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程智  王胜  田红  朱保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903-4905
利用2006年9~11月气温、降水、日照时数资料对安徽省秋季的灾害性天气作了分析,表明2006年9~11月全省温度异常偏高1.5℃;10月全省温度异常为有历史资料以来的第一位;11月除江南外,淮北、江淮之间、沿江和全省平均的温度异常均达到了极端气候事件的标准。2006年秋季全省降水量基本上正常,但其中存在两个降水极端异常时段。10和11月月淮北和江淮之间的降水排在有史以来少雨年的前5位,都达到了极端气候事件的标准。2006年秋季全省日照时数基本正常。9~11月主要气候事件为干旱和连阴雨。总体来说,2006年秋季气候影响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2.
菏泽市建站以来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菏泽市1957~2006年降水、温度、光照、湿度及蒸发资料对该地气候特征及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及气温发生了气候突变现象;年降水、日照时数、蒸发量在减少,年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在升高,其中冬季温度明显升高;冬春季降水在增加,干旱减轻,夏秋季降水在减少,旱情有加重趋势;这几种气侯要素的变率及变异程度都不大。  相似文献   

3.
根据宁夏中卫市1975—2006年气象资料,利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在分析气候变化趋势的基础上,计算并预测了气候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4.
宣城市2006年气候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宣城市2006年气象资料,分析了气候特征及其影响.研究发现,2006年该市平均年降水量偏少,东北部多于西南部,梅雨量较常年明显偏少;该市年平均气温偏高;气象灾害较多.洪涝、台风、高温、干旱、风雹、寒潮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经常发生,尤其是风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最大.极端天气造成农业经济损失较大,但水稻、小麦、油菜、棉花收成比较好,气候属中等年景.  相似文献   

5.
郑建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681-9682,9745
分析了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丽水市2006年气候特征和气象灾害特点,以及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评价。为今后丽水市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6.
车灵 《农村科技》2007,(5):41-42
一、2006年(4~10月)气候概况 2006年(4~10月)气候特点:总体气温正常略偏高,但冷暖波动较大,冷表现在5月、9月,暖表现在8月、10月;降水量偏少,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月;大风次数多于常年,极大风为20年以来极值;初霜期较历年偏晚24天。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肃北县2006—2016年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以及日照时数资料,简要探讨了牧草生长期的气候条件,并通过分析肃北县的气候特征,概述了肃北县的气候条件对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对肃北县发展牧业、合理放牧、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俊有  王志春 《现代农业科技》2007,(15):187-189,191
依据赤峰市2004~2006年的气候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析、比较、评估赤峰市气候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主要包括2004~2006年气候生态脆弱区的基本生态概况、气候概况、主要气候灾害、地下水位、土壤水分、天然牧草营养成分、牧草生长发育状况、大气干尘降物等的监测评估,为各级决策和生产科研部门制定针对性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措施,分区分类实施长远生态建设规划提供气候生态监测依据。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农作物及自然物候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辽宁省1971年以来近40年气候资料和1981年以来25年物候期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气候倾向率、地理信息系统精细化模拟等方法,对辽宁地区主要农作物及自然物候在气候变暖过程中的显著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辽宁地区增温趋势明显,气候变暖显著,2001~2006年全省平均大于10℃积温比20世纪70年代增加277.4℃,无霜期延长13d。农作物与自然物候对气候变暖反应敏感,近36年(1971~2006年)玉米适宜播期提前4d左右,水稻适宜生长期延长近8d,冬小麦可种植北界从盖州北移约250km;近25年(1981~2005年)草本植物春季展叶期每10年提前2-4d,草本、木本植物秋季枯黄期每10年推后5~7d。  相似文献   

