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丝绵木不同种子处理播种育苗和不同苗龄苗木无灌溉荒山造林试验,初步解决丝绵木在本地苗木生产和荒山造林适宜苗龄问题。试验表明,5年生生长健壮苗木可作为采种母树;室内沙藏应覆沙5 cm以上抑制种子过早发芽;秋季和春季均可进行播种育苗,去除假种皮可促进苗木破土;苗圃气候干旱,播种后要加强灌溉措施,否则导致育苗失败。1~5年生苗木均可用于荒山造林,考虑造林成本和其他因素,荒山造林建议使用2年生裸根苗;容器苗当年可直接用于造林。  相似文献   

2.
以顺昌县次生种源翅荚木种子为繁育材料,探讨不同基质配比、热水浸种催芽、移栽时期、施肥浓度对翅荚木秋季轻基质容器育苗的影响,并对比分析春季大田与秋季基质容器育苗的苗木生长及造林效果.结果表明,翅荚木秋季容器育苗比春季大田育苗缩短育苗期,减少育苗和造林成本,提高造林成效.以泥炭:椰康:珍珠岩配比为4:2:1的基质、80℃热水浸种催芽、种子露白点播及采用1%浓度复合肥追肥,育苗效果最好,当年平均苗高31.23cm,平均地径0.25cm,苗木出圃率90.0%,次年即可上山造林,成活率达98.0%.  相似文献   

3.
在太行山石质山区采用不同规格容器袋进行侧柏育苗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3月份采用1年生大田裸根苗移栽到13cm×2 0cm的大规格容器内培育10 0~110天后,在7~8月份雨季上山造林,保存率比小规格播种容器(6. 4cm×15cm)苗提高10 %左右。  相似文献   

4.
太行山区黄连木大规格容器苗造林成效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黄连木播种大规格塑膜容器育苗与大田裸根育苗的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月底种子播入13cm×20cm的大规格容器内培育苗木120d,7月雨季上山造林,成活率比1年生大田裸根苗春季造林提高30%以上。  相似文献   

5.
试验采用春季黄连木播种塑膜容器育苗与秋冬季黄连木播种塑膜容器育苗的造林对比试验,为缩短黄连木育苗生产周期,提高黄连木育苗造林成效,加快黄连木生态能源林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3月采用黄连木种子直播13cm×20cm塑膜容器(配制营养基质)培育苗木135d后,于7月出圃,苗木个体差异不大,生产周期可缩短120d,造林成活率97.8%以上,逐年保存率达95.3%,不仅可有效节约育苗生产土地占用时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单位土地面积新增效益,且造林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人工栽植甘草最好进行育苗移栽,即先在苗圃中育苗1年,当年秋季或翌年春季将苗移入大田栽植。育667平方米,可移栽0.4公顷左右,比大田直接播种的成品等级率高、收获用工少。甘草最好选择土质肥沃、质地疏松、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土地种植。整地要深翻40cm,同时每667平方米施优质农家肥3吨  相似文献   

7.
对枫杨的种子采集、催芽方法 ,随采随播芽苗移栽容器育苗和木田育苗方法等进行了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枫杨种子在秋季采种后即催芽 ,采用芽苗移栽容器育苗和大田育苗方法快速繁育枫杨苗木 ,翌年 2~ 3月苗木均可出圃造林  相似文献   

8.
采用不同沙藏时间处理,开展了柽柳(Tamarix chinensis)不同部位枝条扦插和不同季节播种育苗试验,并在沙丘上开展了不同部位、不同栽植深度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柽柳在春季扦插育苗,以沙藏处理9~10 d为宜,成活率可达90%以上。树体上部插穗成活率好于中、下部,成苗率可达98%。播种育苗以春季为宜,当年苗高可达60cm以上;沙丘造林以迎风坡中、下部和丘间地成效较好,保存率可达60%以上。栽植深度以45~50 cm为宜,保存率可达65%以上。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李树育苗 ,是当年春季播种 ,待出苗后 7~ 8月份进行芽接 ,第 2年秋季方可出圃。根据李树的生物学特性 ,经过实践 ,摸索出一条当年播种、当年嫁接、当年出圃的李树快速育苗技术 ,主要措施有 :1 沙藏种子催芽 将采后的毛桃种子入冬后与湿沙混合进行埋土 ,层积处理 ,播种  相似文献   

10.
陈仕凯 《绿色科技》2011,(11):66-67
对南方红豆杉芽苗容器移栽育苗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芽苗容器移栽育苗技术较以往传统方法播种育苗出苗率高,节约种子及土地资源,苗木质量好,产苗量高,能明显延长苗木的生长期,苗木当年平均生长量可达15cm。  相似文献   

11.
湿地松容器育苗技术的推广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地松容器育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容器育苗比大田育苗优越:①1年4季均可育苗,幼苗出土快而整齐;②育苗周期短,从播种到出圃造林只需90~180d;③土地利用率高,是大田育苗的4倍;④1年4季均可造林,其成活率和年均高生长量比大田育苗的分别高12%和36.2cm,在立地条件差(特别是土壤瘠薄地段)的,其差异性更显著;⑤综合效益高,投入产出比为1:1.5。从1992年以来,共育容器苗297.4万株,推广造林1049.2hm2,占全县松类造林面积的97.2%。  相似文献   

