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蔬菜的种类繁多,是现今世界各国所罕见的,栽培技术的精湛,以精耕细作著称于世。中华民族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在广阔的上地上,利用多种自然资源,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我们应继承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 这里,仅就有关蔬菜栽培历史,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一、蔬菜的来源 根据“说文”解释: “草之可食者曰蔬”。说明蔬菜最初来源于野生植物。从“菜”一字的构成来分析,“菜”字本是从“采”字演化而来。“采”的上半部为“爪”,以喻入手,下半部为 “木”,以示植物。“爪”“木”二字结合为采,乃形象地说明以手指采取植物,后又从“采”字分化…  相似文献   

2.
苹果贴字技术问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涛  德勇 《西南园艺》2001,29(2):17-17
问 :苹果贴字有什么好处 ?  答 :近几年市面上出现了一种果面“长”字的苹果 ,以其新颖独特的字体造型、美观温馨的吉祥话语深受消费者喜爱。陕西省政府去年向澳门回归仪式赠送的礼品果 ,每盒 6个苹果组成“喜迎澳门回归”的“果语” ,表达了陕西人民的心情 ,受到澳门各界的好评。去年广东一家客商曾在陕西某果区花数百元买了一幅由贴字苹果组成的春联 ,在当地果农中引起了不小反响。这些事例说明 ,苹果贴字后 ,可以扩大销路 ,提高经济效益 ,生产上值得推广。  问 :苹果贴字的原理是什么 ?字模有哪些种类 ?怎样选购字模 ?  答 :凡种过…  相似文献   

3.
人们鉴赏山形石和孤峰石等供石时,无不奉米芾的“瘦、漏、透、皱”为准则。这“瘦、漏、透、皱”四字不管怎样颠来倒去,如今把“瘦”字排在第一位的频率大概最高。四字中,“透”字最好理解,玲珑剔透,孔洞相通。“皱”字也有历代画家画山石的的皴法可资参考。“漏”字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上下孔穴相通,一说是山石的倒挂垂悬,倒也非常具体。  相似文献   

4.
果园管理三字方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果业生产在我市的迅猛发展,果树技术的普及力度大大加强,并不断总结出一些在本地具有很大实用价值的新技术。笔者通过几年的生产实践,联系当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果园管理在肥料施用上要体现一个“佳”字;病虫防治上要抓住一个“早”字;修剪及夏管上要掌握一个“度”字。具体在生产上要做到:  相似文献   

5.
寻觅字石是每位藏石人的心愿。大部分收藏都能拿出几枚阿拉伯数字石或英字母石,但要觅得一日了解、没有杂质的字石是非常困难的,如能收藏到“书法级”且能组合欣赏的字石,那真是太幸运了。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不懈收寻,我终集成“八”、“公”、“山”(见图)三枚雨花字石。  相似文献   

6.
1 字贴的选择 选用一面带胶,一面不带胶的两层纸合成的进口或国产的“即时贴”纸,在“即时贴”上用正楷或艺术字写上“福、禄、寿、禧、吉祥如意、生日快乐、心想事成”等吉祥语或画上生肖图,1字1贴也可,4字1贴也可,一般4字组合者宜用4字1贴,便于带字果的装箱、配对。一般每贴大小为4cm×6cm。2 贴字时间及方法 一般套袋果边取内袋边贴字效果较好。在贴字时将  相似文献   

7.
来函照登     
编辑同志:贵刊1982年第1期刊载的《清徐葡萄》一文中引用了刘禹锡“葡萄歌”中的四句,即有错字三个,并有“按刘氏为太原人……”之句,亦有出入。不知作者据何资料。按史籍记载: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生于唐大历7年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正式启用“陕西苹果”这一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的防伪标志,一种用于外包装,一种用于单个苹果的内包装。外包装防伪标志有如下特征:所印的字均为凸体,图案中心的红色地图也是凸体,用手摸可感觉到;地图中间有暗印的“中国质检”字样;地图中陕西部位有“陕西”二字,在荧光灯下可见;地图下方用荧光灯可见“苹果0001”(洛川)或者“苹果0002”(白水)等字样。单个苹果的内包装防伪标志的下部有“陕西苹果”四个字,字迹为绿色,用手或纸擦拭后,即变为咖啡色。“陕西苹果”防伪标志启用  相似文献   