10.
云南高原稻区水稻气候适宜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模糊数学方法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云南高原稻区气候适宜度模型,并分别计算了玉溪、昆明、沾益、昭通、大理、丽江6个云南省水稻主产区代表县(市)1971年至2006年历年全生育期和全生育期内各旬的水稻气候适宜度。对各代表站点气候适宜度计算结果与水稻气象产量的相关分析发现,两者间相关性极为显著,说明本文运用模糊数学方法构建的云南高原稻区气候适宜度模型对云南水稻气候适宜性的模拟、评判是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1.
根据蜜桃生长的适宜气候条件,分析了垦利县气象台站1986—2006年气候资料,介绍了该县黄河口蜜桃种植的温度、水分、光照等有利气候条件以及洪涝、雹灾等不利气候条件,为充分利用当地农业气候资源、科学发展蜜桃产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暖冬气候对大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十几年来,全球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气候日趋变暖,气温不断升高,暖冬成为其主要的表现特征.而2006~2007年的冬季则是历史上极为罕见的温暖年,为典型的暖冬气候,冬季气温偏高,对小麦、大麦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2013年杂多县气候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2013年杂多县气象资料以及与历年气象要素值的对比分析,评述了该县气候条件和气象灾害及气候对农牧业的影响,得出本年度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4.
应用陇东平凉近60 a气象资料,对2006年夏秋季气候进行统计分析,针对2006年10月在甘肃平凉泾川县出现冬小走生长的奇异现象,分析结果得出:夏季及初秋气温特高是造成此奇异现象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庆阳县年、季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对于人们认识庆阳县的气候特点、趋利避害、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来分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应对气候变化,切实做好锦屏县气候观测要素的更新工作,使更新的气候标准值更具有代表性,对1971-2000年30a和1981~2010年30a期间的气候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得到结论为气候发生变化,气候变暖,空气中水汽含量变化不大或略变少,气压变低,降雨量减少,地面温度在增温,日照增加,蒸发量在增加,风速不变,主导风向基本不变,但有风向的细微变化,应使用1981年到2010年30年的整编平均值作为气候平均值,温度气候要素均值为16.7℃;相对湿度气候要素均值为83%;气压气候要素均值为975.8hpa;降雨量气候要素均值为1220.5mm;地面温度气候要素均值为18.9℃;日照气候要素均值为1167.5h;蒸发量气候要素均值为1055.0mm;风速气候要素均值为0.7m/s;最多风向和次多风向分别为SE和NW.  相似文献   

17.
为摸清和利用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简称保亭县)优质气候宜居资源,依据气象行业标准《气候资源评价气候宜居城镇》从气候宜居的气候宜居禀赋、气候不利条件、气候生态环境、气候舒适性和气候景观5个方面选取指标,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保亭县全年温暖,气候舒适度评价适宜等级日数超过235 d,大气含氧量高,气候舒适宜人。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2%;负氧离子浓度为1 508~2 553个/cm3,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4.9%及以上;地表水水质状况优良率达97.1%,气候生态环境优良。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拥有云雾、日出、彩虹等多种气象景观以及山地、热带雨林、温泉、湖泊、瀑布等地形地貌景观。无低温、霾和沙尘天气,强风日数少;易出现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干旱风险低;台风影响有利有弊,存在一定的气候风险,但影响总体偏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连云港市2010年夏季(6~8月)气候预测的回顾,总结了该季的气候特征,并将预测与实况进行对比分析后,得到一些对连云港市2010年夏季气候预测效果较好的方法,以期将这些方法逐步加以验证和优化,最终建立连云港市夏季气候预测的模型。  相似文献   

19.
基于实际生育期的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1981-2006年中国东北三省30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玉米生育期资料和玉米种植区内1961-2006年70个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东北三省玉米主要发育期的变化特点,研究了东北地区玉米实际生长期间的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各生育期呈现自西南—东北方向逐步推进的趋势;东北地区玉米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均呈现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递减的趋势,而气候生产潜力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递减的趋势.46年来东北地区光合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而光温生产潜力辽宁、吉林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黑龙江呈现增加趋势.从年代际来看,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在20世纪60年代最高,进入90年代后显著减少,2001年后进入气候生产潜力的最小时期.在玉米生产中应根据热量资源增多的特点,适当扩大晚熟型玉米种植面积,延长生长期,采取水分调控等措施提高玉米的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20.
以全国知名连翘主产区——陕西省洛南县为研究对象,分析产地2006-2015年十年间的气温、降水量、光照时数、无霜期等气候因素年际变化规律,参照相应年份连翘产量,探讨连翘生产与气候因素的关系。研究表明:产地主要气候因素基本满足连翘生长的要求;连翘产量随气候因子的年际变化而波动,良好的气候状况是连翘正常生长、产量提高的基础生境条件。以期为该县科学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县域连翘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