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目的]该研究为新型肥料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砂子为介质,通过淋溶试验,研究高分子复配材料对不同形态氮素溶出特性的影响。[结果]自制控失肥料氮素溶出平缓稳定,与普通肥料相比,高分子复配材料可以减少40%铵态氮、50%硝态氮、23%尿素氮、50%复合肥全氮的流失。肥料中各形态的氮素累积溶出率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用线性方程y=a+bt、一元二次抛物线方程y=a+bt+ct2和一级动力学方程y=a(1-e-kt)表征,以一级动力学方程y=a(1-e-kt)拟合效果最好,一元二次抛物线方程y=a+bt+ct2次之。[结论]在普通化肥中按一定比例加入高分子复配材料可以控制肥料营养元素的渗透流失。  相似文献   

2.
控失氮肥控制氮素径流损失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斜面坡地径流实验,研究了控失氮肥(尿素)在控制土壤氮素径流损失上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在等氮量施肥情况下,控失尿素对普通尿素氮素在径流损失上的控失率为57.50%;控失剂对照对本底对照的径流损失控失率为8.94%.  相似文献   

3.
控失尿素对水稻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控失尿素在贵州黄壤地区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乐优58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施用等量磷、钾肥的基础上,以无氮和普通尿素为对照,研究控失剂添加量为1%、2%、3%、4%、5%和6%的控失尿素对水稻产量、养分积累及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随着控失尿素中控失剂添加量的增加,水稻产量变化无明显的规律性,但对水稻籽粒氮的积累量,秸秆氮、磷、钾的积累量以及地上部钾的积累量呈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同时对水稻氮素、磷素、钾素收获指数及钾素吸收效率也有规律性影响。施用添加1%~6%控失剂的控失尿素的水稻产量较普通尿素高,其中添加1%控失剂的控失尿素的增产效果最好,增产率为12.22%;用添加1%、2%和6%控失剂的控失尿素均有利于水稻对氮、磷、钾养分吸收与积累,且其在籽粒中的积累量更多,有利于水稻产量提高。添加3%控失剂的控失尿素则在水稻秸秆中的氮、磷、钾养分积累量较多,有利提高水稻的抵抗力,促进其成长。【结论】结合生产成本投入,在贵州黄壤地区以施用添加1%控失剂的控失尿素的对水稻生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恩泰克长效稳定性肥料对玉米生长及硝酸盐淋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DMPP是一种新型硝化抑制剂,添加到含铵肥料中具有抑制铵态氮向硝态氮转化的作用。本文在冲积土条件下,研究了含有DMPP的恩泰克肥料对玉米生长及土壤系统中硝态氮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复合肥相比,播前基施或八叶期追施恩泰克长效稳定性肥料均能抑制硝化作用,降低土壤硝态氮的含量,提高铵态氮与硝态氮的比值。结果能显著促进玉米根的生长,对玉米产量没有影响。本研究认为,在肥料中添加硝化抑制剂DMPP,能在不影响玉米生长的前提下降低硝酸盐淋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尿素中控失剂添加量对夏玉米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尿素中控失添加剂的适宜用量,以无氮处理(CK)、普通尿素(CU)处理为对照,研究不同控失剂添加量尿素(I~VI型,控失剂含量1%~6%)对夏玉米生长和肥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对夏玉米产量和生物量影响显著,相同氮肥用量下,控失剂用量对夏玉米生物量有显著促进作用,尿素中4%的控失剂用量对夏玉米产量和生物量的促进作用最大,2016和2017年夏玉米平均产量Ⅳ型控失尿素较CU增加7.80%,夏玉米平均生物量Ⅳ型控失尿素较CU增加10.30%;尿素中控失剂含量为5%时夏玉米地上部吸氮量最多;Ⅳ型控失尿素的玉米氮肥利用率、氮素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最高。尿素中控失剂添加量为4%玉米生物量和氮肥当季利用率最高,拟合控失尿素和夏玉米产量得出控失剂在尿素中的最佳添加量为4.81%。  相似文献   