9.
辣椒纵横谈     
卢隆杰  卢苏  卢胜 《辣椒杂志》2004,2(1):46-48
今日之五味:酸、甜、苦、辣、咸。但是,我国古代却只有辛字而无辣字。到了汉代才出现辣字。许慎《说文》云:“辛甚曰辣。”明人杨继盛有联曰:“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章炳麟《新方言·释言》曰:“今人谓从事刚严猛烈者为辣手。辣之言厉也。”《红楼梦》中称王熙凤是“凤辣子”,或说她是“泼辣货”。凤辣子这位泼辣货,也随着世界名著走向全球。宋祖英的《辣妹子》,不仅中国人爱听,外国人也爱听。可见,文学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其实,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科学技术就更没有国界了。有鉴如此,笔者仅就手头的科技专著和多年的实践体验,口无…  相似文献   

10.
苹果果实贴字后成为“工艺果品” ,增值明显。针对近期气候特点和笔者多年从事贴字技术研究的经验 ,提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谨防日灼 :目前字模载体多为膜 (聚丙烯双向拉伸膜 )、透明涤纶、聚乙烯薄膜3种。贴字季节如气温较高 ,贴后容易发生日灼 ,所以应避开中午高温时段 ,利用早晚贴字 ;贴字位置应在果实阳面两侧 ,不可贴在正阳面。②了解胶质 :市场上不干胶、胶卷字皆为自带胶质 ,一定要了解清楚胶质成分 ,谨防工业用胶污染果面 ,引发小红点和难以清洗的胶痕。塑膜字粘贴一般用医用凡士林 ,但最好用粘性较强的稀米汤。③掌握时间 :套袋…  相似文献   

11.
林云甲 《花卉》2009,(3):35-35
鲸鱼连“鲸”字本身也有一个“鱼”字偏旁,德语把鲸鱼叫“巨大的鱼”(waifisch)。鲸鱼和其他鱼混杂不清。  相似文献   

12.
1958年在农村公社化的基础上,加上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舞了广大农民的革命干劲,全面的贯彻了农业“八字宪法”,果树生产获得了空前的丰收。八字宪法中的密字是构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中心关键。苹果生产也和其他作物一样,在土肥水以及其他综合技术提高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八字宪法的“密”字,在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中,起着主导作用。苹果栽培合理的“密”,总括起来应该包括三个基本内容:1、单位面积的栽植株数——密植,2、  相似文献   

13.
提起松树盆景造型,人们自然就会想到“松取奇态”、“搜尽奇姿打草稿”的松树盆景造型理论。表现松树盆景的姿态,一般也用“老、绿、劲、奇”四个字来形容。可见,松树盆景和杂木盆景不一样,一个“奇”字,在松树盆景的表现形式中占有相当比重。所谓“奇”,是指“荡迹不  相似文献   

14.
提起松树盆景造型,人们自然就会想到“松取奇态”、“搜尽奇姿打草稿”的松树盆景造型理论。表现松树盆景的姿态,一般也用“老、绿、劲、奇”四个字来形容。可见,松树盆景和杂木盆景不一样,一个“奇”字,在松树盆景的表现形式中占有相当比重。  相似文献   

