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赤霉病菌拮抗菌XG-6的分离鉴定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赤霉病是发生在禾谷类作物上十分严重的一类病害,对我国麦类作物的生产影响巨大.病原菌产生的有毒物质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危害人畜健康,导致小麦产品产量及质量都大幅度下降,进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合理开发利用小麦内生菌是一种高效、实惠的赤霉病生物防治方法.研究旨在从小麦内生菌中鉴定得到小麦赤霉病拮抗菌,并对其生长条件进行优化.以湖北荆州市荆州区农高区小麦赤霉病发病地区扬花期健壮的小麦植株为试验材料,通过平板对峙法从小麦根、茎、叶中筛选出7株对禾谷镰刀菌具有拮抗性的内生菌株,其中拮抗能力较高的是XG-6菌株,抑菌圈直径达到31.19 mm.XG-6菌株对火龙果炭疽病菌、棉花立枯病菌、白绢病菌、梨黑斑病菌4种常见病原菌均有抑制效果,表现为广谱拮抗活性,对火龙果炭疸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在接种到营养琼脂培养液后的24h内为对数期,24~72h内为稳定期,72h后进入衰退期;菌株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适宜生长pH为6~9;对氯霉素、氨苄西林钠2种抗生素表现出极强的耐药性;XG-6菌株的16 S rDNA序列含有1509个碱基,根据BLAST比对结果,所分离得到的XG-6菌株认定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相似文献   

2.
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发的真菌性病害,严重威胁我国小麦的安全生产和粮食安全。生物防治是一种绿色高效且相对安全的防治措施,契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研究旨在从小麦内生菌中筛选出小麦赤霉病拮抗菌,为植物生防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平板对峙法从小麦根、茎、叶、穗中筛选对小麦赤霉菌具有高效拮抗作用的内生菌株。共得到7株小麦赤霉菌拮抗菌,其中从小麦叶部分离到的WY-3表现最强的拮抗能力,抑菌圈直径达到26.3 mm。通过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WY-3为暹罗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WY-3对火龙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棉花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白绢病菌(Sclerotium rolfsii)、梨黑斑病菌(Alternariakikuchiana)也表现较好的拮抗活性。WY-3可被酪素、淀粉以及明胶所水解液化,表明其可降解。WY-3对氯霉素和氨苄西林钠均表现极强的耐药性。研究结果表明WY-3对小麦赤霉菌拮抗效果好且对环境友好,是开展生物防治的理想菌株。  相似文献   

3.
【目的】挖掘有用的射干内生真菌资源,并为其合理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从射干根中分离获得了1株内生真菌,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其属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发酵液对禾谷镰刀菌和小麦根腐离蠕孢的抑菌作用,并分析该菌株的聚酮合酶基因序列和生物学特性。【结果】结合形态学和ITS序列同源性分析将菌株鉴定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该菌株的发酵液对禾谷镰刀菌和小麦根腐离蠕孢的菌丝生长有较好的抑制作用。SG5菌株的PKS氨基酸序列与Gen Bank所报道的层出镰刀菌的PKS序列相似性为99.7%。菌株最适生长的固体培养基为察氏培养基,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钾,最适pH为7;在NaCl质量分数≤1%的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结论】该拮抗内生真菌是潜在的小麦病原真菌生防菌资源,具有一定的开发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并鉴定对苦瓜枯萎病具有生防应用潜力的拮抗菌株。【方法】从河南省南阳桐柏山景区采集土壤样品,先通过梯度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纯化获得细菌纯培养,再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筛选获得1株对植物病原菌具有稳定抑菌活性的拮抗菌株TB17。【结果】试验分别测定其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并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将菌株TB17鉴定为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平板对峙试验结果表明,菌株TB17对苦瓜枯萎病菌生长抑菌率为49.03%,其稀释5倍和10倍的无菌发酵滤液对苦瓜枯萎病菌生长抑制率为63.96%和54.95%。拮抗谱测定结果表明,菌株TB17对苦瓜枯萎病菌、玉米大斑病菌、苹果轮纹病菌、小麦全蚀病菌等7株靶标菌都具有一定的拮抗活性。【结论】菌株TB17可以促进苦瓜生长,并对苦瓜枯萎病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其防效达76.92%。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具有较强拮抗能力的内生细菌菌种资源,探明其对金银花白粉病的拮抗作用,为金银花白粉病的生物防治提供菌种资源,并为其在大田推广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平板对峙和孢子萌发试验,从102株金银花内生细菌中筛选出具有较强拮抗能力的菌株;通过温室盆栽试验,从拮抗功能菌株中筛选出能够防治金银花白粉病的生防菌株;结合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和分子鉴定,确定生防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试验筛选出HC-1~HC-12共12株具拮抗功能的菌株,其对禾谷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和玉米小斑病菌有较好拮抗效果。其中,菌株HC-7、HC-8、HC-9和HC-12的拮抗能力较强,处理24 h后金银花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率分别为18.90%、17.93%、16.09%和15.66%,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69.46%、71.01%、73.91%和74.71%。盆栽喷施5×107 cfu/mL HC-8菌液,7 d后金银花白粉病的病情指数较CK下降46.9,防效达71.90%,显著高于HC-7(63.33%)、HC-9(33.36%)和HC-12(45.78%),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经鉴定,H...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离筛选具有抑菌、降解纤维素及抗氧化等功能的亳菊内生菌,为其在农业上的开发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株龄9个月的安徽亳菊为材料,分别取根、茎、叶、花4部分,采用平板培养法从中分离内生菌菌株,并在平板上筛选和检测分离菌株对玉米弯孢菌、黄瓜枯萎菌、小麦赤霉菌、串珠镰刀菌、瓜炭疽菌、茶叶轮斑菌等6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测定目标菌株BJF10对纤维素的降解活性和DPPH的清除能力,根据菌体形态特征和ITS序列系统发育树对菌株BJF10进行鉴定。【结果】从亳菊的根、茎、叶、花中共获得了56株内生菌菌株,其中菌株BJF10对6种植物供试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拮抗作用,抑菌率均在50%以上;菌株BJF10培养第4天的纤维素降解活性达到最强,培养3d时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和滤纸酶(FPase)的活力达到最高,分别为180.32和81.46U/mL;BJF10的7d培养上清液对DPPH的清除率可达67.7%;根据形态特征及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将菌株BJF10鉴定为柄孢壳菌属(Zopfiellasp.)。【结论】柄孢壳菌属亳菊内生真菌BJF10菌株具有拮抗植物病原菌、降解纤维素、抗氧化等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7.
