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烟草移栽期与施氮量对烤烟生产影响重大,本研究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移栽期与施氮量对重庆奉节烟区烤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前移栽烟草(4月30日)对烤烟的农艺性状、产量、产值和中上等烟比例均达到最优,且上部叶和中部叶各化学成分均达到优质烤烟适宜值范围,烟叶内部化学成分的协调性最好;当每667m2施氮量为5.5~8.5kg范围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烤烟农艺性状、产量、产值和中上等烟比例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每667m2施氮量为7kg时,上部叶和中部叶各化学成分达到优质烤烟适宜值的范围,烟叶内在品质最佳.通过分析移栽期与施氮量双因素互作对烤烟经济性状与化学成分影响,建议在重庆奉节烟区,提前烤烟的移栽期,每667m2施氮量控制在7kg左右.  相似文献   

2.
运用旱作雨养土壤水库储水模式的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其对烤烟农艺性状、物理性状、化学成分以及产量和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旱作雨养土壤储水模式(T)处理下的烤烟农艺性状综合表现优于一般大田种植模式(CK),烤烟田间长势均匀,茎杆粗壮;烟叶单叶重和叶质重在两处理间达到显著差异,T处理烤烟各部位烟叶单叶重和叶质重均高于CK,中部叶的单叶重和叶质重分别达22.90 g和76.67 g·m~(-2);T处理上部烟叶的填充值和含梗率为3.64 cm~3·g~(-1)和26.29%,显著低于CK处理,而中上部烟叶平衡含水率表现为TCK,且差异显著;T处理能够改善烟叶化学成分,其中能够显著提高不同部位烟叶钾含量和钾氯比,其均值达2.74%、6.89,同时较CK显著降低了总氮、烟碱和氯含量;同时旱作雨养土壤储水模式能够提高烟叶的产量产值,烟叶的产量为2 156.7 kg·hm~(-2),显著高于CK。  相似文献   

3.
在油菜种植主产区,定量研究了不同水分管理和氮素施入对油菜生长和氮肥利用的影响,为油菜高产高效生产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于2015—2017年度在重庆西南大学日光温室开展油菜水肥耦合效应盆栽试验,比较高水W1(90%田间持水量)、中水W2(70%田间持水量)、低水W3(50%田间持水量)三个水分梯度和高氮N1(150%常规施氮量)、中氮N2(100%常规施氮量)、低氮N3(50%常规施氮量)三个氮肥水平共9个处理对油菜产量、生长性状、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株高、茎粗、叶片数、有效分枝数对水分因素不敏感,主要受氮素影响。本试验中当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90%,施氮量才对根系形态特征指标、根系干物质量产生影响。水氮因素对土壤的全氮含量影响不显著,主要影响作物的全氮含量,作物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则呈下降趋势;油菜产量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差异不显著,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生理利用率均随着施氮量的减少而增加,同一施氮水平下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综合考虑,本研究中最优水氮组合为W1N3,即灌水水平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90%、施氮量为0.12 g·kg~(-1)。  相似文献   

4.
施氮调控豫中烟区烤烟品质及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烟草氮肥施用量不当仍是影响河南中部烟区浓香型烟叶品质的主要因素,本文采用大田试验,开展了豫中烟区施氮量调控烤烟农艺性状、化学成分、香气物质含量及经济效益的研究。试验在钾肥和磷肥施用量相同的基础上,设计5个施氮量水平(0,22.5,37.5,52.5,67.5 kg·hm~(-2)),在烟株生长关键时期测定其农艺性状,并分析烤后烟叶的品质指标和香气物质含量。结果表明,在豫中烟区施氮水平为52.5 kg·hm~(-2)(N3处理)烟株长势最佳,该处理烟株的株高、叶数、最大叶等指标最高,且上部烟叶开片较好,能够适时落黄;所测定的上部叶(B2F)和中部叶(C3F)的钾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上部叶氯含量也最低,并明显提高了钾/氯的比值,化学成分较协调;同时,该处理烤后中部叶(C3F)香气总量最高,达860.08μg·g-1,且其烟叶的均价、中上等烟叶比例、产量、产值等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其它处理,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也达到最高。施氮量与烟叶均价、中上等烟叶比例、产量、产值之间在0~52.5 kg·hm~(-2)时随施氮量增加显著增加,但超过52.5 kg·hm~(-2)时则呈下降趋势。综上所述,在豫中烟区52.5kg·hm~(-2)可视为当地高产、优质烟叶生产的最佳施氮量。  相似文献   

5.
