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5种榕属植物不同发育阶段叶片的热值与灰分含量动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厦门园林植物园的5种榕属植物不同发育阶段叶片的灰分含量、干质量热值与去灰分热值的变化动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叶片的发育(从幼叶→成熟叶→老叶),灰分含量有升高的趋势,5种植物中老叶灰分含量均不是最低,说明叶片可能具有维持自身营养元素平衡的机制;②5种榕属植物不同发育阶段的叶片中,幼叶含有较高的干质量热值,不同发育阶段的榕属植物叶片干质量热值变化趋势因种而异;③5种榕属植物不同发育阶段叶片的干质量热值与灰分含量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P<0 05);④不同发育阶段叶片去灰分热值的变化趋势因种而异,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表4参16  相似文献   

2.
高锦红 《湖北农业科学》2016,(17):4495-4497
湿地植物热值是湿地生态系统中能量转化评价的重要指标。利用氧弹式量热计对渭河湿地6种植物的热值和灰分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种植物的干质量热值(GCV)在15.41~22.58 k J/g之间,灰分含量在5.71%~7.80%之间,去灰分热值(AFCV)在16.71~24.05 k J/g之间。对植物间热值进行比较,各植物的去灰分热值均大于其干质量热值。湿地植物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有较显著的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3.
研究茎、叶性状间的异速生长关系有助于加深理解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茎、叶之间的资源分配模式.以重庆主城区14种常见的园林树木为对象,分析不同物种和生活型间茎干质量与叶柄、叶片干质量和叶面积、叶片干质量与叶柄干质量、叶面积间的异速生长关系,定量分析其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物种水平上,茎、叶性状间的异速生长关系在不同发育阶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新生期茎干质量的增加速度小于叶柄干质量、叶片干质量及叶面积的增加速度,花期保持同速增长,果期前者增加速度超过了后者;新生期和花期叶片干质量的增加速度远大于叶柄干质量和叶面积的增加速度,果期保持等速增长.(2)在生活型水平上,常绿植物茎干质量与叶柄干质量、叶片干质量和叶面积间SMA斜率不随发育阶段改变,而落叶植物茎、叶性状间SMA斜率随发育阶段发生明显改变;随发育历程的改变,常绿植物叶片干质量的增加速度逐渐小于叶柄干质量增加速度,逐渐大于叶面积增加速度,而落叶植物叶片干质量的增加速度始终大于叶柄干质量的增加速度,逐渐等于叶面积的增长速度.这些结果揭示了植物茎叶性状的资源利用策略在不同发育阶段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4.
湿地松针叶热值的季节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建容 《现代农业科技》2010,(17):204-205,210
对福建省闽侯白沙国有林场湿地松叶片的灰分含量、干重热值、去灰分热值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湿地松成熟叶、衰老叶的灰分含量的的季节变化趋势相同,湿地松成熟叶、衰老叶的灰分含量在秋冬季含量较高,而春夏季相对较低;湿地松成熟叶的灰分含量在1.26%~2.12%,平均为1.56%;衰老叶的灰分含量在1.46%~2.77%,平均为1.78%;衰老叶的灰分含量高于成熟叶(P<0.05);成熟叶的干重热值高于衰老叶(夏季除外);成熟叶的干重热值在20.796~21.934 kJ/g,平均为21.154 kJ/g;衰老叶的干重热值在19.638~21.051 kJ/g,平均为20.448 kJ/g。成熟叶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衰老叶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具有显著的线性负相关(P<0.05);湿地松成熟叶的去灰分热值为21.034~23.107 kJ/g,平均为22.054 kJ/g;衰老叶的去灰分热值在21.069~23.097 kJ/g,平均为21.999kJ/g;成熟叶的去灰分热值与衰老叶接近(P>0.05)。  相似文献   

