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对玉米粗缩病致病因子、发病规律、流行原因、防治策略进行了阐述。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玉米粗缩病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病害,其防治策略是选用抗病品种、调整玉米播期、清除田间及地头杂草、翻耕灭茬播种、药剂拌种、拔除病株来控制毒源、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加强灰飞虱的监测和预报、及时防治消灭传染源。  相似文献   

2.
<正>玉米病毒病有粗缩病和矮花叶病两种,一旦发生,很难防治,应以预防为主。行唐县玉米病毒病以玉米粗缩病为主。玉米粗缩病俗称"坐坡",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侵染越早危害越重。玉米粗缩病病毒主要在小麦和杂草上越冬,也可在灰飞虱体内越冬。当春播玉米出苗后,隐藏在麦田和杂草上的带毒灰飞虱即迁入玉米田取食传毒,引起玉米发病。1玉米病毒病重发生的原因1.1播期对病毒病的发生有决定性影响。玉米粗  相似文献   

3.
玉米粗缩病发生危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时济宁玉米粗缩病发生情况进行大面积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玉米粗缩病发病原因与播期、品种等因素有关;并对其危害损失率进行了测定,利用直线回归方法计算的病株率(X1)与单产(Y)为负相关,其方程式为:Y=634.433794—5.365686960X1。提出了清除杂草、调整播期、药剂防治传毒昆虫灰飞虱等防控玉米粗缩病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7月份以来,沙河市西部山区、丘陵区春玉米普遍发生玉米粗缩病,在平原夏玉米产区也有零星发生。发病地块病株率轻者10%以下,重者20%30%,给群众带来较大经济损失。1发病症状发病植株大部分在地块边缘,单株或数株成片分布。植株矮化,高度9030%,给群众带来较大经济损失。1发病症状发病植株大部分在地块边缘,单株或数株成片分布。植株矮化,高度90110 cm,节短茎粗,叶色浓绿,且宽短硬直上冲。大部分不抽穗结实,抽穗也是穗小畸形,没有产量。2发病规律玉米粗缩病毒存在于杂草体内,通过灰飞虱传播。春玉米苗期至7叶前易感病,4叶前感病,5110 cm,节短茎粗,叶色浓绿,且宽短硬直上冲。大部分不抽穗结实,抽穗也是穗小畸形,没有产量。2发病规律玉米粗缩病毒存在于杂草体内,通过灰飞虱传播。春玉米苗期至7叶前易感病,4叶前感病,56叶显现病症。感病期与灰飞虱迁入、羽化盛期相遇,是导致该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灰飞虱一般年份发生46叶显现病症。感病期与灰飞虱迁入、羽化盛期相遇,是导致该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灰飞虱一般年份发生45代。越冬若虫4月中旬至5月中旬羽化,  相似文献   

5.
江苏玉米粗缩病发病规律与流行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灰飞虱是玉米粗缩病毒(MRDV)的传播介体。苏北地区灰飞虱1年发生5代,以第一代灰飞虱发生数量最大,其自然带毒率为0~30%。病区第一代灰飞虱带毒率一般为16%~30%,其余各代均可检测带毒个体。小麦上第一代灰飞虱是玉米粗缩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灰飞虱带毒率及其发生数量与玉米粗缩病发生轻重呈显著的正相关。播期决定了第一代灰飞虱成虫迁飞高峰期和玉米敏感期(一般是玉米出苗至6叶龄期)的吻合程度,吻合期越长,病害越严重。前茬作物、播种方式、耕作制度和气候条件等都通过影响玉米的播期或灰飞虱的发生数量来间接影响当地或当年病害发生的轻重。试验证明,玉米粗缩病病源在各地普遍存在,一旦耕作制度及气候条件适合于灰飞虱的生存繁衍和传毒危害,玉米粗缩病就可能在更大范围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6.
玉米粗缩病是由MRDV病毒引起系统性侵染病害,近年来,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生较为严重,直接影响着玉米生产的发展。粗缩病主要靠灰飞虱传播,灰飞虱在麦田、绿肥田和杂草根际越冬,春季在小麦及杂草上,随后转移至玉米上繁殖与传毒。玉米粗缩病的防治,要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针,加强监测和预报,采取选用抗病品种、适期播种、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加强灰飞虱的防治等农业措施进行防治,其管理核心是控制毒源、减少虫源、避开危害。  相似文献   

7.
正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害,田间主要靠灰飞虱带毒传播。1994年发病较为严重,以后年份较轻。近年来,在部分地区又大面积发生危害,病株率达到8-12%,严重的地块达到20%以上,造成玉米严重减产。该病发生除为害玉米外,还可侵染小麦、高梁等作物。因此了解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及时进行综合防治,是保证玉米高产稳产的有效措施。一、发生症状:玉米出苗后即染病,  相似文献   