不同水氮处理对滴灌冬小麦生长、产量和耗水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滴灌小麦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下限(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45%、60%、75%)和施氮处理(45、111、146 kg·hm~(-2))对田间冬小麦生长、产量和耗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下限对小麦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的影响是显著的,且比施氮量影响更大。W3(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量45%)和N3(施氮量45 kg·hm~(-2))处理不利于小麦株高、叶面积的增长。在小麦生长后期,增加灌水量和施氮量有利于小麦株高的生长。小麦的产量随着灌水下限的增大而增加;施氮量在0~111 kg·hm~(-2)时,冬小麦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超过111 kg·hm~(-2)时不再显著增加甚至抑制产量的增长;灌水下限和施氮量相对较小的处理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不同水肥处理,小麦各生育期内耗水量和耗水模数都表现为灌浆完熟抽穗扬花期拔节孕穗期返青起身期。在此试验条件下,W2N2的处理(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60%,灌溉定额为290 mm,施氮量为111 kg·hm~(-2))的干物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大,是产量和效益兼优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豫西烟区最优的栽培措施组合,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品种、氮用量和密度对烟叶化学品质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因素相比,品种对总糖和还原糖影响最大;施氮量增加使烟叶总氮含量增加;3个因素对中部叶化学成分协调性综合评价得分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施氮量>品种>密度,获得化学成分最协调的栽培组合为A1B2C2(品种:秦烟96;移栽密度:16500株·hm-2;施氮量:67.5 kg·hm-2);从产量上分析,3个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品种>施氮量>密度,要获得产量最高的组合为A3B3C3(品种:豫烟6号;移栽密度:18000株·hm-2;施氮量:90.0 kg·hm-2);从产值上分析,最好的组合为A1B2C2(品种:秦烟96;移栽密度:16500株·hm-2;施氮量:67.5 kg·hm-2),其产值、均价和上等烟比例分别为62770.5元·hm-2、19.21元·kg-1和58.6%。综合分析,在豫西烟区前期干旱后期降水分配较均匀且光照充足的条件下,可选择品种秦烟96,种植密度16500株·hm-2,氮肥施用量67.5 kg·hm-2的栽培技术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陇东烤烟主要品质中钾含量偏低和烟碱含量过高的问题,于2008年在庆阳市正宁县布置大田试验,研究了打顶后涂抹7种不同外源激素对烟叶钾和烟碱含量及产量、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打顶明显降低了烟叶含钾量,提高了烟碱含量;而打顶后涂抹7种外源激素均能提高烟叶含钾量,降低烟碱含量,但7种外源激素效果明显不同,其中以GA效果最好,与打顶相比,GA使上、中和下部叶钾含量分别提高了42.2%、46.5%和56.4%,烟叶含钾量达到3%以上,中上部和下部烟叶烟碱含量分别下降到最佳值2.5%和1.8%左右;2,4-D效果最差。打顶后涂抹7种外源激素可以显著提高烟叶产量、均价、中上等烟比例和产值,以GA、CTK和CEPA效果较好;而打顶后涂抹2,4-D使烤烟产量、均价和产值比打顶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由此可见,选择合适的外源激素能够解决陇东烤烟钾含量低和烟碱含量高的问题,可以大大提高陇东烤烟的品质、产量和产值。  相似文献   

8.
