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两种种植年限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对土壤含水量及容重的影响。栽培五年的紫花苜蓿地在0~50cm土层内对土壤容重有较好的降低效果。与一年生苜蓿地相比,五年生苜蓿地可以显著地增加0~30cm土层含水量,并显著地降低0~30cm的土壤容重。  相似文献   

2.
不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吸钾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07年以播种当年、生长第2、3、4、6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试验对象,采用田间试验和实验室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的吸钾特征进行研究,旨在为苜蓿钾素(K)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地上部分K含量总体随着生长年限增加而降低,尤以第1茬最为明显;各生长年限苜蓿第4茬K含量明显低于前3茬;根系K含量随生长年限增加而升高,根系K积累量逐年增加;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苜蓿地各土层土壤速效K和全K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且降幅逐渐减小;在0~0cm土层内,不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地土壤速效K和全K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20~30cm土层K含量相对较低;苜蓿追施K肥应充分考虑第4茬苜蓿对K的需求和20~30cm土层K含量较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不同灌水条件下苜蓿人工草地产草量和土壤含水量的测定,探讨灌水量对沙地苜蓿人工草地草产量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及草产量和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灌水量的提高沙地苜蓿人工草地总产量呈现逐渐增加趋势,增幅随灌水量增加逐渐减少;相同灌水量条件下,表层(0~5cm)土壤含水量均低于下层,0~20cm各层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的下移呈现逐渐增加趋势,20cm以下各层土壤含水量因灌水量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同时相同土层土壤含水量随灌水量增加均呈现增加的趋势;总产量、第一茬草产量和第三茬草产量与各层土壤含水量的相关关系相似,均与10~50cm土层含水量极显著相关(P0.01),与50~70cm土层含水量显著相关(P0.05),第二茬草产量与各层土壤含水量之间相关性均不显著;第一茬草和第三茬草产量与总产量之间呈现极显著相关(P0.01)。  相似文献   

4.
以末茬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套种饲用燕麦(Avena sativa L.)的牧草种植模式为对象,试验采用裂区设计,测定紫花苜蓿行距为30 cm和40 cm、燕麦播种日期为苜蓿第二茬刈割后7天和11天、燕麦播种品种为早熟品种(领袖)和晚熟品种(贝勒)的生长特性和产量,分析0~10 cm,10~20 cm,20~30 cm土壤的常规理化性质和有机碳含量,研究紫花苜蓿套种饲用燕麦的种植模式对植物生长、生产、土壤养分的影响,为选择合理的套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以苜蓿行距40 cm、苜蓿二茬刈割后第7天播种早熟品种燕麦的种植模式,与其他模式相比,能够极显著地降低0~10 cm,10~20 cm土层的pH值(P<0.01),极显著地增加各土层土壤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有机碳的含量(P<0.01),而株高、生长速率、存活率、返青率与单作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合理的间套作模式(包括时间和密度),将有利于土壤养分和饲草产量的增加,且有机碳可以作为评价套作系统土壤肥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紫花苜蓿生长年限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3~2005年在内蒙古民族大学试验农场连续3年测定了紫花苜蓿试验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生长年限的增加,紫花苜蓿地0~30cm土层的土壤容重减小了0.026g/cm3,总孔隙度增加了1%,有机质的含量增加了0.8g/kg,碱解氮的含量增加了33.69 mg/kg,速效磷的含量下降了6.94 mg/kg,速效钾的含量下降了121.04 mg/kg.有机质的增加以10~20cm土层最为明显,碱解氮的增加在0~10cm和10~20cm两个土层均较明显,速效磷的减少在0~10cm土层最大,速效钾的减少在各土层均较为明显.说明紫花苜蓿高产栽培中必须重视磷、钾肥的施用,特别是要提高追施钾肥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以甘肃灌区和旱作区苜蓿(Medicago sativa)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地域的苜蓿地土壤全氮(TSN)、有机碳(SOC)、容重、含水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灌区SOC含量均高于旱作区,在90~100cm土层其含量与旱作区差值最大,达3.41g/kg。在0~100cm灌区SOC含量为6.81~12.49g/kg,均值为9.25g/kg,比旱作区高22%。旱作区TSN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含量在(1.03±0.01)~(0.44±0.04)g/kg。