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鱼类肝病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渔业生产随着集约化养殖的发展,养殖的密度极大地提高,并主要靠人工配合饲料喂养,水体环境的恶化日趋严重,强化投饲和乱用药物,以及营养成分的失衡和饲料中含有毒物质[1、2]等等因素,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地造成鱼类肝脏的损害,出现以肝脏疾患为主要特征的鱼类疾病,即所谓的“鱼类肝病”(The liver disease of Fishes)。该病已成为当前水产养殖中一种常见而危害很大的疾病,引起了广泛的重视。目前“鱼类肝病”这个术语已基本被许多水产工作者和养殖者所接受,鱼类肝病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这里主要是指由各种非寄生性因素引起的肝脏损伤、肝功能障碍的疾病。虽然肝病对鱼类影响大,危害大,但对该病的研究还不多,通常还只能根据病状来进行分析,要彻底搞清肝病的各种病因和发病的机理尚须做科学的试验研究。现将目前对肝病的一些认识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10月份,全国天气已经转凉,降水量也显著减少,大部分地区的水产养殖进入后期管理阶段,养殖的鱼类进入越冬前的最后生长期。这一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水产养殖的病害仍以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为主,各地在生产中应注意调控水质,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病害防治工作。病情预测(一)鱼类可能发生的疾病1.细菌性肠炎病:由肠型嗜水气单胞菌及肠鼠气单胞菌等感染引起暴发疾病。水质恶化,溶氧低,饲料变  相似文献   

3.
鱼类肚病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开毓 《淡水渔业》2001,31(1):37-40
渔业生产随着集约化养殖的发展,养殖的密度极大地提高,并主要靠人工配合饲料喂养,水体环境的恶化日趋严重,强化投饲和乱用药物,以及营养成分的失衡和饲料中含有毒物质[1、2]等等因素,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地造成鱼类肝脏的损害,出现以肝脏疾患为主要特征的鱼类疾病,即所谓的“鱼类肝病”(TheliverdiseaseofFishes)。该病已成为当前水产养殖中一种常见而危害很大的疾病,引起了广泛的重视。目前“鱼类肝病”这个术语已基本被许多水产工作者和养殖者所接受,鱼类肝病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这里主要是指由各种非寄生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张文革 《内陆水产》2008,33(2):45-46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鱼病的发生也日益严重,出现了以肝胆病变为主要特征的鱼类疾病。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饲料营养水平过高、滥用药物、维生素缺乏、饲料酸败变质以及营养成分的失衡和饲料中含有有毒物质等,都可能对鱼类肝脏造成损害,导致当前养殖鱼虾等水产动物肝病发生极其普遍。现将鱼类肝胆病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以供广大养殖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鱼类肝胆综合症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殖密度日益增加,鱼病的发生也日益严重,出现了以肝胆疾患为主要特征的鱼类疾病,即鱼类肝胆综合症。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强化投饲、乱用药物、维生素缺乏、饲料酸败变质,以及营养成分的失衡和饲料中含有有毒物质等,都可能对鱼类肝脏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6.
<正>草鱼是草食性鱼类,也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养殖规模大,但容易发生肠炎,并引发多种疾病,死亡率高,养殖产量很不稳定,通常采取生态养殖和化学药物、中草药防治方法预防肠道炎症的发生,但效果不尽如人意。抗生素等化学药物长期而大量的使用及饲料中某些抗营养因子的长期存在,使鱼类自身肠黏膜免疫系统遭到破坏,抗病能力下降;同时,一些病原菌相继产生耐药质粒,使抗生素等药物失效,寄主细胞对其吞噬能力下降,因而药物治疗疗  相似文献   

7.
水产养殖业常因管理不善,导致养殖成绩不佳.其造成原因多而复杂。然而因放养密度过高,投料管理不当,饲料品质不良,搬运操作及水质失控等原因,极易导致养殖鱼类之免疫机能衰弱,极易感染疾病。欧洲鳗的抗病力比日本鳗差,适合养殖于水质环境较好的地方。在6~10月高温期间水温超过30℃时,病原菌快速繁殖,而其对疾病抵抗力降低,最易得病。故除了定期做好水质控制,选择优质饲料外,适当之生物营养添加剂对欧洲鳗的弧菌病(由创伤弧菌引起)、赤点病(由鳗败血假单胞菌引起)、肠炎病(由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引起)和水霉病(由开丝水霉…  相似文献   

