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历年对防治松褐天牛措施的不断总结,针对危害的发生规律,提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以松褐天牛密度大的区域为防治重点,以药剂防治、生物防治、诱木诱杀为主要防治措施,对降低虫口密度、减少松褐天牛传播机率起到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松褐天牛的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松褐天牛在国内的分布与危害情况和生物学特性,同时介绍了松褐天牛的防治方法,包括诱捕器诱杀、白僵菌无纺布菌条防治、营林措施防治、化学防治等内容,以期为松褐天牛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利用诱捕器来诱杀松褐天牛,从而达到减少松褐天牛虫口数量,减少松褐天牛传播松材线虫病的机会,为保护好平坝区森林资源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诱捕器是利用松褐天牛引诱剂来诱杀松褐天牛的一种工具。松褐天牛嗅到这种气味时被吸引,进入诱捕器导致松褐天牛窒息死亡,松褐天牛是传播松材线虫病的媒介,松树一亘传染松材线虫病,3个月内全株死亡,杀死松褐天牛是切断松材线虫病传播的途径之一,为防治松褐天牛,平坝区采取了几种防治措施,期望能更好的保护松树,使其免受松材线虫病的毒害,促进树木的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北方荒山荒坡修复、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及城市绿化的主要树种,松科类树种栽植的纯林面积较大,致使松科类病虫危害越来越严重。近几年来,松褐天牛在太白山浅山林区越来越严重,林场从2016—2021年连续6年对浅山区油松林发生的松褐天牛虫害进行了多种措施的综合防治实践,效果良好,也积累了一些防治经验。基于此,概述了松褐天牛在国内的分布与危害情况及其生物学特性,结合查阅大量林业病虫害防治资料,归纳整理了防治松褐天牛的方法,包括天牛信息素诱捕防治、白僵菌寄生感染防治、花绒寄甲生物天敌防治、营林综合措施防治、化学药剂防治等内容,通过对以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总结归纳,以期为松褐天牛危害林区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外控制松材线虫病的关键是控制其传播媒介松褐天牛,成虫期是防治松褐天牛的最佳时期,利用引诱剂防治松褐天牛成虫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系统介绍了引诱松褐天牛的松树主要挥发性物质、我国植物源引诱剂的种类及研究进展、影响引诱效果的因素,重点阐述了各型引诱剂的使用及综合利用情况,并对今后引诱剂的研究与利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外控制松材线虫病的关键是控制其传播媒介松褐天牛,而利用天敌昆虫等生物防治措施又是防治松褐天牛的关键措施。介绍了松褐天牛的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种类组成及其生防利用情况,阐述了管氏肿腿蜂、川硬皮肿腿蜂和花绒寄甲及几种具有开发应用潜力的天敌对松褐天牛的控制作用、利用途径及技术,并对今后天敌昆虫的研究和利用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APF-1诱捕器林间诱捕防治松褐天牛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间试验采用APF-1诱捕器,于2016年~2018年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五横乡、杨桥镇进行,共设立了10个样地。通过三年实测数据分析,松褐天牛诱捕器防治松褐天牛,与未采取防治措施效果没有显著差异,防治效果较差,同时也未因诱捕器的诱捕作用而增加样地内松褐天牛种群数量。试验结果表明,平均诱捕数量与当年蛀孔数相关性很高,可以作为监测松褐天牛种群动态手段,开展对松褐天牛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望海楼国有林场松褐天牛羽化发生情况,通过对松褐天牛开展为期3年的诱捕测报工作,了解松褐天牛成虫生活史,更好掌握其发生危害规律。调查发现在望海楼国有林场内松褐天牛羽化出孔期从每年5月上旬一直到11月初,持续近半年,每年7月为出孔高峰时期,通过了解松褐天牛出孔规律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降低松材线虫传入风险,保护松树资源健康。  相似文献   

9.
采用1%噻虫啉微胶囊粉剂防治松材线虫病的传播媒介松褐天牛,并对其防治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诱捕器监测松褐天牛数量,防治区松褐天牛数量平均下降56.1%;对比松树病死数量,防治区病死松树数量平均下降42.2%;设置标准株调查天牛蛀孔数量,防治区天牛蛀孔数量下降了34.6%,通过防治效果评价为松褐天牛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引诱剂诱捕松褐天牛成虫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重庆市进行不同引诱剂对松褐天牛的诱捕试验,结果表明:2种引诱剂对松褐天牛都有一定的引诱效果,其中引诱剂A-3的效果最好,且引诱剂A-3在6、7、8月的引诱效果好于M-99。根据松褐天牛的诱捕量和松褐天牛雌成虫孕卵量,6、7月是松褐天牛防治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