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小麦是平山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24.6亩,种植模式以小麦与玉米(花生等)轮作为主。生产中,由于玉米(花生)选择品种不合理或区域积温不足,造成不能适时收获,从而使小麦播种偏晚,形成晚播麦,影响小麦产量,形成低产田。因此,结合全县的小麦生产状况、区域分布和小麦高产主推技术要求,就晚播小麦表现和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供  相似文献   

2.
龙口、莱州小麦—玉米二熟制光热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龙口、莱州超高产试验基点的气象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后提出,在现有基础上将小麦播期适当推迟,尽量把≥16℃的有效温度让给玉米,充分挖掘生育期较长玉米品种的增产潜力,提高周期粮食产量,当作为二熟制小麦—玉米超高产的主攻方向。沿着这一方向,针对当地光、热资源实况,提出三套切实可行的二熟制耕作栽培技术体系:一是迟中播(或晚播)小麦/套种晚熟玉米;二是中播(或迟中播)小麦/直播中熟玉米;三是晚播独秆小麦/直播中晚熟(或中熟)玉米。经比较认为,莱州基点温度条件相对较好,对玉米有一定优势,宜以晚播独秆小麦/直播中晚熟玉米为主;龙口基点光照条件相对较好,对小麦颇具优势,应以中播或迟中播小麦/直播中熟玉米为主,适当保留迟中播(或晚播)小麦/套种晚熟玉米的耕作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3.
针对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轮作区,生产上小麦早播晚收、玉米晚播早收和缺乏适宜机收籽粒玉米品种,不利于黄淮海区实现玉米机收籽粒的问题。全国农技中心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于2016年开始在河南开展了小麦玉米双机收模式试验,以筛选适宜的小麦玉米品种、确定合理的小麦玉米茬口、优化集成配套技术,为黄淮海区实现大面积玉米机收籽粒和小麦玉米轮作全程机械化提供依据。试验表明,通过培育选用早熟、籽粒脱水快、站秆能力强、抗逆、高产的玉米品种和早熟、耐晚播、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配套小麦晚播早收、玉米早播晚收的"双早双晚技术",能够在黄淮海区实现大面积玉米机收籽粒和小麦玉米轮作全程机械化。  相似文献   

4.
关中灌区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生产调查分析和试验研究,针对陕西省关中灌区的生态条件和限制小麦、玉米产量高产的障碍因素,对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农艺措施进行统筹调控,从品种搭配、播期调整、群体构建、水肥运筹等方面,总结形成了以“两旱”(小麦早种、玉米早收)为“两晚”(小菱适期晚播、玉米适期晚收)为主体的关中灌区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试验探讨烟台市小麦适宜播种期、玉米适宜收获期,总结小麦晚播精播、玉米晚收"双晚"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高产丰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是在小麦不能适期播种的情况下,经小麦栽培学的多年研究而形成的技术。可获得与早茬、中茬小麦相近的单位面积产量。栽培学上把年前主茎叶片仅4片以下,仅有一个或以下分蘖,冬前积温低于420℃的小麦称作晚播或晚茬小麦。聊城市一般指10月15日以后播种的小麦,该技术适合聊城的气候条件、生产条件,与夏玉米直播晚收技术配合使用,可实现小麦、玉米的周年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7.
<正>河北省属资源型极度缺水地区,水资源短缺制约小麦面积扩大。要提高总产量,只有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入手。选择适应当地条件和用途的小麦品种,明确栽培技术原理后,高产的关键是应用以下技术。1提倡"两晚"技术两晚即玉米适当晚收,小麦适当晚播。玉米晚收10 d可使玉米充分成熟,每亩可增产115129kg,小麦适当晚播可适当减少小麦冬前积温以形成壮苗,避免形成旺苗。因此,"两晚"技术以"两适"技术(玉米适时收获小麦适时播种)的表述更为  相似文献   

8.
选择全年两季作物最佳组合种植型式,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品种生产潜力,是当前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北京地区,若把小麦为主产(适期小麦+早熟玉米)的传统模式,改为玉米为主产(中熟玉米+晚播小麦)的优化模式。全年粮食亩产可以从750kg 提高到900kg,并有希望争取吨粮。技术关键在于解决小麦晚播高产问题。采用大密度,小株型以建立合理群体结构,提高光合生产的小麦独秆栽培技术,行之有效。1987年,北农大作物生产系统工程研究室与北京农场局合作,在北京南郊农场布置  相似文献   

9.
“两晚”增产技术是指在冬小麦一夏玉米种植区域内,通过适当推迟玉米收获期和小麦播种期,使小麦、玉米充分发挥生产潜力的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通过延长玉米收获期、相应调整小麦播期播量就可以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并实现小麦节水。“玉米晚收七八天,提高品质粒饱满;农民只要按此做,增产一成也不难。小麦晚播七八天,造墒播种保苗全;冬前好管育壮苗,节水节本能增产。”  相似文献   