15.
萮萮茈蘛蕍 萮茈,音yù zy,读俞此,就是木耳类,见《说文》:“茣,木耳也,从艸,(而大)声,一曰萮茈。”很可能是一种方言。在《类篇》和《篇海》中,蕍,又作蘛,音yù,读俞;萮是蘛的异体字,足见用萮称木耳类,自汉代以来,还是很普遍的。 栮耳宋代几部字书如《集韵》、《类篇》均有栮字,音ěr,读耳,“亦作(木而大),木(木而大)。”在《说文》、《名医别录》、《新修本草》中,均有“木耳”之名。后来去繁就简,合为“栮”字,似有一定道理。宋朱熹(1130~1200)詠木耳诗有句云:“树耳黑垂聃”,聃即耳曼,此处引伸为下垂貌,很形象地钩勒出木耳的轮廊,《说文》中耳字篆文作“(?)”,与木耳形状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16.
由我站经销的各种型号的第2代瓜果艺术贴字可方便地贴于棚西瓜、小型礼品瓜、无籽西瓜、黄色厚皮甜瓜以及其他精品西瓜甜瓜上,可使西、甜瓜表面因贴字部分不着色而“长”出“喜”“福”“寿”等字,字形非常美观,极小的投资可为您带来可喜的收益。第2代瓜果艺术贴字为胶卷型,使用方便,贴于西、甜瓜上不怕风吹日晒雨淋,成字清晰,成本低,效果佳,它克服了第1代瓜果艺术贴字(不干胶纸型)易脱落、成字较模糊、成本高的缺点。欢迎各地西、甜瓜种植户联系订购,并诚征代销商,附资3元即寄样品资料及照片1份。需求量大可定做各种字样…  相似文献   

17.
说葱     
在品类繁多的蔬菜世界里,葱乃一大门类,既可作佳肴,又可为调味品,还能充当良药,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天赐尤物。葱在植物学上属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古书中还有不少异名,如“芤”,《本草经》云:“草中有孔,故字从孔。”“和事草”。《清异录》云:“葱和羹众味,若药  相似文献   

18.
未展芭蕉     
金炎  邬帆 《花木盆景》2005,(8):36-36
这首诗写得情味甚浓,妙趣横生。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神思飞动。首句中将来展芭蕉的外形比喻为蜡烛,形象生动贴切。“冷烛”、“绿蜡”,造语新颖给人以阴凉之感。“冷”字与次句中的“春寒”相照应。次句承上,进一步说“芳心犹卷怯春寒”。“芳心”暗喻未展芭蕉犹如羞怯柔弱的少女。以人喻物,更为动人。“犹卷”中的“犹”字.与下文“会被东风暗拆看”遥相呼应。  相似文献   

19.
《养小录》为清代顾仲所编著。顾仲,浙江嘉兴人,字咸山,又字闲山,号松壑,又号中村。他对庄子学说特别爱好,曾“著说庄千万言,剖从前之芒昧”,故人亦称他“顾庄子”。顾仲除有《养小录》外,还有《历代画家姓氏韵编》、《松壑诗》等著作。《养小录》共三卷,记载了饮料、调料、蔬菜、水产、家禽、糕点等一百九十余种,内容丰富,制法简明,既讲究肴馔的实用性,又注意清洁卫生,在风味上,以浙江风味为主,兼及中原和北方的风味,是一部颇具影响的烹饪典籍。“蕈”条列在该书卷中的“蔬之属”,共记载了两种食用菌的四种吃法。它们是:“香蕈粉”、“熏蕈”、“酱麻菇”和“醉香蕈”。除“香蕈粉”外,后三种均为冷菜,分别采用了“熏”、“酱”、“蒸”、“炒”、“醉”五种烹调方法,味不雷同,  相似文献   

20.
说茄     
茄子是夏季主要蔬菜之一,原产印度,约于汉时传入我国,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茄子的别称“落苏”,也很早见诸典籍。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一书中写道:“茄……一名落苏”。五代时又写作“酪酥”,“以其味如酥酪”(《贻子录》)而得名。至于茄子本名的来历,则无所考。段成式说:“茄字,本莲茎名。”此说当有所本,据《尔雅·释草》谓:“荷,芙蕖,其茎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