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减氮对机插杂交籼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为机插杂交籼稻合理减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杂交籼稻品种宜香优2115和F优498为试验材料,基于品种高产栽培施氮量(180 kg/ha,CK),在贵州贵阳和湄潭2个试验点,研究不同减氮量[减氮30 kg/ha(N-30)、减氮60 kg/ha(N-60)和不施氮(N0)]对机插杂交籼稻产量、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在贵阳和湄潭试验点,减氮后机插杂交籼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随着减氮程度的增加,机插杂交籼稻群体颖花量和实际产量均逐渐降低,稻谷加工品质(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稻米外观品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逐渐降低,而稻米蒸煮食味品质(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均逐渐增加,综合食味值评分提高。与CK相比,减氮后机插杂交籼稻群体颖花量和实际产量分别降低4.43%~35.08%和1.76%~38.77%,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分别降低2.08%~29.58%、3.57%~45.33%和3.10%~21.37%,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分别提高3.89%~49.28%、0.52%~13.24%和0.25%~5.67%;同一减氮处理下两试验点稻谷加工品质变化趋势略有不同,但整体上差异较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实际产量与群体颖花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且实际产量和群体颖花量与稻米蒸煮食味品质(胶稠度、碱消值和食味值)大多呈显著(P<0.05,下同)或极显著负相关,与稻米加工品质(糙米率、精米率)、外观品质(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适宜的减氮量(N-30)能改善稻谷加工品质、稻米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且产量仍能维持在9.80 t/ha以上,协同实现机插杂交籼稻稳产和优质;而过量减氮(N-60和N0处理)虽能提高稻米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但稻谷加工品质有变劣趋势,且产量显著降低,难以实现机插杂交籼稻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明秸秆还田量对农田土壤物理特征的影响,为川中丘陵紫色土区建立“提升土壤质量、高效利用秸秆”的种植业副产物利用模式,同时为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田间长期定位试验(2006—至今),采用原位监测和计算机断层微扫描技术(CT)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秸秆还田量(无秸秆还田(RMW0)、秸秆30%还田(RMW30)、秸秆50%还田(RMW50)和秸秆100%还田(RMW100))差异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耕层土壤物理特征的影响。【结果】(1)秸秆还田可明显改善土壤透气、持水和导水性能,随秸秆还田量增加改善效果明显增加。RMW30、RMW50和RMW100处理较RMW0处理土壤容重分别显著降低15.2%、11.7%和17.9%,土壤孔隙度则分别显著增加18.4%、13.7%和21.3%。另外,RMW100处理饱和导水率高达1.62 mm·min-1,导水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探明西南稻区杂交籼稻产量和蒸煮食味品质差异,筛选高产优良食味杂交籼稻品种。【方法】以长江上游审定通过并在西南稻区广泛应用的33个杂交籼稻品种为材料,在机插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各品种的产量、米饭外观、米饭口感和米饭综合评分的差异,并进行了类型划分。【结果】33个杂交籼稻品种的产量介于6.70~10.50 t/hm2,变异系数为10.10%;米饭外观变幅为4.30~8.00,变异系数为12.07%;米饭口感介于4.80~7.50,变异系数为11.17%;米饭的综合评分变幅为62.15~85.10,变异系数为7.94%。进一步依据以稻谷产量、米饭外观、米饭口感和米饭综合评分的聚类分析结果,将33个杂交籼稻品种划分为高产优良食味、高产普通食味、低产优良食味和低产普通食味4种类型,分别占比为15.15%、30.30%、33.33%和21.21%。【结论】高产优良食味杂交籼稻包括晶两优534、晶两优华占、蓉18优2348、宜香优1108和宜香优2115,这类品种产量均>8.45 t/hm2、米饭外观均>6.40、米饭口感均>6.7...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明枝条原位还田处理方式对葡萄霜霉病发病率及其产质量的影响,为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不进行枝条还田为CK,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枝条原位还田不同处理[T1(0)、T2(尿素225 kg/hm2)、T3(尿素225 kg/hm2、负载营养微生物菌剂60 kg/hm2)、T4(尿素225 kg/hm2、负载营养微生物菌剂60 kg/hm2、土壤调理剂300 kg/hm2)]对葡萄霜霉病、生长势及产质量的影响。