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源菌剂处理秸秆还田对小麦形态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小麦盆栽和原位处理秸秆还田试验,研究了外源菌剂H-1、R-1和T-1处理秸秆后对小麦形态、生理及产量的影响.施菌剂处理的小麦苗期各形态指标均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施菌剂处理的小麦叶绿素含量和小麦根系活力均显著高于不施菌剂的处理.施菌剂处理的小麦分蘖数、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用H-1还田处理的千粒重最高;叶绿素在小麦各生育期变化明显;各处理小麦整个生育期内根系活力总变化趋势相同,幅度大小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小麦豌豆套作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设小麦豌豆套作6个处理和小麦单作2个处理,测定小麦产量和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小麦豌豆套作相比小麦单作提高了土壤中的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含量和小麦产量;到成熟期,小麦24粒、豌豆15粒套作处理(W2P3)各项指标的达到最大,其产量是3 181.38 kg/hm~2。从土壤养分和小麦理论产量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小麦越冬期和拔节期的土壤全氮含量、成熟期全磷含量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小麦与豌豆套作处理改善了土壤养分,从而提高了产量,且以W2P3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昼夜不同增温处理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扬麦13号为材料,采用开放式的田间增温系统对麦田进行不同增温处理(从出苗到收获),研究不同增温处理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设置全天增温(AW,全天冠层平均增温1.9℃)、白天增温(DW,白天冠层平均增温2.1℃)、夜间增温(NW,夜间冠层平均增温1.7℃)3个增温处理,以不增温为对照(CK)。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AW、DW、NW处理下小麦各生育时期均提前,AW处理下小麦提前时间最多,其次为DW处理,最后为NW处理;小麦各生育时期中,拔节期提前时间最多。3种增温处理下小麦株高基本大于CK,AW处理下小麦株高最高,这主要由于增温导致小麦生育时期提前,越冬期缩短,有利于小麦营养生长。AW处理下小麦LAImax值出现最早,这与日平均温度高低、昼夜温差大小等密切相关。DW、AW处理下小麦增产,NW处理下小麦减产。  相似文献   

4.
麦豆套作对小麦农艺性状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小麦在不同种植方式下对其农艺性状和光合特性的影响,设置小麦单作2个处理和小麦豌豆套作6个处理(小麦、豌豆的播量比不同)在小麦的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进行茎粗、株高、节间长、黄绿叶分布、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小麦豌豆套作比小麦单作更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其中,对于株高和节间长,M1D3(小麦∶豌豆=25∶12)处理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处理;在小麦茎粗方面,M1D2(小麦∶豌豆=25∶8)和M2D3(小麦∶豌豆=30∶12)处理效果较好;而在黄绿叶分布和叶绿素含量方面,M1D1(小麦∶豌豆=25∶4)和M2D1(小麦∶豌豆=30∶4)处理能使绿叶持续时间长并且增加叶绿素含量;M2D3在所有处理中能提高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5.
为优化小麦施肥结构,推动化肥减量化,提高肥料利用率,通过田间试验,开展了常规施肥、测土测土配方施肥等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生长及肥料利用率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有助于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测土配方施肥处理下小麦籽粒产量为7845 kg/hm2,较常规施肥处理增产3.56%。测土配方施肥提升了小麦籽粒与秸秆对氮和磷养分的吸收,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小麦籽粒氮和磷含量分别提高5.85%、8.75%。各处理中测土配方施肥处理100kg籽粒养分吸收量中氮、磷、钾养分吸收量最大,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小麦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分别提高12.34%、10.95%、4.67%。测土配方施肥处理有利于提高小麦肥料利用率,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小麦季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提升了3.5、2.3、6.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6.
李文阳  时侠清  徐建军  张涛  冯百忍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488-1488,1549
[目的]探明种子催芽处理对晚播小麦生长的影响,以期为晚播小麦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途径。[方法]选用安农0305,设置2个晚播时期,并设浸种催芽播种处理与干籽播种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小麦苗期特性、生育后期旗叶叶绿素含量与产量及构成因素。[结果]催芽处理小麦单株叶片数、叶片干重、根数和根干重均显著高于对照,2个播期处理趋势一致。在小麦籽粒不同灌浆阶段,种子催芽处理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种子催芽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其中S1(播期为11月27日)处理较对照增产34.9%,S2(播期为12月11日)处理较对照增产32%。[结论]种子催芽处理有利于促进小麦苗期叶片、根系生长,提高旗叶光合生产能力和延长旗叶功能期,进而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以小麦种子和幼苗作为试材,通过超声、根瘤菌制剂处理小麦种子探究不同处理方式对于小麦根长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2,4-D、根瘤菌制剂处理小麦幼苗探究不同处理方式对于小麦幼苗叶绿素等生物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超声处理和超声与根瘤菌制剂复合处理对小麦根长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单纯根瘤菌制剂处理和2,4-D与根瘤菌制剂复合处理对小麦幼苗叶绿素含量的提升和植株生长态势都有着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麦全蚀病不同防治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焚烧秸秆、化学药剂剑蚀消、菌肥处理均能明显抑制小麦全蚀病的发生。在小麦返青期和拔节期,剑蚀消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其发病率分别为5.0%、2.5%,且与其他处理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小麦成熟期,各处理对小麦全蚀病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防治效果均在38.7%以上,其中处剑蚀消和功能型生物有机肥防治效果较好,分别为77.4%、71.0%,且均与其他处理存在显著性差异;各处理对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增加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见,秸秆焚烧、化学药剂、菌肥处理对小麦全蚀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其中化学药剂的防治效果最好,其次为秸秆焚烧和菌肥处理,而菌肥处理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其中超级高产功能宝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功能型生物有机肥次之。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生防制剂对小麦纹枯病和茎基腐病等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以及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选用生防制剂拌种和2次常量喷雾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生防制剂拌种处理的冬前小麦出苗数、次生根数、次生根长及分蘖数均与空白对照及常规药剂处理无显著差异,株高与常规药剂处理无显著差异,但显著小于空白对照;对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防效分别为57.87%、56.64%,显著高于常规药剂处理;理论亩产量为620.2 kg,显著高于空白对照与常规药剂处理。生防制剂处理对小麦出苗安全,对冬前小麦株高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小麦纹枯病和茎基腐病有一定防效,可显著促进小麦增产。  相似文献   

