体系可提高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的工作效率。以根肿病抗感大白菜作为试材,以凝胶聚合速度及凝胶条带的清晰度作为衡量标准,分别对电泳中的凝胶浓度、温度、促凝剂配比3个重要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凝胶浓度、温度、促凝剂配比均与凝胶聚合时间呈现负相关,但4种常用凝胶浓度制胶时间差异不明显,可主要根据目的产物的大小选择浓度。在凝胶质量方面,温度、促凝剂配比与凝胶的脆性呈负相关。综合分析,操作中环境温度为25~35℃,促凝剂配比为1∶10的条件,聚合速度适中,条带清晰,检测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食用菌双孢菇的化学保鲜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不同的化学保鲜试剂,在一定的浓度下浸泡双孢菇30min,并在一定的温度下贮存,以达到最大限度延长鲜菇的货架期,并用微生物检测等方法对试验效果进行检测,以得出最优保鲜方案.结果表明,不同的化学保鲜试剂所达到的保鲜效果不同,单项保鲜方案中以0.1%焦亚硫酸钠,0.2%氯化钠+0.1%氯化钙保鲜为好;不同浓度配比的同种保鲜液所达到的效果不同;混合液浓度优化试验中以0.15%焦亚硫酸钠+0.2%氯化钠+0.1%氯化钙混合效果最好;温度对保鲜效果的影响较大,在较低的温度0℃下保鲜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以向日葵种子为材料,采用SDS-PAGE电泳技术,以不同电泳条件对23种向日葵食用蛋白进行电泳谱带分析试验,研究不同电泳条件下向日葵食用蛋白的谱带变化,以选择出最佳的电泳条件。结果显示,最佳试验条件为:按照质量与体积比1∶3的比例用去离子水在4℃条件下30min提取水溶性蛋白。电泳时,在4℃条件下进行,凝胶板厚度1mm,分离胶浓度8%,浓缩胶浓度5%,电压300V,加样量控制在10μL。  相似文献   

4.
黄义 《湖南农业》2005,(5):21-21
将醋酸钠在不同的气温条件下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水溶液:气温在30℃以上时配制成5%~7%的水溶液,气温在29℃以下配制成4%~5%的水溶液。配好的醋酸钠溶液pH值应为7~10。将鲜鱼放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浸泡1小时,然后捞起放在通风的筐内或待运,可使鲜鱼在常温下保存四五天不变质(其间只  相似文献   

5.
为寻找适合SSR标记定位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理想体系。主要研究Arc+Bis占凝胶的质量浓度、Arc/Bis质量比、上样量、电泳电压及染色等因素对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泳效果较好的体系为:凝胶中Arc+Bis 60g/L、m(Arc)∶m(Bis)=29∶1、上样量5μL(含φ=20%的6×loading dye)、1 500V恒压、强碱法染色。此变性凝胶电泳体系下得到的图谱较为清晰。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葡萄糖、电解质和pH值对全肠外营养液(TPN)稳定性的影响。方法:5组不同浓度葡萄糖及电解质的TPN液,配制后放置于19℃~21℃中贮存,并于0、5、10、15、24 h时分别取样,测定溶液pH值、溶液微粒数并肉眼观察其外观变化。结果:0 h~24 h组1~组5 TPN液pH值的变化在0.06范围内;≥5μm的微粒数(24 h内的平均数)组5与组1~组4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5组TPN液外观均未出现明显变化。结论:葡萄糖和1价电解质的常用量对TPN液稳定性影响较小,而2价电解质对TPN液稳定性影响较大,故在配制时应注意电解质用量,尤其是2价电解质。  相似文献   

7.
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色素提取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准噶尔山楂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固液配比〉浸提温度〉乙醇浓度〉浸提时间。准噶尔山楂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85%,温度25℃,时间2 h,固液比1∶30。  相似文献   