5.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叶热值季节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福建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中隶属不同层次的优势植物叶片为材料,测定其干重热值、灰分含量、去灰分热值,分析探讨热值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在乔、灌、草层的分配情况。实验结果发现:(1)12种优势植物叶去灰分热值(年均值21.03 k J·g~(-1))显著高于世界陆生植物(年均值17.77 k J·g~(-1)),与中亚热带其他常绿阔叶林相比,介于纬度较高的浙江与纬度较低的广东之间,从大范围空间尺度看,遵循纬度升高热值递减的规律;(2)12种优势植物叶干重热值、灰分含量、去灰分热值季节变化均表现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3)不同层次植物叶干重热值、去灰分热值均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且层次间的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灰分含量在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分配呈多元格局。(4)比较分析表明,富含芳香油类物质的樟科植物叶灰分含量和去灰分热值极显著高于壳斗科,干重热值也高于壳斗科,但差异不显著。本研究尝试以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热值特征和变化规律,为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氧弹式量热计对不同湿地芦苇的热值和灰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芦苇全株干质量热值在22.24~29.45 k J/g之间,去灰分热值在23.35~31.02 k J/g之间,灰分含量在5.75%~8.12%之间;对芦苇全株热值进行比较,样本去灰分热值均大于其干质量热值;植物芦苇的根、茎、叶和穗等器官间的热值大小规律性不显著。这说明湿地植物的热值和灰分含量与湿地地理位置、环境和气候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我国西南干热河谷地区特殊生境下稀树灌丛的热值和养分特征,探讨该地区不同生活型植物的热值和养分的差异,以云南省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丛8种优势植物为研究对象,观测其热值、灰分及养分特征。结果表明:元江干热河谷8种优势植物叶的去灰分热值平均值为20.21 k J·g-1,其大小顺序为细基丸>白皮乌口树>心叶木>厚皮树>虾子花>马松子>扭黄茅>锈色蛛毛苣苔。不同生活型中,去灰分热值为乔木(21.23 k J·g-1)>灌木(20.56 k J·g-1)>草本(18.84 k J·g-1),灰分含量为草本(40.30%)>乔木(7.74%)>灌木(6.97%)。相关性分析表明,植物热值与全C、全N、全P、全K和全S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Ca和灰分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3种生活型植物的热值与养分密切相关。元江干热河谷植物生长高效的叶片,能够有效利用充足的光照、有限的养分,积累较高的热值,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8.
6个树龄栓皮栎热值与碳含量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6个树龄栓皮栎不同器官的热值和碳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6个树龄栓皮栎叶、皮的干重热值均与树龄呈正相关,枝、干的干重热值均与树龄呈显著负相关;叶、皮的去灰分热值均与树龄呈极显著正相关,枝、干的去灰分热值均与树龄呈不显著正相关。不同器官的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总体上均表现为皮叶枝干。不同器官的干重热值、去灰分热值之间均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皮的碳含量与树龄呈不显著正相关;叶的碳含量与树龄呈显著正相关;枝、干的碳含量与树龄呈不显著负相关。不同器官的碳含量总体上表现为皮叶干枝。整体上热值与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对6个不同年龄(16、24、32、39、48、55 a)栓皮栎4个器官(干、皮、枝、叶)的苯—乙醇抽出物质量分数及半纤维素质量分数与热值的关系进行研究,利用SPSS18.0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器官栓皮栎热值、苯—乙醇抽出物、半纤维素均具有极显著差异。对不同器官苯—乙醇抽出物、半纤维素与热值的相关性分析,得到苯—乙醇抽出物与干质量热值、去灰分热值均呈正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总体上半纤维素与干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相关性也不显著,而枝的半纤维素质量分数与去灰分热值呈显著正相关。栓皮栎不同器官干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总体趋势均为:皮>叶>枝>干;不同器官苯—乙醇抽出物和半纤维质量分数分别表现为:叶>皮>枝>干,干>枝>叶>皮。24 a栓皮栎苯乙醇抽出物质量分数最高,利于能源林生产。  相似文献   

10.
东北12种灌木热值与碳含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快速灰化法、量热法、吸收质量法分别测定东北12种灌木的树叶、树枝、干皮的灰分含量、去灰分热值和碳含量。不同器官的灰分的质量分数为:树叶0.43%~0.88%,树枝0.46%~2.37%,干皮0.47%~2.55%;去灰分热值为:树叶20.66~21.90kJ·g-1,树枝20.10~21.39kJ·g-1,干皮19.75~21.01kJ·g-1;碳的质量分数为:树叶43.41%~44.80%,树枝44.82%~46.05%,干皮45.12%~46.25%。12种灌木不同器官的灰分含量、去灰分热值和碳含量均具有显著差异(t检验,p<0.01)。  相似文献   

