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鲜三七、干三七、活性三七皂苷含量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 对三种不同形态的三七的主要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测定人参皂苷Rg1 、Rb1 、三七皂苷R1 的含量。结果 :鲜三七的Rg1 、Rb1 、R1 含量分别为3 5 5 %、3.2 8%、1 .1 2 % ,活性三七的Rg1 、Rb1 、R1 含量分别为 3.43%、3.0 6%、0 .93% ,干三七的Rg1 、Rb1 、R1 含量分别为 2 .64%、2 .1 6%、0 .69%。结论 :通过比较得出Rg1 、Rb1 、R1 含量为鲜三七 >活性三七 >干三七。  相似文献   

2.
《人参研究》2019,(2):前插1-前插2
苗乡三七赴义乌养生文化节2019年3月,义乌市有机三七养生文化节上,首批空运来的苗乡有机三七受到了当地市民的高度评价。三七,被誉为"血管清道夫",而在浙中地区历来有春季养生服用"春三七"的习俗,"春三七"的热销,直接带动了春季滋补养生市场购销两旺。而在本会上作为主角的苗乡三七是一个历经三代传承的匠心品牌,苗乡三七品牌源于1946年余和谦先生在三七原产地——云南文山的喜古乡种植三七的历史,现已形成  相似文献   

3.
正2018年3月7日,苗乡三七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三七节",即苗乡三七战略与企业文化推进会如期举行。"三七节"自2011年至今已是第八届,除了会议和联欢,今年的"三七节"上,还有一项备受瞩目的环节——《三七健康中国行》启动仪式。  相似文献   

4.
正三七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植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不少于2500万年,其诞生时间甚至远超于人类。在华夏文明的发展中,使用三七的历史推论可知3000余年,有确切历史记载的约600余年。古代典籍对三七有诸多记载:《玉揪药解》记载三七能"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剑新血"。《本草纲目》记载三七"能治一切血病"。《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人参补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11月24日,第二届文山三七国际峰会在文山顺利召开,本次峰会由文山市苗乡三七实业有限公司及中国医药物资协会三七分会主办。来自中国各省、市、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的100余名三七专家、嘉宾参加了会议。会上,文山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李春林做开场发言,他首先对研究和热爱三七的国内外友人与会表示热烈欢迎,同时也向长期支持三七行业发展的企业和个人表示感谢。李春林副州长表示"三七不仅是文山的三七,更是世界的三七,文山能够作为'三七之乡'被世界了解,文山人民非  相似文献   

6.
中药化妆品作用温和、安全、刺激性小,目前市场上以三七为主具有抗炎祛痘功效的化妆品较少,为了填补这一市场空白,我们将对三七精华液进行研究与开发。以三七、黄芩和苦参为原料,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药材配方工艺进行优化,以各样品的pH值和抑菌效果作为评价指标,找出一组最佳的药材配方。并对其样品进行脱色,之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样品中三七皂苷、苦生碱和黄芩苷的含量进行测定。确定了药材的最佳配方为三七:黄芩:苦参=3:3:2,根据2015版《中国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三七皂苷的含量不得少于5.0%,黄芩苷的含量不得少于9.0%,苦参碱的含量不得少于1.2%。配方中三种药材的含量分别达到了7.7%、9.3%、1.3%,都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含量。所以配方中三七皂苷、苦生碱和黄芩苷的含量达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标准。本试验的配方表现出明显的抑菌效果,具有潜在的抗炎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测定5种按照一定的比列混合中药液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用70%的乙醇水溶液回流提取三七,60%的乙醇水溶液回流提取苦参,蒸馏水回流提取白芨、白蔹,80%的乙醇水溶液回流提取白术,然后分别将每种提取液浓缩至膏状。用水将10mg的膏状物稀释为1mg/ml,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475nm波长下,对三七、白术、白及、白蔹、苦参5种药材混合液吸光度的测定,计算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为三七化妆品的研究及开发提供参考价值。结果表明三七70%酒精的初提取物、白术80%酒精的初提取物、白芨水初提取物、白蔹水初提取物、苦参60%初提物混合液对酪氨酸酶具有抑制率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测定5种按照一定的比列混合中药液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用70%的乙醇水溶液回流提取三七,60%的乙醇水溶液回流提取苦参,蒸馏水回流提取白芨、白蔹,80%的乙醇水溶液回流提取白术,然后分别将每种提取液浓缩至膏状。用水将10mg的膏状物稀释为1mg/ml,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475nm波长下,对三七、白术、白及、白蔹、苦参5种药材混合液吸光度的测定,计算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为三七化妆品的研究及开发提供参考价值。结果表明三七70%酒精的初提取物、白术80%酒精的初提取物、白芨水初提取物、白蔹水初提取物、苦参60%初提物混合液对酪氨酸酶具有抑制率作用。  相似文献   

