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就小麦育种工作上急需改革的几个问题,与同志们共同商讨,以期对开创小麦育种新局面,提高小麦育种成效有所裨益。 一、育种途径的主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小麦育种技术有了很大的革新。除常规育种外,还涌现出不少新的育种途径。如花培、理化诱变、远缘杂交、杂种优势、核不育材料利用以及细胞融合等,有的已在育种实践中起了作用。但从目前实际效果看,常规育种中的杂交育种,仍是目……  相似文献   

2.
小麦×玉米远缘杂交技术以及在单倍体育种上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小麦作物育种选择的精确性和效率,应用小麦亲本杂交后代F1(或F2)代与玉米进行远缘杂交,经激素诱导和组织培养形成单倍体胚及植株,加倍单倍体(DH)育种结合分子标记和性状表达,达到了单代纯化培育小麦新品系的生产能力;本文阐述了小麦×玉米远缘杂交发展进程,分析了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较孤雄生殖、球茎大麦技术等具备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毕节地区小麦育种新构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映军 《作物杂志》2001,1(3):39-41
根据毕节地区生态和生产条件,提出了小麦育种在产量、品质、抗病性和适应性等方面的具体育种目标(指标),并的经是出远缘杂交、冬春杂交和地方品种的改良是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4.
小麦孤雌生殖育种技术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娜  赵昌平 《种子》2007,26(3):47-50
孤雌生殖的雌配子体不经过受精,在基因控制或其他外界刺激下引起细胞分裂直接发育成胚。孤雌生殖的诱导方法如药剂诱导法、远缘杂交诱导法和延迟授粉法等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快速固定优良性状,缩短育种周期,创新种质资源等方面发挥作用。两系法杂交小麦具有优良不育系易选育,配组自由的特点,较易获得强优组合,孤雌生殖育种能够使杂交小麦亲本包括光温反应特性在内的各种优良性状在早世代稳定,能够大幅度提高育种效率,加速两系法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孤雌生殖后代的鉴定方法很多,SSR是目前应用最多且最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黄晓荣  甘斌杰  夏孝群 《种子》2012,31(12):42-46
介绍了矮败小麦的创制过程和四大优点,以及矮败小麦在远缘杂交、杂交育种、轮回选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介绍了安徽省矮败小麦与等离子诱变相结合的育种技术体系和成果,并对矮败小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小麦和大麦是世界上两大麦类栽培作物,二者亲缘关系较远,杂交极不易成功。本文通过生物组培技术,将杂种幼胚离体培养获得杂交种,从而克服小、大麦远缘杂交不育性,把大麦的优良性状引入小麦,对小麦育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小麦育种实践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身实践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与小麦育种实践有密切关系的几个问题诸如高产、超高产品种培育、复交株穗混合处理法、杂交组合配制的适宜时期、矮败小麦育种材料的利用、非叶片器官的增产功能及育种选择途径、麦蚜抗性研究及抗蚜品种的选育、远缘杂交中外源遗传物质的鉴定等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观点和主张。  相似文献   

8.
矮败小麦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科所创制的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太谷核不育小麦,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遗传资源。矮败小麦授以非矮秆父本的花粉,其后代总是有一半靠异交结实的矮秆不育株,一半靠自交结实的非矮秆可育株。矮败小麦可以作为育种工具用于单交、复交、回交、阶梯杂交和远缘杂交等多种育种途径,特别是便利地应用于轮回选择育种。2006年12月11日-12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矮败小麦育种技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来自全国科研院所科技人员200人参加了会议,科技部、农业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有关领导参加了会议。28位…  相似文献   

9.
对产量目标的追求是育种工作永恒的主题,超级小麦育种是在更高产量目标上的育种实践,如何实现产量突破则是摆在超级小麦育种实践者们面前的现实命题。当前超级小麦育种首先需要有效的理论指导;而植株性状的创新与突破则是超级小麦育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黑粒小麦一般是种子颜色呈深紫、深蓝、紫黑品种的统称,它比白粒或红粒小麦的蛋白质和赖氨酸以及钙、铁、锌、硒等元素含量高。我国的小麦育种专家在多年的远缘杂交育种中,选育出了一些黑粒小麦.既具有较高的单产,又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一定的营养保健功能。但是其抗逆性差、抗病性弱.尤其是抗条锈病品种缺乏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