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破干扩桩     
在树桩盆景创作过程中,无论业余或专业同行都会遇到这样一件使人遗憾的事情——有相当一部分树桩盆景材料其苗架、出枝、树种都可制作出较好的盆景,但由于粗度不足,达不到创作要求而往往被弃之不用。  相似文献   

2.
吕坚     
吕坚,1952年生于江苏南通。1979年开始业余从事微型盆景创作。1984年转入专业盆景艺术的创作与研究,是近年来颇有成就的年轻盆景艺术家之一。他曾遍游黄山、峨嵋山,到过世界屋脊西藏,饱览祖国名山大川,为盆景艺术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参展,并获大奖,被人们誉为“指尖上的园艺”、“掌中诗画”。 1985年7月,吕坚赴西藏参加拉萨饭店的建设。他创作的大型山  相似文献   

3.
所谓盆景配件,是构成盆景艺术的感性材料。与山水盆景创作所使用的各种石材,树木盆景创作所使用的各种苗木及桩头,统属材料之列。在一件完整的盆景艺术品中,它被艺术家同其他材料一起施以艺术的组合而发生不可分割的联系,成为整个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论其在作品中的地位如何,这时就不再具有配件的涵义了。  相似文献   

4.
如果中国盆景艺术是一座殿堂,那么,地方特色就是构筑殿堂的砖瓦。地方特色奠定了中国盆景的基调,是中国盆景独有的亮点。中国盆景艺术之所以能异彩纷呈,青春常在,领军世界盆景艺术,皆为地方特色之功。没有地方特色就没有中国盆景艺术昨日的精彩和今日的辉煌。地方特色是中国盆景艺术流派形成的基础。盆景是最受环境、土壤、气候、素材、地域文化等因素影响的艺术创作形式之一。人们在一定地域内进行盆景创作,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由上述因素造就的规律行事,创作出风格相近的盆景作品来,这种因地域而产生的相近风格就被称为地方特色。而随着地  相似文献   

5.
中国盆景艺术大师、通派盆景代表人物朱宝祥先生,在盆景艺术领域辛勤耕耘了近70个春秋。近20年来,朱宝祥创作出了《听涛》、《金蛇狂舞》等百余盆盆景杰作。这些作品有的被选入画册,有的被选入年历的封面。在1990年大阪国际花卉博览会上,朱宝祥的两盆小叶罗汉松《巍然屹立》、《源远流长》均获银质奖,并把南通盆景推上了国际舞台。  相似文献   

6.
盆景具有创作的连续性和可变性。树小盆景最具有代表性,其中松柏类盆景的可变化性最为典型。就盆景创作规律而言,从素材的培养开始到实施每一个具体制作环节,一件作品的完成时间大约在10年左右。在这漫长的连续制作过程中。作者根据作品的不断生长变化,会在不同的制作阶段改变自己的审美认识,从而重新确立创作方案,对原作品进行改作。从实际创作意义上,改作是盆景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性,也可以说是盆景创作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7.
树桩盆景爱好者在创作盆景作品中,若能正确把握树桩盆景艺术的某些特性,对指导实践,提高创作水平大为有益。一、桩坯自然美的发现性桩坯自然美的发现,在盆景创作中相当重要。发现一个好的桩坯,往往是一个好的盆景作品成功  相似文献   

8.
大自然这位神奇的雕塑师,雕出了无数精美绝妙的奇峰怪石,象“神女峰”、“望夫石”、“金鸡岭”等等。这些风景名胜,以其对自然界人物或动物的酷肖而得名,引起了群众的莫大兴趣。许多盆景制作大师们,对于大自然的启示心领神会,他们运用自己的精湛技艺,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相媲美。象形这一艺术手法在盆景高手中正被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而运用着,无论是在山水盆景或树桩盆景中,都创作出了  相似文献   

9.
被人们誉为“小佳林”的融水苗族自治县,是个少数民族县,又是个国家级贫困县。融水盆景的发展,是在没有专业盆景老师指导,全靠爱好者对盆景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探索。在此基础上,再走出去,请进来,广交朋友,虚心学习,开阔眼界,博采众长,逐步提高创作水平。可以说融水盆景正在崛起。  相似文献   