8.
发展水产养殖的首要困难是饲料蛋白质供应的短缺。然而,鱼类养殖的经济利益远比一般家养陆生动物为高,这是因为鱼类将饲料转化为鱼肉的能力较强,另外,鱼类所需要的饲料成分与人类的争夺较陆生动物为少。由此,目前已开展了池塘、水槽和其它水域的养鱼业。现在世界水产养殖业,每年生产的鱼、贝类已超过500万吨以上。通过选育、改善水质和适当投饲、养殖产量还能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特种水产饲料现状与问题特种水产养殖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研究和开发特种水产养殖饲料的历史很短。与我国池塘普通食用鱼养殖,以食物链短的滤食性鱼类与杂食性鱼类为主要对象不同,特种水产养殖的对象主要是肉食性种类或偏肉食性的杂食性种类。而且,特种水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鱼病的发生也日益严重,出现了以肝胆病变为主要特征的鱼类疾病.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饲料营养水平过高、滥用药物、维生素缺乏、饲料酸败变质以及营养成分的失衡和饲料中含有毒物质等,都可能对鱼类肝脏造成损害,导致当前养殖鱼虾等水产动物肝病发生极其普遍.  相似文献   

11.
鱼类饲料营养源开发研究,近十几年来成为国际上水产养殖学家研究的热门课题。着重研究了鱼类饲料营养配方的基本术语、营养源开发途径、选择水产养殖饲料标准、饲料加工工艺过程、饲料物理特性以及选择养殖种类的饲料和摄食习性等。现将国际上鱼类饲料营养源开发研究方法的途径作一扼要概述。  相似文献   

12.
鱼类肠道炎症性疾病的诱因复杂,在养殖生产环节反复暴发,给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建立成体斑马鱼肠道炎症模型,可以更好地为经济鱼类肠炎的发病机理研究及治疗药物筛选提供有力的试验平台。采用口腔和肛门2种灌注方式将质量分数5%的葡聚糖硫酸钠注入斑马鱼成体中,口腔灌注组的存活率略高于肛门灌注组,诱导后第3天鱼体恢复活力,此时病理分析显示,口腔灌注能诱导出轻度炎症,而肛门灌注能诱导出轻度和中度炎症,但口腔灌注操作更简单和高效。选择口腔灌注方式动态监测葡聚糖硫酸钠对成体斑马鱼肠道组织及髓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前肠和中肠对口腔灌注葡聚糖硫酸钠较为敏感,其在诱导后第1天和第3天均出现明显的肠壁局部增厚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现象,后肠相对迟缓,其肠壁厚度变化不明显,在诱导后第6天和第9天出现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聚集。此外,黏膜层褶皱破损或脱落现象较为普遍,与葡聚糖硫酸钠诱导无关。肠道黏膜层杯状细胞数量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有一定的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诱导后的第1天和第3天,前肠、中肠和后肠的杯状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多并聚集于黏膜层表面,其变化趋势与肠道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3.
江乌 《水产科学》1987,6(3):F002-F002
鉴于淡水养殖鱼类的细菌性肠炎、烂鳃、赤皮病危害严重,迫切需要研制新的有效防治药物,由渔业环保工作者姜礼燔、许品诚、曹萃禾等同志(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与有关生产单位协作研究成功鱼用肠炎灵新药,最近已由上海水产大学、江苏省水产研究所、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等十七个单位的教授、工程师及有关水产技术人员等30余人鉴定通过。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发展迅速,已从传统的小型网箱养殖向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发展。研制开发营养全面,高效实用的全价人工配合饲料,以消除对鲜活饲料的依赖,减轻对海域环境的污染和近海鱼类资源的损害,保持海水鱼类养殖可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前海水鱼类集约化、产业化养殖的关键之一。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结作为浙江省“十五”渔业攻关项目《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产业化技术研究》承担单位之一,承担着深水网箱主要养殖鱼类营养与配合饲料研究专题。由于海水鱼类饲料开发与应用涉及面广,鉴于作者水平所限,现主要就以…  相似文献   