不同水氮水平对马铃薯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给马铃薯生产提供科学合理的水氮管理依据,以品种"大西洋"脱毒组培苗为材料,通过3个水分水平(90%,70%和50%的土壤田间持水量)和3个氮肥水平(不施氮,施N 0.2 g·kg~(-1),施N 0.4 g·kg~(-1))完全组合的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氮水平对马铃薯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同一水分水平下,中氮处理的块茎产量、整株生物量和水氮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低氮和高氮处理;在同一施氮量下,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马铃薯的块茎产量、整株生物量和氮肥利用率明显提高。在9种水氮组合方式下,正常水分和中氮处理下的块茎产量、整株生物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最高,分别为273 g·株~(-1)、359 g·株~(-1)、52.5 g·g~(-1)和143.9 g·g~(-1)。这说明90%的田间持水量和0.2 g·kg~(-1)土有利于马铃薯植株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此外,中氮下较高的整株生物量和较低的收获指数说明:适量施用氮肥增加产量主要是因为其增加了整个植株同化物的积累,而非增加了同化物向块茎的分配。  相似文献   

9.
为减缓干旱造成花生减产的现象,探明调亏灌溉在辽西半干旱区的适用性,以及对花生全生育期生长、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影响,以白沙1016为研究对象,进行主区为施氮量,子区为水分亏缺度的田间裂区试验研究。施氮量为0(N0)、40(N1)、60(N2)和80(N3) kg·hm~(-2),4个水平;水分亏缺为花针-结荚期连续控水,设重度亏水(灌水下限为45%,上限为90%)(W1)、中度亏水55%(W2)、轻度亏水65%(W3)(占田间持水量百分比)和雨养(W0) 4个水平。试验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和调亏灌溉对花生耗水量、花生生长和水氮利用影响显著。调亏灌溉处理较雨养处理,可显著增加花生株高12.73%,增产13.09%,提高NAE 120.68%,但会显著降低WUE,最多降低20.9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花生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量以及产量和WUE呈先增后减趋势,产量和WUE最高增加32.03%和34.03%,NAE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由最高的33.23 kg·kg-1(N1)降至9.57 kg·kg-1(N3),降幅达247%。调亏灌溉下,水氮具交互效应显著,因此在辽西半干旱地区推荐施氮60 kg·hm~(-2),花针-结荚期采取中度亏水处理(N2W2)为适宜本地区的水氮调控模式。产量为6 485.03 kg·hm~(-2),而且还能维持较高的WUE和NAE,分别达到2.02 kg·m-3和38.82 kg·kg-1。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水分与肥料耦合对龙川江流域早植烤烟红花大金元的生长、产量以及品质影响,设计9个不同水分含量的盆栽试验,对土壤养分、土层温度、根系活力、烟叶SPAD、烟叶化学成分、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团棵期和成熟期各处理土壤综合肥力指数评价等级均属于一级;土层日均温度从大到小依次为15cm,10cm,5cm,月平均活动积温分别为627.03℃,624.63℃和621.00℃;处理C4的烟叶光合作用最强,且上部烟叶化学成分含量优于其他处理;处理C4的产值最高,每667m2可达3 387.65元.综上,处理C4对烤烟生长、产量、品质的影响最优.本研究结果可为龙川江流域红花大金元的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缓解豫西旱地烟田干旱缺水以及烤烟产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在洛阳烟区设置保水剂不同施用量田间试验处理,T1(CK):当地常规栽培措施(不施保水剂),T2:保水剂15kg·hm~(-2),T3:保水剂30 kg·hm~(-2),T4:保水剂45 kg·hm~(-2),探究保水剂对豫西烟田土壤水分、养分、烤烟生长、化学质量以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T4和T3较CK可以显著提高烤烟生育期各时期内的土壤含水率、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施用保水剂可以提高烤烟的总糖、还原糖、钾、类胡萝卜素类、棕色化产物和新植二烯的含量,降低烟碱、氯、芳香族氨基酸类和类西柏烷类的含量,提高烤烟的糖碱比和钾氯比,协调烟叶中性致香成分,提高烟叶质量;T4和T3的烤烟产量较CK显著增加12.79%和10.25%;T4、T3和T2的烤烟产值较CK显著增加15.07%、15.25%和4.51%。在保水剂施用量30kg·hm~(-2)的条件下,土壤速效养分较好,烤后烟的化学质量和经济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12.
