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夏闲期耕作对旱地麦田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夏闲期耕作对旱地麦田土壤容重、重量含水率和孔隙度等物理性状的影响。[方法]设置夏闲期深翻(PT)和深松(ST)两个处理。[结果]在0~50cm土层剖面内,土壤容重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ST处理下土壤容重比PT处理降低了0.7%~14.5%;而土壤重量含水率和总孔隙度则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ST处理下土壤重量含水率和总孔隙度较PT处理分别提高了23.3%~41.9%和0.9%~14.0%。另外,PT处理土壤容重和重量含水率的层化率高于ST处理,而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的层化率低于ST处理。土壤容重与重量含水率和各孔隙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整体来看,ST处理下的土壤固相低于PT处理,液相高于PT处理。[结论]夏闲期深松更有利于改善旱地麦田的土壤物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前,世界各国对石油产品计算方法有三种,即标准容量法、体积重量法和衡量法。西欧、美国多采用容量法;原苏联及东欧多采用重量法。桶装重质油料一般均用衡量法。我国计算石油产品曾沿用过标准容量法、重量法,现行使用体积重量法。据几十年的实践表明,上述方法各有优缺点。相比而言,我认为对轻质石油产品还是采用20℃标准容量法好处多,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相似文献   

3.
栽参土壤的物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吉林省长白山区的主要栽参土壤(暗棕壤人参床土)的基本物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供试床土的颗粒组成以物理性砂粒为主(55~60%),质地属粉质壤土,且上下均一,较适于人参生长。其他物理性状,如结构、孔度及水分特性等,均好于我省常见的耕地土壤或相同质地的耕地暗棕壤,且人参产量与上述物理性状之间也分别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还表明,床土的容重和其他物理性状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因此建议今后以床土的容重(0.8g/cm~3左右)作为评价床土物理性状好坏(或是否适于人参生长)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土壤水分自动站土壤水分常数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山东省120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所测定的土壤水文、物理特性测定值(简称土壤水分常数),采用ARCGIS技术、统计、成果参照对比等方法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山东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的土壤质地壤土类居多,达75%;土壤水文、物理特性测定土壤容重0.95~1.93 g/cm3、田间持水量14.1%~40.8%、凋萎湿度1.1%~33.0%。部分台站测定的水分常数存在偏差,尤其凋萎湿度的误差最大,田间持水量误差较小,土壤容重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5.
目前世界各国对石油计算方法有三种:标准容量法、体积重量法和衡量法。英、美对轻质油料采用容量法。苏联及东欧国家多采用重量法。桶装重质油品一般均采用衡量法。建国初期我国石油计算方法沿用英、美的60°F标准容量法。1954年后改为苏联的20℃密度实际重量法。1981年后使用了我国自己的r值20℃体积重量法,三十几年来经历丁三个阶段。根据多年的实践,以上几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相比而言,我认为对轻质石油产品采用容量法好处较多。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四川地区的土壤水文、物理特性,获得更准确可靠的自动土壤水分资料,研究了四川省184个自动土壤水分站的土壤水文、物理常数,包括土壤质地、田间持水量、土壤容重和凋萎湿度。结果表明,四川地区土壤质地以壤土类为主,约有44%的县(区)为壤土类土质,其次是黏土类,约占30%,砂土类地区最少,仅占5%。自动土壤水分站田间持水量的分布为12.5%~36.7%;土壤容重的分布为1.00~2.13 g/cm~3;凋萎湿度的分布为3.1%~16.9%。研究还发现,部分站点测定的土壤水文、物理特性存在疑问,特别是凋萎湿度差异较大,问题站点较多。  相似文献   

7.
以七个籽粒大小不同的玉米杂交种为材料,在三个播期中评价籽粒生长性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终结体积的基因型与播期互作不显著,其余性状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与播期互作。对于最大鲜体积、终结体积和粒重,只有基因型与播期互作中的线性部分显著。多数大粒型组合的终结体积、最大鲜体积、粒重和有效灌浆期表现较稳定。大粒型杂交种多数性状比小粒型具有较大的均数和回归系数,粒重的稳定性参数与终结体积、有效灌浆期和实际灌浆期的稳定性参数存在一定相关。  相似文献   

