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6 毫秒
1.
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甲霜灵.种菌唑4.23%微乳剂处理玉米种子对玉米苗期茎基腐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两个高浓度处理防效达70%以上;试验药剂可促进玉米出苗2.89%~7.15%,提高玉米产量4%以上。  相似文献   

2.
几种药剂混配对玉米丝黑穗病及地下害虫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立功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0):267-269
6种种衣剂不同比例的混合药剂对玉米丝黑穗病及地下害虫的防治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满适金100ml+DST200ml+AHS50ml/100kg种子处理、满适金100ml+DST300ml+AHS100ml/100kg种子处理、满适金100ml+30%帅苗170ml+立克秀40ml/100kg种子处理和40%克福2000ml+立克秀150ml/100kg种子处理对玉米丝黑穗病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平均防效在83.8%~89.6%之间,各药剂处理间发病率无显著差异。40%克福2000ml+立克秀150ml/100kg种子处理对地下害虫有较高的防治效果,防效达到92.9%。各药剂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3.
几种化学种衣剂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化学种衣剂立克锈、黑穗净和福·克·腈在玉米播种前拌种,对玉米丝黑穗病进行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3种种衣剂对玉米出苗基本没有影响,对玉米丝黑穗病防效明显,降低了发病率,提高了产量.其中福·克·腈的效果最好,相对防效达到73.16%,平均增产657.63 kg/hm2,增产幅度达7.72%;立克锈相对防效达71.16%.增产幅度达6.25%,黑穗净防效为64.40%,增产4.59%.  相似文献   

4.
玉米土传病害的主要特点是病原菌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春季种子萌动后到出苗乃至整个生育期均可以通过植株的根系进行侵染,可分为苗期病害、丝黑穗病和茎腐病等.丝黑穗病和茎腐病的苗期症状表现也归为苗期病害,因此玉米苗期病害的防治是玉米土传病害防治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秦宝军 《中国种业》2019,(10):57-59
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研究了高巧、速拿妥、帅苗、立克秀和顶苗新5种药剂组合后对玉米田蚜虫和丝黑穗病的防效以及对玉米苗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高巧或速拿妥的处理对玉米蚜虫均有较好防效;添加立克秀的所有处理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效均在88.5%以上;6个药剂组合在2个玉米品种上均有较好的增产作用,增产6.7%~27%。以上结果说明,高巧、速拿妥分别与立克秀组合后能够很好的防控玉米蚜虫和玉米丝黑穗病,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北方春玉米(俗称苞米)播种期已经到来。截至2019年4月9日农药登记公告,在我国取得登记用于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玉米茎基腐病、玉米田蚜虫(腻虫)并在有效期内的农药产品分别有114个、67个、52个,现将防治玉米田丝黑穗病、茎基腐病、蚜虫的部分农药产品信息整理如下(见表1、表2、表3),供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以及黑龙江等北方春玉米主产区农药销售商和玉米专业种植家庭农场参考选用。  相似文献   

7.
病害是影响玉米生产的重要生物逆境,培育抗病品种是玉米病害防控最为经济、有效和环保的策略。本研究以我国“十三五”期间国家东华北春玉米区域试验(中早熟、中熟和中晚熟3个熟期组)中724份(次)参试品种的病害鉴定数据进行分析,病害包括玉米大斑病、丝黑穗病、禾谷镰孢茎腐病、灰斑病和禾谷镰孢穗腐病。结果表明, 5种病害抗性级别以中抗和感病为主,中早熟、中熟和中晚熟组的这2个级别分别占总数的82.94%、84.12%和72.46%;中晚熟组抗性强于中熟和中早熟,中早熟、中熟和中晚熟组达到中抗(MR)以上的品种分别占总数的50.24%、56.37%和69.33%,其中,达高抗(HR)的分别占4.52%、4.41%和7.84%,达抗(R)的分别占8.73%、10.59%和18.88%;大斑病和灰斑病的抗原较为缺乏,均无高抗品种,中早熟组达到抗(R)以上水平的病害排序从高到低是禾谷镰孢茎腐病、丝黑穗病、禾谷镰孢穗腐病、灰斑病和大斑病,中熟组排序是禾谷镰孢穗腐病、禾谷镰孢茎腐病、丝黑穗病、灰斑病和大斑病,中晚熟组排序是禾谷镰孢穗腐病、禾谷镰孢茎腐病、丝黑穗病、大斑病和灰斑病;年际间鉴定结果受气候环境影响较...  相似文献   

8.
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甲霜灵·种菌唑4.23%微乳剂处理玉米种子对玉米丝黑穗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达80%以上;试验药剂可促进玉米出苗0.56%~19.26%,提高玉米产量10%以上。  相似文献   