8.
以脱脂松仁粕为原料,采用Osborne法提取松仁粕中的球蛋白,设NaCl质量分数(0.5%、1.0%、1.5%、2.0%、2.5%、3.0%)、料(质量,g)液(体积,m L)比(1∶10、1∶15、1∶20、1∶25、1∶30、1∶35)、提取时间(30、60、90、120、150、180 min)和提取温度(40、45、50、55、60、65℃)4个单因素试验,再用响应面法优化松仁粕中球蛋白的提取工艺,并对其分子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NaCl质量分数为2.5%,料液比为1∶15,提取时间为150 min,提取温度为56℃时,松仁粕中球蛋白的提取率较高,为15.32%;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脱脂松仁粕球蛋白的分子量为41 320、27 520、21 690、16 310、15 180。  相似文献   

9.
闫金玲  凌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029-10030,10033
[目的]阐明植物激素不同组合、浓度以及扦插基质对不同蓝莓(Vaccinum ashei)品种的生根效果。[方法]以5个蓝莓品种的当年生枝为试材,研究了萘乙酸(NAA)和吲哚丁酸(IBA)组合的不同浓度、浓度配比以及扦插基质对其生根率和生根效果的影响。[结果]5个蓝莓品种的嫩枝扦插以菌根土∶珍珠岩=1∶1的混合基质生根最好;c(NAA)∶c(IBA)=2∶5,浓度为700 mg/L时,粉蓝、灿烂、园蓝和精华的生根率和生根效果(Q值)达到最佳,分别为79.0%和42.13、97.3%和51.76、55.7%和30.36、80.5%和43.14;c(NAA)∶c(IBA)=2∶3,浓度为500 mg/L时,杰兔的生根率和生根效果(Q值)达到最强,为70.6%和37.71。[结论]激素不同浓度配比及浓度对不同蓝莓品种绿枝扦插生根的效果不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正交试验,对比得到制作玉米乳的最佳加工工艺,分析试验结果得出一系列最佳参数:(1)玉米打浆的最佳条件:料液比1∶4、温度60℃、打浆1分钟;(2)淀粉酶最佳条件:温度90℃、时间60分钟、加酶量0.10毫升/100克;(3)稳定剂:通过玉米乳发酵之后的口感以及稳定性的实验结果得到最佳的复合稳定剂为0.20%PgA+0.10%单甘酯。(4)玉米乳的最佳均质条件:均质压力范围是25~30兆帕;(5)玉米发酵酸乳的最佳工艺条件:发酵温度确定为43℃、菌种配比(乳酸杆菌∶嗜热链球菌)确定为1∶1、加糖量确定为3%、接种量确定为4%。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一种农用复合高吸水树脂。[方法]以黄原胶(XG)、乙烯基磺酸钠(SVS)、丙烯酰胺(AM)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A)为交联剂,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XG/SVS-AM复合高吸水树脂,分别研究MBAA用量、APS用量、反应温度、AM和SVS用量对产物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所得复合高吸水树脂对生理盐水有良好的耐受性。当M(MBAA)∶M(XG)=0.025∶1.000,M(APS)∶M(XG)=0.035∶1.000,M(SVS)∶M(XG)=0.450∶1.000,M(AM)∶M(XG)=0.600∶1.000,反应温度为60℃时,所制备的树脂对去离子水和生理盐水的吸收率最高,分别达到1 267 g/g和206 g/g。[结论]该吸水树脂将在农业、园艺等领域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唐宏科  王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039-1041
[目的]制备新型的疏水缔合阳离子淀粉絮凝剂,研究其絮凝性能。[方法]以淀粉为原料,丙烯酰胺,乙酸乙烯酯为单体,过硫酸钾为引发剂,少量乙醇为互溶剂,甲醛和二甲胺为阳离子化试剂,通过接枝聚合反应获得聚合产物,通过mannich反应进行阳离子化,制备新型的疏水缔合阳离子淀粉絮凝剂。并测定接枝率和胺化度,最后进行絮凝效果试验。[结果]新型疏水缔合阳离子淀粉絮凝剂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单体质量比为1∶3,引发剂用量为1.25%(单体),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4 h,疏水单体比例为10%;mannich反应的最佳条件为:酰胺-甲醛-二甲胺的比例为1∶1∶1.5,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2 h。[结论]该絮凝剂具有良好的絮凝效果。  相似文献   