6.
采用室内土柱淋溶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处理下土壤氮素在东北棕壤土中的淋溶特征。结果表明:铵态氮、硝态氮和全氮的淋溶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肥料中氮的淋失率在35.85%~47.50%之间,总氮的淋失量(y)与施氮量(x)之间的关系均可用线性回归方程进行模拟y=0.4817x+197.07(R2=0.9991)。棕壤土的土壤氮素淋溶流失以硝态氮为主要形态,经过12次土壤淋洗以后,硝态氮淋失量占氮素淋失总量70%以上,而铵态氮的比例不到3%;铵态氮淋失主要集中在前5次淋洗,硝态氮和总氮的淋失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7.
通过室内土柱模拟淋溶试验比较了两种供试土壤加入等量氮素后,化肥处理(硫酸铵溶液)和有机肥提取液处理淋溶过程中不同形态氮及可溶性有机碳(DOC)在土壤中的淋溶迁移特性.结果表明,加入硫酸铵溶液后两个土壤氮素累积淋火量较未施肥清水对照无明显变化,肥料氮的淋失量占氮总淋失量的比例在2.31%~8.68%之间;而加入有机肥提取液后淋出的氮量显著增加,肥料氮占氮总淋失量的比例达65.7%~76.4%.有机肥处理淋失的氮素形态以可溶性有机氮(DON)为主,其次为硝态氮和铵态氮;而化肥处理氮素淋失形态以硝态氮为主(85.2%~88.8%),其次为可溶性有机氮DON(7.9%~10.2%),铵态氮所占比例最低(3.3%~4.6%).有机肥处理DOC和铵态氮的淋失量也显著高于化肥处理.因此,有机肥中可溶性养分特别是可溶性有机碳、氮在土壤中的淋失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土壤中新型肥料氮素淋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氮素淋溶是农田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也是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重要原因,研究土壤氮素淋失特征对预防地下水氮素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采用室内土柱淋溶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新型肥料在土壤中的迁移及淋溶规律,分析了氮素淋溶的地球化学响应特征,并确定了各形态氮素淋失量。研究结果表明:尿素、缓释肥料、稳定性肥料处理氮素淋溶量差异显著,分别为208.66、131.95、125.24kg·hm-2,缓释和稳定性肥料的氮素淋失率分别为32.98%和31.31%,比尿素低19.15%和20.85%,说明缓释和稳定性肥料可以显著减少氮素的淋失及对地下水的污染。硝态氮、铵态氮、有机氮分别占氮素淋失量的49.89%~75.19%、6.48%~12.77%、14.92%~31.31%,说明硝态氮是氮素淋溶的主要形态,其次是有机氮和铵态氮。  相似文献   

