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选用高温或广温型良种 进入春季后,气温逐渐回升,若栽培的是中低温型品种,往往会因气温过高不能出菇。春栽平菇,宜选用侧5、双耐3号、苏平1号、珞珈1号、曲师9111和红平菇等高温型或广温型品种。  相似文献   

2.
目前生产上所用的平菇菌种,栽培一段时间后容易引起退化,抗逆能力差,给生产者造成减产或绝收。因此,我们于一九八五年以来开始对野生平菇的菌株进行驯化筛选工作,以便从中选育出适应性强、抗病、抗杂菌、适应各种袋料栽培的西兰1号新平菇菌种。经过栽培试验,所出的菇形状、味道都和野生平菇一样,尤其是产量高于一般平菇。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木屑生料栽培平菇高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林桓 《食用菌》1994,16(1):20-20
海南是无棉区,交通又不方便,用棉子壳栽培平菇只能望洋兴叹.为此,笔者就地取材,利用木屑栽培平菇.通过近几年的生产实践,摸索出一套木屑生料栽培平菇的高产技术.(一)菌种的选择 海南是热带地区,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明显,适于平菇生长.但要进行周年生产,必须根据气温选用适宜菌株,即10月至翌年4月温度较低(在10~23℃),应选中温型品种,如九华191、珞珈1号、亚光1号等;5~9月是高温期,宜选择高温型品  相似文献   

4.
引进收集18个高温平菇菌株,通过对发菌天数、采菇天数等生育期指标和子实体颜色、子实体厚度、菌柄长度等栽培性状指标,以及高温期产量指标的综合性状测定比较,筛选出适宜于北京地区夏季栽培的优良平菇品种。排名前5名的为西德89、夏灰1号、2008A、71、51551。这5个品种可作为下一年高温平菇示范品种栽培。  相似文献   

5.
平菇R-376,是我站于1989年10月25日从菇床上丛重5.25kg的平菇中选育出的一个优良菌株,其特点为菇体大、肉质厚、吃口好。两年来,经本省、皖、鄂、湘、川等22个省市平菇栽培户的大面积栽培表明,其性状稳定、产量和质量明显高于当地的传统菌种。目前,该菌株在河北唐县推广投料超过800万袋,生料栽  相似文献   

6.
为满足夏季平菇生产对高温型抗病菌种的需求,研究选择平菇菌株科佳1号和江都71作为亲本进行高温型平菇的新品种选育。采用单单杂交的方式,将2亲本菌株孢子两两配对杂交,共获得154个组合,其中22个可亲和组合;高温栽培试验结果表明,8个组合可在33℃以上出菇;结合不同温度菌丝生长速度、酶活力和抗木霉特性,确定了2个耐高温抗病的平菇新品种PZ1和PZ7,并进行亲缘关系鉴定。选育出具有抗霉菌等杂菌污染、优质、高产的高温型平菇菌种,降低了平菇在夏季高温时期的生产风险,提高了夏季平菇生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侧耳属种间杂交选育白色高产菌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黄侧耳(Pleurotus cornucopiae)菌株姬菇258和糙皮侧耳(P.ostreatus)菌株青平1号为亲本,单孢杂交,选育出两株白色优质高产姬菇新菌株28号和41号菌株。28号和41号菌株的出菇单产较生产上主栽菌株西德33(对照)增产19.2%和19.1%;28号和41号菌株商品菇比例(88.6%和85.6%)高于对照西德33(71.8%),即菇体商品性优于对照;综合体现出了亲本菌株姬菇258的优质丰产性和亲本青平1号的白色菌盖菇体特征。拮抗试验和ISSR标记试验表明,28号和41号菌株与亲本具有遗传差异,即为不同于亲本的新菌株。研究认为,28号和41号菌株具有"姬菇"的典型商品性特征,是2株优质高产的白色姬菇新菌株,可做进一步的中间试验和示范栽培。  相似文献   

8.
在平菇和凤尾菇组织分离的母种斜面上常会长出菇蕾,使营养菌丝生长速度大大减慢,转管后也易发生变异。用这种菌种,出菇期往往提前,产量和质量明显下降。为了预防斜面上出菇,我们选用不同时期形成的平菇和凤尾菇子实体作种菇,进行了不同处理的组织分离试验。材料和方法:菌种选用平菇“农大11号”菌株和凤尾菇“农科1号”菌株。从平菇和凤尾菇的棉籽皮  相似文献   

9.
刘方志 《食用菌》1998,20(3):29-29
平菇栽培的材料广泛,如麦秸、玉米秸、棉子壳、稻草等都可用来栽培,是农民尽快致富奔小康的好项目之一.但多年来,我地菇农由于经验不足,栽培水平低,产量不高,菇质也差,经济效益不明显.为此,我们自1993~1996年进行了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应性广、方法简便的栽培方法,现简介如下:1 菌株选用 菌株应根据出菇季节温度进行选用.2月、8月份投料,应选广温型品种,如珞珈1号、江都792等,10月下旬投料,选用低温型品种,如糙皮侧耳;4月份投料,选高温型品种,如侧5等.菌株来源于上  相似文献   