【结果】枝条原位还田葡萄霜霉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值较CK分别低19.24百分点和9.75,以T4效果最佳;葡萄叶面积、SPAD值和比叶重均值较CK分别高6.15 cm2、3.69和4.21 mg/cm2,以T4效果最佳;单果重、单穗重和产量分别较CK高4.38%~...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水旱轮作方式下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以期为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2014年在湖北省孝南、松滋、应城等14个县(市、区)开展水稻-油菜和水稻-小麦2种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田间试验。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氮肥习惯3次施用、氮肥习惯3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高量氮肥3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氮肥2次施用(后肥前移)、氮肥2次施用(后肥前移)配合秸秆还田。分析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油菜及小麦产量、生物量、氮素吸收量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对比秸秆还田下的2种轮作模式,增施氮肥对稻油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及氮素吸收量无显著影响,而其对稻麦轮作系统的各指标均有显著提高的作用。稻麦轮作下,高量氮肥3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相比较氮肥习惯3次施用水稻和小麦平均增产量为0.632和0.564 t·hm-2,增产率分别达6.85%和10.67%;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增加1.50和1.07 t·hm-2,增幅分别达8.11%和9.06%。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分别增加11.54和23.57 kg·hm-2,增幅分别达7.88%和21.28%,稻麦周年氮素吸收总量增加35.11 kg·hm-2,增幅达13.65%。氮肥2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处理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可以达到或优于氮肥习惯3次施用处理的水平,且以稻麦轮作下效果更为明显,其中水稻和小麦季平均增产量分别为0.439和0.385 t·hm-2,增产率分别达5.12%和7.63%;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分别增加11.09和21.06 kg·hm-2,增幅分别达8.26%和20.82%,稻麦周年氮素吸收总量平均增加32.14 kg·hm-2,增幅达13.66%。就氮肥利用率而言均表现出氮肥的常量投入即可获得较高的氮肥偏生产力(水稻季均值范围52.03-59.29 kg·kg-1,油菜季10.62-11.12 kg·kg-1,小麦季33.63-36.20 kg·kg-1),等氮量投入下秸秆还田效果要明显优于秸秆不还田,且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后肥前移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稻油轮作下氮肥习惯3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相比较氮肥习惯3次施用、氮肥2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相比较氮肥2次施用水稻季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2.45和4.07 kg·kg-1,增幅分别达4.36%和7.37%,油菜季分别增加0.36和0.49 kg·kg-1,增幅分别达3.38%和4.62%;稻麦轮作下水稻季分别增加3.88和1.64 kg·kg-1,增幅分别达7.46%和3.10%,小麦季分别增加1.60和1.93 kg·kg-1,增幅分别达4.75%和5.65%。与氮肥习惯3次施用处理相比,氮肥2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处理在稻油轮作下水稻和油菜氮肥偏生产力平均分别增加5.68%和4.00%;在稻麦轮作下水稻和小麦氮肥偏生产力平均分别增加5.12%和7.63%。【结论】综合氮素利用效率来看,在秸秆还田条件下2种水旱轮作模式均可以通过调整氮肥的后肥前移以保证作物达到高产或稳产的目的,同时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提高黔北中高海拔区玉米土壤生产能力,实现玉米高产稳产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持,在正安县庙塘镇板房村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常规种植方式(玉米秸秆不还田,CK)、秸秆旋耕还田(T1处理);秸秆覆盖还田(T2处理)3个处理进行玉米栽培。结果表明:秸秆旋耕还田和秸秆覆盖还田能改善土壤肥力。