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探讨小麦×窄颖赖草杂种幼胚拯救的适宜方法,以普通小麦J-11为母本,用经5G y、9G y的60Coγ-射线辐照的窄颖赖草花粉授粉,采用胚培养一步成苗法和胚-愈伤组织二步成苗法两种方法进行幼胚拯救。结果表明,采用胚培养一步成苗法,27.9%的幼胚萌发,有的幼胚萌动后不久即停止发育,最后死亡;有的幼胚只有胚根或胚芽鞘发育;有的幼胚胚根、胚芽鞘发育但胚芽不发育;部分幼胚发育成畸形苗,部分植株根系发育不良,幼胚成苗率只有18.6%。采用胚-愈伤组织二步成苗法,有33.3%的幼胚通过愈伤组织途径获得大量健壮植株,平均每一无性系获得41株再生植株。说明胚-愈伤组织二步成苗法是小麦×窄颖赖草杂种幼胚获得大量植株的理想方法,但采用何种拯救方法还要同时考虑研究目的。文中还就这两种幼胚拯救方法的优缺点及选用原则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为了将黑麦的抗白粉病基因导入到普通小麦中,对小麦与黑麦的杂种幼胚用1000Rad的软X射线处理后进行离体培养,经过继代培养后分化出苗,选抗病单株与小麦回交,得到的幼胚放在分化培养基上直接分化出苗,再选抗病单株与小麦回交得到的幼胚再放在分化培养基上直接分化出苗,经过四次回交,得到了6A/6R抗白粉病代换系W149。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禾谷类作物的属间杂交工作有很大进展。这里主要阐述有关黑麦分别与各种大、小麦杂种杂交产生三属杂种的情况以及各品种在杂交亲和性上所表现的差异。试验根据杂交中胚乳容易败育的现象,在授粉后24小时和48小时,用注射器将75ppm的GA_3注射到每朵花内。大—小麦杂种授以Prolific黑麦的花粉后,Emir×中国春组合得到了4.0%最高结  相似文献   

4.
我们自1986年以来,开展了水稻花粉的辐照生物学效应研究,初步获得如下结果: 1.用60~Co r-射线处理水稻雄性不育系的保持系V20B的成熟花粉,用高达1.023KGy的剂量处理花粉,授粉后仍可在水稻柱头上萌发,并刺激子房的膨大,说明花粉管的萌发系统具有高的耐辐照效应。辐照花粉授粉后,子房的膨大率、籽粒的伸长速率和结实率均随剂量的增大而减少。 2.用0.279 KGy以上剂量的r-射线处理花粉,授粉后均不能获得可以传代的种子。显微观察也显示出:用0.093 KGy的照的花粉授粉,水稻胚胎发育延迟了几个粉  相似文献   

5.
用玉米给六倍体小麦授粉时,20-30%的小花中产生了胚、胚乳或者胚和胚乳。合子细胞分裂中期具有预期的F_1染色体组合,即21条小麦和10条玉米染色体,这便证明胚来源于种间杂交。然而,杂种在染色体组型上很不稳定,并且所有的玉米染色体在为数不多的细胞分裂的第一周期丢失而成为单倍体小麦胚。发生受精作用的多数小花仅有一个保留着未受精极核的胚,胚乳发育往往很不正常。也许因为缺少足够的胚乳,对小麦×玉米的杂种胚采取常规的胚营救法很难发育成植株。如果把含有异花授粉小花的小穗在授粉2天后离体培养三周,有生活力的胚发育成单倍体小麦植株的频率较高(超过100倍)。玉米能影响在Kr可交配性位点载有显性等位基因小麦的受精,通常会降低小麦和异源物种间的杂交受精率,并且获得中国春(Hope 5A) (kr1,Kr2)和HopPe(Kr1,Kr2)以及中国春(kr1,kr2)的加倍了的单倍体种子。小麦×玉米杂交可用于产生小麦单倍体,并且也能使玉米的DNA转移到小麦中。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快中子辐照对新合成的小麦-黑麦双二倍体染色体结构变化的影响,分别利用5Gy、15Gy和20Gy三种快中子辐照剂量对其种子进行辐射诱变,采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对M0和M1种子的根尖细胞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三种剂量下发生小麦-黑麦染色体易位的总频率为12.28%,其中发生外源小片段易位、外源大片段易位和罗伯逊易位的频率分别为9.36%,5.85%和2.34%。三种剂量都可引起小麦与黑麦染色体之间发生易位,分别有1.28%、9.04%和44.94%的M1种子产生了易位。说明随着快中子辐照剂量的增加,小麦与黑麦染色体间发生易位的频率也在增高。本研究为外源染色体片段(或优异基因)导入小麦品种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昆明自然条件下产生小麦单倍体的技术体系,将6个小麦材料和3个玉米材料在昆明自然条件下分期播种,并进行小麦×玉米杂交试验。结果表明,在昆明自然条件下,小麦、玉米杂交可于5月中旬开始,10月中旬结束,持续期长达6个月;由于玉米花粉充足,采用“滚粉”法授粉,可显著提高授粉效率,杂交颖果结实率达88.77%~98.4%;授粉后晴好天气下的颖果结实率和得胚率分别为88.77%和19.94%,是阴雨天的2倍以上;田间取穗剥胚时间以授粉后17~19 d为宜,此时80%以上的单倍体胚直径均在0.5 mm以上,部分已有初步分化;发育饱满的颖果得胚率平均为24.8%,是干瘪颖果的2.95倍;单倍体胚培养的幼苗在昆明不需越夏,5月中旬到6月中旬杂交获得的单倍体苗移栽加倍后一般可于当年9~11月收获加倍单倍体种子。因此昆明的自然条件可为利用小麦×玉米大量诱导小麦单倍体提供便利,同时也有利于通过大量试验进一步完善该技术。  相似文献   

