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土地荒漠化是人们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土地荒漠化对土壤的肥力、气候条件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严重时还会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本文以我国的土地荒漠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对防沙治沙造林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旨在促进我国防沙治沙造林技术水平的提高,助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相似文献   

2.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其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挤占了人类生存空间,恶化了发展环境,加剧了贫困,危害了社会稳定,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已严重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标本兼治,通过养草治沙、创新治理模式等全面改善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通过介绍各国防治土地荒漠化模式、造成土地沙漠化的人为因素,介绍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荒漠化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影响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涉及全球大约 9亿人口、1 0 0余个国家与地区和 36亿公顷土地 ,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 1 /4。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资料 ,全球因荒漠化年均直接经济损失为 42 3亿美元。荒漠化不是由逐渐扩张的沙漠所造成的 ,因此在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戈壁、盐漠和高寒荒漠不包括在内 ,我国有 1 53万km2 在地质时期形成的荒漠。荒漠化造成严重的土地资源丧失 ,造成的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削弱了人类社会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而提供充足粮…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了土地荒漠化在全球及我国的现状,重点分析了我国辽西北地区风蚀荒漠化土地的研究概况,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风沙土的水分、养分和物理性状产生的影响,提出应因地制宜地利用风沙土的特点,合理选择作物种植方式,从而达到保护耕地、减缓土地沙漠化、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2000—2015年中国土地荒漠化连续遥感监测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植被覆盖度作为荒漠化评价的指标,利用2000—2015年序列影像计算的年均植被覆盖度和气温、降水等数据,分析不同地区荒漠多年间荒漠化动态的变化过程、自然因素对土地荒漠化动态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土地荒漠化的贡献。结果表明:我国土地荒漠化呈整体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土地持续减少,但局部地区呈扩大的趋势;全国大部分地区气象因子未发生显著变化,西藏东部和云南山区气温上升和降水下降对土地荒漠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国家的政策和人工造林、退耕还林和保护天然林等重大工程对遏制我国土地荒漠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土地荒漠化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严重威胁。山西省是全国荒漠化监测与防治地区之一,土地荒漠化比较严重,耕地减少、质量下降,草地退化,影响着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气候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荒漠化发展的主要原因。防治土地荒漠化要坚持植被建设与工程建设、防治保护与开发利用、传统治理与科技创新、国家投入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战略思路,通过建设生态体系、工程体系、产业体系、保障体系,分片治理、分步实施。  相似文献   

7.
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沙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土地退化过程。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过度耕种、过分放牧和狂砍滥伐森林,使得土地贫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从而加剧了沙漠化对人类的威胁。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沙化土地有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陆地面积的18.12%,每年由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40亿元。土地沙漠化已成为严重威胁中华民族生存空间、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8.
风蚀沙化是我国北方旱区近二十年来最为突出的问题,由于过度开垦、超载放牧以及不适当的耕作方式,破坏了植被,致使土地荒漠化面积逐步扩大,土壤风蚀不仅是土地荒漠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首要环境问题[1~3]。从某种意义上讲,  相似文献   

9.
李东 《甘肃农业》2012,(3):47-48
甘肃省是全国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平均每年因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1亿元。截至2009年底,全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19.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5.12%,分布于全省10个市州的37个县市区。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1.9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8.0%,沙化土地面积位列全国第五位,是全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是全国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平均每年因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1亿元。截至2009年底,全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19.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5.12%,分布于全省10个市州的37个县市区。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1.9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8.0%,沙化土地面积位列全国第五位,是全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11.
青海湖周围地区荒漠化土地动态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水位急剧下降,湖面萎缩,环湖周围荒漠化加剧,草地退化。经1994年、1999年两次荒漠化监测,全面的掌握了青海湖及其周围荒漠化土地变化动态。根据荒漠化土地变化规律,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荒漠化防治中的恢复生态学研究热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荒漠化作为一项自然和人为复合性灾害,其危害的严重性在于它所摧毁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直接动摇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本概述了当前全球荒漠化危害现状及国内外荒漠化防治中恢复生态学的发展概况,针对我国在荒漠化防治研究和恢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评述了当今荒漠防治中的恢复生态学研究热点,提出了加强我国荒漠化防治中恢复生态学研究的建议,以此透视荒漠防治新的研究动向。  相似文献   

13.
全球防治荒漠化情况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重要的国际环境问题,在“20世纪全球的十大环境问题中,土地荒漠化则首当其冲”。目前,全球荒漠化的面积已经达3600万km^2.占地球面积的1,4。它已影响了世界6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1,6的人口受到危害.1/3人口的生活受到影响,全世界受荒漠化而遭受的损失达420亿美元,而且荒漠化正以每年5万。7万km^2的速度扩大,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土地问题不断出现。土地作为其他产业的基础,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土地荒漠化形势日益严峻,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本文对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以期能够为我国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指导,缓解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相似文献   

15.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严重影响着世界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安顺市平坝区近年来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对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荒漠化问题成为制约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针对平坝区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展开调查,提出平坝区荒漠化的治理措施。调查发现:平坝区荒漠化主要以中度为主,可以通过荒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与植被恢复工程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16.
黑河流域自然地理景观格局变迁与荒漠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荒漠化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之一.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黑河流域的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成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影响荒漠化的因素多种多样,笔者认为荒漠化与自然地理景观格局变迁有重要的联系.根据有关资料对黑河流域自然地理景观的变迁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自然地理景观格局的变化与荒漠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黑河流域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自然地理景观变迁有紧密的联系,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愈加突出,土地沙化与荒漠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虽然国家在林业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但是成就有限。本文主要对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及林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以期对我国环境治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土地荒漠化区域综合治理及其立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是环境恶化的生态标志,亦是国土资源开发整治的重要内容,其成因的生态复合性要求必须以区域综合治理的方式进行土地荒漠化的防治工作。土地荒漠化区域立法是增强其法律应然性的重要手段,是其涉及面广、地方差异大这一显著特征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立法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途径,是解决创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荒漠化防治法》之不合目的性的有效措施。加强土地荒漠化防治区域立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马军  朱庆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445-10447
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荒漠化呈现分布广泛、成因复杂多变、类型多样、发展迅速、危害严重等特点。近年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使荒漠化和沙化扩延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整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笔者论述了我国土地荒漠化危害、成因及其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应用遥感技术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陕北农牧交错带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校正、增强和自动分类识别,得到1986,1993和2000年3个时期土地荒漠化分布图(数字地图)、空间数据库及其面积统计。结果表明,近15年来该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增加,严重荒漠化土地大幅度减少,中度和轻度荒漠化土地增多;荒漠化土地的时空转换频繁且复杂,耕地沙化和林地退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来源,基本农田建设和生态自然恢复使荒漠化土地发生逆转,区域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但土地生态系统还相当脆弱;其中人畜数量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是驱动荒漠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