秸秆旋耕还田的玉米产量为697.45 kg/667m2,纯效益为1 013.84元/667m2;秸秆覆盖还田的玉米产量为685.95 kg/667m2,纯效益为977.04元/667m2;玉米秸秆不还田的玉米产量为635.64 kg/667m2,纯效益为816.04元/667m2,秸秆旋耕还田和秸秆覆盖还田的产量分别较常规种植高9.7%、7.9%,纯效益分别较常规种植高24.24%、19.73%。秸秆旋耕还田的综合效果更理想,适宜在正安地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有机肥配施化肥影响棉花生长性状和产量。【方法】采用田间试验,以不施肥和无机复混肥为对照,研究化肥有机替代比例(20%、40%、100%)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生育时期,棉花株高、叶片数、SPAD值、茎粗以及棉花产量变化规律一致:T5与T1处理差异不显著,T1、T5分别与T2、T3、T4处理差异显著。与无机肥处理(CF)比较,化肥减量20%下施用400 kg有机肥、化肥减量40%下施用800 kg有机肥处理,显著促进棉花生长、提高棉花产量。T3、T4处理棉花产量分别比空白处理(CK)增产27.70%、21.75%。【结论】有机肥配施化肥可以达到化肥减量、棉花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稻虾共作模式的稻米品质和效益,通过设置秸秆还田投食(SF)、秸秆还田不投食(SNF)、秸秆不还田投食(NSF)和秸秆不还田不投食(NSNF)处理,并以水稻单作秸秆还田(CK-S)和水稻单作秸秆不还田(CK-NS)为对照,对秸秆还田和投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投食(F)处理能显著提高水稻、小龙虾产量和稻米营养品质,在秸秆还田(S)与秸秆不还田(NS)的条件下,F处理比不投食(NF)处理的蛋白质含量分别增加了27.41%和36.16%,差异显著。S处理与F处理的交互作用可显著影响稻米加工品质;整精米率和精米率在NSNF处理下最高,显著高于SF、SNF、NSF;秸秆还田、投食及其交互作用对蒸煮、食味品质无显著影响,稻米RVA黏滞性谱差异性较小;稻虾模式可提高稻米外观品质,稻虾共作模式下各处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都低于稻田单作,与CK-S相比,SF处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降低了15.09%、15.65%。结果表明,稻虾共作秸秆还田与投食2种措施可以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筛选出防治根结线虫病的有效农业废弃有机物。【方法】选择湖北宣恩烟区根结线虫病发生严重的烟田,以施化学肥料作CK(对照),选用稻壳、烟草秸秆、稻壳+谷糠、烟草秸秆生物有机肥、茶枯等5组不同农业废弃物还田(15 000 kg/hm2)为处理,对根结线虫病防治效果及其土壤酶活性、根系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与对照相比,农业废弃物还田后烟株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不同程度降低,下降幅度在15.38%~76.91%和70.83%~93.78%,其中处理T1(稻壳)和处理T3(稻壳∶谷糠=1∶1)的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对照(P<0.05)。土壤保肥能力增强,有机质含量和碱解氮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显著增加,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6.65%~73.38%、5.89%~105.88%;磷酸酶活性也有增加的趋势,处理T5(茶枯)增加幅度达25%。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丰度,处理T4(烟草秸秆生物有机肥)微生物门类最丰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明适宜半夏设施栽培的中药渣基质的最佳配比,为其在半夏种源扩繁及设施栽培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药渣为有机基质成分,研究蛭石、椰糠等无机质与中药渣不同配比基质(T1,100%中药渣;T2,75%中药渣+15%椰糠+10%蛭石;T3,50%中药渣+30%椰糠+20%蛭石;T4,25%中药渣+45%椰糠+30%蛭石;T5,100%椰糠)对设施栽培半夏组培苗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处理半夏最终出苗率达99.60%~100.00%,其中T3、T4和T5的出苗率均达100.00%;各处理半夏6月22日倒苗数为88~238株,倒苗率为35.20%~95.20%,T5和T4在90%以上,T3最低,仅35%左右;不同处理半夏珠芽数为662~812个,产量为149.68~199.00 g/667m2,均以T3...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麦、玉米秸秆还田对植烟土壤养分、常发性病害发生流行、烟草农艺性状、烟叶经济和化学性状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置不还田+常规烟草复合肥(CK)、常规烟草复合肥+6 000 kg/hm2大麦秸秆还田(T1)、常规烟草复合肥+6 000 kg/hm2玉米秸秆还田(T2),测定烟株移栽后土壤化学性质、农艺性状、烟叶产量产值和化学性状并调查病害发生情况。