9.
[目的]实现对化肥养分释放特性的准确、可靠评价。[方法]以石英砂作为淋洗介质,以硫酸铵、普通复合肥和控失肥为供试肥料,改变沙柱长度、化肥形状和加水方式,测定淋溶法改进前后淋洗液中的铵氮浓度。[结果]淋溶法改进前硫酸铵、复合肥和控失肥的铵氮溶出分别为(0.6253±0.2187)、(O.0544±0.0233)、(0.0400±0.0154)g,离散系数分别为35%、43%、39%;淋溶法改进后硫酸铵、复合肥和控失肥的铵氮溶出分别为(0.5658±0.0672)、(0.0397±0.0051)、(0.0312±0.0233)g,离散系数分别为12%、13%、9%;硫酸铵铵氮溶出3次重复间的试验误差由36.7%降至3.3%。[结论]以石英砂为介质,改进后模拟淋溶试验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得到显著改善.试验误差从35%~45%降低到10%左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新型尿素在膜下滴灌玉米上的肥效差异,筛选最佳的新型尿素类型。【方法】设置7个处理:不施氮肥、常规尿素、聚能网尿素、腐殖酸尿素、含锌尿素、控失尿素和常规尿素加锌。各处理施用等量氮磷钾,控失尿素全部基施,其他处理尿素30%作基肥,70%后期随水滴施,磷钾肥全部基施。在成熟期测定其生物量、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含量。【结果】与普通尿素相比,新型尿素处理后玉米产量增加6.32%~9.62%,地上部干物质量增加5.62%~13.43%,差异显著。其中控失尿素增产效果最为明显,比普通尿素增加13.43%;与普通尿素相比,新型尿素处理后氮肥利用提高3.26%~8.28%,控失尿素氮肥利用率最高;新型肥料均有利于提高0~40 cm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累积,其中控失尿素处理后效果最好。【结论】施用控失尿素,棉花产量提高9.62%,地上干物质量提高13.43%,氮肥利用率提高8.28%,应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刘波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33-1134,1200
[目的]为保水剂正确使用和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方法]测定3种保水剂在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和氯化铵溶液中的吸水倍率及养分吸持量,研究不同氮肥对保水剂吸水、保肥性能的影响。[结果]保水剂在各种肥料溶液中的吸水倍率显著下降,并随肥料浓度的增加下降幅度增加。随着肥料浓度的增大,保水剂对尿素中氮的吸持量和吸持率增加,对碳酸氢铵、硫酸铵和氯化铵中氮的吸持量增加、吸持率降低。氯化铵对保水剂吸水倍率的影响最大,然后是硫酸铵、碳酸氢铵、尿素。在碳酸氢铵、硫酸铵和氯化铵浓度为10%时,3种保水剂的相对吸水倍率下降到10%左右,对氮的吸持量增加到741.1~814.6 mg/g。[结论]保水剂和肥料品种不同,吸水倍率、吸持量和吸持率也不同。最高浓度下,保水剂对氮肥吸持率按碳酸氢铵、氯化铵、硫酸铵、尿素次序依次增大。  相似文献   

12.
采用15N示踪技术,在袋控缓释条件下,研究不同形态氮素对当年生毛桃尿素态氮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尿素处理、尿素与硝态氮混施、尿素与铵态氮混施,尿素与硝态氮、铵态氮按1∶1∶1混施4个处理15N利用率分别为13.81%、10.92%1、5.53%和15.78%,尿素与铵态氮混施、尿素与硝态氮、铵态氮1∶1∶1混施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均能提高植株对尿素态氮的吸收利用;而尿素与硝态氮混施,15N利用率显著低于其它处理,降低了植株对尿素态氮的吸收利用。从15N在植株不同器官的分配来看,各处理植株叶片的15N分配率最高,均占植株总吸收量的60%以上,其它依次为根主干枝梢。植株总吸氮量以尿素与铵态氮混施处理最高,但该处理表观生长量低于尿素与硝态氮混施处理。  相似文献   

13.
实验研究了复混肥添加剂对肥料养分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复混肥中添加木质素、风化煤、硼砂等添加剂能显著地降低肥料养分在土壤中的释放速率,并且以3种添加剂复配添加效果最好。与未加添加剂的相比,肥料与土壤混匀后培养17d,期间氮释放速率能降低0.3%-5.7%,磷释放速率降低0.3%-5.3%。钾释放速率降低0%-8.1%。由此可见,在复混肥中添加添加剂具有显著的缓释效应,能减少肥料流失,提高养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肥料形态对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利用ICP-MS分析硫酸铵和尿素两种氮肥中稀土元素的含量,研究施用不同形态肥料对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硫酸铵中La、Ce、Pr、Nd含量均高于尿素,La、Pr和Nd含量分别是尿素的6.7、9.9和12.8倍。硫酸铵中纯氮含量不到尿素的50%,使用氮肥时铵态氮肥施用量高于尿素。在同时施肥情况下,硫酸铵施入土壤后的稀土元素La、Pr和Nd分别是尿素施入土壤后的13.4、19.8和25.6倍。[结论]铵态氮肥(硫酸铵)的稀土元素含量是尿素的数倍,有利于补充土壤中的稀土元素。  相似文献   

