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从分子水平研究甘肃境内典型养殖模式下甘肃高山细毛羊、小尾寒羊、藏羊、蒙古羊和滩羊5个绵羊品种的PRKAG3基因多态性与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相关性,探讨以PRKAG3为候选基因,提高绵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可能性。采用PCR-SSCP技术对5个绵羊品种的PRKAG3基因外显子4,5和内含子4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就PRKAG3基因多态性与9月龄屠宰性能和肉品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PRKAG3基因2 689 bp处发生了AG的突变,位于第4内含子第23 bp处,表现出3种基因型,AA、AB和BB。纯合度(Ho)分别为0.67,0.69,0.76,0.69,0.59,杂合度(He)分别为0.333 3,0.306 1,0.244 9,0.307 7,0.408 2,有效等位基因(Ne)分别为1.62,1.66,1.69,1.48,1.79,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31,0.32,0.33,0.27,0.34。除藏羊外其他4个绵羊品种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关联分析表明,5个绵羊品种PRKAG3基因此变异位点的3个基因型间失水率性状差异显著(P0.05);BB基因型个体的胴体重显著高于AA型(P0.05),滩羊为极显著(P0.01),BB基因型个体的眼肌面积显著大于AA型(P0.05)(藏羊除外)。因此说明PRKAG3基因可作为候选基因用于绵羊产肉性能和肉品质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HIF-2α基因核苷酸序列变异与绵羊高原适应的相关性,以540只(甘肃高山细毛羊200只,湖羊340只)绵羊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HIF-2α基因第11外显子和内含子部分区段在甘肃高山细毛羊和湖羊中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结果显示:HIF-2α基因扩增片段在2个绵羊品种中共检测到4种等位基因(A、B、C和D)和10种基因型(AA、BB、CC、DD、AB、AC、BC、AD、BD和CD),存在6个SNPs位点,其中外显子11检测到5个SNPs位点(G/A、G/C、C/T、T/C、G/A、),内含子11检测到1个SNPs位点(G/A),甘肃高山细毛羊未检测到DD基因型。2个绵羊品种的优势基因型均为A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4.50%和16.47%。HIF-2α基因在2个绵羊品种中具有丰富的多态性,且等位基因频率在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推测在高海拔低氧适应过程中,HIF-2α基因的基因型可能受到了选择,随着长期的高海拔低氧环境的选择,有利于低氧适应的基因型在高海拔绵羊品种中受到选择并富集,携带基因型AA、BB和AB的绵羊可能更加适应高海拔低氧环境,而携带基因型CD、BD和DD的绵羊对高海拔低氧环境适应的能力可能较差。  相似文献   

3.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与动物的生长发育有密切的联系.为了探讨IGFBP-3基因作为绵羊屠宰性状候选基因的可能性,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结合测序方法检测592只甘肃高山细毛羊IGFBP-3基因的变异特征,并分析核苷酸变异与屠宰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绵羊IGFBP-3第4外显子区检测到1个单核苷酸变异位点(g.87 A>C),A和B 2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频率:56.76%,43.24%),表现为AA、AB和BB 3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29.73%,54.05%,16.22%),并且所研究的群体在该位点上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相关性结果表明,甘肃高山细毛羊IGFBP-3基因g.87 A>C处的变异对宰前活质量、热胴体质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眼肌面积、GR值、嫩度有显著影响(P<0.05).表明等位基因B的绵羊群体具有更高的屠宰率,可以作为甘肃高山细毛羊屠宰性状选育的分子标记用于生产实践中.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UCP3基因SNPs与中国西门塔尔牛生长及育肥性状的相关性。以118头中国西门塔尔育肥牛为研究材料,通过DNA测序和PCR-RFLP技术检测UCP3基因BglI酶切位点SNPs,并进行相关分析。UCP3-BglI酶切位点表现多态,且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与部分育肥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该位点与饲料转化率性状和平均日增重性状表现显著相关(P<0.05),其中AA基因型个体均值显著优于AB和BB基因型个体,料肉比较低,日增重较高;与部分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发现在15月龄体高、体长和胸围性状,12月龄体高性状,8月龄体长性状中UCP3-BglI多态位点差异显著,AA基因型个体表型值显著高于其他或其中一个基因型值(P<0.05);在宰后体尺性状测量性状中,UCP3-BglI多态位点对胴体长、胴体胸深和后腿宽和背膘厚性状影响显著。其中AA和AB基因型个体胴体长、胴体胸深和背膘厚性状的表型值显著高于BB基因型个体(P<0.05);在后腿宽性状中,AB个体表型值显著高于AA和BB个体(P<0.05)。初步认为,AA基因型与优良的生长育肥性状显著相关,对A等位基因的选择有利于优良性状的改良。  相似文献   

5.