研究水氮耦合对打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选择适宜的灌溉定额。设置3个不同灌水定额(300 、450、600 m3·hm-2)和3个不同施氮量(0、138、276 kg·hm-2)共9个组合,研究水氮耦合对打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同时,利用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模糊综合评价,对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当灌水定额增加300 m3·hm-2、施氮量增加276 kg·hm-2,打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 416.7 kg·hm-2和5.24 kg·hm-2·mm-1,即打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灌水定额和施氮量的增大而增加;当灌水定额从450 m3·hm-2增加到600 m3·hm-2、施氮量从138 kg·hm-2增加到276 kg·hm-2, 打瓜产量减少178.9 kg·hm-2,即水肥量继续增加则产量下降;灌水定额450 m3·hm-2(W2)和施氮量138 kg·hm-2(N2)时,组合产量和WUE分别为2 582.9 kg·hm-2和10.91 kg·hm-2·mm-1,节水增产效果最佳;该组合的模糊综合评价亦为最优,与大田试验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3.
生物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莴笋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善因化肥过量施用导致的蔬菜品质下降、肥料利用率降低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通过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探讨菜田减肥潜力和生物有机肥增效作用。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莴笋产量、品质、光合特性及肥料贡献率的影响。试验共设置6个施肥处理:不施肥(CK1)、100%常规施肥(CK2)、80%常规施肥+200 kg·667m~(-2)生物有机肥(T1)、80%常规施肥+400 kg·667m~(-2)生物有机肥(T2)、70%常规施肥+400 kg·667m~(-2)生物有机肥(T3)、70%常规施肥+200 kg·667m~(-2)生物有机肥(T4)。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可使莴笋的株高、茎长及茎粗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T2效果最优;在相同的生物有机肥施用量下,化肥减施20%较减施30%有助于根系的生长和根系活力的增强;T2处理莴笋叶绿素总量分别比CK1处理和CK2处理提高17.32%和1.74%;T2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最高,分别高于其他处理6.90%~49.35%和6.26%~58.64%;与CK2相比, T1、T2、T3和T4分别增产4.76%、15.31%、11.06%和4.11%,其中T2产量最高,达8 277.00 kg·667m~(-2),其经济效益比CK2增长11.64%;化肥减施并配施生物有机肥的处理肥料贡献率均显著高于CK2处理, 100%常规施肥供大于求,供需平衡破坏,导致肥料的浪费;随着化肥用量的减少,莴笋硝酸盐含量降低, T3处理降低幅度最大,茎、叶中硝酸盐含量较CK2分别降低26.53%和20.96%;配施生物有机肥可提高莴笋茎、叶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的含量,其中配施400 kg·667m~(-2)时效果更优。化肥减施20%的条件下配施400 kg·667m~(-2)生物有机肥可增强莴笋叶片光合能力,提高产量和改善可食用部分品质,是实现肥料资源合理配置的良好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青海省春油菜主产区开展田间小区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公顷分别施用纯氮0、75、150、225 kg,研究氮肥水平对甘蓝型春油菜新品种青杂12号的产量、养分吸收量、不同部位分配比例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用磷肥、钾肥和硼肥的基础上,增施氮肥75~225 kg·hm~(-2)可显著增加春油菜地上各部位产量,其中籽粒平均增产量为1 274 kg·hm~(-2),平均增产率为77%,地上部分生物量平均增加3 116 kg·hm~(-2),平均增产率为79%。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地上部氮素累积量(P0.05),平均增加69%;在施氮水平为150~225 kg·hm~(-2)时,施氮可以显著促进春油菜磷、钾素的累积,累积量平均增加69%和239%。青杂12号成熟期氮素、磷素和钾素吸收分配均表现为:籽粒茎秆角壳,分配比例平均为74.7%、19.5%和5.8%。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青杂12号的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降低,从28.2 kg·kg~(-1)下降到15.3 kg·kg~(-1),增施氮肥后氮肥农学效率、表观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地力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8.2 kg·kg~(-1) N、32.8%、25.6 kg·kg~(-1) N和59.1%。根据产投比结果分析,本试验条件下青海省春油菜推荐氮肥用量为150 kg·hm~(-2)。