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陕西省2003年生态足迹计算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William Rees等提出的生态足迹分析法对陕西省2003年生态足迹进行了定量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为1.9298 hm2,可供给的人均生态承载力面积仅为0.8040 hm2,陕西省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力面积的2.40倍,表明陕西省生态系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同时对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法需要注意和完善的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陕西省生态承载力定量评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近年来国内外影响较大的生态足迹分析模型,通过对区域人口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测度,确定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利用生态足迹理论,选择1999、2001及2003年为代表年份,对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实证计算和分析,揭示陕西省可持续发展制约因子;分析不同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足迹的变化对陕西省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为区域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三维生态足迹的陕西省自然资本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是区域发展的关键.通过最新生态足迹三维模型,详细介绍模型概念、计算方法及主要优点,以足迹深度和足迹广度为研究的主要切入点,来分析陕西省1983-2012年自然资本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83-2012年,人均生态足迹从0.68 g·hm-2增至2.36 g·hm-2,生态承载力年均下降3.69%;自1997年进入生态赤字后,足迹深度年均上升9.92%,足迹广度年均下降2.52%;2003年以后,足迹深度与足迹广度逆向变化凸显,2006年以后消耗存量资本已成为区域发展的主流.到2012年,陕西省资源再生需要近3 a才能满足1 a的消费需求.此外,三维模型在对多因素影响情况下的区域生态足迹进行评估时,效果优于二维模型.  相似文献   

4.
利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了1978~2006年陕西省的生态足迹,并利用时间序列模型ARIMA 揭示了陕西省生态足迹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经过4种模型的比较,确定ARIMA(1,2,1)模型的AIC值最小,因此确定此模型.根据ARIMA(1,2,1)模型计算出的1978~2006年的人均生态足迹拟合值很好拟合了原始计算值,相对误差较小.因此利用该模型预测了陕西省2007-2 016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各年分别为:1.80842, 1.9476, 2.09103, 2.23888, 2.39108 ,2.54767, 2.70862, 2.87395,3.04366,3.21773 hm2,从测算的数据中可以看出,陕西省的人均生态足迹持续上升速度仍然比较快,说明该省不可持续状况越来越严重.  相似文献   

5.
运用生态足迹法模型计算了榆林市1995~2004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榆林市人均生态足迹由0.5274 hm2上升至0.8066 hm2,增长率达52.95%,生态足迹构成变化显著;生态承载力由1.0065 hm2降至0.7560 hm2;生态盈余由0.4791 hm2降至0.0388 hm2,2002年出现生态赤字并不断上升,处于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分析发现:榆林市生态赤字非人均消费过高,而是由于区域生态供给能力薄弱、人口超载、资源利用效率低和土地利用处于转型期所致。依据生态供需变化特征和原因分析,提出榆林市生态重建的有效途径是:提高耕地单产,发展高效林草业,治理"三化土地";区外调入资源,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集约利用土地,引导劳动力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6.
运用生态足迹法模型计算了榆林市1995-2004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榆林市人均生态足迹由0.5274 hm^2上升至0.8066 hm^2,增长率达52.95%,生态足迹构成变化显著;生态承载力由1.0065 hm^2降至0.7560 hm^2;生态盈余由0.4791 hm^2降至0.0388 hm^2,2002年出现生态赤字并不断上升,处于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分析发现:榆林市生态赤字非人均消费过高,而是由于区域生态供给能力薄弱、人口超载、资源利用效率低和土地利用处于转型期所致。依据生态供需变化特征和原因分析,提出榆林市生态重建的有效途径是:提高耕地单产,发展高效林草业,治理“三化土地”;区外调入资源,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集约利用土地,引导劳动力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分省区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黄土高原各省区2004年资源消费现状进行了实证的计算和分析,分别得出各省的人均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人均赤字、适度人口等指标。结果表明,内蒙古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但对草地和水域的需求仍然较大;其余各省生态赤字巨大,这些省的土地供给已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土地的需求,均处于生态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河南和陕西的人口超载率较高。对黄土高原各省区生态赤字存在的主要原因及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乌鲁木齐市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的“本地生态足迹”模型,引入热值概念,以新疆土地平均生产力为核算标准,调整乌鲁木齐市生态足迹模型中的3大核心参数,测算了乌鲁木齐市2000-2010年各类型土地实际发生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人均生态足迹从2000年的每人5.63 hm2增加到2010年的24.0 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从2000年的0.84 hm2下降到2010年的0.57 hm2,人均生态赤字从2000年的4.54 hm2增加到2010年的23.04 hm2。2000年以来,除了牧草地以外,其他类型土地均是生态赤字,建设用地是乌鲁木齐市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的最大贡献者,2010年对生态赤字的贡献达到了93.04%。牧草地则是生态承载力的最大供给者,但自2004年以来其生态盈余呈不断下降趋势,表明乌鲁木齐市土地生态系统处于超负荷利用状态。应通过减少人口压力、提高耕地、牧草地等的平均生产力,大力实施循环经济等措施来减少乌鲁木齐市生态足迹,增加生态承载力,以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应用生态足迹原理和生态压力指数方法,对商洛市2007—2011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并对同时期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等级划分。结果显示,商洛市的土地生态安全处于“较安全”等级,生态压力指数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特征,说明商洛市生物生产性土地产出在逐年增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总体较好。  相似文献   

10.
运用水生态足迹及其深度与广度评价方法,对2000—2019年陕西省水生态足迹、承载力、深度与广度时空格局进行研究。从经济、人口、环境、农业和水利5个方面,构建水生态足迹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采用CFEM模型对水生态足迹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陕西省水生态足迹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多年均值为1403×104 hm2,其中,农业水生态足迹占比最高,多年平均占比为66.65%,工业和居民生活水生态足迹占比分别为15.84%和13.39%;(2)陕西省水生态承载力年际分配不均衡,在603.5×104 hm2~3741×104 hm2间波动,多年均值为1632.9×104 hm2,高于水生态足迹,处于水生态盈余状态;(3)近10 a,陕西省主要以消耗水资源流量资本为主,水生态足迹广度处于较高水平,但2001年和2016年,水资源存量资本消耗量大;(4)陕西省水生态承载力与水生态足迹区域差异大,但年际变化相对较小;(5)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