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少量玉米幼苗嫩叶,加双蒸水和石英砂快速研磨,制成混合液,离心后取上清液插入Bt试纸条,可以在20 min之内检测出玉米中是否含有Bt蛋白,该方法快速、准确、简单易行,可以大量检测玉米样品,显著提高转Bt基因玉米的检测效率,对于商检、海关和农业执法等部门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同时也对从事农作物转Bt基因研究的科研人员检测Bt蛋白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外源Bt基因插入以及氮肥对Bt棉功能叶Bt蛋白表达及氮代谢的影响,对Bt棉功能叶Bt蛋白含量,硝酸还原酶、谷丙转氨酶和蛋白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和全氮含量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Bt棉功能叶Bt蛋白含量在蕾期最高,此后,随生育进程呈显著下降。与常规棉相比,Bt棉功能叶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在前中期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提高且有利于可溶性蛋白质的合成,前期全氮含量显著增加,对蛋白酶活性没有明显影响。Bt棉功能叶Bt蛋白含量与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和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Bt棉前期增强的氮代谢促进了Bt蛋白的表达。施氮肥明显提高Bt棉中后期功能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Bt蛋白的表达。基施和初花期各50%的效应显著大于全部基施,而在基施氮肥基础上,初花期增施50%的氮肥效应最明显。与常规棉比较,施氮肥更有利于Bt棉中后期功能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提高。  相似文献   

3.
转Bt基因抗虫棉Bt毒蛋白表达量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抗体夹心ELISA技术 ,对转Bt基因抗虫棉植株中Bt毒蛋白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Bt基因在所检测的器官中均有表达 ,但是不同器官中的Bt毒蛋白含量明显不同。在苗期全展功能叶中Bt毒蛋白含量最高 ,根、茎和叶柄中含量较低 ;不同生育期的功能叶中Bt毒蛋白含量差异显著。Bt毒蛋白含量在苗期叶片中最高 ,蕾期次之 ,花铃期最低。随着棉花生长发育进程的推进 ,Bt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强度逐渐减弱。Bt基因在棉株体内的表达随着器官的不同 ,生育时期的不同而表现出时空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4.
环境因素对转Bt基因棉Bt杀虫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不同转Bt基因抗虫棉花品种的研究表明 ,花铃期田间渍涝或土壤缺水干旱 ,可显著降低棉株不同器官的Bt蛋白含量。与对照相比 ,渍涝后各器官Bt蛋白含量降低幅度 ,幼蕾 >主茎功能叶 >主茎老叶 ,干旱后降低幅度 ,主茎老叶 >幼蕾 >主茎功能叶。两因素相比 ,干旱对Bt蛋白合成的抑制作用更强。追施氮肥可显著提高主茎老叶的Bt蛋白含量 ,主茎功能叶与幼蕾的Bt蛋白含量有所提高 ,但不显著。因此 ,为充分发挥转Bt基因棉花品种自身的抗虫水平 ,应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施肥 ,及时防旱排涝  相似文献   

