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日本富有甜柿为试材,模拟甜柿采摘、运输、贮藏等不同贮藏环境条件下霉菌浸染过程,采用自然种植与洗涤稀释法,并结合菌种在试样中的回接鉴定,分析不同贮藏条件下富有甜柿的霉菌污染状况。试验结果表明,采摘后贮藏前七、八成熟甜柿的真菌侵染率分别为36.5%、43% 常温条件下七、八成熟甜柿的真菌侵染率分别为27%和61.5% 低温条件下七、八成熟甜柿的真菌侵染率分别为39%和49.5% 模拟运输条件下七、八成熟甜柿的真菌侵染率分别为40.5%和54% 通过回接证明了3种优势致病菌,由镜检结果确定分别为白腐霉、交链孢霉、黑曲霉,它们的分离频率分别为30%、28%、31%,回接发病率分别为98%、97%、98%。  相似文献   

2.
不同处理方式对黄花梨果实贮藏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本文研究了在低温下(0℃)不同的保鲜方式,不同成熟度的黄花梨果实,不同的采收方式等因素对黄花梨果实贮藏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0℃下,黄花梨果实的呼吸高峰推迟,果实硬度维持时间较长,腐烂率明显下降,有效地延长了黄花梨果实的贮藏时间。而且,黄花梨果实在八成熟时选择阴天采摘,在0℃下可以贮藏85天以上,且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3.
从陕西三个不同地区小麦、大麦、玉米、谷子、黄豆 根围土壤中分离出丛枝菌根真菌,均为聚球囊霉属,已鉴定的有七种,分别为: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缩球囊霉(Glomus constrictum)、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苏格兰球囊霉(Glomus caledonium)、聚球囊霉(Glomus aggregatum)、地球囊霉(Glomus geosporum)、双形球囊霉(Glomus dimorphicum)。所调查的作物的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和根际土壤孢子密度均较低。  相似文献   

4.
甜柿花粉萌发及贮藏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甜柿“禅寺丸”花粉为试料,研究了不同蔗糖浓度,不同硼酸浓度,不同酸碱度,不同培养温度以及不同贮藏条件对“禅寺丸”花粉发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禅寺丸”花粉最适培养条件为25℃下培养基附加10%蔗糖,50mg/L硼酸,pH值6,该培养条件下花粉萌发率达到最大值69.53%;适宜的花粉贮藏条件依次为:-20℃冷冻干燥,-20℃冷冻,4℃冷藏干燥,4℃冷藏,常温干燥和室温保存。此研究可为甜柿生产上的花粉贮藏和人工授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枸杞硬枝扦插霉变病原菌鉴定及药剂毒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引起枸杞育苗过程中插穗霉变的病原菌的种类,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致病性测定及回接试验,并针对主要病原菌进行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引起霉变的主要致病菌为粉红聚端孢霉、链格孢和黑根霉,其分离频率分别为14.14%、26.26%和58.59%,回接霉变率均为100%,萌芽率分别为25%、5%和50%。40%氟硅唑EC 4个浓度对黑根霉的抑菌率差异极显著,6000倍和8000倍对链格孢的抑菌率达100%;25%苯醚甲环唑1000倍对黑根霉、链格孢和粉红聚端孢霉的抑菌率分别为83.19%,82.35%,80.09%。本研究结果有助于降低枸杞育苗过程中插穗的霉变率,提高插穗的成苗率。  相似文献   

6.
杏贮藏过程中主要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控制杏果采后贮藏中的主要致病菌,对贮藏中腐烂小白杏果实上的病菌进行了分离与鉴定。分离并筛选得到了3种主要霉菌,经过形态结构鉴定和显微镜观察,确定为粉红单端孢霉(Trichothecium roseum)、链格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和天门冬拟茎点霉(Phomopsis asparagi)。经过回接发现,该3种霉菌能使健康杏果致病,且病状与自然发病一致,从这些病斑中又分离得到了相同的霉菌,从而确定该3种霉菌为小白杏采后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谢家沟不同草地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对草地群落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侵染特征的影响,笔者通过调查采样,分析了4种典型草地(山地草甸、草甸草原、草原和草原化荒漠)与AM真菌的侵染状况和土壤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草地类型典型植物均能被AM真菌侵染,草原化荒漠、草甸草环与草原换位置、山地草甸的平均菌根侵染率分别为79.90%、89.04%、85.93%和68.66%,草甸草原是侵染状况最好的草地类型。根际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与AM真菌侵染呈正相关关系,盐分和p H与AM真菌侵染为负相关关系,但土壤总盐含量在2.1 g/kg左右时侵染率、侵染强度最高。自然条件下土壤因子与菌根的侵染及发育状况密切相关,土壤养分的高低制约着AM真菌侵染强弱,有机质和盐分是关键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8.
AM真菌对黄檗幼苗的侵染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不同基质、不同菌种以及混合菌种接种条件下,AM真菌对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幼苗的侵染特性,通过盆栽实验,用4种AM真菌接种黄檗一年生实生苗。实验结果表明, 不同基质条件下AM真菌对黄檗的侵染强度差异很大,就本次实验而言,以草炭+蛭石+沙子= 1:0.5:1 比例混合的基质接种效果最好;在此基质上接种的4种AM真菌均能侵染黄檗形成菌根,细胞内均产生了泡囊、丛枝结构,其中以接种G.mosseae和G.diaphanum对黄檗的侵染效果最好,成活率均达到100%,未侵染AM真菌的黄檗幼苗很多不能完成一个生长季就死亡;通过混合菌种接种与单独接种的侵染特性比较,凡是含G.mosseae和G.diaphanum菌种的处理侵染率高,而含有G. versiforme和G. diaphanum的组合侵染率一直比较低,而且降低了G.mosseae和G.diaphanum的侵染效率及成活率。  相似文献   

9.
单一及复合AM真菌初侵染对番茄苗的生理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真菌侵染番茄初期的生理生化动态变化趋势,于温室盆栽条件下设接种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侵染(S)、接种复合菌种[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M)和不接种对照(CK)。结果表明,复合菌种处理的番茄根系菌根侵染率、根长、根鲜重、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片POD活性、叶片SOD活性显著高于单一菌株,而叶绿素含量则低于后者。受G. m+ G. e+ G. v复合菌株侵染的M组侵染率在约1个月时间内始终高于受单菌株G. m侵染的S组,AM真菌侵染8天内侵染率增长速率最大,8~20天之间出现缓慢增长的平台期,28天时侵染率出现下降趋势。由此可知,AM真菌侵染番茄的效应是多方面的,单菌株与复合菌株侵染效应有明显差异。关于复合菌剂与单一菌剂侵染番茄动态变化差异的研究,可以为综合开发利用复合菌剂、了解AM真菌相互作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不同施氮条件下接种AM真菌摩西球囊霉对黄芩幼苗生长、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方法。同一施氮水平,接种AM真菌显著提高了黄芩根系侵染率、地上部Ca、地下部全氮、全磷、黄芩苷和Fe元素含量;不同施氮水平,接种株侵染率、地下部黄芩苷、地上部K和地下部Ca含量差异显著,并在N2~N3达到最大值。AM真菌能与黄芩形成良好共生关系,接种AM真菌有利于黄芩植株生长,提高黄芩幼苗化学成分含量。在施氮量为0.08~0.12 g/kg土时接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