15.
固化剂对低摩尔比脲醛树脂固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低摩尔比脲醛树脂固化速度慢、胶接制品胶合强度低的问题,该文采用甲酸铵、乙酸铵与过硫酸铵组成复合固化剂,与传统氯化铵固化剂作比较,研究了不同固化体系对5种摩尔比脲醛树脂的固化性能及胶合板的胶接强度与甲醛释放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以甲酸铵或乙酸铵与过硫酸铵混合作为脲醛树脂的固化剂,固化时间和适用期可以调控以满足胶合板生产需要,固化后体系的pH值高于以氯化铵为固化剂时体系的pH值,胶合板甲醛释放量明显低于以氯化铵作为固化剂的甲醛释放量。   相似文献   

16.
氮肥形态对坡耕地雨季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氮肥形态对土壤养分流失通量及途径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利用模拟径流小区观测的方法,研究在地膜覆盖与不覆盖情况下氮肥形态对坡耕地雨季土壤养分流失通量及途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壤中流氮、磷和钾的流失量分别占总径流流失量的71.30%、6.36%和8.85%,说明磷和钾流失的主要途径是地表径流,而氮流失的主要途径是壤中流,地膜覆盖降低酰胺态氮肥和缓控释肥处理氮素流失量,其中酰胺态氮肥处理地膜覆盖较不覆盖壤中流氮流失浓度和径流氮素流失量分别降低40.40%和29.32%。在无覆盖条件下,各处理径流氮素流失顺序表现为:酰胺态氮肥>铵态氮肥>缓控释肥>硝态氮肥,施用硝态氮肥氮素流失量最低,较施用酰胺态氮肥氮素流失少40.86%。在地膜覆盖条件下,各处理径流中氮素流失顺序表现为:铵态氮肥>酰胺态氮肥>硝态氮肥>缓控释肥,施用缓控释肥氮素流失量最低,较施用铵态氮肥氮素流失少59.60%。结果表明在四川紫色丘陵区为了有效控制水土养分流失,在肥料形态的选择上,以无覆盖条件下施用硝态氮肥较好,以地膜覆盖条件下施用缓控释肥较好。  相似文献   

17.
据省内17个田间试验点统计,水稻施氯磷铵处理平均亩产488公斤,比尿素磷铵447公斤增产9.2%,比尿素 普钙458.2公斤增产6.5%。在棕壤、草甸土上,氯磷铵对玉米、谷子、棉花和大豆等作物的肥效同尿素磷铵及等养分的单质配合肥大体相等。在中等肥力条件下,氯磷铵对玉米、大豆经济效益最佳施肥量分别为24.7公斤/亩和16.4公斤/亩;对水稻作物在高、中、低三种肥力水平条件下最佳施肥量分别为26.6公斤/亩,45.5公斤/亩和57.8公斤/亩.在粮食作物上,采用氮磷比为 1:1型的复合肥应以50%作基肥.再用50%的单质氮素作追肥经济效益最高。在施用方法上复合肥以作基肥深施和全层施肥效果好,分别比对照增产49.6%和39.1%。  相似文献   

18.
在等氮量水平条件下,对玉米生育期指标以及产量进行对比试验,研究氮肥长效剂(肥隆)对氮肥的控释作用。结果表明:氮肥在拌入肥隆一次作底肥深施能够满足玉米整个生育期所需要的氮素养分,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延缓叶片衰老,同期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光合生产率、干物质积累均有所提高,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也有较大影响,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自制的非水溶性材料包膜缓释氮肥的养分释放规律及其对小青菜产量的影响,采用浸泡试验分析了3种非水溶性材料包膜缓释氮肥(缓释肥料A、缓释肥料B、缓释肥料C)的养分释放规律,同时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其对小青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非水溶性包膜肥料具有较好的缓释性能,当缓释氮肥包膜率为6%~8%时,通过浸泡试验测得的135 d氮养分累积释放量为32.2%~63.5%;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了3种缓释氮肥的小青菜地上部产量均高于不施氮肥对照,增产幅度为244.90%~406.58%,均略高于施用普通大颗粒尿素的产量;其中缓释肥C处理小青菜产量高,小青菜硝酸盐含量和土壤硝态氮含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