8.
γ射线和X射线对甘蓝型油菜小孢子胚状体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60Co-γ射线辐照甘蓝型油菜初花期植株和X射线辐射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发育到单核晚期至二核早期的花蕾后,分离小孢子进行培养诱导胚状体和植株,探讨了适宜油菜小孢子诱变的剂量和诱变方法.结果表明,γ射线对油菜离体小孢子胚状体的发生和发育均有很大的抑制作用,15Gy和40Gy处理平均每花蕾小孢子的产胚量分别是0.574和0.268个,40Gy可作为小孢子诱变的参照剂量.X射线对4个基因型离体小孢子胚状体再生也有影响,40Gy处理平均每蕾小孢子产胚4.086个,80Gy处理为0.834个,120~200Gy处理下降到0.021~0.019个,120Gy以上的处理剂量严重阻碍了小孢子胚的发生.采用X射线80~120Gy较适宜油菜小孢子诱变.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γ射线辐照对剑麻的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用6个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辐照处理剑麻H.11648的干种子,测定处理后种子的萌芽率,以及种子萌芽后幼苗叶片的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观测辐照对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0 Gy的辐照对剑麻H.11648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较高剂量的辐照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且随着剂量的增大,抑制作用增强;幼苗叶片SOD酶的活性和MDA含量均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辐照对幼苗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剂量越高抑制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10.
乌拉尔图小麦(Triticum urartu Tum.)和栽培一粒小麦(Triticum monococcum L.)是普通小麦的两个二倍体野生种,是进行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遗传资源。为了将其抗白粉病和抗条锈病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中,用普通小麦分别与两份乌拉尔图小麦材料1010013和1010015及一份栽培一粒小麦材料1010048配制杂交组合。结果表明,乌拉尔图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不能正常结实,必须进行幼胚拯救。成胚率为14.77%;而栽培一粒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可正常结实,但结实率很低。杂种F1自交不育,与普通小麦回交可正常结实.但BC1自交结实率极低。对普通小麦与乌拉尔图小麦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的观察结果表明,平均单价体为17.36个.二价体为5.32个。进一步对杂种后代进行抗病鉴定和遗传分析,乌拉尔图小麦1010013和1010015分别含有一对显性抗白粉病基因。栽培一粒小麦1010048含有两对独立遗传的显性抗条锈病基因,并分别在杂种后代BC2F1和BC1F2中获得了染色体正常(2n=42)、细胞学稳定且抗性与供体亲本一致的抗白粉病和抗备锈病植株。说明来自二倍体乌拉尔图和栽培一粒小麦的抗病基因已通过遗传重组导入到普通小麦中。研究还发现普通小麦莱州953与乌拉尔图小麦和栽培一粒小麦杂交的结实率与中国春的同样高,表明其可能携带有远缘杂交亲和基因。  相似文献   

11.
陆建良 《茶叶科学》1999,19(2):159-160
茶是一种纯天然的保健饮品,咖啡因和儿茶素是其特征性成分,也是具有较强生物活性的次生物质。但茶籽中仅含极少量的咖啡因且不含儿茶素。这些物质的产生是茶树的遗传特性所决定的,而且与其生长环境息息相关。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析了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茶籽胚芽伸育过程中,咖啡因和儿茶素含量的变化。供试茶籽采自浙江大学茶学系茶树母本园的玉兰、鸠坑、黄叶早三品种的茶籽。将已萌发的茶籽置于已铺有海绵的白瓷盘中,用细沙覆盖约3~4cm,每个茶树品种两盘,于25℃LRH—250—G恒温光照培养箱中,以…  相似文献   