大蒜鳞茎中抗番茄灰霉病内生菌的筛选及其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拮抗番茄灰霉病的内生菌菌株,研究其生防效果,为开发有应用潜力的微生物农药奠定基础。【方法】用平板对峙法从大蒜鳞茎内筛选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生菌,测定拮抗菌株对番茄离体叶片、果实、胚根和盆栽植株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7种常见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从分离纯化的63株候选菌株中获得了22株具有一定抑菌活性的内生菌,其中有4株内生菌(D6,D10,D21,Y3)对番茄灰霉病有显著的抑制效果,抑菌率最高可达77.5%。4株拮抗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对番茄离体叶片、果实和胚根上番茄灰霉病菌的生长抑制率最高分别达92%,71.13%和70.3%;对盆栽植株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率最高可达96.2%;这4株菌对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玉米弯孢病菌(Curvularia lunata)、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longipes)、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苹果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 Cav.)和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n f.sp.vasinfectum)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抑制率最高达83.1%。【结论】大蒜鳞茎中的内生菌对番茄灰霉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为内生菌在番茄灰霉病防治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离筛选具有抑菌、降解纤维素及抗氧化等功能的亳菊内生菌,为其在农业上的开发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株龄9个月的安徽亳菊为材料,分别取根、茎、叶、花4部分,采用平板培养法从中分离内生菌菌株,并在平板上筛选和检测分离菌株对玉米弯孢菌、黄瓜枯萎菌、小麦赤霉菌、串珠镰刀菌、瓜炭疽菌、茶叶轮斑菌等6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测定目标菌株BJF10对纤维素的降解活性和DPPH的清除能力,根据菌体形态特征和ITS序列系统发育树对菌株BJF10进行鉴定。【结果】从亳菊的根、茎、叶、花中共获得了56株内生菌菌株,其中菌株BJF10对6种植物供试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拮抗作用,抑菌率均在50%以上;菌株BJF10培养第4天的纤维素降解活性达到最强,培养3 d时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和滤纸酶(FPase)的活力达到最高,分别为180.32和81.46 U/mL;BJF10的7 d培养上清液对DPPH的清除率可达67.7%;根据形态特征及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将菌株BJF10鉴定为柄孢壳菌(Zopfiella sp.)。【结论】柄孢壳菌属亳菊内生真菌BJF10菌株具有拮抗植物病原菌、降解纤维素、抗氧化等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拮抗内生细菌进行鉴定,研究抑菌作用,探讨发酵条件并进行优化,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微生物资源.【方法】根据形态、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序列分析对从葡萄健康叶片中分离的内生细菌X1-6-1进行鉴定;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其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能力;以菌体生物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设计优化该菌株的发酵条件.【结果】初步鉴定X1-6-1为Bacillus velezensis.抑菌试验表明B.velezensis X1-6-1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抑菌率为(49.1±0.9)%~(67.3±0.7)%),较广的抗菌谱(对8种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该菌株最适培养基为:可溶性淀粉10.0 g/L,牛肉膏10.0g/L,MgCl_(2 ) 5.0 g/L;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时间72 h,温度25℃,初始pH值7.0,转速210 r/min,最佳装液量110 mL.【结论】葡萄内生细菌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对油菜菌核病菌、葡萄灰霉病菌和葡萄炭疽病菌都有显著拮抗作用,为开发生防制剂的候选菌株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杜仲内生细菌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活性,利用稀释涂布法对杜仲的内生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并以小麦赤霉病菌为指示菌,对杜仲内生细菌进行了对峙培养和盆栽防效等研究;通过分子鉴定确定拮抗菌株的分类地位,深入探讨拮抗菌株的抑菌机制。结果显示:杜仲中共分离获得104株内生细菌,其中内生细菌DZSG09、DZSJ16、DZSG23对小麦赤霉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且DZSG23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率达到69.04%;小麦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DZSG23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最佳,接种小麦赤霉病菌第10天,DZSG23处理组的防治效果达到40.89%;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DZSG23为芽孢杆菌属微生物,显微观察发现其可引起小麦赤霉病菌菌丝膨大、畸形;且DZSG23菌株的菌悬液、次级代谢产物对小麦赤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较低,但致畸作用较明显,DZSG23菌悬液(1×106 CFU·mL-1)和次级代谢产物(10 mg·mL-1)处理36 h,小麦赤霉病菌分生孢子的畸形率分别达到57.70%和36.67%,均能造成小麦赤霉病菌分生孢子膨大、畸形,导致芽管肿胀、扭曲。本研究结果为拮抗菌株DZSG23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