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核桃人工种间杂交种云新高原与其亲本(母本为漾濞泡核桃,父本为云林A7)的叶绿体DNA的差异,了解核桃叶绿体DNA的遗传规律,并挖掘多态性高的叶绿体基因片段。【方法】基于NCBI数据库中深纹核桃和核桃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的比对和分析,针对其中的变异位点设计引物,进而对云新高原及其母本漾濞泡核桃、父本早实核桃云林A7的目的基因片段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深纹核桃与核桃的叶绿体基因组存在14个变异位点、30个碱基的差异,其中7个为核苷酸多态性变异(SNP),7个为碱基插入/缺失变异(InDel)。对云新高原及其亲本的这14个位点及其附近片段进行检测,发现三者有33个变异位点,云新高原与其母本在其中21个位点上保持相同碱基,占全部变异位点数的64%;云新高原与其父本在余下12个位点上保持相同碱基,占全部变异位点数的36%。这33个变异位点分属11个基因或基因间隔区片段,可以分为11个单倍型,云新高原的这11个单倍型中有10个与母本相同,1个为双亲的嵌合体。【结论】核桃叶绿体DNA的遗传方式为以母系遗传为主的双亲遗传;核桃ndhF-rpl32DNA片段存在多个变异位点,是多态性高的叶绿体基因片段,可广泛应用于核桃系统发育、群体遗传和种内品种鉴定等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漾濞大泡和云新高原2个核桃品种的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方法】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花粉在3种贮藏条件下(室温、冰箱冷藏和冷冻)的活力变化;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过氧化物酶-酯酶试纸法、苏丹红染色法3种方法测定不同时期雌花柱头可授性。【结果】在相同保存温度下,云新高原核桃的花粉活力高于漾濞大泡。冰箱冷藏条件有利于花粉保存,保存至第7天时漾濞大泡和云新高原的花粉活力分别从第1天的88.7%和95.5%下降至10.0%和18.3%。氧化物酶-酯酶试纸法检测柱头可授性操作简单、效果较好。【结论】漾濞大泡和云新高原核桃的雌花柱头在V字期开始具有一定的可授性,八字期具有较强的可授性,是其授粉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3.
枣和酸枣基因组大小测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旨在找出最适合枣和酸枣的流式细胞术流程,进而测定它们的基因组大小。结果显示,在所对比的5 种裂解液中,WPB 最适合枣属植物细胞裂解。以毛果杨为内标,通过比较待测样品和内参G0/ G1 期峰,计算得出6 种枣属植物基因组大小。各枣品种的基因组大小有一定差异,平均基因组大小约为418.56 Mb,其中:‘冬枣爷的基 因组大小为(393.60 ±4.72)Mb,即C-值为(0.40 ±0.01)pg;‘鲁枣2 号爷的基因组大小为(428.00 ±3.61)Mb,即C- 值为(0.44 ±0.00)pg;‘金丝小枣爷的基因组大小为(424.00 ±5.81 )Mb,即C-值为(0.44 ±0.01)pg;‘孔府酥脆枣爷 的基因组大小为(429.60 ±5.03)Mb,即C-值为(0.44 ±0.01)pg;‘无核小枣爷的基因组大小为(413.60 ±7.07)Mb, 即C-值为(0.42 ±0.01 )pg;酸枣的基因组大小为(441.60 ±4.29)Mb,即C-值为(0.45 ±0.01)pg。优化的枣属植 物流式细胞术流程,为枣属植物的倍性鉴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明滇中地区核桃枝枯病的病原菌种类,为抗性主栽核桃品种选育及核桃枝枯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柯赫氏试验与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采自滇中核桃产区的核桃枝枯病病原进行分离培养与鉴定,并通过菌饼刺伤接种活体枝条的方法研究滇中地区7个核桃主栽品种(漾濞核桃、三台核桃及云新高原等)对致病菌株的抗性。【结果】成功分离得到致病菌株DZHT113,其在PDA培养基上培养7 d后菌落平均直径为5.6~6.1 cm;分生孢子器圆球形,具孔口,器外壁光滑或有菌丝附着;分生孢子橄榄球形,无隔,多数具2个油球,大小为(4.8~6.7)μm×(2.3~2.9)μm; NaOH颜色反应呈黄绿色。目标病原菌接种健康核桃枝条可引起枝条枯死,发病初期,枝条出现红褐色或紫褐色病斑,后期病部密生红褐色或黑色点状物,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果实受害后亦产生红褐色至黑褐色点状物。结合该病菌形态特征、分子鉴定及柯赫氏试验结果确定菌株DZHT113为菜豆拟茎点霉(Phomopsis phaseoli),将其分别接种漾濞核桃、漾江1号及云新云林等7个云南核桃主栽品种的健康枝条,7 d后不同品种对...  相似文献   

5.