10.
Na+对非盐生植物小麦幼苗生长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伟  马小军  贾洪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446-9447,9493
[目的]探讨Na+影响下小麦幼苗生长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的变化。[方法]以烟麦19为供试小麦品种,采用不同浓度及不同配比的Na+溶液处理小麦幼苗,采用比色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果]各处理的小麦地上部分生长量均低于对照,0.200mol/LNaCl处理的小麦地上部分生长量最低,0.100、0.150和0.200 mol/LNaNO3处理的小麦生长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处理组1和2的小麦生长量均呈降低趋势;处理组3和4的小麦生长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处理组5的小麦生长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随着Na+和Cl-浓度升高,SOD酶活性下降。[结论]高浓度Na+对小麦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相同Na+浓度下,高浓度Cl-降低小麦生长量,低浓度Cl-对小麦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与Cl-吸收量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我国北方石灰性土壤地区小麦在生理阻隔剂处理下镉(Cd)、砷(As)含量变化,采用盆栽试验,比较了8种生理阻隔剂对小麦幼苗生长和Cd、As及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铁(Fe)、镁(Mg)、锰(Mn)处理均增加了小麦生物量,其中Fe处理效果最佳。Mn和Mg处理对小麦Cd积累的抑制效果较好,使小麦幼苗地上部Cd含量分别降低了20.6%和15.2%。所有生理阻隔剂处理均未显著影响小麦As含量。同时还发现,Zn和Se处理降低了小麦Fe含量。总体来说,喷施Mn和Mg有望成为抑制小麦积累Cd的有效措施,但在使用时应考虑其对小麦中微量元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纹枯病发生及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纹枯病是江苏省小麦上的重要病害.为了明确稻秸秆、草木灰和钾肥等处理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调查了不同施肥处理后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情况,并通过稀释培养方法比较了不同处理区小麦根际总细菌、荧光假单胞菌、真菌数量以及拮抗菌群体活性,以探讨根际微生物与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稻秸秆、草木灰和钾肥处理都可以减轻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以秸秆还田处理的效果最好.稻秸秆还田、草木灰和钾肥处理都可以提高小麦根际荧光假单胞菌种群量,钾肥主要在苗期发挥作用,而秸秆的作用可延续至小麦孕穗期.钾肥还可以显著增加小麦根际纹枯菌拮抗细菌指数.分析显示,稻秸秆还田的抑病作用与增加土壤中的有效钾有关,但两者的控病机理又有所不同.施用酸性肥料可使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显著加重.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配方肥对小麦产量、肥料利用率和抗倒伏性的影响,在安徽省小麦主产区设置了农民习惯处理、配方肥处理、配方肥分别配施锌肥和硫肥处理及其同时配施锌肥和硫肥的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相比,5个配方肥处理增加了小麦产量;配方肥配施锌和硫肥提高了小麦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平均增幅达9.6%、92.6%、54.1%;配方肥配施锌和硫肥降低了小麦的株高,提高了小麦的抗倒伏指数.  相似文献   