13.
玉米秸秆中木质素、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组分分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分离植物茎秆中的木质素、半纤维素和纤维素需高温和高压处理的苛刻条件以及所得组分纯度和回收率均较低的缺陷,采用乙醇和硝酸相结合的方法对玉米秸秆在常压下进行预处理,经稀碱溶液蒸煮及过氧化氢处理,实现高效分离和回收木质素、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组分的目的。正交试验确定的最佳条件为:固液比1∶14、硝酸与乙醇体积比1∶2、76℃下反应3 h,原料的木质素脱除率达76.3%,木质素回收率为44.5%;预处理后的原料以4% NaOH为溶剂、固液比1∶40、95℃下蒸煮2.5 h,其半纤维素脱除率98.8%,半纤维素回收率达66.0%(滤液∶乙醇1∶0.8、pH 7、沉淀2 h);粗纤维素以2.5%H2O2为溶剂、固液比1∶30、pH 11.5、(46±1)℃下处理6 h,其纤维素纯度99.28%,回收率59.7%。该方法具有工艺条件温和及绿色环保等优势,为玉米秸秆的分级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为研发新型全水溶聚磷酸铵-稀土缓释肥的合成方法及其对蔬菜的施用效果,使用聚合法合成低聚合度聚磷酸铵,通过控制聚合反应温度和原料配比,研究不同条件下聚磷酸铵的聚合度、水溶性、养分含量和pH变化.在此基础上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探究聚磷酸铵溶液对稀土金属镧和铈的螯合情况,并进一步利用制备的聚磷酸铵和聚磷酸铵-稀土肥进行田间肥效...  相似文献   

15.
以中华金叶榆( Ulmus pumila‘Jinye’)为试材,剪取当年生枝条中上部做插穗,每个插穗保留2片叶子,用ABT 1000 mg· L-1溶液处理插穗10 s,分别扦插在河沙、珍珠岩、蛭石、草炭、V(珍珠岩)∶V(蛭石)=1∶1、V (珍珠岩)∶V(蛭石)=3∶1、V(珍珠岩)∶V(草炭)=1∶1、V(珍珠岩)∶V(草炭)=3∶1,8种基质上,探究不同扦插基质对插穗生根的影响;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即选用ABT、IBA、NAA 3种生根促进剂,每种生根促进剂设计500、1000、1500 mg· L-13个质量浓度梯度,处理时间为10、30、60 s,扦插在V(珍珠岩)∶V(蛭石)=1∶1的基质中,筛选金叶榆嫩枝扦插最佳生根促进剂及处理时间。结果表明:蛭石为最佳基质,插穗生根率为89.17%,平均根数为10条,平均根长为12.92 cm,最长根长为38.5 cm。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用质量浓度为500 mg· L-1的IBA生根促进剂处理30 s得到的生根效果较好,生根率为82.22%,平均根长为21.12 cm,平均根数为17条。通过spss软件中的多重比较法分析推测得出,采用1500 mg· L-1 IBA生根促进剂处理插穗基部30 s,得到的金叶榆插穗生根率将会更高。  相似文献   