<正>铁核桃属胡桃科、胡桃属,别名泡核桃、深纹核桃,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贵州全境,四川南部、广西西部及西藏东南部,为中国原产。其人工栽培历史在500年以上,是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等地区的重要经济林树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中高度重复序列在稻属不同物种基因组进化中的作用。【方法】用栽培稻C0t-1 DNA和基因组DNA(gDNA)作为探针,分别对栽培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比较基因组杂交(CGH)。【结果】C0t-1 DNA覆盖栽培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基因组比例(%)和大小(Mb)分别为47.10±0.16,38.61±0.13,44.38±0.13和212.33±1.21,269.42±0.89以及532.56±1.68。栽培稻gDNA在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基因组中的覆盖率约为91.0%和93.6%,含量分别约为634 Mb和1123 Mb,各有365 Mb和591 Mb不属于源自栽培稻基因组的中高度重复序列,未被栽培稻gDNA所覆盖的部分,分别为64 Mb和78 Mb左右。此外,以C0t-1 DNA的组成为依据,对这3个种核型进行了同源性聚类。【结论】稻属中度和高度重复序列和功能基因一样,在不同种中也存在着高度同源性和保守性,并在进化过程中得以保存下来。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基因组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能是基因组中度和高度重复序列加倍的结果,药用野生稻这种序列扩增相对疣粒野生稻要缓和得多。另外,这两个野生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由于存在加倍、重排和基因选择性丢失等现象,形成了具有自己种的特异性的基因组成分。  相似文献   

7.
12个核桃品种低温半致死温度与抗寒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12个核桃品种1年生幼苗叶片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人工低温胁迫下的相对电导率,并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半致死温度,从而对不同品种的抗寒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叶片相对电导率均呈"S"型上升趋势,不同品种半致死温度在-6.89~-16.37℃。12个核桃品种抗寒性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强特勒丽53号哈特利云新高原云新306云新云林云新301铁核桃维2号三台漾濞泡核桃自元。这一结果与多年田间观测结果一致,说明半致死温度(LT50)可作为评价核桃抗寒性的一个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百合属植物花粉形态特征及不同野生种与栽培品种间的亲缘关系。【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百合属5个野生种和7个栽培品种的花粉形态,并根据花粉形态的定量特征,对这12个种和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2种百合属植物的花粉形状呈超长球形或长球形,外壁纹饰均为单基柱网纹,单萌发沟,但在网脊宽度、网眼大小及内部突起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聚类分析表明,卷瓣组的‘川百合’(Lilium davidii)和‘山丹’(Lilium pumilum)聚为第1类群;卷瓣组的‘卷丹’(Lilium lancifolium),百合组的‘宜昌百合’(Lilium leucanthum),亚洲百合系的‘精粹’(Elite),OT杂交系的‘黄精灵’(Yelloween)、‘塞拉诺’(Serrano)、‘木门’(Concador)聚为第2类群;百合组的‘野百合’(Lilium brownii),东方百合系的‘索邦’(Sorbonne)、‘西伯利亚’(Siberia)和‘马龙’(Marion)聚为第3类群。【结论】花粉形态的定量特征可以作为百合野生种及栽培品种的分类依据,分类结果总体支持形态学的分类结果,但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9.
早樱种系(Cerasus subhirtella)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变异丰富,在分类处理上也存在较多的争议。以番茄为内标,用流式细胞仪对番茄和早樱种系相关材料的样品进行了基因组大小的测定。通过比较番茄与早樱不同材料样品峰值的倍数关系,计算出不同早樱样品的基因组大小。经多次试验测得大叶早樱(C.subhirtella)基因组大小为(512.260±16.200)Mb,C值(0.54±0.289)pg,野生早樱(C.subhirtella var.ascendens)基因组大小为(274.360±13.920)Mb,即C值为(0.28±0.014)pg(以1 pg=978 Mb计算)。研究结果支持将野生早樱作为变种处理的分类观点。  相似文献   

10.