11.
林淑玲  陈华  董蕾  曹洪麟  陈贻竹  顾群 《安徽农业科学》2012,(7):4131-4134,4168
[目的]采用叶绿素成像技术测定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 L.)叶片对聚乙二醇模拟的水分胁迫的响应。[方法]人工模拟水分胁迫下检测细叶榕、垂叶榕和极端耐旱的欧洲夹竹桃离体叶片,并用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同时提取单片叶多个部位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细叶榕、垂叶榕和夹竹桃对脱水响应的结果表明:①叶片各测定部位之间的光合反应中心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和非光化学猝灭(NPQ)的值较小,而电子传递速率(ETR)、PSII真实光化效率(ΦPSII)、光化学猝灭(qP)则有较大的差异;②水分胁迫下叶片不同部位的这种离散性更加明显;③抗逆性强的离散程度明显变小。[结论]为叶绿素成像技术进一步应用于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叶绿素成像技术测定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L.)叶片对聚乙二醇模拟的水分胁迫的响应。[方法]人工模拟水分胁迫下检测细叶榕、垂叶榕和极端耐旱的欧洲夹竹桃离体叶片,并用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同时提取单片叶多个部位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细叶榕、垂叶榕和夹竹桃对脱水响应的结果表明:①叶片各测定部位之间的光合反应中心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和非光化学猝灭(NPQ)的值较小,而电子传递速率(ETR)、PSII真实光化效率(ΦPSI)I、光化学猝灭(qP)则有较大的差异;②水分胁迫下叶片不同部位的这种离散性更加明显;③抗逆性强的离散程度明显变小。[结论]为叶绿素成像技术进一步应用于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陈雪华 《广西农业科学》2011,(10):1245-1247
【目的】测定不同榕树品种的滞尘能力,为正确选用榕树作为城市绿化树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柳叶榕(Ficus heteropleura)、对叶榕(Ficus hispida)、高山榕(Ficus altissima)、黄褐榕(Ficusvirens)等5个榕树品种的成熟叶片为试验材料,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滤纸恒重法观察叶片表面微形态结构,测定叶片滞尘量,并进行5个榕树品种滞尘能力比较。【结果】5个榕树品种的叶表面在表皮细胞、表皮纤毛、气孔等微形态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对叶榕叶表面结构粗糙,具有蜂窝状的凹坑组织和表皮纤毛;细叶榕有不规则的岛状表皮细胞突起和大小不等的坑状组织,没有表皮纤毛;黄褐榕叶表面支脉细胞突起形成一个个的网格结构,无表皮纤毛;柳叶榕和高山榕叶表面较光滑,均无表皮纤毛。5个榕树品种因叶表面结构不同,滞尘能力也表现出明显差异。【结论】榕树叶片的形态特征是决定榕树叶片滞尘量的关键,5种榕树品种滞尘能力大小依次为:对叶榕〉细叶榕〉黄褐榕〉高山榕〉柳叶榕。  相似文献   

14.
陈雪华 《南方农业学报》2012,42(10):1245-1247
【目的】测定不同榕树品种的滞尘能力,为正确选用榕树作为城市绿化树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柳叶榕(Ficus heteropleura)、对叶榕(Ficus hispida)、高山榕(Ficus altissima)、黄褐榕(Ficus virens)等5个榕树品种的成熟叶片为试验材料,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滤纸恒重法观察叶片表面微形态结构,测定叶片滞尘量,并进行5个榕树品种滞尘能力比较。【结果】5个榕树品种的叶表面在表皮细胞、表皮纤毛、气孔等微形态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对叶榕叶表面结构粗糙,具有蜂窝状的凹坑组织和表皮纤毛;细叶榕有不规则的岛状表皮细胞突起和大小不等的坑状组织,没有表皮纤毛;黄褐榕叶表面支脉细胞突起形成一个个的网格结构,无表皮纤毛;柳叶榕和高山榕叶表面较光滑,均无表皮纤毛。5个榕树品种因叶表面结构不同,滞尘能力也表现出明显差异。【结论】榕树叶片的形态特征是决定榕树叶片滞尘量的关键,5种榕树品种滞尘能力大小依次为:对叶榕>细叶榕>黄褐榕>高山榕>柳叶榕。  相似文献   