10.
平菇袋栽与阳畦栽培结合二次出菇技术,对提高平菇单产水平,充分利用培养料资源效果显著,值得推广,现介绍如下:一、袋式栽培1.供试菌种:采用我所驯化的低温平菇菌株S、Z—p117及佛罗里达平菇菌株。2.培养材料:选新鲜无霉变的棉籽壳。3.培植方法:培养基配方:棉籽壳90%,玉  相似文献   

11.
王庆武 《食用菌》2008,30(1):20-21
平菇出菇管理简单,产量高,价格适中,消费量大,栽培户逐年增多。为选出适宜本地栽培的平菇菌株,我们做了15个平菇菌株栽培试验,为菇农选择栽培菌株提供依据。现将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食用菌》2021,(4)
为筛选适合在柳州市栽培的平菇菌株,以柳选1号为对照,考察供试平菇菌株菌丝长势及抗杂性、生育期、采菇期、产量及口感。结果表明:平菇菌株4936菌丝长势较强、栽培周期短、出菇快、产量高;黑平王菌株子实体口感好、品质佳、产量较高,有较高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菌种生产许可证 :皖当菌字 (1998)第 980 0 1号     菌种经销许可证 :皖当菌字 (1998)第 980 0 1号平菇菌株出菇℃转化率          菇 体 优 良 特 性   说  明殷育 3号殷育 5号殷育 7号殷育 8号殷育 30号2~ 303~ 342~ 362~ 362~ 3340 0 @ 0 %  相似文献   

14.
南方甘蔗产区,甘蔗渣资源十分丰富,利用甘蔗渣栽培平菇已很普遍,但用新鲜甘蔗渣栽培未见报道。笔者在1994~1995年甘蔗榨糖季进行了新鲜甘蔗渣栽培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简单介绍如下: 1试验菌种 珞珈1号和亚光1号。这两个菌株抗杂抗逆性都很强,菌种经复壮后扩繁,栽培种用谷粒做培养基。  相似文献   

15.
我单位集科研、生产、销售、推广新菌株为一体 ,以可靠的质量、周到的服务为广大用户提供以下优良菌种种类菌  号出菇℃转化率 %主  要  特  征其 它 说 明平菇华平 1号华平 2号华平 3号华平 4号华平 5号华平 8号华平 9号华平 918草丰王3~ 332~ 2 83~ 325~ 3015  相似文献   

16.
温海祥 《食用菌》1996,18(5):9-10
平菇属于四极性异宗结合的食用菌,通过孢子分离法选育的菌种经常出现不育菌株,需进行严格的出菇试验,以确定菌株的可育性,保证平菇生产的安全进行。常规育种过程中,通常经过母种培养、袋料栽培等阶段进行出菇试验,花费较长的时间,同时受环境条件影响很大,尤其在气温较高的季节,创造合适的袋栽平菇出菇条件较困难,往往成为出菇试验的限制因素。本研究应用静置液培方法培育平菇,观察菌株的出菇情  相似文献   

17.
杨猛 《食用菌》2014,(4):35-35
<正>每年的6-9月由于气温偏高,秋季菇在这阶段已结束.一般的农户在高温季节不愿栽培平菇,因此市场供应量少,价格高。笔者采用50 min常压灭菌技术模式每年在6月中旬出菇,栽培平菇经济效益是秋季菇的两倍。1季节安排选择当地秋菇结束上市前20 d生产菌棒,一般安排在5月底进行。2菌株选择夏季栽培品种的选择很关键,700.39(天达研究所)以及何氏200等菌株产量较高比较稳定。3菌种制作以5月初制作生产为宜,最好使用小麦制作  相似文献   

18.
以引进及南宁地区分离、推广的17个广温平菇菌株为试材,采用菌种制作、出菇试验、检测及数据分析等方法,比较分析了各菌株菌丝的生长情况、子实体农艺性状及生物学效率差异。结果表明:菌株P3("春栽1号")、P12("和平2号")、P10("早秋615")、P17(‘B15’)、P7("锡平1号")及P8("先锋1号")为较适宜桂南地区生长的广温平菇优良菌株,其中P3、P7、P8为新引菌株,其它为已推广菌株。  相似文献   

19.
平菇因适合室内及温室塑料大棚、人防工事、菜窖等处栽培,目前平菇的栽培面积在大幅度增长。为了提高平菇栽培的经济效益,选育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同时适宜北京地区栽培的平菇菇种,我们在现存的菌种中挑选了3个以前未做过出菇试验的平菇菇种,做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20.
稻菇高效组合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山市常年水稻面积约为100万公顷。我们于1992年开始稻菇高效组合栽培技术的研究。试验、示范证实,水稻666.6m~2产量达550~600kg,平菇666.6m~2产2500kg,666.6m~2组合效益4000元左右。几年来我市试验示范面积已达80多公顷,稻区已将该种植模式作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有效途径。 1 制备平菇菌袋 1.1 选择适宜平菇品种,培养优良菌种。稻菇组合栽培需要适应性强、产量高、转潮快的广温型或中低温型品种,如唐无孢平菇、CCEF89、珞珈一号、青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