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汉平原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饮水问题一直是关系农村居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在农村饮水困难得到解决的同时,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又凸现出来。江汉平原水资源丰富的优势使其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但该区域农村饮水的安全问题也让人触目惊心。研究该区域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既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求,也是实现江汉平原可持续发展、巩固商品粮基地地位的现实需要。从水资源管理的角度在分析了江汉平原农村饮水问题的现状、原因之后,提出构建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机插秧的影响因素 1.客观因素湖北省荆州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水资源充足,是水稻主产区。因机械化插秧是小苗带土移栽,要求田块平整,浅水栽插、薄水勤灌。相对于传统手插秧秧苗小、秧龄短、发生虫害机率大、成熟期相对较晚,因此对水利、田块、气候等要求较高。机械化插秧要求水的深度应保持在1—3cm之内。秧苗普遍分蘖时,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农机化水平指标的权重,并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测度了江汉平原农业机械化水平,评定出江汉平原农业机械化水平介于"比较好"和"一般"之间,并把来自江汉平原的一些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对当地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和对应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比较,确立机播、机插等为优先发展的领域,这对于今后江汉平原地区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农业机械化的综合保障能力以及农业机械化综合效益的进一步提高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今年秋,广阔的江汉平原湖北省荆州市的田野迎来了一支不远千里的机收队伍——广西农友跨省机收服务队。飘扬的党旗、高性能的收割机、优质的服务、敢打敢拼的精神扬威江汉平原。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江汉平原小规模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探讨了建设新农村对小规模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迫切要求,并提出了推进江汉平原小规模农机化和现代农村建设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6.
孝昌县地处鄂北岗地与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大别山南麓、江汉平原北部,东与武汉市黄陂区接壤,西接云梦县、安陆市,南邻孝南区,北靠大悟县、广水市,地形北高南低,溶蚀低山与切割丘陵互为穿插,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棉花及其他经济作物  相似文献   

7.
1基本情况汉川市位于江汉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属于平原滨湖地区,处于武汉核心圈的核心圈层,素有"江汉明珠"和江汉平原"鱼米之乡"之称,是全国优质粮棉生产基地、长汉流域双低油菜生产基地,是全省的水稻重点县(市)、畜牧大  相似文献   

8.
1 江汉平原的地理环境及主要农作物 江汉平原是长江及其支流所携带的泥沙堆积而成的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河流纵横,湖泊成群,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自然条件较为优越.  相似文献   

9.
江汉平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油生产基地之一,2001年稻谷、油菜和麦类种植面积已达400万hm2,总产近2000万t.江汉平原地处长江中游,受季风影响,降水季节性强,年变化显著:初夏(大小麦及油菜收获季节)及初秋(中晚稻收获季节)降水特别集中,多为雨或阴凉天气,极不利于粮油晒场作业;特别是1998年以来,江汉平原自然灾害频发,粮食和油料因不能及时干燥而造成的损失占总产的5%以上;其中2002年夏粮、夏油因连绵阴雨而造成大小麦减产近40%,油菜减产近30%,损失尤为严重.针对上述问题,近几年来江汉平原农机部门在谷物干燥技术的引进应用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江汉平原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下,除要解决棉田的涝、渍害问题外,防旱问题也很重要。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地下水适宜埋深是影响其工程投资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从兼顾灌溉与排水的要求出发,根据实测资料分析,论述与提出了江汉平原棉田的地下水适宜埋深。  相似文献   

11.
江汉平原谷物干燥机械化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汉平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油生产基地之一,粮油主要种植模式为稻、油轮作和稻、麦轮作.2001年稻谷、油菜和麦类种植面积已达400万hm2,总产量近2000万t.由于粮食收获季节是江汉平原的多雨时节,高水分谷物的及时干燥处理尤为重要,否则将导致农业丰产不丰收.  相似文献   

12.
李博龙 《湖南农机》2016,(6):146-147
江汉平原地区的气候与草莓生长所需要的条件比较适合,因此对于草莓的栽种也比较广泛.文章首先分析了草莓的特点,继而对草莓品种以及江汉平原较受欢迎的草莓品种"红颜"进行了分析,最后重点分析了一系列的栽培技术,从土壤的选择到定植以及灌溉等,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湖北是我国水稻生产的大省之一,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有利于提高水稻的生产效率。为此,以湖北省水稻种植区域划分为基础,结合各区域地形地貌、水稻种植模式、水稻机械化生产环节及机具技术等,从江汉平原的深泥脚、鄂东北低山丘陵机具的适应性、再生稻机收技术和机械化秸秆处理机具方面分析了湖北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存在的问题,并从建立江汉平原单季稻-冬油菜轮作模式、鄂东北丘陵机械化直播水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建设湖北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江汉平原汈汊湖区排涝标准的研究姬晓辉(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系武汉430072)本文从排涝标准影响因素的分析入手,结合江汉平原湖区典型排涝系统的实际情况,对排涝标准的定义作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求排涝标准的方法。1排涝标准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前认为,排涝标准...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在分析土壤水资源特点基础上,阐明了基于土壤水资源利用的农业水资源承载力内涵,综合考虑了农业经济产值、粮食总产量、农业生态用水量和农业用水比例等4项目标,建立农业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决策模型。以保定市为例,提出不同规划年、不同水文年及土壤水资源利用技术发展的农业水资源承载力方案,充分利用土壤水资源,保证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伟 《节水灌溉》2012,(9):11-14
随着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的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承载力已成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探索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状况,运用因子分析法,选取15个指标,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对安徽省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人口情况、社会经济状况、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是影响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用水量显著增大,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从空间上来看,安徽省内的水资源承载力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安徽北部的水资源承载力低于南部,这主要与地区经济发展、人口和水资源利用情况有关。为了保证安徽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加强对水资源的治理及保护。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管理是水行政主管部门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对水资源的分配、开发、利用、调度和保护进行管理,以求可持续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对水的需求的各种活动的总称。通过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水资源管理模式是提高水资源动态管理的有效方式,为水资源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撑。针对内陆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仍恶化、用水管理不够完善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等方面存在问题,分析和探讨了基于"三条红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和流域水资源集成管理的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式。指出在未来应加强流域水资源污染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水资源研究与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研究。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承载力诊断体系构建及关键诊断因子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水资源承载力多元复杂综合体系,在水量、水质等水资源基本要素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水资源承载内涵及功能,从水资源的量、质、域、流四要素出发,对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进行界定;根据水资源承载力主客体定义,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大系统分析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基础集;构建由目标层、要素层、表征层及指标层构成的多层次、分要素、能力-负荷双向表征的水资源承载力诊断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DEMATEL法从量、质、域、流四要素识别了水资源承载能力关键诊断因子。  相似文献   

19.
<正>枝江市地处湖北省南部,长江中游北岸,位于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江汉平原西缘,属三峡之末,荆江之首,是三峡宜昌的东大门,素有"三峡门户"之称。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多丘陵,间有山冲畈地,东南属平原,湖泊港渠密布。总面积1 310.4 km~2,西北部丘陵、岗地占总面积的58.8%,东南部平原占41.2%。同时,枝江市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发展优势明显。境内土壤肥沃,市域内江河纵横,库湖密布,年均降水量1 041.8 mm,  相似文献   

20.
水资源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问题日渐突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显得非常重要。研究与实践表明,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立足点在于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对水资源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和技术管理进行探讨,以加深对水资源管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