5.
转Bt基因大豆植株中Bt毒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ELISA定量测定法研究了转Bt基因大豆不同生长时期不同器官中Bt毒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转Bt基因大豆不同器官在不同生育期Bt毒蛋白含量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大豆顶叶中Bt毒蛋白的表达随着大豆植株的生长不断加强,苗期顶叶中Bt毒蛋白的表达比较旺盛,在分枝期略有下降,且在分枝期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在开花期时顶叶中的Bt毒蛋白含量又明显增加,直到成熟期;在相同生育期内,转基因大豆营养器官中Bt毒蛋白的含量高于生殖器官.根中的Bt毒蛋白含量最高,茎其次,叶中的Bt毒蛋白含量最低.花和幼荚器官中的Bt毒蛋白含量虽然相对低于其他器官中的Bt毒蛋白含量,但仍处于较高的水平.新生幼荚中的Bt毒蛋白含量在同时期的其它器官中含量最低,但是其Bt毒蛋白的含量在30d后开始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Bt棉种植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江苏棉区为调查对象,按地区调查农户种植转基因Bt棉和常规棉品种的经济收益情况,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种植Bt棉尽管可减少棉田农药施用量、节省劳动力成本,但因Bt棉较常规棉产量明显偏低,加上Bt棉种子价格昂贵,Bt棉种植户的直接经济收益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降幅最大的连云港市为10.36%,每公顷收入减少了1710元。进一步对Bt棉种植户的直接经济收益、经济收益不确定性及由种植Bt棉带来的其他经济收益的分析表明,Bt棉产量较低是农户种植Bt棉直接经济收益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靶标昆虫对Bt毒素的抗性机理,系统综述了国内外靶标昆虫对转Bt基因作物抗性的研究现状,包括室内条件和大田条件下靶标昆虫对Bt毒素和转Bt基因作物形成抗性的研究和监测结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转Bt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加,人们对转基因作物释放后潜在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关注。转Bt基因作物可以通过根系分泌或植株残体的形式将Bt蛋白释放到土壤中,残留的Bt蛋白在富集的过程中有可能对土壤生态环境中的土壤酶活性及土壤肥力等造成影响,但这些影响作用因不同的Bt作物和不同的土壤环境而不尽相同。商业化转Bt基因作物的大规模环境释放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的可能影响仍需要在不同生态区开展长期定位检测和评价。本文对转Bt基因作物的发展及其种植和秸秆降解过程中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述评,为转Bt基因作物对土壤环境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Bt玉米抗虫蛋白表达的时空动态及其土壤降解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采用ELISA定量法对比研究了美国和中国 4种Bt玉米品种 (34B2 4、NK5 8 D1、R× 6 0 1RR/YG和农大 6 1)不同器官Bt蛋白表达的季节动态 ;应用室内 2 5℃恒温模拟分解试验对比了 4个Bt玉米品种秸秆分解释放的Bt蛋白的土壤降解规律。结果表明 ,4种Bt玉米不同器官不同生育期Bt蛋白含量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总体趋势为随生育期的延长Bt蛋白的表达量降低 ,农大 6 1后期表达量衰退不明显。室内模拟分解试验显示 ,4种Bt玉米秸秆中的Bt蛋白在水中的降解过程呈现初期大量释放 ,前期大量快速降解和后期极低量稳定 3个阶段 ,农大 6 1、34B2 4、NK5 8 D1分解 7d时含量达到最大 ,但R× 6 0 1RR/YG分解 14d达最大。 4种Bt玉米秸秆中的Bt蛋白在室内 2 5℃恒温条件下均能在土壤中快速降解 ,降解过程均呈现前期负指数大量快速降解和中后期极少量稳定两个阶段 ,其DT50 依次为NK5 8 D1(2 .0 9d) 相似文献   

10.
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可表达杀虫特性蛋白的Bt基因转入大豆、水稻等农作物中,培育出优良的抗虫品种,从而在不使用农药等有害物质的前提下,对病虫害起到高效防治作用。然而动物试验及临床研究发现,Bt蛋白可能导致哺乳动物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损伤,也可能影响基因库的遗传结构及群体遗传多样性,对土壤特异生物类群功能、土壤生物多样性以及土壤酶活性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Bt蛋白有可能沿着食物链在人体内富集,对人体形成潜在的危害。因此,开展对Bt基因和Bt蛋白的监控研究是必要的,该文对Bt的相关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转Bt基因作物的研究及其食品安全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转基因作物的应用和推广,转Bt基因作物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综述了Bt毒蛋白基因的分类、结构、Bt基因的导入方法及其鉴定方法、转Bt毒蛋白基因作物的商品应用几个方面,并对其食品安全性进行了讨论,以期论证Bt作物对人类或哺乳动物是否安全。  相似文献   

12.
Spodoptera frugiperda, the pest fall armyworm(FAW), is widespread in more than 100 countries. To date, planting insectresistant transgenic crops is one of the main control methods in its native countries. 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d Bt-transgenic maize(Bt maize) and non-transgenic(conventional) maize and six other host plants in greenhouse pot experiments and field trials for oviposition preference by the Chinese populations of FAW. In laboratory trials, female moths preferred to oviposit on maize with no significant preference between conventional and Bt maize. However, after conventional and transgenic maize were exposed to FAW larvae and damaged, oviposi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on transgenic maize than on the conventional one. Field trials showed that for plants less damaged at an early stage(seedling stage), oviposition of FAW on transgenic and conventional maiz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n wheat, sorghum, foxtail millet, peanut and soybean while showing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ransgenic or conventional maize. FAW adults mainly laid eggs on Bt maize, while the larval density and leaf damage rating or percentage of damaged pla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on conventional maize. Larval density and its damage on conventional maiz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n Bt maize and the other five hosts. Thus, maize is a highly preferred and suitable host for S. frugiperda feeding and ovipositing, and Bt maize can be used as trap crop to protect other crops.  相似文献   