10.
在盆景创作中,往往需要根据既得材料的自身条件来决定创作什么样的盆景,称做“因材立意”。山水盆景《巴山夜雨》便是“因材立意”,即兴创作的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11.
叶德鉴系福建建瓯人,学名德金,号阳圃,今年75岁高龄。他性格热情奔放,关注环保事业,提倡自育桩材,创作重心放在丛林、山石于一体的组合盆景,其作品已收入香港《文农盆景》国际网站。自1983年退休后,20年来辛勤创作,多次向本刊提出合理化建议,在问卷调查中,叶老被称为“艺德高尚的老园丁”,由于他热爱盆景艺术,至今身体健康,为盆景的民族风格再上一层楼笔耕不缀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大型乃至超大型树木盆景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并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树木盆景究竟是大好还是小好?笔者认为,宜小不宜大,小型盆景好处多多。符合盆景创作要求盆景盆景,盆中之景。众所周知,盆景是用艺术手法将大自然美景以及人文景观再现于盆盎之中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微缩景观。小中见大,缩龙成寸,以小树展现大树或古术风采,早己成为树木盆景创作的准则和目的。以"咫尺之石,观五岳太华;一勺之水,目睹千里江河",是对盆景艺术的极好诠释。将与自然大树一般大小的树桩移植于盆中,有悖于盆景的创作要求,难冠盆景之名,不宜追奉。而小型盆景,恰好以其有限的体量,无限的魅力,很好地承接了盆景创作原则,是应该提倡的盆景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3.
正海派山水盆景的发展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它是我国山水盆景发展中重要的一支流派,集百家之长,以其不拘格律、道法自然的特点深受广大盆景制作者喜爱。笔者自1986年到上海植物园工作,师从冯舜钦大师学习海派山水盆景制作,34年的钻研与创作,让笔者对海派山水盆景的自然式创作有了一定的感悟。笔者认为,海派山水盆景创作的灵魂是立意,关键是布局,再配以技法与装饰的深化,方可创作佳品。  相似文献   

14.
秦翥翊     
秦翥翊,1947年7月生于广西阳朔,1966年开始从事园艺工作,1970年起迷上了盆景艺术。由于他长期生活在“山水甲天下”的漓江之滨,自然资源丰富,景色优美,为他创作独特的山水盆景奠定了基础。他常常不辞辛劳,遍访名山,有时冒着生命危险,进深岩,攀高峰,漫山遍野地寻找制作盆景的素材,甚至忍饥受饿、风餐露宿也在所不辞。为了创作出具有美妙意境的作品,他除了向大自然学习外,还深入研究古典文学及绘画艺术中的各种构图章法,著有《盆景漫笔》。此文由中国新闻社采用后,先后被香港《文汇报》、《大公报》转载。1978年,在首届全国盆景艺术展览中,他的作品《轻舟已过万重山》被作为佳作  相似文献   

15.
罗汉松,竹柏科常绿乔木,喜暖畏寒好湿,是园林绿化盆景造型的好材料。笔者在多年的盆景创作中,对悬崖型盆景尤为喜好。现结合悬崖型罗汉松盆景作品《流云滴翠》的创作和管理谈几点体会。悬崖型盆景的制作,首先要进行选材,然后根据  相似文献   

16.
寻梦中国盆景,相约美好安康。在今年第八届中国盆景展会上,来自全国80多个城市的盆景艺术家、爱好者组成了近百人盆景创作大赛团队。我有幸参加,并以作品山石盆景《金州人家》荣获金奖。现将创作过程叙述如下,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尹均明同志是南京柴油机厂退休老工人,他利用业余时间为工厂搞好绿化的同时创作盆景。由于他谦虚好学,创作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来,在历届全市性的盆景展览中,他的盆景受到众多观赏者的好评,许多盆景还荣获各种奖励。尹老创作盆景,不拘一格,善于吸收各家之长。特别是他在探索独干式树桩盆景的新风格、新构成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认为:独干式树桩盆景,处理得不好,容易成为普通  相似文献   

18.
当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中国这块悠久历史和悠久文明的土地时,一大批优秀的域外盆景(盆栽)作品,逼到了国人面前。于是乎盆景界一片哗然。或惊异,或欣喜,或自卑,或自弃,或极端,或中庸,由此引发了一场较大规模的盆景创作和理论探讨。其中的问题之一是:中国当代盆景应该用什么作参照来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我的意见是: 一,东洋盆景不是盆景创作的唯一样式。从目前所看到的资料来分析,我认为,被有些人推崇至极的日本盆景,远不如中国盆景内涵之深和外延之广。中国传统盆景和现代盆景都强调一个“景”字。由景生“境”,由“境”表情。因此,一草一木皆可入盆,一石一水即能成景。表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全不象  相似文献   

19.
盆景——顾名思义,是用盆作栽体,养植经艺术加工后成观赏性植物的泛称。一树二盆三几架,好的盆景作品离不开合适的配盆,不同的地方流派和使用习惯,对盆都有不同的爱好和要求,因而促进了各式盆景用盆的创作发展,各式形状多种规格、材质的盆景盆使盆景人士在创作时能因景因势选用,丰富了盆景的艺术内涵。盆景创作高手对用盆相当考究,个别配盆还专门量身订造,以提升盆  相似文献   

20.
悲剧意识与盆景创作初看起来,似乎完全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当我们探讨了盆景艺术所表现的壮美和崇高,以及在创作中刻意追求这种壮美和崇高的途径时,我们就不难发现,盆景创作中悲剧意识的存在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