9.
钱思平 《种子世界》2021,(10):0063-0065
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保障玉米种植产量与质量的关键。针对玉米丝黑穗病与顶腐病两大常见病害,要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以保障防治效果,促进优质高产实现。本文对玉米丝黑穗病与顶腐病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并就相应防治技术展开探讨,以期能为当地玉米种植的科学化、高效化发展提供些许支持。  相似文献   

10.
2005—2007年辽宁省玉米区试品种抗病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2005-2007年辽宁省玉米区试参试品种对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灰斑病、茎腐病和丝黑穗病的抗病性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对弯孢菌叶斑病和茎腐病表现为中抗以上水平的数量逐年略有下降,对灰斑病和大斑病表现为抗性水平的品种数量逐年提高,对丝黑穗病表现为抗性水平的品种数量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1.
有效微生物群在秸秆有机肥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EM有机肥的增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施用EM有机肥提高了玉米子粒的产量,两年试验平均比对照高9.20%;EM有机肥与普通有机肥相比,玉米植株叶片光合作用速率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加,氮代谢能力增强,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EM有机肥处理明显提高了孕穗期玉米植株的耐旱耐涝能力。收获期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EM有机肥处理可明显减少田间植株的倒伏率,降低植株茎腐病和赤穗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2005~2006年,在玉米丝黑穗病发生较为严重的山西省寿阳县,开展了以覆盖农膜为主,结合抗病品种和杀菌剂处理对玉米丝黑穗病控制效果以及玉米生长和产量影响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2005年和2006年,覆膜使玉米丝黑穗病的平均发病率分别从15.5%和8.9%降低到6.3%和6.5%,防治效果分别达59.4%和27.0%;使玉米产量分别提高746.2kg/hm2和1410.0kg/hm2。选种抗丝黑穗病品种能显著降低丝黑穗病的发病率。晋单34号在2005年和2006年较宽诚1号和张玉1号丝黑穗病的发病率分别从17.3%和9.5%降低到4.5%和6.0%。本研究所选用的杀菌剂15%三唑酮、CAM和黑虫双全均未显著降低丝黑穗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在P群玉米种质沈137抗病鉴定结果的基础上,系统评价了沈137高抗弯孢叶斑病、灰斑病,兼抗大斑病、小斑病、南方锈病、穗腐病、茎腐病、丝黑穗病和矮花叶病等9种病害的抗病性及其抗病基因丰富而稳定的遗传特性。沈137是国内骨干自交系中抗病种类最多的自交系之一。充分利用沈137这类多抗资源及深入挖掘其应用潜力将成为应对玉米病害突发所带来生产隐患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5%烯唑醇微粉种衣剂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制了以烯唑醇为主要成份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微粉种衣剂及其应用效果。经室内及盆栽试验筛选出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微粉种衣剂配方,并确定烯唑醇种衣剂加工工艺流程。通过盆栽试验、田间小区试验和区域试验,明确了烯唑醇种衣剂使用剂量、处理方法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及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5%烯唑醇微粉种衣剂对玉米的发芽率、发芽势有提高的趋势。用烯唑醇微粉种衣剂包衣,在接种条件下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在51.2%~60.3%,增产率38.6%~58.7%。异地试验示范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在71.7%~96.2%,增产率6.8%~15.6%。生产上推荐剂量药种比1:200~1:300为宜。  相似文献   

15.
玉米种质资源大规模多年多点多病害的自然发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害是影响玉米生产的重要因素。利用品种的抗性是控制玉米病害的经济、安全和有效措施。2016—2019年间,在黄淮海和东华北地区,首次对2000份来源广泛且遗传背景丰富的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多年多点多病害的田间自然发生条件下抗病性鉴定,部分材料在西北地区也进行了田间鉴定,重点调查了小斑病、茎腐病、瘤黑粉病、弯孢叶斑病、南方锈病、粗缩病、大斑病、灰斑病和丝黑穗病的抗病性。综合4年共10个不同环境的自然发病下抗性鉴定数据表明,自然发病鉴定的结果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表现为年度间和地域间的差异。在所有鉴定的病害中,小斑病在多个年份和多个鉴定点的发病均比较充分, 11份种质对该病害表现出稳定抗性;茎腐病、大斑病和灰斑病,在不同年份的部分鉴定点发病较为充分,对这3种病害表现抗病的种质分别为440、356和423份,综合抗性鉴定结果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弯孢叶斑病、瘤黑粉病和粗缩病仅在1个鉴定点发病较为充分,南方锈病和丝黑穗病在所有鉴定点均发生较轻,鉴定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筛选出一批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多种病害均具有稳定抗性的材料,其中JN15、953、沈977、68122、K21、SC24-1、17MC7211、17MC7223、郑591、161191等种质的综合抗性突出,对种质的利用及后续人工接种精准鉴定的种质选择具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L. M. Reid  X. Zhu  A. Parker  W. Yan 《Euphytica》2009,165(3):567-578
Preliminary field observations in our maize breeding nurseries indicated that breeding for improved resistance to gibberella ear rot (Fusarium graminearum) in maize may indirectly select for resistance to another ear disease, common smut (Ustilago zeae). To investigate this, we compared the disease severity ratings obtained on 189 maize inbreds, eight of which included our inbreds developed with selection for gibberella ear rot resistance after field inoculation and breeding for 8–10 years. No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disease severities for the 189 inbreds but the eight gibberella-resistant lines were consistently more resistant to smut. To further examine this relationship and to determine if these eight inbreds would be useful for developing inbreds with either common smut or fusarium ear rot (F. verticilliodes) resistance, we conducted a Griffing’s diallel analysis on six inbreds of maize, four with high levels of gibberella ear rot resistance representing all of the pedigree groups in our eight gibberella lines, and two with very low levels. Our most gibberella ear rot resistant inbreds, CO433 and CO441, had the lowest disease ratings for all three diseases, the consistently largest 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 effects and several significant specific combining ability effects. It was concluded that some inbreds bred specifically for gibberella ear rot would also be useful in breeding for resistance to common smut and fusarium ear rot.  相似文献   