13.
转Bt基因作物及其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转Bt基因作物的推广和应用,Bt作物的安全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从Bt基因的分类、基因的克隆及应用,以及转Bt基因作物的生态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论述。Bt基因可以通过有性杂交,进入非转基因作物栽培种及野生近缘种中,造成基因污染,害虫在多代食用转Bt基因植物后可以产生抗性,而且转Bt基因作物对非靶标昆虫也有一定的影响,转Bt基因作物可以通过根系向土壤中释放Bt毒蛋白,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另外已经发现大豆(EPSPS)中的转基因有向人类肠道微生物转移的现象。本文综述了对Bt基因的利用进展及对环境及生物的影响,希望能为正确认识和研究利用转Bt基因作物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4.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 transgenic cotton is the unique Bt transgenic crop planted on a large scale in China, and its commercialized varieties and hectareage had increased rapidly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decade (1997–2006) with broa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for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benefits. In 2004, the planting area of Bt transgenic cotton in China ranked first worldwide with up to 370 × 106 hm2. In addition, Bt transgenic rice varieties in field tests have been close to approval for commercialization. However, ecological risks, a complex issue of Bt transgenic crops on soil ecosystem is urgently faced in China due to more than 60 varieties transferred single or bivalent Bt genes grown under diverse geographic regions. Two main pathways, biomass incorporation and root exudates, are involved in the effects of Bt transgenic crops on soil ecosystems.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involved in the effects of Bt transgenic crops (Bt transgenic cottons and rice) on soil ecosystems were summarized with special attentions paid to the release and persistence of Bt toxins, and the toxicology to microorganisms, as well as the change of soil biochemical properties in soils where Bt transgenic crops were planted or incubated with their biomass. In addition, the complexity and current research defaults of ecological risk evaluation of Bt transgenic crops in China were highlighted.  相似文献   

15.
子房注射法获得转基因抗虫棉植株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子房注射法将构建在植物表达载体pBI121.1上的Bt杀虫基因导入棉花品种石远321、中植372、822和辽棉9001中,获得8株转基因植株。经温室抗虫性鉴定,8株转基因植株对棉铃虫都表现出较好的抗性。同时对这8棵株叶片进行的PCR检测结果证明Bt基因已经整合进植物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6.
我国转基因作物的应用面积只占世界的1%,并且只是转Bt基因抗虫棉,这是由于我国的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估研究相对滞后所致。转基因作物中可能存在一些人类不曾食用过的基因,转基因作物的大规模应用能否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是安全性评估的两个方面。生态评估是估测转基因作物的花粉及种子扩散能否形成遗传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下降;转基因作物本身或近缘种能否成为超级杂草;以及对非目标生物的风险。评估新产品能否导致食品的致敏性,以及转基因作物花粉的致敏性是转基因产品对人与动物健康是否有害评估的重要方面。应深入开展安全性研究,尽快完善适合中国实际的评估程序和手段,使转基因安全性将不再是制约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比较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除草剂抗性筛选两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为快速、准确、经济有效地选择抗螟虫水稻转育后代提供依据.[方法]用分子标记检测和除草剂抗性筛选两种方法,对不同组合的抗螟虫转育后代进行筛选,同时采用ELISA检测方法对筛选的抗性株系测定杀虫蛋白含量,比较两种筛选方法的准确性.[结果]在以T1C-19为供体亲本的4个组合169个单株中,两种筛选方法的符合率达到98.2%;而以T2A-1为供体亲本的3个组合141个单株中,两种筛选方法的符合率达到98.6%.在随机选择的经两种筛选方法鉴定均为阳性的144个单株中,均含有对应Bt抗虫基因的杀虫蛋白表达量,与亲本T1C-19、T2A-21相比,Bt抗虫水稻转育后代中个别单株的Bt蛋白含量出现大幅度下降或上升的现象.[结论]分子标记检测和除草剂抗性筛选对抗螟虫水稻转育后代的选择均有很高的准确性:分子标记检测准确可靠,且不受环境影响,但费用相对高;除草剂抗性筛选法耗费低、简便易行,但易受雨天影响.在筛选的过程中可根据现有的条件做出适宜选择.  相似文献   

18.
随着商业化转Bt基因作物的大规模种植,研究Bt毒蛋白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对评价转基因作物的生态风险具有重大意义。文章综述了转Bt基因作物对根际土壤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包括毒蛋白在根际土壤中的存活特性,微生物利用与降解,以及毒蛋白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和酶活性的影响。并对以后的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转Bt基因抗虫玉米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磷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转Bt基因抗虫玉米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磷酸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Bt玉米后亚洲玉米螟幼虫体内的酸性磷酸酯酶活性在72 h后显著降低,碱性磷酸酯酶的活性则在24 h后就受到抑制,72 h时酶活与对照组的比值仅为0.3.随着取食时间增长,酶活力减弱,幼虫的体重也显著低于对照,两者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