15.
小叶榕为桑科榕属乔木,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之一,具有止咳平喘、抗炎抑菌的功效,在岭南地区常用来治疗呼吸道疾病,是止咳类中成药的主要原料之一。小叶榕四季常绿,树型优美,也是我国南方城市绿化的优选行道树。但国内外对小叶榕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作为绿化植物特性方面的研究,而在用作药用植物方面的研究十分薄弱,优良小叶榕种质资源评价和选育、深加工及资源高效利用等技术缺乏。小叶榕药效成分的种类及其作用机理研究不够深入,生产上缺少叶干浸膏量效关系的质量标准,制约着小叶榕药用价值的开发和应用。随着小叶榕的综合开发利用逐渐受到重视,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从生药学研究、化学成分、质量工艺、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小叶榕的研究与利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更好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柠条是一种生长迅速、枝叶茂盛、防风固沙能力强大的豆科植物,且茎叶粗蛋白含量相对较高,具有广泛的饲用开发前景,但柠条灌丛在不同发育阶段叶生物量和体内营养物质含量差异较大,其饲用性受到一定限制。因此,了解柠条各生长阶段叶生物量及其营养物质含量变化情况成为打破柠条叶片利用局限性的关键。方法本试验以库布齐沙地柠条灌丛为研究对象,分别测量了不同林龄、不同发育时期柠条的叶生物量及营养物质含量,并构建了柠条不同生长年限叶生物量动态模型、生长参数与叶生物量估测模型以及叶片营养物质动态变化模型。结果(1) 不同生长年限,柠条叶生物量年内变化均呈现出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在7月份2年生、3年生、5年生柠条叶生物量分别达到0.14、0.32、1.40 kg/株的最高峰值,生长拟合曲线R2>0.8,F检验结果均达到显著水平(P < 0.05)。(2)不同生长年限,柠条叶片粗蛋白含量平均达16.0%以上,年内总体变化呈下降趋势(拟合曲线R2>0.8),且最高值均出现在每年的5月份。(3)不同生长年限,柠条叶片内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且年内变化趋势各不相同。结论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发现7月份柠条叶生物量达到最大值,5月份柠条叶粗蛋白含量达到最大值。因此,根据柠条叶片生育期及其营养价值等综合考虑,建议5月、7月为主要利用时期。   相似文献   

17.
滨海沙地主要造林树种的热值和营养元素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滨海沙地3种造林树种的热值、灰分质量分数和营养元素质量分数及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造林树种的平均干质量热值和平均去灰分热值,湿地松Pinuselliottii(20.96kJ·g-1,21.41kJ·g-1)与厚荚相思Acaciacrassicarpa(20.97kJ·g-1,21.35kJ·g-1)接近,但均高于木麻黄Casuarinaequisetifolia(20.18kJ·g-1,20.69kJ·g-1)。具体数值因树种和器官不同而异。植物碳质量分数在器官间分布没有规律性,总体上,湿地松的平均碳质量分数(491.548g·kg-1)高于厚荚相思(471.773g,kg-1)和木麻黄(460.042g·kg-1)。氮、磷、钾、钙和镁等在3树种不同器官中的分布规律为叶最高,枝、皮和根次之,干最低。干质量热值与镁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O.05),与氮、磷、钾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O.01)。灰分质量分数与磷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O.01),与钾、钙、镁等质量分数显著正相关(P〈O.05)。氮、磷、钾、镁等质量分数两两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O.05)。袁4参】5  相似文献   

18.
采用XRY-1A数显氧弹式热量计测定该群落不同层次共18种优势植物不同器官的热值.东山岛季风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的平均干重热值介于14.95-18.76 kJ·g-1之间,乔木层植物干重热值以潺稿树最高(18.76 kJ·g-1),朴最低(17.53kJ·g-1);灌木层植物以豺皮樟最高(16.42 kJ·g-1),露兜树最低(15.16 kJ·g-1);草本层植物干重热值在14.29-14.78kJ·g-1之间;层间植物以帘子藤最高,雀梅藤最低.各层优势植物平均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表现为:乔木层>层间植物>灌木层>草本层.植物器官间去灰分热值存在差异,乔木层和灌木层表现为叶>干或枝>根,草本层和层间植物为地上部分>地下部分.本研究表明,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是造成东山岛季风常绿阔叶林优势植物热值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