14.
为降低冬季低温冷害对小麦的不利影响,于2015—2016年,采用田间试验,调查了对照(低温灾害频发地区农户的栽培措施)、预防、补救3个处理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土壤紧实度和呼吸速率、小麦叶片光合速率。结果显示,预防和补救处理均较对照显著提高了小麦穗数和籽粒产量,穗数增幅分别为129.27%和96.98%,产量增幅分别为266.56%和130.58%。预防处理小麦穗数和籽粒产量分别较补救处理显著提高16.39%和58.97%。拔节期和收获期0~20 cm土层土壤紧实度以及后期小麦旗叶光合速率均表现为预防处理补救处理对照。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预防处理对照补救处理,预防处理较对照显著增加11.71%。说明预防处理、补救处理均有一定减灾效果,且预防处理效果优于补救处理。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冬小麦与豌豆套作对土壤肥力和小麦生长的影响,找出2种作物合适的套作密度比例,以冬小麦(长4738)和豌豆(晋豌豆3号)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冬小麦和豌豆套作密度配比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养分含量、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期—抽穗期,M1D1、M1D2、M1D3、M2D1、M2D2和M2D3等6个小麦套作豌豆处理碱解氮含量分别较小麦单作处理提高20.25%、19.37%、17.96%、8.21%、12.6%、24.5%,其中,M2D3处理的最高,达到88.31 mg/kg;灌浆期—乳熟期,M1D1、M1D3、M2D2、M2D3处理碱解氮含量较小麦单作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1.34%、13.63%、14.87%、24.50%,其中,M2D3处理碱解氮含量最高,达到58.54mg/kg。分蘖期—拔节期,M1D1、M1D2、M2D1和M2D3等4个套作处理的有效磷含量比小麦单作处理分别显著提高20.03%、23.69%、36.32%、37.83%;孕穗期—抽穗期,M1D2、M2D3处理有效磷含量分别较小麦单作处理显著提高29.36%、39.57%;灌浆期—乳熟期,M2D3处理有效磷含量较小麦单作处理显著提高34.78%。小麦花后7~14 d,M2D3处理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和旗叶光合速率均最高;小麦花后35 d,6个套作处理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小麦单作处理,M2D3处理的旗叶光合速率较其他处理高。M2D3处理较小麦单作处理小麦产量显著提高了126.03%。M2D3套作处理密度最为合理,培肥和增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有机肥及地膜对土壤温度及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施用有机肥及地膜覆盖对春小麦土壤温度、耗水规律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设置施用有机肥、地膜覆盖、有机肥+地膜和对照(不施有机肥、不覆膜) 4个处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处理在小麦生育前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壤的增温效应,而生育后期增温效果显著,促进了小麦的灌浆成熟;地膜覆盖处理在小麦生育前期增温效果显著,促进了小麦的生长发育,而在生育后期的高温季节起到了一定的降温效应。各处理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施用有机肥、地膜覆盖和有机肥+地膜处理分别较对照处理高11. 91%、12. 62%和15. 73%,且在小麦拔节期-扬花期各处理较对照处理耗水更强,有利于小麦成穗和总产量的提高。各处理均较对照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且以有机肥+地膜处理增幅更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平均较对照处理高32. 82%和14. 75%。该地区小麦种植建议采用有机肥+地膜覆盖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7.
利用小麦与玉米进行远缘杂交,通过玉米染色体的消失而获得小麦单倍体,是小麦单倍体育种的1种重要途径。阐述了小麦单倍体胚产生的影响因素。2,4-D的处理方法、处理浓度、处理时间和处理次数,对胚的生长有明显影响;授粉技术、环境条件、小麦基因型和玉米基因型,对小麦的单倍体胚产生有一定的影响。要提高胚产生率,就要综合考虑上述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谭晓荣  吴兴泉  伏毅  戴媛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4034-4037
研究间断干旱和持续干旱及干旱后复水对小麦幼苗根长、叶长,含水量、水势和羰基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干旱方式均使小麦幼苗生长受到抑制,使小麦根、叶含水量、水势下降,羰基含量上升。复水后小麦幼苗根、叶含水量、水势、羰基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水势可以恢复到处理前和对照的水平,含水量和羰基含量不能恢复到处理前和对照的水平。持续干旱处理对小麦生长(根、叶含水量,水势)的影响比间断干旱处理大,且持续时间更长;间断干旱处理对小麦蛋白质损伤的影响比持续干旱处理更严重。2种干旱方式对小麦幼苗根的影响均比叶大。  相似文献   

19.
锰处理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锰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小麦品种金丰三号为材料,设置0、0.02、0.2、2.0、20.0 mg/L 5个锰质量浓度处理,进行水培试验.通过测定不同质量浓度锰处理下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活力指数、发芽指数和发芽势及叶绿素含量,研究锰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0.2 mg/L锰处理小麦种子...  相似文献   

20.
通过2 a的小麦—玉米轮作田间定位试验,探讨秸秆还田不施肥(CK)、秸秆还田+化肥(SF)、秸秆还田+化肥+HM腐熟剂(SFD)、秸秆还田+化肥+有机肥(SFM)对小麦收获期土壤酶活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以期确定最佳的秸秆还田配施处理。结果表明:SFM和SFD处理的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CK和SF处理;SFM和SFD处理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高于CK和SF处理,总体以SFD处理效果最佳;各处理小麦产量表现为SFMSFDSFCK,SFM、SFD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两处理小麦产量较SF处理增加8.42%~12.69%(2013年)、8.21%~14.14%(2014年),基础地力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表现为SFMSFDSF。综上,配施有机肥和腐熟剂的秸秆还田处理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在短期内可以减弱农田地力用与养的矛盾,对农田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