[结果]T2处理后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较CK分别增加了10.31%、44.19%、26.09%和130.35%,T1、T2处理促进了烟草农艺性状;田间气候斑点病、普通花叶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表现为CK>T1>T2,黑胫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表现为CK>T2>T1;T1、T2处理提高了烟草产量、产值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西北半干旱雨养区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地土壤氮素含量及分布的影响。【方法】设玉米整秸秆带状覆盖(T秸秆)、黑色地膜覆盖(T地膜)和露地平作(T露地)3个处理。测定分析了2019年和2020年马铃薯开花期和成熟期的秸秆种植带株行间(T秸秆-带上)、秸秆覆盖带下(T秸秆-带下)、地膜下(T地膜)和露地对照(T露地)在0~120 cm土层的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和碳氮比的变化。【结果】地膜覆盖较对照显著提高了0~20cm土层的土壤速效氮含量,2 a平均提高了22.73%,降低了0~4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降低了10.01%。秸秆带状覆盖较露地能够显著提高土壤0~20 cm土层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全氮两年平均提高了17.32%,速效氮提高了9.41%;能够显著提高0~9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平均提高了45.01%;较地膜覆盖处理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的全氮含量和0~40 cm土层微生物量氮含...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冬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对干旱胁迫的响应,为冬小麦春季灌溉制度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冬小麦品种邯麦17号为材料,在拔节期设置充分灌水(CK)、轻度干旱(T1)、中度干旱(T2)和重度干旱(T3)4个处理。【结果】拔节期冬小麦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在T2处理下最高;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叶绿素含量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均有所降低。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的潜在活性(Fv/Fo)和经过PSⅡ的电子传递速率(Fm/Fo)均表现为T1> CK> T2>T3。与CK相比,T1和T2处理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11.8%和3.0%,T3处理降低4.0%;T1、T2和T3处理地下部分干物质占比分别提高4.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在西南稻区,钵苗机插和氮肥缓速配施能否发挥杂交籼稻的大穗优势获得高产,以及钵苗机插杂交稻在氮肥缓速配施下的氮素吸收利用特征,为我国杂交水稻育插秧节肥丰产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本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2种机插方式,分别记为M1和M2;副区为4种氮肥管理模式,分别是N1(100%缓释肥一次基施),N2(70%缓释肥+30%尿素一次基施(缓速基施))和N3(70%缓释肥做基肥+30%尿素做穗肥(缓基速追)),其中,施肥处理的总施氮量均为150 kg·hm-2,另设一个不施氮肥的处理作为对照,记为N0;以F优498为试验材料,以毯苗机插和缓释肥一次基施为参照,研究钵苗机插和氮肥缓速配施下的杂交籼稻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结果】与毯苗机插相比,钵苗机插杂交籼稻拔节至抽穗阶段的氮素吸收速率显著加快了0.49—1.33 kg·hm-2·d-1,抽穗至成熟阶段的茎叶氮素转运量、转运率以及氮素转运对穗部的贡献率均显著提高,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的氮素吸收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2.63%和5.20%;干物质、稻谷生产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分别提高了8.19—11.39、0.66—5.72和5.41—6.42个百分点;氮肥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平均分别提高了12.62%、11.94%和8.69%,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也显著提高,2016年和2017年的平均产量分别提高了1 042.4 kg·hm-2和722.3 kg·hm-2(增产幅度分别达到10.30%和7.2%)。在钵苗机插下,与缓释肥一次性基施相比,缓速基施降低了抽穗期和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加快了播种至拔节阶段的氮素吸收速率和积累量,但拔节至抽穗阶段显著降低,造成氮肥回收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明显降低,此外,它还降低了每穗粒数和单位面积颖花数,导致2年的平均产量下降了3.66%;而缓基速追在抽穗期和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了2.34%和1.80%,拔节至抽穗阶段氮素吸收速率和吸收量分别提高了0.60 kg·hm-2·d-1和18.01 kg·hm-2,氮肥回收利用率提高了2.84个百分点,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12.54%、7.91%和52.55%,其每穗粒数和单位面积颖花数也得到了显著提高,最终产量显著提高了4.61%。