9.
播种期和遮荫是影响三七种苗生长的关键因素。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播种期和不同遮荫条件对贵阳地区三七种苗生长、叶片酶活性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以期为三七引种育苗提供指导。结果表明:2019年1月和2月播种的三七苗株高、主根粗、叶面积、壮苗指数以及存苗率都显著高于3月播种的三七苗,而生病率相反;2019年和2020年1月、2月播种的三七苗均长势良好,2020年1月和2月播种的三七苗其主根粗、壮苗指数及生病率整体高于2019年1月和2月播种的三七苗,株高、地上部鲜重及叶面积则趋势相反。对于遮荫处理,透光率为T2(10.82%)时,三七苗的主根粗、根鲜重、叶面积、壮苗指数、SOD活性、CAT活性、POD活性、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a+b含量以及SPAD值均显著高于透光率为5.16%(T1)和28.91%(T3)两个处理,同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也呈类似趋势,而MDA含量则趋势相反。综合分析表明,在贵阳地区1月和2月较适合三七苗的播种,透光率为10.82%时更有利于三七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正据悉,三七是中国中药饮片中率先制定此类标准的排头兵,对推动现代中药高品质、标准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两项标准较三七同类的人参、西洋参相关标准更为严苛,标志着三七这株中国神草,将成为国际主流市场上高标准"中国质造"的典型代表,为中国品质形象增添光彩。  相似文献   

11.
对广西三七灰霉病的典型病斑进行分离培养、致病性检测,通过形态学观察并结合r DNA-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通过室内及田间试验研究了温湿度对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影响,以及病害的病程和病斑显症率,并对不同立地条件、不同生长年限三七灰霉病的发生规律进行调查;最后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15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三七灰霉病病原菌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及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孢子萌发需要高湿度,低于100%湿度不萌发;不同季节、不同生长年限三七的病程为5~13 d,病斑在田间的持续显症期为6 d;三七灰霉病在三七生长期都能发生,10~11月份为发生高峰期,其中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发病严重度顺序为旱地坡地林下,不同生长年限下的顺序为3年生三七2年生三七1年生三七;咯菌腈、嘧菌环胺与嘧菌酯、氟硅唑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达100%。  相似文献   

12.
目的参考地方标准对三七花质量标准进行研究,以指导各药厂生产及为药典中相关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用检测方法分别对三七花的水分、总灰分、浸出物、主要有效成分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依据中药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及相关检测方法,根据实验数据,初步拟定三七花水分含量不超过15.0%,总灰分不得超过7.0%,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49.0%,人参皂苷Rb2、Rb3含量分别不得少于1.0%和3.0%。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含量测定部分尚需进一步考察方法,除此之外,该实验所探讨的其他部分符合国家有关中药材质量标准制定要求,能够对三七花的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三七(Panax notoginseng)植株及其产品和近缘种为研究对象,采用L9(3 4)正交试验对三七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然后利用HPLC法检测三七素含量,并对各样品中的三七素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三七素提取条件为超纯水、料液比1∶20(g/mL),提取1次(10 min);三七素在三七花蕾中的含量最高,其次是根状茎和主根,但是三七茎叶中也有较高含量的三七素,说明三七花蕾和茎叶均可作为三七素的提取原料;在三七产品中三七花的三七素含量最高,达到3.33%,其次是剪口(根状茎)、筋条(侧根)和须根;但三七素的含量与三七个头大小(头数)并无明显的相关性;在三七近缘种姜状三七(P. zingiberensis)和野三七(P. vienamensis var. fuscidiscus)主根、珠子参(P. japonicus var. major)根状茎中的三七素含量显著低于三七主根三七素含量,也显著低于三七其他部位的三七素含量,说明三七是最佳的三七素来源植物。三七素的含量主要受到物种和部位的影响,与产品规格无关。本文所建立的三七素提取方法和HPLC检测方法,能够快速简便、稳定可靠测定样品中三七素含量;并可为三七素相关标准的建立奠定基础,为三七的综合利用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公司简介     
正苗乡三七成立于2001年,现已形成集三七科研、种植、加工、国内外原料销售、终端产品开发及销售为一体、业内唯一的全产业链生态系统。1946年,余和谦先生(现任董事长祖父)开始在"中国三七之乡"文山喜古乡种植三七,三代人匠心耕作70余年,苗乡构建了业内领先的全产业链模式,采用产品身份管理系统,严格把控每一个生产环节,实现苗乡三七的产品从地里的一粒种子开始到用户口中的每一粒产品全程可追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不同贮藏地点三七药材有效成分含量变化规律,我们将40份样品用布袋装袋后分别存放于文山、昆明、广州、安徽亳州、吉林通化5个不同的地点,在常温条件下贮藏2年。结果表明,在常温条件下,不同贮藏地点三七药材的皂苷含量均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皂苷含量逐渐降低;贮藏24个月,吉林通化的三七皂苷含量下降到最低,皂苷含量为7.88%,下降了12.05%;在5个地点中,皂苷含量下降最缓慢的为安徽亳州,贮藏24个月后,三七皂苷含量降为8.09%,含量下降了9.70%。说明三七药材不适宜在常温条件下长时间贮藏,最适宜贮藏的温度条件为10~15℃。该结果将为三七的合理贮藏及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寻找三七花固体饮料的最佳制作工艺。方法 :以三七花提取物为主要原料,山楂提取物为辅料,以甜菊糖苷作为甜味剂,采用正交实验得到最佳配方,以麦芽糊精作为填充剂混合制粒,干燥后得到固体饮料。结果:最佳配方为:三七花提取物添加量为0.2%,山楂提取物添加量为5%,甜菊糖苷添加量为0.1%,麦芽糊精添加量15%。结论:自2016年5月,三七花可作为云南省地方特色食品进行开发利用,所以,将三七花制成固体饮料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正>首次获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的三七新品种——苗乡1号、苗乡2号于2019年4月20日在云南文山举行的"中国药材品质升级推广会暨无公害三七栽培技术培训会"上正式公布。据悉,本次会议由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联盟、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制药工程分会、文山州人民政府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云南中医药大学、文山学院文山三七研究院、文山州三七和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共同承办。  相似文献   