8.
土壤容重是土壤的一项物理性质。在旱情监测中,土壤容重是一个必需的本底数据,是计算土壤水分总贮存量及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的换算常数,主要用于土壤重量含水量与体积含水量之间的换算,是土壤墒情评价指标计算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9.
不同生态区域贵州鸟王茶土壤性状及茶叶品质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采集贵州鸟王茶产地土壤和茶叶样品,分析研究了不同生态区域中贵州鸟王茶土壤性状及与茶叶品质相关性.结果显示:土壤容重值为1.00~1.21 g/cm3,土壤孔隙度平均为51.89%,土壤毛管持水量平均为32.78%,鸟王茶产地土壤物理性状适合于茶树生长.土壤pH值为4.70~5.27,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碱解氮含量丰富,分别为21.43~51.25、5.78~28.02、29.38~116.24mg/kg,而速效钾素含量中等,为85.79~113.80 mg/kg.土壤颗粒组成中粗粉粒含量与茶叶中氨基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容重与茶叶中咖啡碱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土壤碱解氮与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pH值与茶叶咖啡碱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效磷与茶叶咖啡碱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选用不同时期在黄淮地区推广的31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探讨其全麦粉类胡萝卜素含量、脂肪氧化酶活性等若干品质性状的品种间差异及类胡萝卜素含量与若干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类胡萝卜素含量、脂肪氧化酶活性、总戊聚糖、水溶性和非水溶性戊聚糖含量、色差仪参数、RVA参数、近红外参数等品质性状的品种间差异均达到显著。类胡萝卜素含量与水溶性戊聚糖含量、黄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高峰黏度、低谷黏度、稀懈值、最终黏度、容重、形成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峰值时间、蛋白质含量、稳定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对供试品种(系)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进行了聚类分析,将孟0318等19个品种(系)聚为一类,将洛麦23等10个品种聚为一类,将淮麦22等2个品种聚为一类,3个类别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93、1.07和2.99 mg/kg。  相似文献   

11.
提高小麦出粉率的间接选择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9个小麦种质籽粒性状和出粉率间关系的分析表明,角质度、千粒重和容重与出粉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角质度对出粉率的标准偏回归系数(0.57)明显高于后两者.但在角质度一定时,容重与出粉率无关.比重、角质度、蛋白质含量、粒厚系数和腹沟宽等因素对容重有明显影响.千粒重与籽粒体积为高度正相关(0.9943),而与容重(-0.0961)和角质度(0.0064)均无关.因此,在育种早代角质度和千粒重似可作为间接选择指标,以有效地提高小麦品种的出粉率.  相似文献   

12.
不同因子对茶叶品质构成因素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种植密度、土壤物理性状、光照强度、肥料种类、采摘方式等因子对茶叶品质构成因素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密度比较,以中密度茶叶品质最好;土壤物理性状越好,则茶叶品质也越佳;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下降,而茶叶品质则提高;有机肥对绿茶品质有升有降,但长期来看有提高作用,对红茶品质极为有利。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供试材料农艺、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导育种实践,以105份黄淮麦区的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单株产量、5个农艺性状(株高、穗长、有效分蘖数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以及11个品质性状(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沉淀值、容重、延展性、硬度指数、最大拉伸阻力、稳定时间、形成时间、拉伸面积)进行变异性分析、偏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变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中有效分蘖数单株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23.11%),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小(8.81%);品质性状中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最大(28.24%),容重的变异系数最小(1.21%)。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各品质性状间无显著相关性;株高与稳定时间(-0.346)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形成时间(0.393)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沉淀值(0.299)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硬度指数(-0.278)呈极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被分为7个类群,类群间遗传差异较小,仅个别类群之间在穗粒数、千粒重、吸水率、沉淀值、硬度指数、最大拉伸阻力、稳定时间性状中的少数性状上表现显著性差异。从第Ⅴ类群中筛选出在4个综合性状较好的材料(山农2...  相似文献   

14.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扬麦20品质调优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做好国审小麦品种扬麦20在晚播条件下的调优生产技术,采用播期和密度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小麦籽粒品质性状、面团粉质参数以及淀粉糊化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播期对扬麦20的千粒质量、容重、硬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等品质性状以及面团粉质指标(除形成时间外)和淀粉糊化参数(除峰值时间、糊化温度外)均有极显著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千粒质量、容重和硬度逐渐降低,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粉质参数以及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返弹值等淀粉参数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稀懈值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种植密度及其与播期的互作对扬麦20的品质性状、粉质参数及糊化参数均无显著影响。在迟播条件下,以11月18日播种小麦的籽粒品质和面团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5.
影响普通小麦加工馒头质量的主要品质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利用33个普通小麦(T .aestivum)品种(系)对影响馒头加工质量的3大类,19个小麦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馒头质量模糊综合评判系统,并首次对影响馒头白度、孔隙、比容、回弹的小麦品质性状及HMW谷蛋白对馒头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⑴3大类性状对馒头的加工质量都有极显著影响,其作用顺序是:面粉物理性状大于籽粒化学组分,籽粒化学组分大于籽粒表型品质性状。⑵影响馒头质量的主要品质性状是:角质率、容重、湿面筋、支链淀粉的含量及支、直链淀粉比值、蛋白质含量、沉淀值、伯尔辛克值、发酵成熟时间及成熟体积、面粉需水量、降落值。馒头各质量指标受不同小麦品质性状影响,可利用这些关系对馒头各质量指标进行间接选择和预测。⑶影响小麦加工馒头质量的品质性状较多,且性状间相互影响。因此,对其协调选择是优质馒头小麦选育的关键。⑷HMW谷蛋白组分主要影响馒头的体积、白度,含Glu5+10的品种,加工的馒头体积较大,白度较低。  相似文献   