为检测CAPN4基因在牦牛群体中的多态性,分析CAPN4基因启动子区突变对甘南牦牛胴体及肉质性状的影响,寻找与牦牛此类性状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830头甘南牦牛、大通牦牛和天祝白牦牛CAPN4基因启动子区突变并分析其多态性,运用SPSS 19.0软件中的GLM模型分析基因突变对甘南牦牛胴体及肉质性状的影响。牦牛CAPN4基因启动子区存在a.-1222GA的单碱基突变,检测到AA、AB和BB 3种基因型。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1222GA的突变对不同年龄甘南牦牛胴体和肉质性状有一定影响,其中4,6岁牦牛BB型个体熟肉率显著高于AA型或AB型(P0.05);3,6岁牦牛AB型个体失水率显著高于BB型或AA型(P0.05),而5岁牦牛BB型个体肌肉失水率显著高于AA型(P0.05);3,5岁牦牛BB型个体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AA和AB型(P0.05)。等位基因A对4,6岁牦牛熟肉率、各龄牦牛肌肉保水性和眼肌面积均存在不利影响;除5岁牦牛携带等位基因A个体的胴体重显著低于未携带者外,该突变对其他年龄段牦牛胴体重及全部牦牛个体的肌肉嫩度无显著影响。CAPN4基因启动子区a.-1222GA突变影响不同年龄段甘南牦牛部分胴体及肉质性状,可作为甘南牦牛此类性状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6.
西门塔尔X鲁西黄牛的杂交群体属于优良的乳肉兼用品种,为探讨其部分经济性状的标记进行早期育种,提高产业利润,此研究以组织蛋白酶B基因(Cathepsin B,CTSB)基因为胴体和生长性状的候选基因,利用PCR-RFLP方法对174头西门塔尔X鲁西黄牛CTSB内含子6的进行多态性检测,分析了不同基因型的群体遗传结构,应用SAS9.2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线性模型,对不同基因型与牛4个胴体和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CTSB基因第6内含子的T5357C突变在群体中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且基因型值与日增重和净肉重两个性状呈显著相关(P<0.05),其中AA型的日增重和净肉重显著高于AB,BB型。上述结果为T5357C突变作为潜在的肉牛胴体和生长性状的分子标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庄河大骨鸡IGF-Ⅰ基因的多样性与产肉性能相关的遗传标记。以庄河大骨鸡为试验材料,利用PCR-RFLP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分析了IGF-Ⅰ基因5′非编码区域的多样性与产肉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基因存在AA、AB、BB 3种基因型,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0.445、0.300、0.255,A基因和B基因频率分为0.595和0.405;BB型个体的活体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腿肌重、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分别显著的高于AA型和AB型(P<0.05),其他性状差异不显著(P>0.05);AB型和AA型各性状间不差异(P>0.05)。IGF-Ⅰ基因的BB型对鸡的产肉性能有显著影响,但是,其是否可以作为庄河大骨鸡产肉性能的重要遗传标记还需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鸭POU1F1基因第2内含子多态性及其遗传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褐色菜鸭POU1F1基因的多态性及其遗传效应,本试验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了褐色菜鸭POU1F1基因的多态性,分析了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与褐色菜鸭生产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POU1F1基因第2内含子存在3种基因型即AA型、Aa型和aa型,序列比对存在2个突变位点即A3980T和A3988G,该位点属低度多态,?2检验结果表明该基因座位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关联分析显示:AA基因型个体的蛋形指数和四周龄体重均显著高于aa型(P<0.05),但三种基因型对其他性状无显著影响(P>0.05)。推测该片段的多态位点可能对四周龄体重和蛋形指数有一定的影响,POU1F1基因第2内含子可作为褐色菜鸭生产性能的优势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高寒牧区甘肃高山细毛羊及藏羊的生产性能,引进父本欧拉型藏羊、邦德、甘肃高山细毛羊,分别与本地高山细毛羊及本地藏羊母本进行杂交试验。结果表明:欧拉型藏羊×本地藏羊组合羔羊初生重为4.63 kg,显著高于其他杂交组合;邦德与本地藏羊杂交羔羊的1~5月各月龄体重整体表现最好,且日增重达到0.19 kg/d,均显著高于其他杂交组合;各杂交组合间胸深、胸围、管围、尻宽以及尻长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欧拉型藏羊×本地高山细毛羊组合的屠宰率最高,为46.29%,欧拉型藏羊×本地藏羊组合的眼肌面积和GR值均显著高于其他杂交组合;本地藏羊杂交组合的各内脏重高于本地高山细毛羊;欧拉型藏羊×本地藏羊组合羔羊的失水率、熟肉率以及嫩度均最高,分别为38.70%、64.40%、71.18N,本地藏羊纯繁的pH最高,为7.1;各杂交组合的肉色、大理石花纹以及膻味评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牦牛MSTN基因内含子Ⅱ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PCR-SSCP技术研究了5个牦牛群体共计401头个体的MSTN基因第2内含子的多态性.结果表明:牦牛MSTN基因第2内含子存在多态性,测序发现该片段第192 bp处有一个A 到G的单碱基突变.