【结论】 钵苗机插杂交籼稻在氮素利用效率方面比毯苗具有明显优势,而且采用“缓基速追”的施肥方式,能进一步提升钵苗机插杂交籼稻氮素的吸收与转运能力,进而提高了产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氮肥减施对滴灌棉田NH3挥发及养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田间试验,设置5个处理:(1)对照(不施氮肥,CK),(2)常规化肥(习惯施氮300 kg/hm2,T300),(3)常规化肥减氮20%(240 kg/hm2,T240),(4)酸性液体肥减氮20%(240 kg/hm2,L240),(5)酸性液体肥减氮35%(200 kg/hm2,L200)。【结果】 减氮处理(T240、L240、L200)土壤NH3挥发损失较T300处理分别降低31.1%、73.4%、78.8%。在同一减氮水平下,L240处理NH3挥发累积量较T240处理降低61.4%。T240和L240处理氮素吸收量显著优于T300处理,较T300处理分别增加了9.1%和12.6%。L240处理棉花磷素吸收量最高,较其它处理提高了11.7%~17.7%。T240和L240处理棉花产量显著高于T300处理,分别增加9.6%和12.6%。与T300处理相比,各减氮处理均可提高棉花氮肥利用率,其中氮肥表观利用率增加20.1%~24.9%。【结论】 酸性液体肥减氮20%显著降低滴灌棉田土壤NH3挥发损失,促进棉花氮磷素养分吸收,提高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喷施不同种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骏枣叶片光合生理指标的日变化、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为新疆骏枣优质栽培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以骏枣为材料,以噻苯隆(TDZ)、赤霉素(GA3)、二氢卟吩铁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单、复配6种组合,于骏枣花期叶面喷施,测定叶片的光合特性、果实品质及产量。【结果】 6种处理均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骏枣光合特性,改善果实品质、增加单株产量,其中,T1和T2处理后骏枣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均显著高于CK,T3处理的水分利用率(WUE)最高;T1+T3较CK处理存在极显著差异,单果重、纵横径分别高于对照44.45%、11.11%和16.78%,T3出干率最高为46%;T3处理的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纤维素含量最高,并分别较对照增加了5.56%、60.71%、352.77%;T1处理增产效果最好,为2.65 kg/株,与对照(CK)相比提高了194.44%。【结论】 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下,骏枣叶片的光合日变化、果实品质及产量均有显著提高,以T3处理的光合作用参数、水分利用率与果实品质较优,T1与T2+T3处理的果实的产量优与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明不同施肥措施对太子参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太子参的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2021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措施[施单层复合肥(T1)、施单层有机肥+复合肥(T2)、施双层复合肥(T3)、施双层有机肥+复合肥(T4)]处理太子参的药材产量、生物总量、单株块根数、块根单重、块根长度及块根最大直径的变化,太子参药材优形指数和等级得率,折干率、水分、总灰分及浸出物的含量,进而分析双层施肥技术对太子参生长的影响。【结果】不同施肥措施对太子参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不同,T2和T4对太子参生物总量(23.1 g/株、24.7 g/株)、折干率(37.7%、38.9%)和浸出物(37.1%、37.7%)影响显著,分别较T1和T3的生物总量显著提高17.9%、9.5%和26.0%、17.1%,折干率显著提高7.4%、6.5%和10.8%、9.9%,浸出物显著提高5.7%、5.1%和7.4%、6.8%;...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明确机插和机直播下优质双季晚籼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差异,以及两种方式下适宜品种类型的选择标准。【方法】 本试验以早熟晚籼、中熟晚籼、偏迟熟晚籼、迟熟晚籼和过迟熟晚籼5种不同类型优质晚籼稻品种为材料,采用机插和机直播两种种植方式,对各类型优质晚籼稻产量和品质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1)与机直播相比,优质晚籼稻在机插条件下结实率和群体颖花数显著提高,千粒重也有所提高,最终产量显著提高。机插条件下中熟晚籼产量最高,偏迟熟晚籼其次,而机直播条件下早熟晚籼产量最高,中熟晚籼其次。(2)对于稻米品质,与机直播相比,机插条件下各类型优质晚籼稻品种的糙米率、精米率与整精米率均显著提高,加工品质改善,但垩白粒率、垩白度增加,外观有所变劣。