镜检北柴胡、狭叶柴胡、三岛柴胡染色体数目,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基因组大小,为柴胡基因组测序奠定基础。采用常规压片及显微镜方法观测柴胡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以柴胡嫩叶为材料,采用LB01解离液和碘化丙啶荧光染料,利用基因组大小已知的番茄(H-1706、潘那利)作为内标,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其基因组大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北柴胡、三岛柴胡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别为12、26条,基因组大小估测分别为989.80 Mb和2.14 Gb;狭叶柴胡群体内存在2种类型:一种类型的叶片窄,成熟植株的根外皮为棕红色,染色体数为12条;另一种叶片较宽,成熟植株的根外皮为浅黄色,染色体数为26条,基因组大小估测分别为782.50 Mb和1.92 Gb。3种柴胡的染色体数目确定和基因组大小估测可为柴胡全基因组测序和细胞学等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核桃生长期光合及荧光特性对叶面肥料施用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探究不同叶面肥对核桃叶片光合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的影响,为核桃高效生产及合理施用叶面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香玲’和‘强特勒’为试验材料,设置施用4种类型叶面肥,钙镁高叶面肥(T_1)、生物黄腐酸叶面肥(T_2)、水溶性高钾肥(T_3)及配方肥(T_(4)),喷施清水作为对照(CK).【结果】喷施叶面肥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核桃叶片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及蒸腾速率(T_r),含氮磷钾肥的T_4和T_1处理对提高‘香玲’和‘强特勒’叶片光合参数效果显著.不同类型叶面肥均能显著提高‘香玲’叶片F_m和F_v/F_m值,而qP、NPQ和ETR值在两个品种中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T_4处理对‘香玲’叶绿素荧光参数作用显著.【结论】氮磷钾肥有利于植株叶片光合效率提高,但过高水平钾肥可抑制叶片光合作用;在试验条件下,T_4、T_1处理分别可以提高‘香玲’‘强特勒’叶片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流式细胞技术快速、准确、方便测定甜菜体内染色体倍性和DNAC-值,为甜菜染色体倍性、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二倍体M39-8-4嫩叶为材料,以已知基因组的新疆野杏洛浦洪待克为外标,建立适合于甜菜染色体倍性和基因组的流式细胞术测定方法。【结果】经7种常用细胞解离液筛选, Marie's为甜菜作物的最佳选择。用Marie's解离液制备的甜菜细胞核悬浮液,测定4份甜菜材料和新疆野杏洛浦洪待克值的变异系数(CV)均小于5.0%,且上样速率超过 200 events/μL,可重复性好,结果清晰、可靠。M39-8-4超原、02343 刘福齐和7208 伊抗褐的DNA含量依次是821.88、891.9和1 759.59 Mb;待测材料LSR88-5-1为二倍体,DNA含量822.48 Mb。【结论】流式细胞术能准确区分不同倍性的甜菜材料;可作为鉴定甜菜倍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分子水平上探究苹果属海棠野生种、栽培种及相近属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为分类学研究、海棠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选用4对AFLP引物(M-CTC/E-AGC,M-CTA/E-ACG,M-CAT/E-ACT和MCAA/E-ACG),分析苹果属海棠9个野生种、8个栽培种以及4个山楂属植物和2个梨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结果】(1)共扩增出条带114条,其中多态性条带108条,多态位点百分率达94.7%,供试材料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供试材料在相似系数为0.73时被分为3组,分别为苹果属组、山楂属组和梨属组,因此AFLP分子标记的方法可以将苹果属与梨属、山楂属完全区分开。(3)秦巴山区野生苹果属海棠在相似性系数为0.80时被聚为4组,聚类结果支持Rehder将湖北海棠和垂丝海棠列入山荆子系的分类方法,不支持Langenfelds建立独立的湖北海棠系的分类方法。【结论】基于遗传相似性系数的聚类结果与形态学分类结果基本一致,既验证了形态学分类的正确性,又解决了各分类系统间存在的分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青藏高原东缘6属32种菊科植物连萼瘦果的大小及其变异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影响连萼瘦果大小变异的环境因素。【方法】采集青藏高原东缘6属32种菊科植物的连萼瘦果,测算其长度、宽度和长/宽3项指标,并对上述指标与植物分布海拔高度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①橐吾属(Ligularia)连萼瘦果平均长度最大,亚菊属(Ajania)、香青属(Anaphalis)和蒿属(Artemisia)连萼瘦果平均长度较小;紫菀属(Aster)和橐吾属的平均宽度相对较大;长/宽的平均值在各属间相差很大,最大的为千里光属(Senecio),蒿属最小。