15.
配合饲料在鱼类养殖生产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发展前途,尤其对池塘高密度精养已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2005年我们结合中国水产科学院在我市进行的“水产养殖饲料管理经济学研究调查”活动,分别对使用配合饲料进行鱼类精养、半精养、粗养3种类型的养殖户经济效益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见下表),总结出应用配合饲料养鱼有6个方面的好处。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随着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的发展,养殖中各种病害频繁发生,大量甚至提前使用抗生素进行病害预防相当普遍,抗生素的残留及耐药性对我国水产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影响。在纷纷寻求抗生素替代物的背景下,抗菌肽具有广谱抗菌性,较抗生素而言具有独特的抗菌机理,养殖过程中使用抗菌肽不易产生耐药性菌株,又具有提高鱼类等水生动物的生产性能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等作用,正逐渐成为替代抗生素的新型抗菌药物而用于水产养殖中。目前有关抗菌肽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鱼类等水生动物自身产生的抗菌肽以及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外源性抗菌肽。外源抗菌肽经摄食途径进入肠道,改善鱼类肠道的肠绒毛、肠皱襞高度及肌层厚层等组织形态结构,促进消化吸收功能;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在杀灭肠道有害微生物的同时增加益生菌含量,改善肠道微环境;在提高肠道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等方面保障鱼类的肠道健康,同时提高鱼类生产性能、改善其品质、增强鱼体抗氧化和免疫功能[1-3]。笔者着重从水产养殖中抗菌肽饲料添加剂的来源及其与肠道菌群、肠道组织结构、肠道消化功能等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为抗菌肽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特别是保护鱼类肠道健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水专栏     
细菌性肠炎病的诊断与防治细菌性肠炎病是水产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各养殖对象如鳗鱼、虾、蟹、大黄鱼、甲鱼、石斑鱼、牙鲆、蛙类及普通淡水鱼均会发生肠炎,特别是在集约化养殖过程中更是屡见不鲜,且不易彻底治愈,复发率高,严重困扰广大养殖者。为了解决广大养殖业者的困难,本公司结合该病的特点,开发出一种治疗细菌性肠炎病的新型产品———肠病宁,并将该病的一些防治方法和肠病宁的使用介绍如下,供广大养殖业者参考。病原及症状:肠炎病的病原主要是由肠型点状产气单胞杆菌及温和气单胞菌引起。外表观察通常可见肛门红肿…  相似文献   

18.
鱼类营养和饲料研究始于70年前并借鉴陆生动物营养研究经验形成了研究范式。在过去70年中,鱼类营养和饲料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推动了水产配合饲料技术的进步,为水产饲料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做出了贡献。然而,随着全球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水产养殖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增加,对水产饲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表明,根据一些鱼类营养和饲料研究成果所配方的饲料在养殖生产实践中往往不能取得预期的应用效果,这意味着在已有范式下取得的研究成果有时难以很好地满足现代鱼类养殖产业的需要。本文叙述了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两种肉食性鱼类大口黑鲈和大黄鱼配合饲料研发与应用的历程,指出对饲料蛋白需求的低估是限制配合饲料长期未能在大口黑鲈和大黄鱼养殖生产中应用的主要原因。早期研究报道大口黑鲈的饲料蛋白需求为400-440 g/kg,大黄鱼的饲料蛋白需求为450-470 g/kg。经过重新评估后将大口黑鲈和大黄鱼的最适饲料蛋白水平分别提高到480-510 g/kg和490-520 g/kg。在适宜的饲料蛋白水平下,投喂配合饲料的大口黑鲈和大黄鱼生长与投喂冰鲜鱼时相当。作者认为对饲料蛋白需求的低估与已有鱼类营养和饲料研究范式存在的不足有关,其表现为:(1)强调食物对鱼类生长的作用,但忽视了实验鱼遗传背景和食物以外的环境条件对生长和摄食的影响;(2)强调鱼类个体生长对评价营养需求和饲料质量的重要性,但忽视了鱼类个体生长差异并不能完全反映养殖产量和效益的事实;(3)强调生长和饲料利用效率作为鱼类营养和饲料研究评价指标的重要性,但忽视了养殖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负面影响是限制水产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4)没有足够重视基础饲料配方在评价营养需求或饲料质量方面的影响,一些研究因基础饲料组成不当而产生没有实际意义的评价结果。针对上述问题,作者建议从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对已有的范式做如下修改:(1)重视鱼类遗传背景和食物以外的环境条件对鱼类生长的影响,明确鱼类营养需求取决于其生长需求;(2)重视食物中各种营养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明确不同饲料原料在实现配方的营养平衡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3)重视对实验鱼种质和种群结构的选择,重视对照组和处理组个体生长差异的幅度对判断饲料处理效应的指示作用,重视饲料配方对渔业资源和环境等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内容的影响。经过修改后的研究范式更符合养殖生产实际,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所获得的成果也能够更好地指导配合饲料生产,为鱼类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9.
<正>水产养殖中常因养殖密度高、饲料大量投入和残余、水产动物排泄物的大量积累以及有害微生物的繁殖,而致使养殖水体水质劣化、鱼类品质下降。利用发酵饲料和微生态制剂对养殖水体进行调整,具有提高饲料利用率、防治鱼类疾病和提高水产品品质的作用。微生物发酵有利于促进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利用并能够改善动物肠道微生态平衡。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用发酵饲料替代  相似文献   

20.
集约化养殖鱼类肝脏疾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鱼类传染性和寄生虫性疾病基本得到控制。但由于养殖密度的提高,不恰当地投喂配合饲料和鱼病防治时滥用药物,造成鱼类免疫系统功能的下降和内脏器官,特别是肝脏的损害,并继发传染性疾病,对渔业生产的危害日益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