所检测的5个牦牛群体中,除新疆巴州牦牛群体未检测到AA基因型,其他4个群体中均发现AA、AB和BB 3种基因型,大通牦牛、甘南牦牛、青海高原牦牛群体中均以BB型为优势基因型,而天祝白牦牛和新疆巴州牦牛则以AB为优势基因型.不同牦牛群体中均检测到A,B两个等位基因,并且B基因频率均高于A基因频率,B等位基因为各牦牛群体中的优势等位基因.各群体经过χ~2检验,在该基因座上,甘南牦牛、天祝白牦牛、青海高原牦牛3个群体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大通牦牛、新疆巴州牦牛两个群体处于不平衡状态(P<0.05).分析了5个牦牛群体的遗传结构,发现大通牦牛的基因杂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等均最低,分别为:0.171,1.207,0.157;而天祝白牦牛的基因杂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等均最高,分别为:0.490,1.961,0.370;新疆巴州牦牛的基因杂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等均略低于天祝白牦牛.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重要地方鸭品种——高邮鸭早期肌肉生长标记,利用连接酶检测反应,以高邮鸭群体为研究对象,筛选肌分化因子基因Myo D1第一内含子区域的SNP位点,以期获得高邮鸭早期生长分子标记。筛选获得Myo D1基因第一内含子区的位点突变T→A,检测到AA,TA和TT 3种基因型,其中AA和TA是优势基因型,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关联分析结果表明TA基因型群体在49日龄的体重、胸肌重、胸肌横截面积、胸肌纤维直径以及胸肌纤维密度均显著高于AA、TT基因型群体(P0.05),TT和AA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相较于传统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具有快速、精准的优点。结果预示TA基因型可作为高邮鸭胸肌早期选择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2.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RBP4基因的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PCR-SSCP方法分析了RBP4基因在大尾寒羊和小尾寒羊中的多态性,以期探索该基因对于河南地方绵羊品种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个绵羊品种中RBP4基因检测出2个基因型即BB和AB,没有检测到AA基因型。在小尾寒羊和大尾寒羊中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840和0.583,A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60和0.416。在小尾寒羊和大尾寒羊中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080和0.209,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920和0.791。研究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探索河南地方绵羊品种的高繁殖力遗传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西门塔尔牛乳铁蛋白基因第11外显子多态性,及其与乳房炎和部分乳性状的关系,利用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对118头健康牛和38头感染乳房炎牛个体,进行了第11外显子的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发现,健康牛和感染乳房炎牛个体的第11外显子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极显著(P<0.01),感染牛中AA基因型和A基因频率均极显著高于健康牛(P<0.01)。而且,AA基因型个体SCS显著高于AB和BB型个体(P<0.05),AA型个体的乳蛋白极显著高于AB型(P<0.01)、显著高于BB型(P<0.05),而BB型显著高于AB型(P<0.05)。这表明乳铁蛋白基因第11外显子的A基因,可能是一个西门塔尔牛乳房炎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寻找与肉牛胴体肉质等主要经济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为甘肃地方肉牛新类群的选育提供分子遗传学理论依据。利用PCR-SSCP技术检测甘肃地方肉牛LEP基因第2外显子及第3内含子部分序列多态性,并分析其多态性与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LEP基因第2外显子存在AA和AB两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5217和0.4783;测序结果显示:在该基因1180 bp处存在一个C→T碱基突变,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由精氨酸变为半胱氨酸;该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处于0.25~0.5之间,属于中度多态(PIC〉0.25);胴体和肉质性状相关性统计分析表明:该位点AA基因型与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屠宰率和净肉率显著相关(P〈0.05),AB基因型与失水率、板油重、大理石花纹等级和肉色等级显著相关(P〈0.05),该位点SNP与胴体背膘厚、眼肌面积、蒸煮损失、剪切力、pH值差异不显著(P〉0.05)。初步判断该位点可作为影响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的遗传标记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5.