②蒿属、紫菀属、亚菊属和千里光属的连萼瘦果长度、宽度分别与海拔呈正相关性,且连萼瘦果长度与宽度也呈正相关性;橐吾属和香青属的连萼瘦果长度、宽度分别与海拔呈负相关性,但连萼瘦果长度与宽度呈正相关性。③在连萼瘦果大小变异方面,亚菊属、千里光属和香青属连萼瘦果长度的变异系数较小,蒿属、紫菀属和橐吾属的变异系数较大;香青属连萼瘦果宽度的变异系数较小,其他属的变异系数相差不大。【结论】6属菊科植物的连萼瘦果大小及变异差别较大,反映出菊科植物的不同进化水平;海拔是影响菊科植物连萼瘦果大小及变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种核桃适宜的栽植密度,为丰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早实核桃品种‘强特勒’‘香玲’为试材,在自然条件下研究不同栽植密度(3m×3m、3m×6m、6m×6m)下两种核桃的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差异.【结果】不同栽植密度核桃园内微环境存在差异,6 m×6 m的栽植密度更有利于核桃园内光合有效辐射(PAR)与空气CO_2浓度(C_a)增加,相对湿度(RH)减小,使果树间通风透光性增强.3种栽植密度下,两种核桃净光合速率(P_n)日变化均呈现双峰曲线,有明显光合‘午休’现象,且P_n的下降均由非气孔限制引起,其光饱合点(LSP)、光补偿点(LCP)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_(n max))在6m×6m的栽植密度下均明显高于其他2种密度.‘强特勒’和‘香玲’分别在3m×6m和6m×6m的栽植密度下P_n、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_v/F_m)、非光化学淬灭(qN)日均值较高,表现出较佳的光合能力.两种核桃单株产量均在6m×6m的栽植密度下最高,‘强特勒’在3m×6m的栽植密度下比3m×3m和6m×6m分别显著高15.51%和87.68%,而‘香玲’在3m×3m的栽植密度下比3m×6m和6m×6m分别显著高33.05%和16.39%,两种核桃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及粗脂肪(CF)含量在6m×6m的栽植密度下均显著高于3m×3m的栽植密度,并有随着栽植密度的增大而降低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栽植密度下两种核桃P_n与单株产量极显著正相关,与SS、SP及CF有一定程度正相关.【结论】3m×6m和6m×6m分别是‘强特勒’和‘香玲’核桃较为适宜的栽植密度,可以达到产量与品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高通量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在全基因组开发的SNP标记,对中国原产苹果属植物种内和种间的亲缘关系和群体遗传结构解析,为苹果属植物的起源演化以及系统分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427份15种中国原产苹果属植物种质资源进行高通量简化基因组测序(SLAF-seq),基于获得的SLAF标签,利用BWA软件将其通过比对定位到参考基因组上并获得多态性SLAF标签;利用GATK和SAMtools两种方法在多态性SLAF中开发多态性单核苷酸(SNP),筛选两种方法共同得到的SNP作为开发的SNP标记数据集。根据完整度0.94、次要等位基因频率(MAF)0.05过滤筛选获得多态性的SNP。基于筛选多态性SNP,使用MEGA7的NJ(neighbor-joining)算法,构建苹果属不同种的系统进化树。利用Admixture软件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假设样品的分群数(K)为1—15进行聚类,根据交叉验证错误率确定最佳K值,解析苹果属不同种间和种内的遗传结构。【结果】通过SLAF-seq技术对427份苹果属植物种质进行测序,最终获得586 454个SLAF标签,其中多态性SLAF标签463 612个。经过序列比对分析和筛选得到46 460个SNP位点,基于这些SNP位点构建苹果属植物不同种的系统发生树并分析群体结构。系统发育分析将15种苹果属植物分成4个类群,群体遗传结构在K=5和K=14为两个分群关键点。综合两种分析方法的结果,15种苹果属植物可分为4个基本的类群,分别为山荆子类群,新疆野苹果和少数中国苹果类群,变叶海棠、花叶海棠、陇东海棠、山楂海棠、滇池海棠和沧江海棠类群,4个苹果属植物栽培种中国苹果、八棱海棠、花红和楸子类群。中国苹果的部分种质中有新疆野苹果和山荆子的基因背景,但其中还有一部分种质可以独立代表类群基因库,其基因库中并没有新疆野苹果的参与,而与山荆子、花红、楸子和八棱海棠密切相关。【结论】利用SLAF技术快速发掘覆盖全基因组的46 460个多态性SNP标记可有效地对中国原产苹果属植物种内和种间的亲缘关系及遗传结构进行研究,为苹果属植物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遗传多样性、系统分类和起源演化提供参考。