在0~30cm灌区TSN含量相对较稳定,差异不显著(P0.05),在30~60cm剖面全氮含量急剧下降,70~100cm含量变化较为稳定,TSN含量维持在(0.66±0.01)g/kg。旱作苜蓿地土壤含水量在0~60cm变化不显著(P0.05),0~100cm土壤含水量均值为(14.437±1.124)%,灌区苜蓿地土壤含水量均值为(16.025±2.029)%。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旱作区和灌区苜蓿地土壤容重均呈现依次增大的分布规律,旱作区最大值为(1.421±0.034)g/cm,比最小值高出17.5%,灌区最大值(1.332±0.017)g/cm,比最小值高出11.3%.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磷比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67个样点数据,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碳磷比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碳磷比的平均值为24.45,变化幅度为1.05~177.69。在水平方向上,土壤碳磷比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总体态势和斑块状交错分布的格局,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藏北高原腹地和喜马拉雅北麓湖盆区,不同草地型和不同自然地带土壤磷含量差异显著; 2)19个草地型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碳磷比的平均值分别为26.15,33.59,30.33和22.76,表土层(10~20 cm)与底土层(30~40 cm)碳磷比差异显著。土壤剖面自上而下,碳磷比可分为低-高-低-高型、低-高-低型、高-低-高-低型、高-低-高型和由高到低型等5个类型; 3)土壤碳磷比与植被盖度、植被高度、20~30 cm土壤容重、10~20 cm土壤含水量、30~40 cm土壤含水量、HCO3-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10℃年积温、年均相对湿度、10~20 cm地下生物量、0~10 cm土壤容重、0~10 cm土壤含水量、速效钾、有机质、总有机碳、水解性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根据植被数据将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12个退化人工梭梭林样点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划分为4个退化程度,研究了不同退化程度人工梭梭林对土壤理化性质与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人工梭梭林退化对土壤容重、全盐含量与阳离子代换量影响不显著,对有机质与pH影响显著;随着土层深度增加以及退化程度加剧,有机质含量降低,pH值变化复杂。2)三类微生物数量与微生物总数总体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0~5 cm土层中细菌数量占极大优势,其他土层上细菌数量与放线菌数量相当,各土层中真菌数量极少。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真菌数量无明显变化;0~5 cm与5~10 cm土层的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与微生物总数均显著减少,10~20 cm土层无显著变化;0~5 cm土层细菌和放线菌比例变化复杂,而其他土层无显著变化。3)4种酶的活性总体上随土层加深而降低,0~5 cm土层酶活性随退化程度加剧而降低,而5~10 cm与10~20 cm土层无显著变化。人工梭梭林退化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与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大于对蔗糖酶活性的影响,过氧化氢酶、脲酶与蛋白酶的敏感性强于蔗糖酶。4)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以及酶活性间相关性总体较强,但理化性质间相关性较弱,容重、放线菌数量同其他指标相关性较弱。退化人工梭梭林的土壤肥力、生物学性质等已经发生衰减,其恢复需要土壤的综合改良。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方式对陇中黄土高原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对陇中黄土高原至少50年传统耕作历史的农耕地和退耕20年的草地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pH值和容重有显著影响。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草地显著高于农田,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20~100 cm土层有机碳和全氮农田高于草地(P<0.05);土壤全磷含量农田虽高于草地但无显著差异。土壤C/N除0~10 cm土层外,农田高于草地。在整个土壤剖面上,草地土壤pH值显著高于农田(P<0.05);除10~20 cm和底层土壤外,草地土壤容重也高于农田。2)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而农田土壤在0~30 cm土层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30 cm土层以下与草地有相同趋势。草地土壤全磷含量各土层间没有显著差异,农田土壤全磷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变化趋势一致;草地和农田土壤速效磷含量都呈减少趋势。