猪ESR、FSH-β和PRLR基因合并基因型对产仔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 要: 本试验以辽宁省三个引进猪种:长白、大白和杜洛克为对象,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ESR、FSH-β和PRLR基因的多态性,分析三个基因的单基因及合并基因型对产仔数的影响。结果表明,ESR 、FSH-β和PRLR基因都存在AA、AB和BB三种基因型,在各猪群内基因型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各基因均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单基因分析表明,ESR 和FSH-β基因型产仔数的最小二乘均值具有按AA、AB 、BB递增的趋势,BB型为优良基因型,而PRLR基因的优良基因型为AA型。ESR 、FSH-β和PRLR基因的合并分析表明BBBBAA为最优合并基因型,合并后效应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且合并基因型的遗传效应高于单基因型效应。因此,可以利用合并基因型对猪的产仔数进行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采用PCR-SSCP方法对五龙鹅进行促卵泡激素β亚基(FSHβ)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五龙鹅的产蛋性状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 FSHβ外显子3存在1个SNP位点产生3种基因型AA,AB,BB;AB型,BB型平均开产蛋重,平均蛋重都要高于AA型,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AA型的开产日龄要早于AB型,BB型,产蛋量呈现AA型>AB型>BB型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甘肃河西的临泽、甘州、凉州、金昌、高台5个地区西门塔尔杂交类群NGB基因第4外显子的遗传多态性及其变异特征,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了283头西门塔尔杂交类群NGB基因第4外显子和部分内含子的多态性,并对群体内各等位基因进行了测序。结果显示:5个地区西门塔尔杂交类群共检测出5个等位基因(A、B、C、D、E),表现为6种基因型(AA、BB、AB、AC、AD、AE)。5个地区西门塔尔杂交类群均能检测到AA、BB、AB 3种基因型,且甘州、凉州、高台西门塔尔杂交类群还分别检测到AC、AD、AE 3种基因型。A等位基因频率在5个群体中最高,为优势等位基因。对不同SSCP带型的对应片段进行测序分析,共发现5个核苷酸突变位点(31 bp C→T、68 bp G→C和G→A、129 bp A→G、207 bp C→T),5处突变中仅第207 bp处单核苷酸突变落在外显子区域,其余均落在内含子区域,但均未导致氨基酸发生改变。χ2检验结果显示,5个地区西门塔尔杂交类群在第207 bp处单核苷酸突变位点上仅凉州、金昌西门塔尔杂交类群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群体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临泽、甘州、凉州、金昌、高台西门塔尔杂交类群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358 2,0.383 9,0.427 9,0.368 2,0.394 7,均属于中度多态(0.25PIC0.5)。  相似文献   

18.
用PCR-SSCP和测序技术研究了541头中国荷斯坦奶牛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的3'-非翻译区的多态性,并研究了多态性对奶牛产奶性状和耐热性状的影响。设计引物扩增片段大小549 bp,通过PCR-SSCP技术发现参与试验的奶牛出现了3个复等位基因:A、B和C,6种基因型:AA、AB、AC、BB、BC和CC基因型。测序发现复等位基因是由3个新的突变引起的,第6 400、6 600和6 601位碱基分别发生了G/C、C/T和G/A突变。χ2适合性检验表明,该群体在这三个位点的突变没有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1)。中国荷斯坦牛BB基因型个体红细胞钾含量和产奶量下降率显著低于其他基因型个体(P0.05),表明BB型的中国荷斯坦牛耐热性能优于其他类型。BB基因型个体305 d产奶量高于其他5种基因型的个体,进一步说明BB基因型可能在选育高产抗热应激奶牛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9.
基因多态性蕴藏着大量遗传信息,分型技术是研究多态性的主要研究手段。本文建立了一个基于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的基因多态性检测系统,探讨清远麻鸡神经肽Y基因(NPY)的多态性,并分析其对清远麻鸡开产日龄、开产蛋重、开产体重、40周平均蛋重、50周平均蛋重以及52周产蛋数的遗传效应。对NPY基因转录起始去4 bp的缺失突变进行基因型分型,结果同直接测序分型结果一致。不同基因型个体间仅在开产体重上存在显著差异,BB型个体的开产体重显著低于AA和AB型个体。  相似文献   

20.
绵羊KAP1.1基因多态性与毛纤维直径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68只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为材料,采用测序和PCR技术分析KAP1.1(B2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羊毛纤维直径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KAP1.1基因存在30个碱基的插入/缺失和6种基因型,分别为(341 bp)AA基因型、(311 bp)BB基因型、(281 bp)CC基因型、(341 bp/311 bp)AB基因型、(341 bp/281 bp)AC基因型和(311 bp/281 bp)BC基因型。AA、BC、AC、AB和CC基因型间的毛卷曲度、细度离散、毛长、污毛重、净毛率和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而BB基因型羊只的平均纤维直径显著小于AA、BC、AC、AB和CC基因型羊只的平均纤维直径(P<0.05)。以上结果表明,KAP1.1基因可作为绵羊毛纤维直径的主要候选基因之一,BB基因型可作为分子标记用于预测绵羊毛纤维直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