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依照等氮替换原则,设不施氮肥处理,优化氮肥施用量180 kg·hm-2单施化肥、40%有机肥替代化肥、60%有机肥替代化肥,常规氮肥施用量240 kg·hm-2单施化肥、40%有机肥替代化肥、60%有机肥替代化肥共7个处理,探究河套灌区盐渍土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对酿酒高粱生长特性、氮素利用效率及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同施氮量下,60%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成熟期土壤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较单施化肥处理分别增加10.52%~12.77%、36.36%~50.64%、41.58%~51.33%。(2)相同施氮量下,40%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高粱产量均高于其他施肥处理,增产6.63%~15.72%。(3)施氮量180 kg·hm-2 40%有机替代处理较其他施肥处理氮肥利用率提高1.98%~22.84%,氮肥偏生产力提高3.49~17.19 kg·kg-1;施氮量240 kg·hm-2 40%有机替代处理较其他施肥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提...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氮肥管理对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试验设置施氮措施和秸秆还田模式2个因素。施氮措施设稳定性氮肥施氮量F1(180 kg·hm-2)、尿素减量施氮量F2(180 kg·hm-2)和尿素农户传统施氮量F3(270 kg·hm-2)3个水平;秸秆还田模式设秸秆不还田(N)和秸秆还田(S)2个水平,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各施氮措施的玉米产量在8 708.16~9 626.71 kg·hm-2之间,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同施氮措施下,秸秆还田(S)的产量均高于秸秆不还田(N),增幅为4.96%~8.94%(P>0.05)。施氮措施对土壤N2O排放量有显著影响(P<0.05),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稳定性氮肥措施F1和尿素减量措施F2的土壤N2O排放量显著低于F3尿素农户施氮措施,降幅为29.26%~68.52%,且F1和F2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不同施氮措施下,除了SF2和NF2处理之间的N2O排放量有显著性差异(1.53 kg·hm-2和1.91 kg·hm-2),其他秸秆还田模式处理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各施氮措施的氨挥发累积量在1.61~15.40 kg·hm-2之间,表现为:F3氨挥发累积量最高(14.37 kg·hm-2和15.40 kg·hm-2),F2氨挥发累积量次之(11.80 kg·hm-2和12.49 kg·hm-2),F1氨挥发累积量最低(1.61 kg·hm-2和1.79 kg·hm-2),各施氮措施间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不同施氮措施下,秸秆还田(S)的氨挥发累积量较秸秆不还田(N)提高5.85%~11.18%,但除了SF3和NF3的氨排放量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各施氮措施0~1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均表现出F3>F2>F1;秸秆还田处理(SF1、SF2和SF3)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无秸秆还田(NF1、NF2和NF3),分别显著降低了65.65%、144.79%和128.48%。因此,综合考虑作物产量和农田氮素损失,秸秆还田+稳定性氮肥处理(SF1)是本研究地区夏玉米稳产减排的最优试验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灌水定额对食葵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并探究其耗水规律,筛选适宜的灌溉制度,设定5个不同的灌水定额,分别为300、375、450、525、600 m~3·hm~(-2),研究了不同灌水定额对食葵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耗水指标影响的同时,为弥补大田试验分析直观性不足,在生长、果实品质、产量和耗水等指标的基础上,利用MAGA-PPC模型综合且客观评价了田间试验结果。研究表明:不同灌水定额影响食葵耗水规律,食葵耗水量、耗水强度、耗水模数和作物系数随着灌水定额增加而增大,525~600 m~3·hm~(-2)灌水定额下耗水量、耗水强度、耗水模数和作物系数最大。在现蕾期和成熟初期,525~600 m~3·hm~(-2)灌水定额对食葵耗水量、耗水强度和作物系数影响更大。300 m~3·hm~(-2)灌水定额下食葵耗水量先呈现出减少趋势现象。食葵盘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加而增大,525 m~3·hm~(-2)灌水定额下产量最大(4 781.86 kg·hm~(-2)),且水分利用效率较大(14.37 kg·mm~(-1)·hm~(-2)),525 m~3·hm~(-2)灌水定额更适合当地食葵农田灌溉。MAGA-PPC模型评价结果表明,525 m~3·hm~(-2)灌水定额有利于北疆地区食葵节水增产。综上表明,建议保证食葵现蕾期和成熟初期给水量充足,选用525 m~3·hm~(-2)灌水定额。  相似文献   

18.