土壤pH值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3)各样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磷与土壤容重和土壤pH值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容重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速效磷之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通过盆栽和大田试验研究了土壤水分对紫花苜蓿(金皇后)出苗与保苗的影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土壤质地,苜蓿出苗和保苗所需的土壤水分不同,苜蓿出苗的土壤含水量下限:沙土为4.4%,粘壤土为7%;苜蓿保苗土壤含水量下限:沙土为4%,粘壤土为6%;无论是出苗还是保苗,栽植苜蓿所需的含水量沙土都低于粘壤土.大田沙地试验表明:随着苜蓿出苗时间的延长.苜蓿根系不断向下延伸,对苜蓿死亡起决定作用的土层也不断增厚,播种出苗1~5d内,O~5cm土层含水量起决定作用;播种出苗6~9d内,影响苜蓿生命的土层达到5~10cm;播种出苗9~18d内,影响苜蓿生命的土层达到10~15cm.只有当整个根系层的土壤水分全部低于4%时,苜蓿才会死亡,局部水分低于4%时苜蓿仍可存活.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荒漠草地土壤容重清查数据库严重缺失问题,以新疆北疆426个荒漠草地野外实测数据为对象,结合气象数据及“3S”技术,探讨土壤容重空间变异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0~100cm各土层土壤容重变化范围为0.66~2.17g/cm 3,平均值为1.45g/cm 3,砾砂质、盐土、沙质、土质、砾石质荒漠亚类土壤容重均值依次为1.46、1.31、1.55、1.34、1.54g/cm 3。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均呈增加趋势,表现出幂函数关系。荒漠土壤容重变异系数为10.06%~20.81%,呈现中等变异强度,其中砾砂质、砾石质和沙质荒漠土壤容重显著高于盐土与土质荒漠,且在空间分布上自东北向西南呈现降低趋势。荒漠草地土壤容重与经度、纬度、海拔、年均降水量、≥10℃年均积温、年均气温均极显著相关,且主成分分析将6个生态因子指标转化为3个复合指标,累计贡献率达到79.42%,其中年均降水量、≥10℃年均积温是北疆荒漠草地土壤容重空间变异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甘农9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 Gannong No.9)与海波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Haibo)轮作序列土壤氮素时空动态变化,探讨不同轮作序列土壤氮素时空分配机制。设置草地早熟禾→紫花苜蓿(PA)和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AP)轮作处理,以草地早熟禾→草地早熟禾(PP)和紫花苜蓿→紫花苜蓿(AA)为对照;于种植第二年4–10月分别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测定全氮与碱解氮含量。结果表明,PA模式0–20和20–40 cm土层4–10月全氮含量动态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0–20 cm土层碱解氮含量动态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而20–40 cm土层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趋势;0–20 cm土层,除8月外,4–10月PA模式全氮含量显著高于PP,20–40 cm土层,除8、9月外,4–10月PA模式全氮含量显著高于PP(P 0.05);除4月外,4–10月PA模式0–20 cm和20–40 cm土层碱解氮含量均显著高于PP(P 0.05)。AP模式0–20 cm和20–40 cm土层4–10月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动态均略呈下降趋势;0–20 cm土层,除4、5、6月外,其他月份AP模式全氮含量显著低于AA(P 0.05),20–40 cm土层,除10月外,其他月份AP模式与AA模式无显著性差异(P 0.05);0–20 cm土层,除4、5、6月外,其他月份AP模式碱解氮含量显著低于AA;20–40 cm土层,10月AP显著低于AA(P 0.05),其他月份下两处理间均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草地早熟禾→紫花苜蓿序列可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序列可使土壤全氮与碱解氮得到有效利用。与苜蓿→草地早熟禾轮作相比,草地早熟禾→苜蓿能有效增加土壤氮素含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解决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植3~5年后,产量和品质下降的问题,延长紫花苜蓿利用年限。【方法】对种植4年的紫花苜蓿进行20~25 cm土层断根处理,研究断根后其产量、根系及土壤的变化。【结果】1)断根处理当年的紫花苜蓿株高增加18%,分枝数增加了20个/株,草产量增加了33.8%;2)断根处理使0~30 cm土层紫花苜蓿根生物量增加了54.5%,根长增加了8%,根表面积增加了24.6%,根体积增加了79.4%;3)断根处理降低了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0~30 cm土层土壤紧实度(P<0.05)。【结论】断根技术可用于内蒙古中东部及东北种植多年的紫花苜蓿田,是这些区域维持紫花苜蓿高产、延长紫花苜蓿利用年限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放牧强度对浑善达克沙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研究了3种放牧强度对沙丘和低地利用单元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强,低地和沙丘利用单元,粘粒含量下降,砂粒含量增加,土壤颗粒变粗,容重变大,总孔隙度下降;低地利用单元土壤变紧,0~5cm及5~10cm土层含水量下降;阳坡和阴坡紧实度下降,0~5cm土层含水量下降,5~10cm含水量增加。  相似文献   

15.
