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为推动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创新,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厘清重庆和成都市土地管理制度的核心,并结合我国一二线城市的特性,提供相对应的建议。结果表明:1)重庆和成都市地票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将农村低效土地转化为城市建设可利用的发展空间,并通过整治农村低效建设用地,腾出了建设用地指标来满足农村发展。且以市场化方式进行用地指标的公开交易,既能够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低效建设用地整治,又能通过市场配置建设用地指标,实现城乡土地的空间布局的优化。2)对于一线城市,其可以将地票制度与城市更新政策结合,实现开展存量土地的再开发;而对于二线城市,其可以在地票制度的基础上,出台不同性质地块的地票置换的数量,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对显化农村土地资产价值、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在现行产权制度下,以重庆市"地票"交易模式为例,分析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显示:(1)重庆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存在产权交易信息不完善、流转基准地价缺失、流转收益分配不规范、政府监管不到位等问题;(2)为推进"地票"交易,需要创新与完善制度与机制,在制度层面要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普查制度、农村土地产权登记制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制度,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等;(3)为活跃"地票"交易市场,需要建立"地票"购买主体激励机制、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价格机制等;(4)针对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的运行实际,提出规范地票交易主体、建立中介服务体系、优化地票交易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的地票交易制度由于为城市提供建设用地指标而保护了国家耕地,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但是目前全国范围内推行地票制度的省(市、区)较少。结合重庆市地票交易的特点,设计了地票跨区域流转制度,并以与上海市的跨区域流转为例,通过2个城市间地票的跨区域流转与落地使用,以期为上海市提供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也向重庆市输送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研究结果表明,地票的跨区域流转使用,可以实现2个城市共同分享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本质上是土地发展权的转移。  相似文献   

4.
土地流转是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手段,重庆市于2008年在全国实施地票制度,成立农村土地交易所,将土地流转市场化、证劵化,而且效果十分显著。基于此,通过对重庆市地票制度及其实施以来的效果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地票制度对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的启示,以期对农村建设用地的流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魏峰  郑义  刘孚文 《现代农业科技》2010,(8):395-396,399
重庆市在全国率先推出的地票制度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配置机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对地票运行情况的分析,肯定了地票在提高城乡土地利用效率和显化农村土地价值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认为存在地票推高房价的可能性及企业竞得地票后"落地"困难的问题,进而提出地票的发展构想,即与目前的土地管理制度进一步衔接,适应城乡统一土地市场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6.
邱继勤  邱道持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284-9286
揭示了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地票的产生机理,阐明了地票交易模式的主要特征,探讨了地票落地的用途管制、空间管制的特殊性,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规范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地票交易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土地城市化与农村人口城市化挂钩试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人的城市化落后于土地城市化及农村人口城市化面临的民生问题,采用土地指标与人口挂钩促进城市化的制度创新方法,在发达地区率先试点土地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城市化挂钩的制度探索,建立地票制度平台,在不突破耕地红线背景下,将农村人口建设用地额度与其流动居住区域自由选择相结合,解决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城市可获得其所带建设用地额度,激励城市政府在获得建设用地额度的同时解决额度的携带者,促进人与土地同步城市化,解决农村人口进城的公共服务资金缺口.这一制度创新,必将促进相关主体的利益总体提升.  相似文献   

8.
《山西农业科学》2015,(8):1038-1044
连片贫困农村地区利用土地脱贫致富的途径有3种,即征地、增减挂钩制度与虚拟地票制度。从土地发展权来看,虚拟地票制度最有利,如果配以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可以最大限度获得扶贫资金。连片贫困地区虚拟地票制度产生的城乡收入差距和建设用地指标缺乏等发展权问题,可以通过利用地票资金培训进城人口以及建立产票制度来解决。  相似文献   

9.
农村低效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能够增加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缓解城镇建设用地紧张的局面。同时,将农村低效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是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规范宅基地有偿退出的重要环节,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达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是交易指标的交易运行制度和如何保护交易中农民的利益,对如何确定交易价格研究较少,通过成本测算法、比较测算法和机会收益分析法,以义乌市集地券为例,测算指标交易价格。  相似文献   