17.
玉米抗丝黑穗病QTL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以Mo17(抗)×黄早四(感)的F2分离群体(191个单株)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含有84个SSR位点和48个AFLP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全长1 542.9 cM,平均图距11.7 cM。在吉林省公主岭和黑龙江省哈尔滨2个地点通过人工接种方法对184个相应的F3家系(缺失7个)进行抗病鉴定。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抗丝黑穗病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行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在吉林公主岭地区检测到5个QTL,分别位于第1、2、3、8、9染色体上,解释的表型方差为10.0%~16.3%。在黑龙江哈尔滨地区也检测到5个QTL,分别位于第1、2、3、4、7染色体上,解释的表型方差为4.6%~13.4%。比较分析发现,两地一致在第2、3染色体上各检测到1个QTL,其中第2染色体上的表现为超显性效应,第3染色体上的表现为加性效应。研究结果为玉米抗丝黑穗病种质改良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种苗处理对麦冬生长的影响及其控病效果,指导麦冬优质安全生产。以川麦冬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6种药剂3种种苗处理方式对麦冬种苗成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及对炭疽病、根腐病的控病效果。结果表明木霉T23制剂、多抗霉素和噁霉灵处理种苗,可显著提高麦冬种苗成活率,促进麦冬分蘖、增加块根数、使块根伸长增粗,提高麦冬产量10%以上。对麦冬炭疽病以叶面喷施多抗霉素、噁霉灵的效果较好,防治效果分别为60.17%和58.25%;对麦冬根腐病以木霉T23、多抗霉素浸苗,或以噁霉灵、木霉T23灌根的效果均较好,其防治效果分别为70.06%、65.17%、72.87%和70.14%。综上,木霉23制剂、多抗霉素和噁霉灵处理种苗,可有效控制炭疽病、根腐病为害,促进麦冬生长,提高麦冬产量,在麦冬生产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方法研究了部分含CIMMYT玉米种质的半外来群体选系对丝黑穗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在用CIMMYT种质Pob45和Pob46与黑龙江省部分自交系杂交构建的半外来群体的选系中,对丝黑穗病中抗及其以上的选系占一半以上,其中高抗占35.9%。CIMMYT种质的引进总体上有利于提高黑龙江省种质资源对丝黑穗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20.
芽孢杆菌Bam22对油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侵染引起的根肿病是限制油菜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苗期即可发病,目前该病害的主要防治措施有选用抗病品种和使用化学药剂,但农药残留问题日益突出,故提出采用生物防治的策略防控油菜根肿病。笔者采用拌种与苗期灌根的方式研究了芽孢杆菌(Bacillus Bam22)对油菜根肿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苗期调查结果表明芽孢杆菌Bam22拌种处理(T1)和芽孢杆菌Bam22+高岭土拌种处理(T2)较清水对照(CK)的发病率降低了3.4%~20%,防效达44%~52%;T1、T2与药剂对照氰霜唑拌种处理(T3)的株高和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但防效提高20%~40%。花期调查结果表明T1和T2处理较清水对照(CK)的发病率降低了10%~13%,防效介于28%~51%;T1、T2处理较药剂对照(T3)的发病率降低了6.67%~10%,防治效果提高了5%~22%,单株产量增加了23.97%~34.29%。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芽孢杆菌Bam22拌种结合苗期灌根,能够有效降低油菜苗期和花期根肿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油菜的产量损失率。芽孢杆菌Bam22对油菜根肿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具有开发成为生物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