绿洲灌溉区与旱作区连作苜蓿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星  师尚礼 《草地学报》2014,22(2):306-311
为研究连作模式下不同气候区苜蓿(Medicago sativa L.)土壤理化指标地域分布的差异性,对甘肃省灌区和旱作区连作苜蓿土壤的全氮(TSN)、有机碳(SOC)及土壤团粒结构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灌区SOC含量均高于旱作区,90~100 cm土层差值最大,达3.41 g·kg-1;0~100 cm土层灌区SOC含量为6.81~12.49 g·kg-1,均值为9.25 g·kg-1,比旱作区高22%。旱作区TSN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含量为(1.03±0.01)~(0.44±0.04) g·kg-1;0~30 cm土层灌区TSN含量相对较稳定,30~60 cm土层则急剧下降,70~100 cm内又较为稳定,TSN含量维持在(0.66±0.01) g·kg-1。灌区苜蓿土壤的分形维数均低于旱作的,0~40 cm土层内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大(P<0.05),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0.25 mm土壤团粒质量在干筛和湿筛处理下均呈现降低趋势;0~20 cm土层的土壤分形维数小于20~40 cm的,在干筛条件下,>5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最高,5~2 mm的次之,0.5~0.25 mm的最少。因此,苜蓿土壤SOC和TSN含量随着灌溉水平的差异表现出显著变化,且灌区苜蓿土壤团粒结构优于旱作区更适合苜蓿耕作,但旱区苜蓿土壤0~30 cm土层保水性等同于灌区的,说明连作苜蓿具有较强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地土壤理化性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坤  李世忠 《草业科学》2015,(11):1767-1773
本研究分析了半干旱区不同种植年限苜蓿(Medicago sativa)地土壤理化性状。结果表明,随着苜蓿种植年限的增加,0-100 cm土层土壤容重出现不规律的波动,苜蓿地土壤容重值整体偏大;土壤有机质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减小(P0.01),并且在种植5年的苜蓿地中提高最明显,在种植8年的苜蓿地中最低。各年限苜蓿地均表现出土壤有机质的"表聚性"。在一定的种植年限范围内,种植苜蓿对土壤有机质具有累积作用;土壤全氮含量随苜蓿种植年限的增长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减小,种植苜蓿4年时土壤全氮含量最大,8年时苜蓿地土壤全氮含量最低,并且土壤全氮含量主要集中于0-40 cm土层,全氮显著累积作用于表层土壤;土壤硝态氮随着苜蓿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降低,表层土壤对土壤硝态氮有累积作用,并且与苜蓿种植时间长短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铵态氮含量在剖面上变化不大,与苜蓿生长年限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今后需从栽培苜蓿草地的管理措施上深入探讨栽培苜蓿地的最佳种植和利用年限。  相似文献   

17.
以短花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放牧强度季节调控试验处理和1个对照处理,对不同放牧处理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放牧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影响较为明显,土壤容重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全年重牧土壤容重上升较明显;土壤含水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全年重牧土壤的0~20 cm土层下降显著(P0.05)。各放牧处理对0~20 cm以及3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对10~40 cm土层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春季零放牧+夏季重牧+秋季适牧处理土壤的0~10 cm土层速效氮含量显著提高(P0.05);春季零放牧+夏季重牧+秋季适牧处理土壤的10~20 cm土层全磷含量显著升高(P0.05),其他土层在不同放牧处理下变化不显著(P0.05);各放牧处理对土壤速效磷和全钾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对0~20 cm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综合各项理化性质指标,春季零放牧+夏季重牧+秋季适牧是最佳的草地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8.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选择3个高寒草甸牦牛牧场,分析放牧强度和地形共同作用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α多样性、土壤物理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放牧强度显著影响α多样性(P 0.01),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和均匀度均表现为中牧最高,重牧最低,符合"中度干扰假说";2)轻度放牧下,阴坡的优势度和均匀度最高;3)土壤容重随着放牧强度增加而上升,孔隙度和土壤含水量减小,土壤电导率先增后降;4)阴坡孔隙度高于阳坡和谷地,0–10 cm土层含水量、孔隙度和电导率高于10–20 cm土层,土壤容重相反;5) 0–10 cm土壤物理性质与群落多样性显著相关(P 0.05),其中土壤容重最为密切。地形和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群落α多样性和土壤物理性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当雄草原不同退化草甸土壤含水量及容重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含水量和容重是土壤物理属性的2个重要指标,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及生产能力有重要影响。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法研究西藏当雄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水分和容重分布特征,为草地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环境及土壤条件对土壤水分含量分布及变异影响显著;随着草地退化程度加重,土壤含水量极显著降低(P<0.01),土壤容重显著增加(P<0.05);土壤含水量在土壤剖面上的变化表现为正常草地和轻度退化草地土壤0~10cm>10~20cm,而严重退化草地为0~10cm<10~20cm;土壤容重在土壤剖面上的变化表现为正常草地和轻度退化草地土壤容重0~10cm<10~20cm,而严重退化区容重变化表现为0~10cm>10~20cm。草地退化首先表现在表层土壤上,且草地退化导致土壤水分含量的显著降低也不利于草地的自然恢复,将加速草地的进一步退化。  相似文献   

20.
松嫩草甸寸草苔群落土壤微生物量磷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松嫩草甸寸草苔群落是羊草群落轻微碱化演替的次生群落。对该群落土壤微生物量磷季节变化、垂直分布以及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0~10和20~30 cm土层微生物量磷的季节变化趋势呈明显的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8月;10~20 cm土层微生物量磷的季节变化不明显;表层(0~10 cm)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高于10~20和20~30 cm土层的含量。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速效氮、全磷、缓效钾以及土壤pH值和土壤温度对土壤微生物量磷的直接影响较大,而土壤速效磷主要是通过其他土壤因子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磷;紧实的土壤条件对土壤微生物代谢活动具有明显的限制作用,而土壤盐化状况对微生物代谢的限制作用不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上层(0~20 cm)土壤全磷含量是促进土壤微生物量磷累积的重要因素,而下层(20~30 cm)土壤微生物对磷素的累积主要受到土壤可利用磷素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