15种苹果属植物分为4个基本类群,苹果属植物野生种和栽培种分类群明显,中国苹果与其他栽培种的亲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揭示滇西北深纹核桃(Juglans sigillata)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该区域深纹核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科学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卫星(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滇西北13个群体共332份深纹核桃种质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分子方差分析(AMOVA)揭示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状况;用Mantel检验估算群体间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的相关性。【结果】(1)滇西北13个核桃群体的期望杂合度介于0.456 5~0.630 0之间,平均为0.528 6;Shannon信息指数介于0.852 9~1.336 7之间,平均为1.026 4;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在0.442 1~0.622 5之间,平均为0.528 6,遗传多样性属于中等水平,遗传多样性呈由西北群体(迪庆和怒江)向东南群体(丽江和大理)逐步降低的分布格局。(2)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101 1,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AMOVA分析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群体内的分化是该区域种质资源变异的主要来源。(3) UPGMA聚类结果显示:13个群体在遗传一致度为0.85时被聚成了4组;Mantel检验结果表明:群体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性显著(r=0.644 1,P=0.002 0)。【结论】长期的自然选择及人为影响,导致了滇西北核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水平及特有的分布格局,该区域核桃资源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较低,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资源选育和保护时,在选择遗传多样性高的群体基础上,应侧重于群体内家系和单株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科学治理喀斯特高原石漠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优势种植物翅荚香槐(Cladrastis platycarpa)、黄栌(Cotinus coggygria)、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l)、银白杨(Populus alba)及核桃(Juglans regia,峡谷核桃和山地核桃)为材料,通过分析植物光合生理指标和环境因子监测值,研究其光能利用效率与环境响应规律。【结果】银白杨的光能利用率与生产力较高,分别为0.0159 mol/(m~2·s)与8.83μmol/(m~2·s);核桃在高原山地环境的光能利用率与生产力较高原峡谷更高,分别为0.0127 mol/(m~2·s)和7.18μmol/(m~2·s),达到该地乔木优势种平均水平。【结论】喀斯特高原山地石漠化区植物的净同化速率和光能利用率整体高于高原峡谷植物,6种植物光合同化作用生产力均显著受控于空气温度,高原峡谷植物对土壤含水量与空气相对湿度的响应更敏感,而高原山地植物对光合有效辐射响应最敏感。银白杨适宜作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生态修复的先锋林种,核桃相较高原峡谷地区更适宜作为石漠化治理的经济林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开发与四倍体马铃薯蛋白含量相关的分子标记,加快选育高蛋白的马铃薯品种,提高马铃薯品种竞争力。【方法】以高蛋白马铃薯品种‘大西洋’为母本、低蛋白品种‘定薯1号’为父本构建分离群体,利用混池和高通量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BSA-seq)对马铃薯块茎蛋白含量进行QTL定位,在定位区间开发与马铃薯块茎蛋白含量紧密连锁的SSR标记,并使用分离群体及四倍体马铃薯品种进行筛选验证。【结果】在2号、4号染色体共定位到3个控制马铃薯块茎蛋白含量的主效位点,分别位于2号染色体18.88~21.59 Mb,区间大小为2.71 Mb; 4号染色体8.3~12.84 Mb,区间大小为4.54 Mb; 4号染色体65.12~66.39 Mb,区间大小为1.27 Mb。根据定位区域、基因位置及参考基因组信息,使用NR、 Tr EMBL、 KEGG、 GO、 KOG、 swissprot、 PFAM共7个功能数据库对候选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共注释到719个候选基因,注释基因显著富集在玉米素合成代谢通路,该代谢通路可阻止蛋白质降解。在2号染色体18.88~21.59 Mb区间内开发分子标记pChr2-4...  相似文献   

20.
水稻基因组序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禾本科植物的模式植物。综述了基于图位克隆的水稻基因组序列,基因组大小为389 Mb,包括37 544个非转座因子相关蛋白的基因。95%的基因组序列被精确测定,包括全部的常染色质、2个完整的着丝点及6条完整的染色体。基因组中串联重复序列占14%,平均每Mb为51个SSR。SwaI光学限制性(酶切)图谱的构建使图距缩短了11%,使基因组大小变为382.17 M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