16.
通径分析在春小麦产量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黑龙江垦区优质春小麦10个新品种的6个产量性状及产量进行了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麦粒容重、小穗数、千粒重和穗长是影响小麦产量主要性状,小麦各产量性状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依次为:穗长、千粒重、粒容量、小穗数、穗粒数和株高。小麦各产量性状对产量的综合作用依次为:粒容量、千粒重、穗长、株高、穗粒数和小穗数。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分析了浙江省主要小麦品种浙麦1号、浙麦2号、浙麦3号和品系“119”籽粒的物理性状及其面粉品质。结果表明,“119”和浙麦3号的千粒重,容重、角质率都相对较高,而浙麦1号和浙麦2号相对较低。面粉品质属弱面粉或中等面粉,其中“119”小麦的面筋含量较高,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断裂时间都相对较长,面团曲线较平稳,谱带较宽,软化度也较小,总评价值较高,加工品质相对较好。 年度间和不同收获期之间,麦粒的物理性状和面粉品质均有差异。延迟收获的小麦籽粒容重、千粒重、角质率等物理性状和面团的弹性、延伸性变劣,软化度增加,而出粉率和面筋含量稍有提高,可见,小麦产量、籽粒的物理性状和加工品质等以适时收获为好。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宜宾烟区耕层土壤物理性状影响,本文通过定点试验,以常规耕作(CK)为对照,分别设置免耕(T1)、压实+翻耕25cm(T2)、翻耕25cm(T3)三种耕作措施,测定项目包括土壤含水量、容重和紧实度。结果表明:(1)翻耕能显著提高0~20cm耕层土壤含水量;(2)翻耕处理有助于降低耕层土壤容重大小;(3)翻耕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紧实度。表明翻耕能有效改善宜宾烟区耕层土壤结构,使得深层土壤结构变疏松,提高了土壤含水量,降低了土壤容重和紧实度,从而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枸杞枝条不同复配基质对番茄幼苗生长发育及光合参数的影响,以筛选适宜的番茄育苗基质配比方案。【方法】以枸杞枝条、珍珠岩和蛭石作为基质材料,共设10个处理,其中T1处理全部使用枸杞枝条,其余9个处理中枸杞枝条、珍珠岩、蛭石的体积比分别为2∶1∶1(T2)、3∶1∶1(T3)、4∶1∶1(T4)、5∶1∶1(T5)、6∶1∶1(T6)、3∶1∶2(T7)、4∶1∶2(T8)、5∶1∶2(T9)、6∶1∶2(T10),以"壮苗二号"育苗基质作为对照(CK),分析不同复配基质的物理性状及其对番茄幼苗生长发育、光合参数和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添加枸杞枝条可降低复配基质的容重,提高复配基质的通气孔隙和持水孔隙,其中T10处理(V(枸杞枝条)∶V(珍珠岩)∶V(蛭石)=6∶1∶2)复配基质的物理性状在栽培基质的适宜范围内。由育苗指标可知,T10处理番茄幼苗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和根体积指标较好,壮苗指数较大,长势最强;番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最高,比CK高51.28%;番茄的单位中心吸收光能(ABS/RC)、能量散耗(DIo/RC)比CK高出7.2%和25.73%;番茄幼苗的总叶绿素含量最高,比CK高17.02%;番茄的MDA含量较低,比CK低39.65%。【结论】综合比较认为,V(枸杞枝条)∶V(珍珠岩)∶V(蛭石)=6∶1∶2为番茄育苗的最适枸杞枝条基质配比方案,可作为无土栽培基质进行研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20.
永安国有林场土壤理化性质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珊珊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5):115-116,205
基于永安国有林场土壤物理性状的相似性,运用最小距离聚类法,将9个土壤剖面划分为3类,并探讨不同物理性状土壤类型的化学性状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土壤容重与自然含水量具有负相关(R=-0.81),土壤物理性状指标的大小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大而减小。土壤物理性状指标较大的土壤酸性较强,但不同土壤类型下的pH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土壤类型下的有机质差异不显著(P〉0.05),与土壤交换性酸的含量显著相关(P〈0.05)。不同土壤类型的全磷、全钾含量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具有极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