16.
梁晓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863-10867
[目的]研究银杏壳中类黄酮的提取工艺条件。[方法]采用乙醇水溶液作提取溶剂来提取银杏壳中的类黄酮,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提取时间、乙醇浓度、料液比和提取温度等主要因素对银杏类黄酮提取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传统醇提取法和微波协同萃取法提取银杏壳中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传统醇提取法的最佳条件为:提取温度为60℃,乙醇浓度为75%,料液比为1∶45(W/V,g/ml,下同),提取时间为2 h;在此条件下,类黄酮的得率为0.503 4%。微波法提取银杏壳中类黄酮的最佳条件为:微波温度为60℃,乙醇浓度45%,料液比1∶30,微波提取时间480 s;在此条件下,类黄酮得率为0.815%。[结论]微波提取法操作极为简便迅速,是一种快速、高效、节能的新型提取工艺,与传统醇提法比较,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壳聚糖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的生物质基单宁甲醛捕捉剂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油水比的生物质基单宁甲醛捕捉剂对薄木饰面板甲醛释放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油水比制备的甲醛捕获剂形态、包封量和包封率以及对甲醛水溶液降解情况,分析油水比对甲醛捕获剂的影响以及在最佳油水比时,研究将生物质基单宁甲醛捕捉剂应用到人造板中吸收薄木饰面板释放的甲醛的情况。结果表明,油水比为4∶1时可以获得表面光滑的球形结构甲醛捕捉剂;油水比为2∶1、3∶1、4∶1制备的生物质基单宁甲醛捕捉剂在60 min内对甲醛水溶液的降解分别可达24.68%、33.17%、38.84%;相比于未添加甲醛捕捉剂的薄木饰面板,添加了油水比为4∶1时制备的甲醛捕捉剂薄木饰面板在24、48、72 h降解甲醛的效率分别达到了46.68%、50.64%、53.20%。因此,采用高油水比时,生物质基单宁甲醛捕捉剂可以持续有效地捕获甲醛。  相似文献   

18.
热碱致魔芋胶与黄原胶共混凝胶的显微结构与流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魔芋胶与黄原胶混合溶胶体系在碱性条件下的凝胶形成机理与凝胶特性,为魔芋胶与黄原胶相关凝胶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总多糖浓度约为2.0%的条件下,配制不同黄原胶与魔芋胶比例的混合溶胶体系,添加2.0%的Na2CO3,并于90℃条件下恒温处理各溶胶体系2 h,冷却至室温后制得不同黄原胶与魔芋胶配比的复合凝胶。通过测定复合凝胶添加碳酸钠前后的凝胶破裂强度,揭示热碱处理对混合凝胶破裂强度的影响。分别测定去离子水浸泡、2.0%柠檬酸溶液浸泡以及冻融处理后凝胶破裂强度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扫描电镜观测凝胶的微观形貌,探究复合凝胶的凝胶特性。此外,通过流变学手段进一步研究黄原胶与魔芋胶复合凝胶网络的形成机制。【结果】在室温(20℃)条件下,非热碱处理的魔芋胶与黄原胶最佳协同比为5﹕5,热碱处理后的魔芋胶与黄原胶最佳协同比增加至7﹕3,原因可能是魔芋胶碱化后分子链上脱去部分乙酰基,形成分子间三维网络结构,但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与黄原胶协同结合位点减少,因此在达到最大协同比时,需要更多数目的魔芋胶分子参与。此外,经去离子水和2.0%柠檬酸溶液浸泡后,所有凝胶体系的破裂强度都有所降低,其中经过2.0%柠檬酸溶液浸泡后的凝胶破裂强度下降更为明显。冻融处理后,复合凝胶均出现明显的析水现象,魔芋胶比例越高,析水现象越明显。进一步探究魔芋胶与黄原胶共混体系在2.0% Na2CO3浓度、90℃条件下的凝胶化过程,发现随黄原胶添加量增加,凝胶化速率呈减小趋势。此外,凝胶弹性模量在90—60℃呈降低趋势,60℃以下逐渐上升。【结论】在90℃条件下碱处理魔芋胶与黄原胶共混体系时,诱导体系形成热不可逆凝胶。当降低该体系的温度时,黄原胶分子在60℃时开始与魔芋胶网络结合,增加了凝胶的弹性模量。当魔芋胶与黄原胶比例为7﹕3时,室温下混合凝胶的破裂强度最大。经去离子水和2.0%柠檬酸溶液浸泡后,凝胶强度均有所降低。魔芋胶与黄原胶形成的复合凝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改善单纯碱法诱导的魔芋胶凝胶析水多、强度差等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