机插优质晚籼稻胶稠度、崩解值与食味值显著提高,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降低,蒸煮食味品质提高。两种方式下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均以中熟晚籼最高,其加工品质最优;垩白粒率、垩白度在品种类型间表现为过迟熟晚籼<迟熟晚籼<偏迟熟晚籼<中熟晚籼<早熟晚籼;对于机插优质晚籼稻,偏迟熟晚籼的蒸煮食味和营养品质最优,其次是中熟晚籼。对于机直播晚籼稻,中熟晚籼的蒸煮食味和营养品质最优,早熟晚籼也有较高的食味值。(3)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与齐穗后20 d的日平均温度显著正相关,垩白粒率、垩白度与日平均温度和日最高温度均值显著正相关,食味值与齐穗后20 d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均值显著正相关。【结论】 对于双季稻区优质晚稻品种的选择,综合稻米产量和品质来看,机插宜选择中熟晚籼和偏迟熟晚籼,从注重食味角度,重点考虑偏迟熟晚籼品种;机直播宜选择早熟晚籼,也可适当考虑中熟晚籼获得最佳品质。  相似文献   

19.
油菜轮作对后茬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明确长江流域多熟制轮作区油菜轮作对后茬作物产量的影响,验证油菜种植提高后茬作物产量是一种普遍现象,为油菜作为换茬作物促进粮油兼丰、周年丰产稳产提供依据。【方法】在长江流域不同地区开展不同轮作模式的同田对比试验,选取长江上游重庆北碚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四川盐亭油菜-玉米和小麦-玉米轮作,中游湖北沙洋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油菜-玉米和小麦-玉米轮作、湖南衡阳油菜-早稻-晚稻和冬闲-早稻-晚稻轮作、河南信阳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下游江苏如皋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比较冬季作物小麦(或冬闲)和油菜在相同施肥水平下对后茬作物水稻或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养分吸收量的差异。【结果】北碚、沙洋、信阳和如皋油-稻轮作的稻谷产量较麦-稻轮作分别提高323、483、1 569和569 kg·hm-2,相应增产4.6%、6.6%、17.3%和6.0%;盐亭和沙洋油-玉轮作的玉米产量较麦-玉轮作分别提高487和579 kg·hm-2,分别增产7.0%和14.8%;衡阳油-稻-稻轮作的早稻和晚稻的稻谷产量较闲-稻-稻轮作分别提高718和726 kg·hm-2,分别增产11.1%和10.5%。沙洋和信阳油-稻轮作水稻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较麦-稻轮作分别增加7.0、27.7万穗/hm2和18.1、20.2粒/穗。沙洋和北碚试验点油-稻轮作的水稻生物量较麦-稻轮作分别提高1 711和2 625 kg·hm-2,氮素累积量分别较麦-稻轮作增加23.9和23.2 kg·hm-2。【结论】在长江流域不同种植区域内,油菜在不同轮作模式中均可提高后茬作物的产量及养分累积量,是一种良好的轮作换茬作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长江流域水旱轮作制度下,化学磷肥和秸秆还田配施磷肥对作物生产力的贡献,以及对土壤磷有效性和磷素效率的影响,为农田土壤磷素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于2014—2018年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进行,选取定位试验中的3个处理,分别为:(1)不施磷(NK);(2)施磷(NPK);(3)施磷配合秸秆还田(NPK+S)。通过测定作物产量、磷含量及土壤有效磷,分析作物磷素利用效率,探讨土壤有效磷变化与磷累积盈亏的响应关系。【结果】与NK处理相比,NPK处理的油菜和水稻平均产量分别提高530.3%和35.9%,磷积累量分别提高495.3%和98.5%;与NPK处理相比,NPK+S处理的油菜和水稻平均产量分别提高19.1%和11.0%,磷积累量分别提高20.6%和11.7%;油菜产量和磷积累量对磷肥和秸秆的响应优于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油菜和水稻的平均磷素农学效率分别提高6.8%和33.9%,油菜、水稻和周年的磷素累积利用率分别提高8.6%、17.0%和19.8%。秸秆还田对水稻磷素利用率和农学效率的影响更为显著。4年油菜水稻轮作后,不施磷处理土壤磷素累积亏缺110.2 kg P2O5·hm -2,有效磷浓为1.9 mg·kg -1;施磷处理土壤磷素累积盈余210.9 kg P2O5·hm -2,有效磷浓度(4.3 mg·kg -1)较不施磷处理提高126.3%;施磷配合秸秆还田处理土壤磷素累积盈余(222.1 kg P2O5·hm -2)较NPK处理增加5.3%,有效磷浓度(5.1 mg·kg -1)较NPK处理提高18.6%。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浓度,但土壤磷盈余量没有明显增加。连续秸秆还田和施用化学磷肥条件下,水稻土每盈余100 kg·hm -2的磷,NPK和NPKS处理土壤有效磷分别提高1.8和2.0 mg·kg -1。秸秆还田促进了土壤磷素有效化。【结论】施磷显著增加了油菜、水稻的产量和磷积累量,提升了土壤磷盈余量和有效磷浓度;秸秆还田在施磷肥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油菜、水稻的产量和磷积累量,提高了作物特别是水稻对磷素的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同时能够在避免土壤磷素过量积累的情况下提高土壤有效磷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