10.
基于城乡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目标及其途径,运用系统分析与实证分析方法,探讨重庆市农村居民点复垦潜 力及地票供给来源,为城乡建设用地协调互动提供支撑.根据构建的城乡建设用地优化配置视角下地票及增减挂 钩指标供需平衡分析框架,估算出重庆市2011-2015年和2011-2020年农村居民点复垦现实潜力范围值分别为 145.04~162.38km2 和221.25~248.08km2,同期全市地票需求量约为119.28km2 和212.60km2,除了主城区 不能实现自给自足外,其余区域均能实现盈余,能够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供需平衡.研究表明:重庆市地票供给潜力 充足且供需平衡,能够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应进一步明确农村居民点用地复垦规模时序安排和空间 布局,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相似文献   

11.
以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镇和军屯镇为增减挂钩试验区,探讨农村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及空间配置模式,并提出了增减挂钩的保障措施。结果表明,试验区农村土地通过增减挂钩空间配置,可有效增加耕地0.94 hm2,农民集中居住区集约使用9.53 hm2建设用地指标,节约建设用地指标37.03 hm2。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是缓解城乡建设用地矛盾、保护耕地、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为支撑,研究乌鲁木齐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潜力规模测算方法。基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腾退规模的测算,从城乡建设用地需求出发,运用需求与腾退平衡体系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潜力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腾退规模满足建设用地需求,建设用地增加挂钩潜力系数为1.02,增加潜力面积为40.40hm2。研究立足于缓解城乡建设用地需求压力,反映地区实际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为区域城乡建设用地动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与流转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为进一步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资源探索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以鱼台县为研究区域,对鱼台县城乡建设用地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建立鱼台县城乡建设用地集约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专家咨询法及AHP层次分析法确立了各指标的权重,利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出城乡建设用地集约程度综合得分。提出了适当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进一步研究鱼台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探讨城乡建设用地变化时空规律是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管理重要依据。基于1986、2000和2015年3期TM/OLI遥感影像,采用GIS方法分析沈阳市城乡建设用地变化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1986~2000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加169.78 km~2,其中城市、乡村建设用地分别占28%、72%;2000~2015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加151.63 km2,其中城市、乡村建设用地分别占71%、29%,阶段差异性显著;(2)于洪区、苏家屯区、浑南区和沈北新区分别在1986~2000年和2000~2015年城乡建设用地扩展中具有异速性和区域差异性;(3)自城市中心向外围,城乡用地扩张强度指数先增后降,在12 km呈峰值。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安徽省城镇建设用地减量增长的内涵、意义、必要性和理论基础;以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存量建设使用指标,城镇人均建设用地和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分析安徽省城镇建设用地现状,全省城镇发展用地已从增量扩张向增量与存量并重转变,建设用地潜力为9.03万hm2;采取缩减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增加建设用地流量指标等措施,既能保障新型城镇化用地需求,又能实现城镇建设用地减增量、甚至零增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相似文献   

16.
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长期以来形成的城市和农村地籍分开管理的工作体制不利于地籍工作的顺利进行,城乡地籍统一管理成为一种迫切的要求。初步探讨了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状况,包括系统设计思想、系统结构设计、系统功能设计等,对于加强地籍管理工作,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郝从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3,(18):7978-7980
以重庆市丰都县某镇为例,分析了农村建设用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对农村建设用地土地复垦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的必要性。通过建立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综合分析和主导因子(主导限制因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镇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镇农村建设用地适宜复垦为耕地,通过建设用地复垦复垦可有效缓解耕地资源日益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西南丘陵山区农村宅基地复垦对区域景观格局和生态效应的影响,应用ArcGIS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重庆市合川区钱塘镇大柱村农村宅基地复垦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区在宅基地复垦前后的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变化。参照矿区复垦景观评价方法,结合西南丘陵山区农村宅基地复垦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评价因子赋以权重,之后对宅基地复垦区进行了生态评价。结果表明,宅基地复垦对该区域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大部分评价因子呈现出正效应,如廊道长度、生态服务价值和廊道密度等,但优势度指数和分维数则呈现出负效应。总体而言,农村宅基地复垦使得农村分散宅基地得到集中,节约了农村宅基地的占地面积,同时也改善了区域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新农村和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邓艾  蒋敏  李芹芳  许晓婷  张晓霞  景慧  张娜  胡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871-16873
采用定性、归纳演绎等方法,从综合分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内涵出发,针对挂钩涉及的3个关键环节——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资金筹措、挂钩周转指标管理,提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关键环节采用的模式:"迁村并点"、"空心村"改造、高层立体、迁村上山模式以及相关的资金筹措、周转指标管理模式,并对不同模式的适用区域进行分析研究,为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合理运行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