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南高丛越桔(Vaccinium corymbosum)因其含有常绿越桔品种的整套基因,耐湿热、耐瘠薄的能力又显著高于北高丛越桔,适宜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其他类似生态气候类型地区发展。据试验观察,  相似文献   

2.
现代蓝莓栽培技术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莓(Blueberry)又名越桔、蓝浆果,属杜鹃花科(Ericaceae)越桔亚科(Vaccinioideae)越桔属(Vacciniodeae)植物,多年生落叶或常绿灌木或小灌木。蓝莓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共有400多个种[1~3]。蓝莓的栽培种类有3大类,即高丛蓝莓、矮丛蓝莓和兔眼蓝莓,其中高丛蓝莓又分为北高丛蓝莓、南高丛蓝莓和半高丛蓝莓3类。蓝莓果实含有花青素、黄酮等多种多酚类生理活性成分,使蓝莓果实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4,5],并具有增强视力、消除眼睛疲劳、防止脑  相似文献   

3.
越桔耐涝品种的筛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盆栽越桔采用田间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等方法 ,研究了引种越桔 5个类型10个品种的耐涝能力。结果表明 ,5个类型越桔的耐涝能力 ,笃斯越桔强于高丛越桔、半高丛越桔和红豆越桔 ,矮丛越桔耐涝能力最差。但半高丛、矮丛越桔中也有一些品种表现出较强的耐涝能力。各品种按耐涝能力由强到弱排列依次为 :艾朗 >兰丰 >科丽尔 >北村 >圣云 >7917>美登 =斯卫克 >芝妮 >北空  相似文献   

4.
越桔为原产于美洲的野生果树,自20世纪初开始人工栽培,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现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栽培。到目前为止,越桔的栽培技术、科研水平都有了较大的进展,已成为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果树品种。但在我国越桔还属新兴果树品种,种植前景十分广阔。1 越桔的特征特性越桔别  相似文献   

5.
朱宏芬  叶显明 《浙江农业科学》2022,63(11):2578-2580
为解决本地蓝莓鲜食品种抗病性差,树势易衰老等问题,本研究开展了南高丛蓝莓品种引种评价。试验从引进品种中筛选了9个熟期、产量、抗性、品质等综合性状较好的南高丛品种,以现有主栽品种奥尼尔为对照,进行农艺性状、经济性状、果实性状等分析。结果显示:明星、瑞贝尔、甜心3个品种树势强于主栽品种奥尼尔,病虫害比奥尼尔轻,果实品质优良,外观漂亮,香甜风味,适于作鲜食栽培,能作为本地蓝莓鲜食品种更新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6.
云南文山地区野生蓝莓资源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莓属杜鹃花科越桔亚科越桔属,习惯称为笃斯越桔,地方名称有笃斯、靛果、乌饭果、乌鸦果、倮倮莓等。全球分布的越桔属植物达400余种。我国已知有91种,24变种,2亚种,南北各地均产,主产西南、华南。不同品种的越桔果实颜色、大小、口味不一。蓝莓是越桔属植物中果形较大,口味较好的可食用果实的统称。  相似文献   

7.
淹水对越桔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淹水逆境下越桔叶片的电解质相对渗出率值,丙二醛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含水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淹水逆境下,越桔叶片的电解质相对渗出率值,丙二醛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升高,且耐淹水能力弱的品种的变化幅度大于耐淹水能力强的品种,淹水逆境下越桔叶片含水量降低。  相似文献   

8.
为了选出花青素含量较高的蓝莓品种,试验对贵州省南高丛蓝莓品种奥尼尔和蓝宇,兔眼蓝莓园蓝、灿烂、粉蓝、顶丰、杰兔、巨峰、巴尔德温等9个不同蓝莓品种进行花青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9个品种的花青素含量从高到低排列如下:奥尼尔粉蓝顶丰园蓝杰兔蓝宇灿烂巴尔德温巨峰;其中以南高丛品种奥尼尔花青素含量最高,达到6.5 mg/m L;其次是兔眼蓝莓粉蓝,为5.385 mg/m L;含量最低的是兔眼蓝莓巨峰,仅4.34 mg/m L。  相似文献   

9.
越桔对淹水的耐受性及形态生理反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越桔淹水逆境的研究历史,不同品种、不同季节淹水条件下越桔的忍耐能力,淹水逆境下越桔的新陈代谢、生长、解剖和形态反应、水分关系和光合作用、植株营养及阶段性生理反应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生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新兴果树越桔的栽培现状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荃 《吉林农业》2012,(11):107
越桔作为食用价值与经济价值皆较高的一种果树品种,近几年来在我国的种植区域逐步扩大,成为国家又一重要的作物。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的越桔栽培与其他国家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林业研究人员应当进一步地对越桔这一品种进行研究,使其在我国发挥更高的价值。本文主要是以辽宁地区的越桔栽培为例,通过对越桔进行简单分析,着重探讨了其栽培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