8.
江苏射阳玉米粗缩病流行规律,危害及其成因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试验证实灰飞虱是玉米粗缩病的主要传播介体,玉米上以第一代灰飞虱带毒传病危害为主。小麦轻病株或隐症株可能是第一代灰飞虱的饲毒源。玉米苗期是否与第一代灰飞虱迁飞高峰期(小麦收割前后)相遇是病害发生轻重的决定性因子。病害一般为夏玉米重于春、秋玉米,套种田重于平种田,大麦茬重于小麦茬。适时防治介体并结合其他措施可有效控制该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文章详细阐述了山东省东平县玉米粗缩病和灰飞虱发生情况、发生特点、发生原因,以及玉米粗缩病无害化综合防治技术,科学分析了玉米粗缩病发生与灰飞虱发生的关系,以及玉米粗缩病在不同品种间发生情况,提出调整玉米播期、化学药剂防治传毒昆虫和防治技术的示范应用与大面积推广等科学合理的综合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10.
玉米粗缩病及防治技术山东省邹城市植保站孙明海玉米粗缩病,俗称“万年青”,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性病害,在部分玉米产区已成为制约玉米生产的重要障碍。特别是1993年,河北、山东、山西等省份发生面积较大,轻者病株率10%左右,重的地区部分地块病株率高达...  相似文献   

11.
玉米不同播期与玉米粗缩病发生及产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2011年连续3年,对不同玉米播期的灰飞虱发生情况、玉米粗缩病发病情况及玉米产量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从4月25日至6月19日每隔5d,连续12次播期的试验区,3年灰飞虱成虫种群的消长动态基本相同,在6月14日达到高峰;4月30日之前和6月19日以后播种,粗缩病发病率明显降低,灰飞虱发生高峰期前播种发病率最高,不适于播种,且在5月20日至5月30日播种玉米产量损失最大.因此,播期是影响玉米粗缩病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适当早播和晚播,避免玉米苗期与一代灰飞虱成虫发生高峰期相遇,可预防玉米粗缩病的爆发.  相似文献   

12.
玉米粗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娟  张桂玲  李文文 《农技服务》2009,26(12):57-57,71
分析了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指出田间灰飞虱发生量大和带毒率高与病害发生程度关系密切,明确侵染敏感期玉米6叶龄之前与灰飞虱第1代成虫迁飞高峰吻合是粗缩病严重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选择抗耐病品种、调整播期、加强田间管理、治虫防病的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3.
种子处理及播种期对玉米粗缩病发生和防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种子处理对防治玉米粗缩病有一定效果,但不能完全解决灰飞虱传播的玉米粗缩病的发生;5月份种植的玉米,遇灰飞虱为害高峰期,玉米粗缩病发生最重;在衢州4月下旬至8月种植的玉米都会发生粗缩病,但1年中发病高峰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份。  相似文献   

14.
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粗缩病毒(MRDV)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MRDV属于植物呼肠弧病毒,是一种具有双层衣壳的双链RNA球形病毒,由灰飞虱以持久方式传播.玉米粗缩病是我地流行的主要病害.一旦发生,将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我地近几年玉米粗缩病发生比较普遍,尤其是春玉米和半夏玉米田发生严重,病株率达40%左右.由于去年防治不力,虫口基数大,致使今年麦田1代灰飞虱虫量比较高,是去年同期的5倍以上.预计2006年玉米粗缩病在我地仍将呈大发生趋势.  相似文献   

15.
通过人工接虫试验和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接虫密度的增加,玉米粗缩病发病率显著上升,灰飞虱带毒率显著影响粗缩病的发病率。苗期吡蚜酮连续处理可显著降低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发病植株不同病级间单穗重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6.
徐州地区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对玉米危害很大,一般发病田块减产20%~30%,严重的达50%以上。近年来该病在徐州市发生普遍,尤其是2008年,大蒜茬夏玉米粗缩病发生较重,造成部分田块严重减产。通过对玉米粗缩病发生的原因及主要症状进行分析,结合徐州地区的实际情况及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指导当地玉米生产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玉米粗缩病2008年在大连地区首次大发生,病田率在80%以上,一般减产5%~10%,严重地块病株率30%~85%,减产30%~70%。大连地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使得玉米粗缩病的传毒媒介灰飞虱安全越冬,玉米粗缩病逐年加重,严重影响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18.
玉米粗缩病毒是由灰飞虱作为介体传播感染的病毒病。这种病毒在灰飞虱的若虫体内越冬,或在冬前受侵染的小麦幼苗或其它禾本科杂草中越冬。玉米1-3叶即开始侵染,侵染时间愈早,发病愈重。其初期症状为心叶两侧显出透明小亮点,后逐渐增多,直至心叶不能很好的展开而卷在一起。病株叶色浓绿发暗,叶片宽短粗厚,僵  相似文献   

19.
玉米灰飞虱及粗缩病的生态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带毒灰飞虱传播MRDV导致玉米粗缩病,系统调查了灰飞虱和玉米粗缩病发生状况,明确了玉米播种期、种植模式、玉米品种对粗缩病的影响,春玉米早播,夏玉米适期晚播病害发生程度减轻,不同种植模式病害发生程度有差别,当前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品种没有完全抗病的品种,都不同程度感病。粗缩病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适期早防的原则,突出生态学防治的作用,辅以关键期低毒农药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有效防治玉米粗缩病,分析了该病发生原因,结果表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主要与玉米品种的抗耐病性、田间灰飞虱的虫量和带毒率、玉米敏感期(幼苗期)与一代灰飞虱成虫活动盛期有关,并据此提出了相关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