12.
桃叶卫矛是榆林沙区的乡土树种。为了规范榆林沙区桃叶卫矛育苗和造林技术,开展大田播种育苗和半固定沙地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在榆林沙区,桃叶卫矛大田育苗以4月中旬播种为宜,出苗率80%,当年苗高35 cm,次年可出圃造林;倒坑深栽植苗造林在平缓沙地、丘间地、沙丘中部等立地上均可进行,以春季3月下旬为宜,成活率95%;丘间地和沙丘中下部植苗造林,苗木生长良好,次年保存株率94%,新梢长20 cm。  相似文献   

13.
侧柏种子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侧柏是瘠薄荒山绿化的首选树种,在开展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介绍了侧柏种子育苗技术,提出了大田春季和秋季播种育苗及容器育苗的技术流程,探讨了不同培育年限的大田育苗密度和容器育苗容器袋规格,可对今后生产实际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红花木莲近年来被开发为生态公益林兼珍贵用材树种.采用播种育苗方法,在大田高密度芽苗移栽,培育成1 a生地栽苗之后,翌年春季采用大容器(25 cm×25 cm)培育成2 a生苗,苗高100 cm左右的大容器苗直接用于造林.对红花木莲2a生容器苗的基质配方进行了比较研究,获得较佳的基质配方,依次为H11号、H12号和H13号.对其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长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为开发这个珍稀乡土树种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通过几年的试验,我们探索出一套适于干旱地区华北落叶松容器育苗技术,培育的苗木质量好,产苗量高,且生产的苗木可供春、夏、秋三季造林。一、种子消毒及催芽处理华北落叶松大田容器育苗一般采用春季播种,播前15天对种子进行消毒及催芽处理,种子要选发芽率65%以上的一级种子。消  相似文献   

16.
在漆树育苗工作中,当前处理种子主要采用以下办法:水选种子——高温强碱去腊——清水浸种——温湿催芽——适时播种。这些处理都是在春季进行,解决了先年播种,翌年才出苗的问题,实现了当年播种,当年出苗,当年移栽。但经多年实践,这一方法还存在着三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种子处理的整个过程要25天左右(其中浸种15~20天,催芽7~8天),不但花费较多的人工和温室催芽燃料,而且如果不提早个把月处理种子,还会推迟  相似文献   

17.
试验采用黄连木塑膜容器培育135d苗木与1年生大田裸根苗的造林对比试验,为缩短黄连木育苗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造林成效,加快黄连木生态能源林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3月采用黄连木种子直播13cm×20cm塑膜容器(配制营养基质)培育苗木135d后,于7月出圃造林技术,较培育1年生大田裸根苗生产周期缩短了225d,降低造林成本25.26%,造林成活率97.8%以上,逐年保存率达95.3%。具有生产成本低,育苗占地时间短,造林成效显著特点,还可进一步提高单位土地新增效益。  相似文献   

18.
正江苏水木农景股份有限公司是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公司从2009年起开始从事薄壳山核桃栽培试验,2013年建设73.33hm~2白兔薄壳山核桃产业孵化园,引进国内外优良种质资源,建设薄壳山核桃高效栽培示范园和标准化育苗中心。薄壳山核桃标准化育苗中心占地17.33hm~2,其中设施面积13.33hm~2、采穗圃4.00 hm~2;引进波尼、马罕、斯图尔特、威奇塔、肖肖尼等优良品种30余个,建设标准化育苗大棚32个、平顶棚6000m~2,大田设施16.67hm~2,可年产薄壳山核桃标准化容器苗15-20万株。公司采用标准化容器育苗技术,砧木苗当年嫁接率可提高至60%-80%,嫁接成活率95%,成苗率90%。采用30cm×30cm的2+1容  相似文献   

19.
板栗芽苗移栽育苗技术谢留运(湖北省钟祥市林业科技推广中心,431900)板栗种皮致密、坚硬,用常规方法育苗,发芽慢、易霉烂、出苗不整齐,不便于田间管理。采用芽苗移栽育苗,于前1年秋冬季播种,塑料薄膜拱棚内培育芽苗,春季移栽,比大田直播育苗出苗早、苗木...  相似文献   

20.
民勤干旱荒漠区唐古特白刺夏季容器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了民勤干旱荒漠区唐古特白刺夏季容器播种育苗技术,包括种子催芽、营养土配制、苗床设置、营养钵播种方式和苗期管理等。唐古特白刺夏季容器播种苗当年平均苗高15.7cm,平均地径0.38cm,其生长呈S形曲线,8月份苗高和地径生长较缓慢,9月份生长迅速,10月份生长缓慢并开始木质化直至停止生长。唐古特白刺夏季容器育苗可当年冬季或次年春季出圃造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