水肥耦合对糜子干物质运转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晋黍7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水肥条件下糜子叶面积、净光合速率、干物质转运及产量构成因素变化。结果表明,糜子叶面积和净光合速率基本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叶面积在抽穗期达到最大值,净光合速率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各处理均以叶片干物质的移动率高于茎,茎干物质的转运率均高于叶片,茎和叶的移动率以施氮量150 kg·hm-2、施磷量120 kg·hm-2和保水剂60 kg·hm-2处理最大,分别为 41.82%和43.28%;与不施肥无保水剂(CK)相比,施氮量150 kg·hm-2、施磷量120 kg·hm-2和保水剂60 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为5 389.36 kg·hm-2,增产36.47%;产量与有效穗数、单株穗重和主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80和0.71。一定范围内,随着施肥量的增大,产量增加,保水剂处理比无保水剂处理产量高;施氮量150 kg·hm-2、施磷量120 kg·hm -2和保水剂60 kg·hm-2处理组的糜子产量最高,茎和叶的干物质移动率最高,对籽粒的贡献率最大,为理想的水肥组合。  相似文献   

19.
为优化旱地小麦高效施氮管理,实现高效生产目标,通过2 a(2019—2020年度和2020—2021年度)田间试验,设不施肥(CK)、不施氮(T1)、300 kg·hm-2尿素N(T2,常规施氮处理)、300 kg·hm-2缓释尿素N(T3)、195 kg·hm-2缓释尿素N(T4)和90 kg·hm-2缓释尿素N(T5)6个处理,分析不同缓释尿素减施量对农田土壤硝态氮分布及累积、氮素吸收与转运、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缓释尿素减施处理(T4和T5)显著降低收获期0~200 cm土层的土壤NO-3-N累积量,同时提高0~40 cm土层NO-3-N占比。施用缓释尿素显著提高冬小麦氮素转运量和花后氮素吸收量,T3处理较当地常规施氮处理分别提高12.9%和13.6%。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随缓释尿素减施比例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T4处理最大,较其他施氮处理提高0.2%~50.0%。施用缓释尿素可不同程度地改善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和提高产量;T4处理两年产量分别为8 434、9 060 kg·hm-2,2019—2020年度较T2和T3处理分别提高19.7%和13.9%,2020—2021年度分别提高17.3%和10.4%,其经济效益2019—2020年度较T2和T3处理分别提高33.3%和34.0%,2020—2021年度分别提高26.8%和23.2%。缓释尿素减施显著降低氮素表观损失,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通过拟合分析发现,缓释尿素施用量为208.7 kg·hm-2时,两年产量分别为8 054、8 806 kg·hm-2,净效益分别为6 890、8 475 CNY·hm-2NHI分别为78.2%和78.9%,可实现西北旱区冬小麦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