12.
以华南5号木薯为材料,观察木薯受精后胚胎的发育过程并对不同发育时期幼胚进行离体培养。结果表明:木薯受精卵早期处于休眠状态;授粉后12 d胚胎发育到多细胞原胚阶段;授粉后14 d发育到早期球形胚阶段;授粉后17 d发育到心形胚阶段;授粉后19 d发育到早期双子叶胚阶段。早期幼胚的萌发率较低,授粉后15 d的幼胚,在培养基MS+0.5 mg/L CuSO4+0.5 mg/L 6-BA+0.1 mg/L NAA+6%蔗糖上培养时,胚胎发育率为33.3%。中后期幼胚的萌发率较高,授粉后35 d的幼胚,在培养基MS+0.5 mg/L CuSO4+0.5 mg/L 6-BA+0.01 mg/LNAA+3%蔗糖上培养时,萌发率可达100%。胚性愈伤组织的培养,采用幼胚剥离培养。授粉后30 d的幼胚,在培养基MS+0.5 mg/L CuSO4+6 mg/L 2,4-D+3%蔗糖上培养时,出胚率达77.3%。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扫描电镜观察,时稻胚发生过程及胚表面构件的形态作了描述,并对文献中存在的稻胚结构构件名称的混乱情况进行了查核。从而发现历来稻胚形态描述上与事实不符之处,如广为流传的 Juliano 论文中的图将胚芽鞘和侧鳞误以为外胚叶;容启东、星川清亲等将侧鳞误为腹鳞;《水稻的生长发育》和《稻的生长》等的中译本,则将侧鳞误为胚芽鞘等等。本文还提出了胚的结构及各构件的合理命名。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三种野生稻胚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比较了中国普通野稻(O. rufipogon),药用野稻(O. officinalis),瘤粒野稻(O. meyeriana subsp. tuberculata)(即中国疣粒野稻)在实体解剖镜和扫描电镜下的形态,结果表明:1)普通野稻,药用野稻胚的形形态结构与栽培稻的相同,而瘤粒野稻胚的腹面缺腹鳞和侧鳞,从而亦不存在胚芽鞘轴出孔;2)瘤粒野稻与栽培稻胚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在器官分化早期是一致的,稍后,栽培稻胚产生腹鳞和侧鳞,形成胚芽鞘抽出孔,而瘤粒野生稻胚则缺。  相似文献   

15.
小麦远缘杂交胚拯救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通过与其他物种的远缘杂交来改良小麦农艺性状的工作已经开展了多年。小麦远缘杂交通常不能得到可育的杂种植株,且普遍存在杂种胚在发育过程中败育的现象。能否从培养的杂种胚中成功得到植株主要依赖于胚的成熟程度和培养基的组成等条件。通过体外培养的方式,幼胚拯救技术已得到成功的应用,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杂种后代。本文综述了幼胚的生理特征、体外发育特征及胚培养的影响因子,总结了幼胚拯救的一般方法以及在小麦远缘杂交中的应用,并指出了该技术应用的一些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果实中自由态多胺(PAs)含量与胚胎败育关系研究发现:腐胺(Put)是杧果PAs的主要组成部分。败育胚胎的腐胺、亚精胺(Spd)、精胺(Spm)的含量以及(Spd+Spm)/Put、Spm/PAs的比值均小于胚胎发育正常果实,且差异显著。在胚胎败育的关键时期,胚胎正常果肉中Put、Spd的含量升高的幅度大于胚胎败育的,但是 (Spd+Spm)/Put、Spm/PAs与胚胎败育果实果肉相比下降,这些因素与胚胎败育有关;果肉中Put含量维持在高水平的时间较长,Spm含量及其Spm/PAs比值在40 d 后急剧升高为胚胎正常发育的果实在体积上超过败育的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微胚乳玉米子粒显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wenty four lines of 5 types maize were used to study the micro-structure in ripe kernel of MEM(micro-endosperm super high oil maize),weight ratio of embryo to kernel,and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structure between MEM and the other 4 non-MEM.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ndosperm contents of MEM were very few.Some of them even had no endosperm(except aleurone layer).It illustrated that some of the MEM showed degenerative endosperm,but their embryos were the biggest among the 5-type maize.At the same time,the weight ratio of embryo to kernel of MEM was also the maximum in 5-type maize.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扫描电镜观察,时稻胚发生过程及胚表面构件的形态作了描述,并对文献中存在的稻胚结构构件名称的混乱情况进行了查核。从而发现历来稻胚形态描述上与事实不符之处,如广为流传的 Juliano 论文中的图将胚芽鞘和侧鳞误以为外胚叶;容启东、星川清亲等将侧鳞误为腹鳞;《水稻的生长发育》和《稻的生长》等的中译本,则将侧鳞误为胚芽鞘等等。本文还提出了胚的结构及各构件的合理命名。  相似文献   

19.
不同穗发芽抗性的小麦胚对ABA敏感性及抗性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20个小麦品种为材料,测定了不同穗发芽抗性的小麦品种处于种子发育过程中的胚对ABA敏感性和后熟过程中种子的萌发能力,以揭示小麦对穗发芽的抗性机制。结果表明,在种子发育过程中,不同抗性品种的胚萌发能力和胚对ABA敏感性存在差异。胚萌发能力随胚龄的增加,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扬花后25d到35d的胚萌发势的降幅值在抗穗发芽基因型中所占的比重明显较易穗发芽基因型大。易穗发芽基因型对ABA的敏感性随胚萌发能力的提高而下降,而抗穗发芽的基因型对ABA的敏感性随胚萌发能力的提高则有升有降。因此,胚休眠主要在发育后期获得。红皮易穗发芽品种的成熟胚因脱离母体而提高的萌发势明显较白皮易穗发芽品种的高。品种的成熟胚离体萌发能力越高,则种子休眠期越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