10.
一、晚播小麦的成因晚播小麦的成因有两种类型:一是由于前茬作物成熟、收获偏晚,腾不出茬口而延期播种,从而形成晚播小麦。在黄淮海麦区主要是棉茬麦,其次是花生茬麦等;二是由于墒情不足等雨播种或降雨过多不得不推迟播期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探讨和分析不同播期条件下高产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转运和高效利用特征,确定不同高产小麦品种的适宜播期。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系统分析早播(10月3日)、适播(10月12日)和晚播(10月30日)3个水平对不同品种高产小麦主要生育期植株含氮率、氮素积累量、花前和花后植株营养器官氮素积累和分配、氮素再分配等特征及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影响生育期小麦植株的含氮率、氮的吸收和积累。小麦地上部营养器官氮积累量、氮再分配量、转运氮素对籽粒氮的贡献率花前高于花后。晚播条件下籽粒氮素的积累量主要依赖于花前氮吸收;适播和早播条件下花后吸收的氮素对籽粒氮素的积累占有较大比例。高产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在不同生育期的氮素吸收强度和相对累积速率不同,花前氮素积累量、花前吸收氮素向籽粒的再分配以及转运率、花后氮素同化量以及花后吸收氮素对籽粒的贡献率等在不同小麦品种间差异显著。早播和适播条件下,不同品种小麦均获得比晚播较高的籽粒产量。氮素收获指数和籽粒吸氮量适播条件下较高,随播期的延迟籽粒吸氮量显著降低,相反,氮素利用效率晚播条件下最高。综合考虑,在农业生产中,3个高产小麦品种均适宜早播和适播;在晚播条件下应优先选择‘周麦22’。  相似文献   

12.
"双晚一节"栽培技术是针对冀中南玉米、小麦连作区气候特点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探索、总结出的新型栽培种植模式。通过玉米晚收、小麦晚播等技术环节的革新及相关配套措施的实施,完全能够实现全年粮食生产优质、高产、节水、增效。  相似文献   

13.
柳俊梅 《河北农业》2013,(10):16-17
小麦晚播节水高产技术是指在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域内.通过适当推迟卡米收获时明和小麦播种期,使小麦、玉米充分发挥生产潜力的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简便易行,小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只通过延长玉米收获期和相应调整小麦播期播量就可以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并实现小麦节水,现以邯郸县为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探讨和分析不同播期条件下高产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转运和高效利用特征,确定不同高产小麦品种的适宜播期.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系统分析早播(10月3日)、适播(10月12日)和晚播(10月30日)3个水平对不同品种高产小麦主要生育期植株含氮率、氮素积累量、花前和花后植株营养器官氮素积累和分配、氮素再分配等特征及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影响生育期小麦植株的含氮率、氮的吸收和积累.小麦地上部营养器官氮积累量、氮再分配量、转运氮素对籽粒氮的贡献率花前高于花后.晚播条件下籽粒氮素的积累量主要依赖于花前氮吸收;适播和早播条件下花后吸收的氮素对籽粒氮素的积累占有较大比例.高产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在不同生育期的氮素吸收强度和相对累积速率不同,花前氮素积累量、花前吸收氮素向籽粒的再分配以及转运率、花后氮素同化量以及花后吸收氮素对籽粒的贡献率等在不同小麦品种间差异显著.早播和适播条件下,不同品种小麦均获得比晚播较高的籽粒产量.氮素收获指数和籽粒吸氮量适播条件下较高,随播期的延迟籽粒吸氮量显著降低,相反,氮素利用效率晚播条件下最高.综合考虑,在农业生产中,3个高产小麦品种均适宜早播和适播;在晚播条件下应优先选择‘周麦22’.  相似文献   

15.
晚播小麦的成因有两种类型:一是由于前茬作物成熟、收获偏晚,腾不出茬口而延期播种,从而形成晚播小麦。在翼城县主要是玉米茬、棉茬等。例如,回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在9月23日至10月8日;而上述前茬作物的收获期是在10月中下旬,由于茬口晚,播期迟,从而形成晚播小麦。二是由于墒情不足等雨播种或降雨过多不得不推迟播期而形成晚播小麦。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花生品种区域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辽西北区域种植花生优新品种8个,研究了播种期与出苗期、开花期、成熟期、全生育期、产量、适应性和区域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花生早播出苗慢、出苗期延长,晚播不但出苗快、生长健壮且抗病高产优质,早播和晚播开花期正常、对成熟期影响不大,但播种早能延长全生育期;荚果产量品种间差异较大,根据荚果产量和各区域土壤类型,确立了辽西北花生主产区8个花生优新品种的适应区域。  相似文献   

17.
采用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秸秆还田小麦高产高效技术、晚播独秆栽培技术、撒播小麦抗逆高产栽培技术等4种麦作方式,分析不同麦作方式下小麦的生育特征、产量及抗倒能力,结果表明:同一小麦品种采用不同麦作方式,全生育期、总叶片数等除晚播独秆栽培技术较短(少)外,其他3种方式基本一致;产量及单茎抗倒力矩均表现为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秸秆还田小麦高产高效技术撒播小麦抗逆高产栽培技术晚播独秆栽培技术。因此,采用当前农业生产上提出的超高产栽培技术能够获得高产稳产,是江苏中部地区稻茬麦栽培主推的种植技术。但综合考虑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改良土壤、增加有机质等因素,秸秆还田小麦高产高效技术因也能保持相对较高的产量水平,是当前稻茬麦生产中同步推行的麦作技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针对小麦播种期间降水多易形成晚播弱苗的实际,综合了近几年来晚播小麦的高产经验,总结并提出了以提高播种质量、促弱转壮、增穗增粒为应对管理目标,以适当增加播量、晚冬灌、早春返青期肥水管理、适时化控、拔节期肥水齐攻等为关键点的应对技术措施,对指导区域生产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分析晚播麦田的生育特点,结合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以指导小麦的生产。  相似文献   

20.
小麦晚播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已成为制约我国小麦生产的关键问题,在长江中下游稻麦两熟区,这一矛盾尤为突出。旨在通过归纳稻茬小麦晚播定义依据,总结稻茬小麦晚播原因及高产限制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体系,为稻茬晚播小麦丰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