18.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随机10人对产品口味特性的反应来做出调整来确定三七提取物、余甘子提取物、山楂提取物、大枣提取物的最佳配比从而开发出一款功能性固体速溶颗粒剂。主要内容:通过考察四种原料在不同配比下的口味特性、成型性、吸湿性及不同包装形式的影响来确定产品的最佳工艺流程;成果:通过实验测定原料的最佳配比确定为三七花提取物∶余甘子提取物∶山楂提取物∶大枣提取物=(1∶2∶1.5∶5),辅料的用量确定为麦芽糊精15%、95%乙醇8%~15%、甜菊糖苷0.5%、茉莉香精0.8%、制粒温度≤60℃。结果表明,用该配比进行三七花颗粒的制造可以使得到预期实验的要求,经过对最终所得实验结果过筛情况、休止角大小及感观测定色泽、气味、滋味、杂质等的要求均符合三七花颗粒生产工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通过分析三七(Panax notoginseng)基因组中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s)位点信息,对基因组中SSR位点的分布特征进行描述,并开发多态性引物,为评价三七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提供理论依据。利用MISA软件对重新组装的三七基因组进行SSR位点搜索,primer3设计引物。用随机合成的200对引物,在16个三七单株中进行PCR扩增,来筛选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在去除冗余序列后组装得到2.39 Gb大小的三七基因组中总共识别到314 060个SSR位点,SSR分布频率为0.13/kb,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二核苷酸重复基序,占所有重复基序类型的68.55%,其次是三核苷酸56 250(17.91%)和单核苷酸22 475(7.16%)。在二核苷酸为主的重复类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AT/AT重复基序占所有二核苷酸重复的63.66%,最低的是CG/CG重复基序占0.15%。同时,在单核苷酸重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也是A/T重复类型(79.01%)。经过多态性筛选最终得到41对多态性较好的引物,PIC值范围为0.11~0.78,平均值为0.46。本研究获得的大量SSR位点信息为三七全基因组SSR标记的开发,三七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以及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20.
正膏方,又称煎膏;膏滋,是中国最古老的方剂剂型之一。《神农本草经》言:"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1膏滋和膏滋的功用"膏"之一字,辞义颇丰,以物言,则油脂为膏;以形态言,则凝而不固者谓之膏;以口味言,则甘美滑腴者为膏,如《山海经》注"言味好皆滑如膏",以所含内容言,则为物之精粹;以功用言,则有滋养膏润之作用,所谓"芃芃黍苗,阴雨膏之"(《诗·曹风》)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